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质量提升研究

2022-03-01谷建光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谷建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就业创业处,河南 新郑 451150)

自《“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策为引导,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1]的方针以来,“政产学研用”作为一种协同创新平台或育人模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接受。对于高校来讲,其可持续性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的协调推进。近年来,广大高校也在推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如何使其与创业课程有效对接,保障其质量提升,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建设概述

(一)“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就是基于联系的基本原理,整合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多元主体力量,形成相互联系的资源合力。

1.以“政”为基础

“政”,即政府。以政府为基础,就是要发挥政府在“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中的核心作用,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要阵地,其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政府的资源整合、政策调控,尤其是在高校对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校政、校企、校地、校研”多方合作,发挥“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功能时,需要政府牵线搭桥、政策保障和必要投入。因此,充分调动政府职能是“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基础。

2.以“产”为主体

“产”,即企业,尤其是指中小企业。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是时代所趋,“草根创业”已成为时代行为,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造,甚至开办中小微企业,激发出社会的内生性力量,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细胞的企业,也只有遵照政府政策导向,与高校合作,与科研院所结合,才能激发活力,提升竞争力。因此,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壮大社会细胞力量,是“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民心所向”。

3.以“学”为动力

“学”,即学校,特指高等院校。当前,作为人才培养主渠道的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科研成果输出的重任。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对接,不仅可以确保培养的人才颜色不变,同时也能够及时掌握不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充实科研院所的人才储备,进而不断坚定办学方向,更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设置,巩固开设课程。

4.以“研”为促进

“研”,即研究机构,特指科研院所。当前,科研院所主要履行科学研究、科技攻关等社会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校的职能有重叠之处。因此,有效推进两者有机结合,充分整合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可以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为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注入动力、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行业导师、为政府出台扶持科技攻关政策提供导向。由此可见,在推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过程中,应发挥好科研院所的促进作用。

5.以“用”为导向

“用”,即用户,特指需求者,可以是接纳高校毕业生的最终“消费者”、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最终“使用者”等广大用户,其直接代表着市场需求。以“用”为导向,推进高校与企业对接、与科研院所对接,将供给建立在需求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符合企业需要,研发的科技成果能为市场所用。因此,在推进“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链条上,“用”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二)“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与创业课程的内在关联

创业课程是高校为响应国家“双创”号召而开设的,是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创业课程质量提升是一件系统工程,不仅与高校直接相关,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同样关系重大,需要“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调推进。如果把“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创业课程与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互为利益共同体”,具体如下图1所示。

图1 创业课程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由图1可见,“政产学研用”不同主体间的资源聚集不一,各自具有使命,各主体发挥特色和长处,补自身所需,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实现“利益共赢”。比如:借助政府的政策引导、企业的平台实践、科研院所的技术加成,高校能够科学调整创业课程的课程方案设计、课时分配、导师配备、考核形式等,从而助力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水平创新科研成果产出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多元协同性不好,削弱了创业课程建设合力

高校创业课程是一门协同性很强的课程,需要不同主体的协同推进。比如:对于校内来讲,需要教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行政服务部门等主体来协同推进;对于校外来讲,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形成建设合力共同发力来推进。然而,“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主体来自不同的领域,基于行业分工、技术壁垒、服务对象、行政规范等因素影响,使得各主体的多元协同性不好,削弱了高校创业课程的建设合力。

(二)资源整合度不高,影响了创业课程资源利用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市场用户等多元主体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也各有各的资源优势,“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协同以上主体的优势资源,将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求得最大公约数。然而,当前“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彼此间优势资源整合还缺乏一个平台,各主体空有一腔热血而没有施展的机会,资源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优化,影响了高校创业课程资源利用。

(三)反馈优化滞后,不利于创业课程改进提升

高校创业课程质量提升有待于校内的课程监督以及校外的信息反馈,“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有着天然的优势,不仅可以为高校创业课程提供资源供给,同时也能通过给高校及时反馈人才培养情况、供需匹配情况、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符合情况等信息,从而使高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对创业课程进行改革,进而提升课程质量。比如,高校通过特定课程所传授的技术有些已跟不上企业的技术革新速度,造成了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不能即刻使用,需要先进行技术培训等相关操作,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质量。

三、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的创业课程质量提升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要提升创业课程质量,就要充分厘清与创业课程有关的多元主体因素,进而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具体可从“四进入”“四对接”“四导向”三个层面重点发力。

(一)以“四进入”为抓手,搭建多元主体交流合作平台

1.教师进平台

这里的平台主要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结合高校创业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设置实际,所搭建的专供高校创业课程实践的专业平台。高校教师或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或项目,根据自身团队组建情况以及项目发展动态,一方面可以邀请行业导师进入团队、进驻项目指导自身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平台资源,强化自身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共同申报纵横向课题及国家发明专利,并积极探索成果转化路径。比如,近几年高校依托企业优势资源申请的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就是如此。此外,企业联合高校所开展的以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以及创业技能大赛为内容的平台,也应充分发挥教师创业导师的角色。

2.学生进项目

这里的项目可以指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科技攻关项目,也可以指教师的科研项目。如今的学生,尤其是“00后”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灵活,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可以成为创新创造创业的生力军。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可以结合自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遴选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踏实肯干的优秀学生,吸纳进项目,作为团队助手,以真实工作岗位与实际工作项目,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来讲,也可以有目的性地选拔一批优质学生个人或学生团队,以进场实践的形式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其创业活力。

3.案例进课程

这里的案例主要是指创业课程中的案例,创业课程是理论性不强、但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有大量创新创业的有关案例支撑或补充说明。在日常发展过程中,高校、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经常会产生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比如高校的某些优秀毕业生的创业故事,政府针对大学生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解读,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创业史,科研院所针对特定技术所进行的科技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都可以作为创业课程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接地气,也符合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因此,通过遴选典型案例形成案例群、资源库,并将其融入创业课程中,增加了创业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也增强了创业课程教材的前沿性与实践性。

4.教学进现场

教学即创业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这里的现场可以是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也可以是科研院所的日常科技研发活动或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宽泛的活动场域。对于企业来讲,高校创业课程可以针对创业产品生产等典型设计任务,组织师生到企业进行现场教学与参观交流,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和职场训练,进一步促进创业课程教学贴近生产。对于科研院所来讲,高校师生组建的创业团队在进行创业技术研发时,可以充分把校内实验室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场域进行资源整合,把校内日常研发性教学任务搬到科研院所中,增强日常教学的正规性及严谨性,从而提升创业课程质量。

(二)以“四对接”为关键,加强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的同步性

当前,先进技术往往出自企业的自主创新,而并非来自高校的科技成果,这使得高校教学内容往往会滞后于企业的技术升级、标准更新及产品换代等,从而使得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要求,造成了不对称型就业困难,也给政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增添了难度。为此,创业课程可以以“四对接”为关键,增强课程教学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同步性,做到“有求相应”。

1.课程对接

政府、企业或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用人单位,可以事先对接高校,厘定各自的人才需求标准。高校在开展创业课程设置时,也应主动对接用人单位,了解其用人标准及岗位职责,从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统领之下,高校要主动优化创业课程标准。同时,高校要主动对接用人单位的行业标准和应用技术,厘清当前的先进技术走向,从而改革创业核心课程,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转化到创业课程教学与训练中。

2.校企对接

创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适合纯粹理论灌输,对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实践教学具有很高的要求,这就为开展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高校在实施创业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依托校内成立的创业学院、创空咖啡、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双创”实践基地,与有关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以“双主体育人、双基地配置、双任务实施、双身份认同、双导师执教、双证书获取”为基本路径[2],深挖双方的优势资源,提高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

3.教师与生产对接

这里的教师可以是高校创业课程专职教师,也可以是聘请的企业行业导师。对于校内创业课程专职教师来讲,高校应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对接企业,联合开展专项培训,以此更新教师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修订创业课程教师考核办法或形式,鼓励其脱产进企业或兼职,要求其轮流到实训中心从事实践教学,以此完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养[2]。另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进校担任创业课程兼职教师,以此改善创业课程教师队伍的专兼结构,从而建设一支与行业发展同步、双师素质突出的专任师资团队。

4.技能实训与职业标准对接

当前很多高校,尤其是应用技术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这对于高校创业课程来讲是件好事。广泛开展创业技能实训与职业标准对接,学生可以及时将课堂理论知识带进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检验,通过课程实践检验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创业技能的实用性,也可以此验证创业课程实践的必要性。比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实现创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学习和工作的对接,一方面联合开展更新创业课程内容和提升学生岗位技能训练质量的专项合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建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与生产性实训项目,以此落实学生技能实训与企业职业标准的同步。

(三)以“四导向”为遵循,推动课程建设及多元主体的发展

高校创业课程是立足于学校,定位于培养学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通识课程,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建设遵循。基于“政产学研用”多元协调的作用,高校创业课程建设应以“四导向”为基本遵循,推动课程建设与多元主体发展。

1.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导向

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推进,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依靠科技创新,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为此,高校要不断推进创业课程改革,紧贴社会科技前沿,以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学校、学生、企业等多元主体,涵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课堂督查等教育教学环节在内的反馈机制,持续优化创业课程教学,以此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2.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导向

当前,很多高校不仅开设有大学生创业课程,还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规划课程,三门课程都是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在终身学习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三自”能力,通过三大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方向。为此,高校应依托“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平台,主动对接、积极融入,不断推行创业课程改革,建设校企创业孵化基地,注重大学生素质拓展提升,建设高校创业优质课程群。

3.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导向

培养的人才能为社会为国家所用一直都是高校的不懈追求。创业作为高质量就业的一种形式,最近已经得到相关方面的肯定。高校创业课程可谓是专门培养大学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特殊课程,坚持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推进创业课程改革是提升其课程质量的关键。为此,高校应依托“政产学研用”多元主体协同平台,积极对接合适企业,共同实施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定向人才培养,开设创业雏鹰班、精英班等,实现校企招生一体化、人才培养现代化、就业岗位精准化,以此满足学生就业所求、企业用人所需。

4.政府政策落地需求导向

一项政策能否称得上是好的政策,关键是看其能不能及时落地。对于高校创业课程来讲,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来[3],各地方政府、企业行业、高校等主体也都紧跟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出台对应创新创业政策,为此,高校应主动与政策对接、与企业沟通、与科研院所联系,把有关创新创业的优质政策在高校落地,并落实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比如:高校面向特定专业、特殊技能,积极与政府、企业联合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营等项目,既保障了大学生“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保障了企业生产、设计、研发所需人才、技术与资源。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工程建设的精细化管理思路研究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用“国家使命”导引航向——大学之大,重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