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人文地名用字与城市文化形象

2022-02-28陈莉韩晓瑜

现代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用字命名扬州

陈莉 韩晓瑜

摘  要:地名是地域内空间方位的名称,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地域的文化内涵。扬州地名的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同时也反映出扬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依据国内高精度地图,共收集到扬州市区人文地名2030个,其中,道路类地名有1184个,村庄类地名有384个,住宅区类地名有462个。通过量化分析、用字考察,可以发现,扬州地名反映了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从而构建出扬州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这也是扬州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

关键词:扬州;地名用字;人文地名;城市文化形象

地名,不仅满足了居民对城市空间定位的需求,也记录了城市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历史,从而反映出城市某地某时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的总和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形象。扬州具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地名文化相当丰富,生动地反映出扬州城市的历史风貌。赵苇航将扬州地名分为12类,并指出“扬州市地名的得名由来和命名规律涉及地理环境、历史事件、政治因素、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等因素”[1](P139-142)。在一定意义上说,扬州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正是扬州人文历史积淀和城市文化形象的体现。

本文以国内地图精准度最高的百度地图(2018年版)作为地名搜集工具,将地图放大到1:2000最大比例尺,分片查找,收集到扬州市区(不包括高邮、宝应、仪征等县级市)人文地名共计2030个①。地名一般由“专名+通名”构成,其中,通名表示地理实体的通用属性或类别,专名则表示地理实体的专有属性。从通名这一角度来看,扬州人文地名主要包括三类:道路类地名1184个,村庄类地名384个,住宅区类地名462个。从中可以发现,其地名用字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扬州城市的自然、人文两大基本特征,用字特点也体现出扬州城市的文化形象。扬州市区地名通名用字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一、构建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

古城之“古”主要来源于以下两大因素:一是城市建筑等外在形式,二是人文历史等内在积淀。扬州人文地名用字极好地体现了以上两大因素。

(一)通名反映古城外观

扬州道路类地名共有1184个,其主要用字有“路、桥(大桥)、巷、街(大街)、大道、线”等。其中,“路”多“道”少,“巷”多“街”少。以“路”为名的道路有737条,而以“道(大道)”为名的仅有13条;以“巷”为名的有93条,而以“街(大街)”为名的有68条。

《说文解字·辵部》:“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2](P60)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申为道理,亦为引道。”[3](P75)《说文解字·足部》:“路,道也。从足从各。”[2](P69)由此可见,“道”“路”虽然本义相同,但是“道”还有“道理”等引申义,“路”就成为古往今来表示“道路”义的最常用词语。扬州市区主干道一般用“路”命名,如“文昌路、扬子江路”都是交通承载量较大的道路。通名“路”使用频率非常高,占道路类总数的62.25%。这说明扬州道路地名的命名方式趋于传统,现代元素较少。

“街”最早见于小篆,象纵横相交的十字路。《说文解字·行部》:“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2](P63)《说文解字·部》:“(巷),里中道。从从共。皆在邑中所共也。”[2](P210)由此可见,“街”与“巷”虽然都以人类的行为作为主要参照标准,但“巷”窄小而“街”宽广,“巷”曲折而“街”通直。韦明铧认为,“扬州的街和巷从前是有区别的,街是商业区,巷是住宅区”[4](P54)。由于巷子较多,所以人们将扬州称为“巷城”,素来就有“北京胡同扬州巷”之说。这一称号一方面反映出古代扬州城市之繁荣、住宅之密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扬州传统住宅多、“古城”形象的物质载体得以很好地保存,体现出扬州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式发展”理念。

(二)专名记录古城历史

城市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参与,以此形成的历史遗迹地名也是城市文化底蕴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邗江”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城、开邗沟而得名,“夫差桥”亦因夫差而得名,我们可以由此探寻到扬州建城的历史源头,亦可以从中发现该城市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图谱,构建起“古城”的城市形象。在扬州的人文地名中,以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命名也成为构建扬州古城形象的重要元素。

有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曾在扬州生活、居住过,这也在扬州地名中得以体现。揚州地名以人物命名的共有335个,具体命名方式有三种:一是历史人物名号或美称+通名,如纪念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夫差桥”,纪念广陵江阳人鉴真和尚的“鉴真路”,纪念明末著名爱国将领史可法的“史可法东路、史可法西路”,纪念清代“一代名儒,三朝阁老,九省疆臣”阮元的“阮元路”等。二是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典故+通名,如“正谊巷”得名于曾为江都相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名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5](P1918),“三元巷、三元北路、三元南路”得名于宋代扬州的三位状元吕溱、王昂、李易,“卸甲桥、常家巷、粉妆巷、得胜桥”则得名于明朝名将常遇春。三是姓氏+通名,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地名有240个。其中,巷名和村庄名中最为常见,如“武家巷、赵家巷、大梅家巷、杨家庄、顾家庄、陈庄”等。这些在地名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能够让大众直接感受到扬州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对扬州悠久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扬州曾是古代的商业中心和历史文化名城,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可以从大量的历史遗迹中体现出来。扬州的很多地名是以古代的建筑、城门、商业集市等历史遗迹来命名的。扬州自古就是佛教重地,庙、寺、亭、塔众多。据笔者统计,以“寺、庙、庵、塔”命名的地名有32个,如“报恩寺巷、师姑塔桥”等。同时,“观、宫”等宗教遗迹也用于地名命名,如以赞化宫为名的“赞化巷”、以永宁宫为名的“永宁巷”等。此外,还有以“亭、阁、堂”命名的地名,如扬州地标性建筑“文昌阁”和“四望亭”,以此命名的“文昌路”主线长度达到60公里,是贯通扬州东西的景观路,也是城市交通的大动脉。“四望亭路”同样是市区东西走向的要道。以“一阁一亭”命名市区重要的两条交通要道,可以更好地凸显出城市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自信力。

城门是古代城池的重要标志,扬州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城池遗址之一。结合考古发掘和相关文献记载,可以发现,扬州老城区共有十二座城门,它们分别为:利津门(东门遗址)、安江门(南门遗址)、通泗门(宋大城西门遗址)、镇淮门(北门遗址)、徐凝门、挹江门、通济门、拱宸门(天宁门)、广储门、便益门、大东门、小东门。目前,部分老城墙、城门遗址已被保护起来,成为珍贵的历史遗迹。同时,有些城门的名字也融入到現代扬州地名中,如“东关街、天宁门街、北门外大街、北小街、徐凝门大街、徐凝门桥、小东门桥”等。据笔者统计,在扬州地名中,以城门命名的地名有18个。尽管部分原有古迹、城门业已消失,但通过相关地名,仍能还原出扬州古城的大致轮廓。

需要指出的是,古运河对扬州城的诞生和成长,对扬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扬州扼守着长江、运河两条水运大动脉的交会之处,成为全国水运枢纽。漕运带来了古代扬州盐业的发达和商业的繁盛。《旧唐书·秦彦传》云:“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6](P4716),时称“扬一益二”。作为历史上的经济重镇,扬州商业高度发达,昔日繁华富庶的景象也在地名中得以显现。在扬州地名中,以古商业集市、手工作坊等命名的有15个,比如,“铁货巷、皮坊街、明瓦巷”是以手工作坊为名;再如,“皮市街、灯草行、苏唱街”等是以商业集市或消费场所为名;还有以大型的综合集市命名的“丰乐上街、丰乐下街”。这些地名既是古扬州商业贸易繁荣的见证,也是古代扬州经济生活的记录。

二、构建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

扬州的美名与“水”紧密相关。《尚书·禹贡》中最早出现“扬州”这一名称[7](P2),据说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而得名。作为“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长江下游北岸,系京杭大运河枢纽之地,水系丰富,河网密布。扬州这一独特的水文地理特征,使得其地名用字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地名中的“水”文化

扬州地名中大量涉及“水”的地名,这是对扬州水乡形象的真实描绘。尽管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扬州的水系分布已经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大量与“水”有关的地名仍然能够成为扬州城市水乡文化的历史见证。在扬州地名专名中,直接带水的专名有229个,与水间接相关的专名有84个。具体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直接带水的用字有“河、江、湖、湾、水、海、沟、泉、溪、池、潮”。其中,“河”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江”,再次是“湖”。这三个用字在专名中出现的频次占了和水直接相关的地名总数的66.38%。在道路名中,“运河路、运河东路、运河西路、运河北路、运河南路”等地名,都反映出扬州与运河文化的息息相关。扬州市区的重要街道“汶河路”记录了扬州古时汶河河道的历史,“扬子江中路、扬子江南路、扬子江北路”则强调了扬州毗邻长江的地理特点。在与水间接相关的专名中,“塘”的使用频率仅次于“桥”,共有18个专名。“塘”是由开河挖出的泥土筑成的堤,可以防洪水,也可以筑成河岸道路。以“塘”作为道路名和村庄名也是江南水乡的一大特色。“圩、港、岛、井、津、渡、堤”等专名用字则是与水相关的湿地或是水利设施,这些用字大多反映了扬州当地水利开发和利用的历史。

在村庄类通名中,有21处使用了“圩、湾、凹、荡”等字,如“小南圩、孙家圩、佘家湾、丁家凹、栾家荡”等。在《康熙字典》中,“圩”释为“岸也”[8](P155),本义是指低洼区周围防水护田的土堤,是江淮地区常见的一个通名用字;“湾”为“水曲也”[8](P613),本义是指水流弯曲的地方;“凹”为“低下也”[8](P62),意同“洼”;“荡”为“水名”[8](P1028),也有浅水湖、沼泽之义。这些村庄通名用字反映出扬州地势平坦、湖荡密布、河沟纵横的地貌特征,也反映出城市及周边村庄水系发达、水量充沛的自然特点。

(二)地名中的“桥”文化

扬州的水乡形象不仅体现在地名中的“水”文化中,也体现在地名中的“桥”文化中。《说文解字·木部》:“桥,水梁也。”其本义是指高架于沟壑或溪流上的横木,后来泛指连接河流两端的必要通道。“桥”不仅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也是城市形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自古以来就以“桥”多而著称,在古代的诗词书画中都活跃着扬州桥梁的身影,如唐代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南宋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在扬州道路类通名中,很多都使用了“桥”,这反映出水运曾经在扬州交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勾勒出扬州“水乡”的城市形象。

在扬州道路类通名中,“桥”有258处之多,仅次于通名“路”的使用,占道路类地名的21.79%。在专名中,“桥”则是与“水”间接相关的用字,其使用频率是这一类中最高的,共有44个专名,其中,道路类31个,村庄类13个。根据李钧[9](P20-21)、李娟娟[10](P8-9)、马丽红[11](P10-11)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桥”在有些城市的地名中使用频率较低,如兰州仅有10处、长沙仅有18处;在有些城市的地名中使用频率较高,如昆明就有98处;像扬州这样高频使用的则极为罕见。这直接反映出扬州城市内部水系较多的特点,也间接反映出城市外部水源丰富、河网密布的地貌特征,是扬州“水乡”形象的集中体现。

三、构建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

如前所述,大量以历史事件(人物)、名胜古迹命名的地名与大量以商业集市、作坊命名的地名,体现出扬州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繁华的商业文化。同时,通过扬州地名的映射,还可以透视出环境优美、美丽宜居的现代扬州城市形象。

(一)通名中典雅的人文追求

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外在的物质空间的展现,也是其内在精神气质的外化,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性格和魅力品格。这种精神内涵、文化气质也渗透在扬州的地名之中,如通名中的“庄、园、苑”便营造出和谐典雅的人文氛围。

在扬州村庄类的通名中,“庄”明显多于“村”。“村”是篆文“邨”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邑部》:“邨,地名。从邑屯声。”徐铉曰:“今俗作村。”[2](P209)“邨”,表示人口驻扎的聚居区;“村”字则产生较晚,隶书另造形声兼会意的“村”字代替“邨”。从字形上来看,“村”表示用木材搭建定居的邑舍。《集韵·魂韵》:“村,聚也。”[12](P140)可见,“村”的造字本义是人口聚集的自然屯落。“庄”则由“莊”草书楷化而来。《玉篇·艸部》:“莊,草盛貌。”[13](P218)《正字通·艸部》:“莊,田舍曰莊。俗作庄。”[14](P924)可见,“庄”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由此引申出“盛大”义、“大道”义等,如“康庄大道”。之后,“庄”既可以指称乡野间的村落、田舍,也可以指称皇室、贵族、地主等在乡下占据的大片土地及其建筑物,还可以指称规模较大、财力雄厚的店铺等(如“钱庄”“布庄”)。村庄类通名中“庄”的使用频率高于“村”,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扬州市民对经济富裕、生活幸福的追求与向往。

相对于村庄类的命名而言,住宅区类的命名方式更为灵活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说,住宅名需要满足用户的审美期待与消费心理。在用字上,它不仅讲究清新雅致,而且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寄托,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住宅区类通名的使用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传统类和新兴类。传统的通名用字主要有:小区、村(新村)、园(花园)、苑等,而新兴的通名用字主要有:庭、郡、府、城、山庄等。在扬州住宅类通名中,使用最多的是传统类中的“园”和“苑”。“园”的本义是指种植花木果蔬的地方,后亦指供人憩息、游乐或观赏的场所;“苑”则多与帝王文化有关,除了培植林木之外,还多是蓄养珍稀禽兽之地。相比于“村、小区”而言,“园、苑”更显高贵典雅;相比于“府、郡、庭”而言,“园、苑”则更贴近自然。这两个通名的高频使用,既反映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出城市居民对自然典雅、安宁和谐的人文追求。

(二)专名中和谐的自然追求

值得关注的是,在扬州地名中,包含着很多具有植物特征的地名,使地名系统呈现出较强的自然色彩。通过对用字的统计,可以发现,扬州地名中以植物命名的有91个,其中,以花入名的就有53个。

具体来说,在花类的地名命名中,使用最多的是梅花、荷花,如“梅岭东路、东梅庄巷、荷花池路、荷香路”等。除此之外,还有扬州市花——琼花,有很多历史典故、文学创作都与琼花有关。北宋的文坛盟主欧阳修曾任扬州太守,面对琼花不禁赋诗道:“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答許发运见寄》)由此,扬州地名中便有了琼花街。其他入地名的花还有“芍药、菊花、桃花、桂花、兰花、玫瑰、海棠、茉莉、百合、牡丹”等,如“桃园路、东桂路、兰苑、芍药巷”等。在扬州地名中,以树入名的有38个,其中,使用最多的为槐树、柳树、杨树,如“三槐路、金槐路、柳湖路、柳叶桥”等。扬州水系众多,沿水而植的柳树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于是杨柳亦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即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扬州“杨柳青路、柳湖路、柳叶桥”等地名,也勾勒出当地柳湖相映、景色如画的自然景观。其他还有“桑树、杉树、枫树、榆树、樟树、柏树”等,如“桑园路、银柏路、杉湾花园”等。总之,扬州城市地名中植物相关用字数量较多、种类丰富,反映出其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气候宜人的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扬州地名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扬州地名用字的分析,可以展现出扬州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特征,从而构建出扬州历史悠久的古城形象、资源丰富的水乡形象、自然和谐的宜居形象,这也是扬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与显著标识。扬州地名不仅是扬州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主要根基,它是一代代城市居民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扬州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富含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的旧地名已经消亡,其背后所承载的自然地理特点、人文历史典故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野,扬州地名遗产亟需保护。就此而言,扬州今后应当进一步完善地名志的建设工作,挖掘、保护、传承好扬州地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以扬州城市的人文历史为抓手,以丰赡厚实的精神内涵为依托,规划新兴地名,增加城市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苇航.扬州市地名命名规律研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2][汉]许慎.说文解字[M].陶生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

[3][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4]韦明铧.扬州掌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5][汉]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朱福烓.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9]李钧.兰州市地名用字研究[D].重庆: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0]李娟娟.长沙地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马丽红.昆明地名的语言学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2][宋]丁度,等.集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3]王平,刘元春,李建廷.宋本玉篇(标点整理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14][明]张自烈编,[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Research on the Use of Words in Yangzhou’s Humanistic Place Names and Urban Cultural Image

Chen Li,Han Xiao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Place names are the names of spatial directions in a region, and they also carry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a region. The culture of Yangzhou’s place name is rich, which reflects the cultural image of Yangzhou city. Based on the domestic high-precision map, we collect 2030 humanistic place names in Yangzhou city. It includes 1184 names of roads, 384 names of villages and 462 names of residential area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word investigation, it is found that Yangzhou place nam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geography, history and humanities, and build the cultural image of Yangzhou city: the image of an ancient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the image of a water town with rich resources, and the image of a natural and harmonious livable city. It is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of Yangzhou cit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ities.

Key words:Yangzhou;place name;humanistic place names;urban cultural image

猜你喜欢

用字命名扬州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命名“福建舰”
扬州茶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扬州绒花”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苯的同系物的命名》
感恩的层次
过足官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