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PTA对ESRD合并AVF狭窄患者临床影响观察*

2022-03-01林建帆许进雄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重建术内瘘动静脉

林建帆 许进雄

终末期肾病(ESRD)为慢性肾脏病的最终阶段,发病率稳步增长,从而增加了血液透析(HD)的需求[1-2]。血管通路是ESRD患者长期血透的重要影响因素[3]。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它是决定治疗成功或失败的重要组成部分[4-5]。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既能保证有效血流量,又具有维持时间长、低并发症的血管通路[6-7]。但长期透析,血管通路因反复穿刺导致内膜损伤、血栓形成、感染等,最终引起内瘘狭窄、甚至闭塞[8]。手术是解决AVF狭窄的主要手段,但临床选择何种术式尚无定论,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将狭窄段充分切除后,再进行血管重建内瘘,可有效保证重建内瘘的质量,但同时术中创伤大,易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经皮球囊扩张术(PTA)是近年新型的术式,利用微创技术将狭窄的内瘘扩张,可有效地保留原有内瘘血管,避免损伤,但术后内瘘血流、通畅情况尚有待证实[9]。本研究选取80例ESRD合并AVF狭窄的患者,比较PTA、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汕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ESRD合并AVF狭窄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超声评估下明确存在AVF狭窄。排除标准:(1)不能耐受手术;(2)存在全身严重血管病变;(3)合并机体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降低;(4)合并严重精神疾患无法配合;(5)资料不完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5~72岁,平均(59.98±6.01)岁;病程1~8年,平均(4.34±0.41)年;内瘘部位:前臂28例,上臂12例。研究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8~71岁,平均(57.23±6.34)岁;病程1~6年,平均(4.29±0.42)年;内瘘部位:前臂30例,上臂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均签字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先采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沿着动静脉吻合口方向充分分离已动脉化的内瘘静脉,暴露动静脉吻合口狭窄处,充分剪开狭窄处深筋膜,游离桡动脉;然后结扎狭窄处的静脉远端,并用止血夹夹住桡动脉,纵行切开动脉6 mm,将狭窄段静脉切除,然后采用Prolene缝线缝合动静脉及侧端,松开桡动脉止血夹,观察出血情况;并可明显触及内瘘处震颤后,再将皮下组织、皮肤依次缝合。研究组实施PTA术,采取南京科进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PHILI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采取日本泰尔茂0.035英寸超滑导丝、日本泰尔茂血管鞘组;采取8~30 atm的美敦力球囊。操作如下,患者取仰卧位,局麻处理与二次瘘手术中应用药物和技术相同,进针点与狭窄处保持5 cm距离,穿刺针顺着狭窄部位方向,直接进入内瘘血管中,将导丝置入,顺导丝将鞘管置入。一侧注入肝素生理盐水(肝素3 000单位),一侧抽吸,反复多次,抽吸出血管内血栓。于彩超监测下经导管鞘置入超滑导丝及高压球囊至狭窄段静脉,超声辅助导丝引导球囊通过动静脉吻合口,于该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纠正流出道静脉及吻合口处狭窄;同样方法对血管全程行PTA治疗,纠正血管内管腔狭窄并挤压血管内残余血栓。按照间隔2 s增加1 atm的标准进行球囊扩张操作,直至达到22 atm的要求,保留时间控制在30 s内。每个部位均进行2~3次扩张,荷包或8字缝合穿刺点,拔除导管鞘并拉紧缝线,局部点压迫1~2 min,无菌辅料覆盖。支架植入的指征为反复进行PTA治疗后狭窄仍大于30%者,术后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在二维超声(philips,GE8)模式下监测手术前和术后1 d内瘘最窄处的直径,测量3次,取3次平均值,计算狭窄处横断面积(S)。在频谱多普勒模式下监测峰值流速和血流量(每次测量3~5个心动周期),根据超声自带软件自动计算RI和FV,计算公式为RI=(PSV-EDV)/PSV,RI为肱动脉阻力指数,PSV为收缩期最大速度,EDV为扩张期最大速度。FV=Vmean×area×60(s),FV为血流量,Vmean为时间平均血流速,area为横截面积。FV、S水平越高,RI水平越低,则说明AVF狭窄处术后效果越好。(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渗血、手背肿胀。(3)随访6个月,彩超评估AVF通畅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AVF狭窄处相关指标比较

术前,两组FV、S、R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FV、S、RI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FV、S、R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AVF狭窄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AVF狭窄处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FV(ml/min)S(mm2)RI术前 术后1 d t值 P值 术前 术后1 d t值 P值 术前 术后1 d t值 P值对照组(n=40)231.93±26.22456.34±50.1325.0880.0003.25±0.3522.81±3.2138.311 0.000 0.57±0.05 0.50±0.04 6.9140.000研究组(n=40)225.94±27.23461.02±48.1126.8950.0003.28±0.4324.02±3.4537.729 0.000 0.56±0.06 0.49±0.04 6.1390.000 t值 1.002 0.426 0.342 1.624 0.810 1.118 P值 0.160 0.336 0.367 0.054 0.210 0.133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AVF通畅率比较

术后随访6个月,对照组40例患者中有30例AVF通畅,通畅率为75.00%;研究组40例患者中28例AVF通畅,通畅率为70.00%;两组AVF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617)。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国内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明显增加,并以11%的速度逐年递增[10]。肾脏替代治疗的成功与血管通路的选择明显相关。AVF是目前维持长期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但维护不到位亦可导致其质量下降,影响血液透析质量。AVF最易出现血管狭窄、闭塞,导致无法顺利完成血液透析治疗[11-12]。目前处理AVF狭窄的方法以手术为主,其中狭窄段切除重建术、PTA较为常用,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通过重建AVF,可有效恢复内瘘通畅,但手术创伤可能导致术后再次狭窄;而PTA对内瘘血管充分保留,减少造瘘血管的损伤,尽可能地避免术后狭窄、血肿等,但其效果尚有待验证。

AVF狭窄处横断面积、血流量,以及肱动脉血流指数,可充分反映AVF的质量,从而评估该AVF能否作为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13]。本研究对80例存在AVF狭窄的ESRD患者进行分析,分别进行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PTA治疗,术前、术后1 d均采用血管彩超评估AVF狭窄处FV、S、RI水平,结果显示经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PTA治疗后1 d,两组FV、S、RI水平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FV、S、R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保证术后内瘘的质量。宫峰等[14]选择82例ESRD行血液透析合并AVF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分别予以狭窄段重建术、PTA术处理狭窄段,得到与本研究类似结果。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TA在处理AVF狭窄时出现血肿、渗血、手背部肿胀现象更少。分析原因:PTA治疗过程中,不需分离内瘘动静脉,不需剪开血管内膜,不需游离相关动脉、吻合动静脉等,术中对血管、组织损伤小;另外PTA术中对血管完整性、连续性尽可能地保留,降低手术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因此血肿、渗血、肿胀等基本不会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AVF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保证术后AVF通畅率,均具有较为良好的效果。与国外Heye等[1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较AVF狭窄段切除重建术,PTA治疗ESRD合并AVF狭窄患者,临床效果相似,但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重建术内瘘动静脉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保留外耳道后壁上鼓室软骨重建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Inlay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