APP下载

“专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01杨凯凡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创专业能力

杨凯凡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务院的指导精神,各高校结合自身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由于新形势下对创新创业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使得各个高校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部分学校目前由于培养目标陈旧,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创新创业兴趣、能力不足,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情况。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要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追求卓越,推动师范院校特色发展。陕西理工学院按照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要求,结合陕西理工学院实际情况,在教育部要求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重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综合实践+第二课堂”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一体化融合数学学科专业性与中学数学教育专业性的“双专业性”,一方面确保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对高校中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是新时代给我们这一代人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教学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有限的几年大学生活中领悟其中的方法和精髓,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是高校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2]。

首先,部分高校由于受到项目开展经验、培养理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很难得到锻炼和充分的体现;还有部分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弱,参与学科竞赛、训练项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整体水平较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也很难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也有部分高校教学大纲落后,不能跟上新时代的要求,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不能有效结合,使得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发挥出来。

其次,在培养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体现不足。以学生为中心是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依据这种理念,评价一个专业办学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的学习参与和学习产出。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定学”仍是主流。部分高校教师仍是教学设计的主体。二是通识教育类、教师教育类、创新创业教育类等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一方面,本专业部分教师对此类实践教学不熟悉,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新事物,思想比较滞后,很难真正担负起指导学生的职责。另一方面,学生不仅缺乏专业的引导,也缺乏锻炼的机会,对知识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的学习。三是因为专业自身也缺乏相应的教师教育文化,从而失去教师教育文化的专业生活,难以形成师范生对未来职业身份的认同和专业意识发展的促进作用[3-4]。

因此,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计划、分层次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有效地将具体的教学与创新创业训练的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熏陶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逐步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结合陕西理工学院的实际情况及时代的要求,按照“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综合拓展、注重创新”的思路,我们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专业技术和教师教育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逐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尝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5-6]。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构建融思政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的“专业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其次,通过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平台等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创新创业的思想。最后,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和合理导向,优化大创项目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及时梳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

首先,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及卓越教师培养等要求,结合陕西理工学院实际情况,各专业全面修订2018 版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提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选修课比例,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从各个院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实情出发,通过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平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自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专业的训练和引导,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以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竞赛、实践操作、创新大赛等方式锻炼学生,使其开阔眼界。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整,初步构建本科生课余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其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在全国师范技能大赛、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中,加强学科竞赛指导小组的指导功能。指导小组可以根据每年的学科赛事安排,有计划地制定对学生的选拔方案,在不同年级中筛选优秀的学生参加比赛,并根据每个赛事的需要,制定详细的辅导大纲,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这对于拔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会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及时在赛后进行分析总结,为以后参赛积累经验。通过以师范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明确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构建“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围绕三建设两结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教师积极、有效地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逐步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构建和完善“三层递进式”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为一、二、三年级的模块式的体验与训练层级。这个阶段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多元化,重在培养其兴趣和爱好,内容涵盖专题体验活动、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发展潜能训练。第二层:为二、三年级的系统观察与研习层级。此阶段内容涵盖专业见习、小课题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专业综合改革申报与研究等,重在提高和训练阶段。第三层:为四年级的完整的实践与反思层级。本阶段大四的学生将自己的思想、方法、理论等以成果形式展现出来,体验自己的成就,并能带动低年级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第三,让所有专业教师理解师范专业认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牢固树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思想上重视它,并将其始终贯彻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中心”理念,使得专业建设坚持学生发展、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三者的中心地位。“产出导向”强调以学习产出为标准,以学习效果为导向,要注重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这些能力的检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的创新思维能力上。

“持续改进”要求我们在专业建设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以师范生的核心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的前提下,对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评价(间接评价与直接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后期的教学改进中,实践、评价、改进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促进专业的持续性改进机制和良性发展。

最后,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夯实基础、强化专业、综合拓展、注重创新”的要求,以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专业能力和教师教育技能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导向,以创新创业教育为驱动,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近年来学生参与的实践类项目、竞赛,如计算机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后续的改进提供经验。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实践课程设置、其他学科竞赛、科技活动等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全面推进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和科技活动等的整体水平,一方面,需要加强大创项目研究方法指导,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他们的潜力。依据重构的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围绕“一践行,三学会”,构建和完善“三层递进式”教育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完善“三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师的专业训练和引导,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竞赛等多种方式,在持续、积极的探索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融入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思想呢?教师可结合数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解析几何,以及实践课——师范生技能训练,谈谈如何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

用数形结合及数学实验、数学软件的方式讲解“解析几何”课程中的平面、直线、曲线、曲面等内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可以通过Matlab 来绘制一些三维空间图形,让图形看起来更直观明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演示、操作Matlab 等常用数学软件,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在教学中的逐步渗透,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应用领域,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Matlab 等数学软件画出后面的二次曲面图形,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对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能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

在实训课——师范生节能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课堂为基本方向,以教学良好的视频或课堂教学作为最终成果,引导学生以数学文化导入课程,创设情景——自主探究数学文化;基于基础知识,将数学文化与基本概念、原理相结合,从理解到联系;抛出历史或是实践问题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本节课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如何将勾股定理的文化思想融合于创新课堂。首先,教师在课堂开始以学生更易接受的拼图法引入勾股定理,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抛出历史或是实践问题以及一些勾股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加强本节课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它应用于实践中。比如在做木工活时,要是有大块的板材要定直角,就用勾股定理。以此为例,塑造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截、割、拼、补等思维的锻炼,证明代数式之间的恒等关系。这可以让教学显得直观、简洁、严谨,并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数学文化传统中寓理于算的独特风格,反映出我国文化传统追求直观、实用的倾向。最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引导学生思考用更简洁的证明方法,例如:割补法、演绎法等,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结语

教学目标融合是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前提。专业课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思维。创新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未来社会人才不但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较强的创业能力,要具备未来新型企业家的潜质和能力,才能够促进科技成果更加快速、顺利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创业[7-10]。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及卓越教师培养等要求,坚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综合实践+第二课堂”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一体化融合数学学科专业性与中学数学教育专业性的“双专业性”,确保培养方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

猜你喜欢

专创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