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3-01邓慧玲王朝晖李燕晖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足月儿胎龄缺铁性

张 勇,邓慧玲,王朝晖,李燕晖,马 兰

(1.陕西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2.西安市中心医院儿科,陕西 西安 710001;3.西安市人民医院 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童保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4;4.西安市红会医院儿科,陕西 西安 710054)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的贫血症[1]。较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更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如营养不良、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脑瘫、发育迟缓及行为问题等[2-3]。其中缺铁性贫血是早产儿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且胎龄、出生体重与贫血程度呈负相关[4-5]。上海市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2006年至2010年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发生率为77%[6]。国外报道,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 500g的早产儿婴儿期铁缺乏的发生率为25%~85%[7]。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早产儿的营养代谢和器官功能,还会造成生长发育受限和智能发育落后。本研究通过对230例早产儿进行随访,探讨早产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年4月至9月出生于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并在儿童保健中心建立高危儿随访档案的2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230例早产儿中高危早产儿113例,低危早产儿117例,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常规体检的107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早产儿纳入标准:胎龄<37周,出生体重<2 500g,其中高危早产儿指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g,低危早产儿指胎龄在34~<37周之间,且出生体重在2 000~<2 500g之间[8];足月儿纳入标准:胎龄在37~<42周之间,且出生体重在2 500~4 000g之间;排除标准:排除先天性疾病、遗传代谢病、非缺铁性贫血及其他血液病等。230例早产儿中,男120例,女110例;出生胎龄25+2~36+6周,平均胎龄(33.84±2.50)周;出生体重0.68~2.49kg,平均体重(1.97±0.49)kg。107例足月儿中,男49例,女58例;出生体重2.50~3.80kg,平均体重(3.24±0.34)kg。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入组对象均已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1.2.1建立随访档案

对入组的230例早产儿和107例足月儿建立随访档案,并详细录入其围生期病史及母亲孕期健康状况,分别在其生后42天、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和个体化的喂养指导,并在早产儿生后2~4周开始,选用蛋白琥珀酸铁(Fe3+)给予小剂量补充铁剂2mg·kg-1·d-1,直至12月龄[9]。

1.2.2血液分析

对所有早产儿和足月儿采用血生化自动分析仪,分析42天和6月龄时外周静脉血中,血红蛋白含量(hemoglobin,HGB)、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及SF浓度。分析高危早产儿、低危早产儿和足月儿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的现状。

1.2.3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6月龄时早产儿是否诊断为IDA,将其分为IDA组和非IDA组,并以早产儿6月龄IDA为因变量,以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期是否贫血、感染、喂养方式,母亲孕期是否贫血、感染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早产儿发生IDA的可能危险因素。

1.3诊断标准

铁缺乏包括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体内贮存铁已减少,SF是诊断铁减少期的敏感指标;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体内贮存铁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铁已不足,但此时HGB含量正常;③缺铁性贫血期,即IDA:是缺铁最为严重的阶段,此时SF降低,红细胞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HGB含量降低[1]。

缺铁性贫血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HGB含量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6个月~3岁时<110g/L;②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MCV<80fL,MCH<26pg,MCHC<0.31);③SF降低(SF<12μg/L)[1]。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早产儿和足月儿IDA的发生现况比较

通过对230例早产儿和107例足月儿生后42天、6月龄时IDA相关指标的检测发现,早产儿生后42天IDA、小细胞低色素、SF缺乏率分别为18.70%、28.26%、33.91%,6月龄时分别为31.74%、36.52%、43.04%,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介于9.719~19.221之间,P<0.05),见表1。

表1 42天、6月龄早产儿与足月儿IDA的发生现况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DA between preterm and term infants at 42-day-old and 6-month-old[n(%)]

2.2高危与低危早产儿IDA的现况比较

生后42天、6月龄时高危早产儿IDA、小细胞低色素、SF缺乏发生率均高于低危早产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介于4.088~7.105之间,P<0.05);高危及低危早产儿组中,6月龄的IDA发生率均高于生后42天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95、7.166,P<0.05),见表2。

表2 高危与低危早产儿IDA的发生现况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IDA between high-risk and low-risk preterm infants[n(%)]

2.3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单因素分析

与非IDA组比较,早产儿6月龄时IDA组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多为母乳喂养、住院天数更长、新生儿感染率更高、母孕期贫血、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χ2值介于3.930~20.889之间,P<0.05),见表3。

表3 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单因素分析Table 3 Univariate analysis of IDA in 6-month-old preterm

2.4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早产儿6月龄时IDA作为因变量,表3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人工喂养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保护因素(OR值介于0.218~0.609之间,P<0.05),住院天数、母乳喂养、新生儿感染、母孕期贫血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危险因素(OR值介于1.255~4.831之间,P<0.05),见表4。

表4 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DA in 6-month-old preterm infants

3讨论

3.1早产儿更容易发生IDA

既往文献报道,贫血在住院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38.10%~41.20%[10-11]。有学者对乌鲁木齐市2岁以下早产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研究发现,6月龄早产儿IDA的发生率为44.59%[12]。本研究中,生后42天早产儿IDA发生率为18.70%,6月龄时发生率为31.74%,均高于足月儿。与以上报道相比[10-12],本次研究中早产儿IDA的发生率较低,可能与生后2~4周给予早产儿预防性补铁剂有关。通过对113例高危早产儿和117例低危早产儿IDA相关指标的对比发现,高危早产儿IDA、小细胞低色素、铁蛋白缺乏的发生率均高于低危早产儿,这与国内的报道基本一致[4-5]。另外,6月龄早产儿IDA的发生率高于42天,说明早产儿生后前6个月有进行性缺铁的风险[7]。

3.2 6月龄早产儿发生IDA的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发现胎龄、出生体重、人工喂养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保护因素,而住院天数、母乳喂养、新生儿感染、母孕期贫血是早产儿6月龄时发生IDA的危险因素。新生儿60%~80%的铁来源于孕期后3个月母亲胎盘的转运,故胎龄越小,铁的储备越不足[13]。出生体重越低,生后追赶性生长越快,对铁的需求也明显增加[14]。相反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早产儿胃肠功能差,喂养困难,易造成铁的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胎龄越小的早产儿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越少、活性越低,铁的生物利用率不足,导致血红蛋白水平降低约30%~50%[15]。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病情越危重,感染和失血的概率越大。国内报道,感染和失血的共同作用是早产儿早期及晚期IDA的首要影响因素,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16]。

母乳喂养是早产儿出院后喂养的首选,母乳喂养不仅经济便利,而且可以增强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感染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促进神经系统发育[17-19]。然而,母乳中铁的含量为0.05mg/dL,明显低于普通婴儿配方乳的1.00~1.20mg/dL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乳的1.30~1.40mg/dL。本研究中,母乳喂养是6月龄早产儿发生IDA的危险因素,而人工喂养是保护性因素,这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20-21]。另外,本研究中,母亲孕期贫血是6月龄早产儿发生IDA的独立危险因素。妊娠中晚期,母体通过胎盘以铁蛋白的形式将铁主动转运给胎儿,但贫血的孕妇伴有铁代谢紊乱,会影响铁的转运。若母亲贫血持续到哺乳期,还会影响乳汁中的铁含量,进而导致婴儿IDA的发生。

综上所述,IDA仍是目前我国早产儿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重视孕期保健,减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出生,防止感染,缩短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能够降低6月龄早产儿IDA的发生。对母乳喂养的早产儿,小剂量个体化的补充铁剂,亦能有效降低IDA的发生。

猜你喜欢

足月儿胎龄缺铁性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血常规检测结果对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价值观察
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4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足月儿和早产儿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中氨基酸浓度的比较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缺铁性贫血病因探讨(饮食治疗)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足月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