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研究

2022-02-28宋怡琳

现代语文 2022年1期

宋怡琳

摘  要:滨州地区单字调共时情况比较复杂,同时存在三调方言、四调方言和五调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与单字调联系紧密,在滨州地区既有区域性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总的来说,滨州七地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受以下区域性规则的制约:邻接交替和前字变调机制、本调调值强势机制、低调域相对稳定机制、简化异化双轨机制、合并分化并存机制和强势调吸引机制。

关键词:滨州方言;连读变调;内部差异;区域性规则

一、滨州方言单字调概貌

滨州市是山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北部,现辖两区一市四县,分别是滨城区、沾化区、邹平市、博兴县、阳信县、无棣县和惠民县。滨州各区域的单字调比较特殊:有的方言仍存在着主要由清入字构成的独立入声;有的方言存在着古浊平、全浊入与古清上、次浊上在单字调中合并的现象;有的方言则存在着古浊平、全浊入与古去声、全浊上、次浊入在单字调中合并的现象。从单字调的数量上来看,滨州地区存在五调方言、四调方言和三调方言,其中,滨城区同时存在三调、四调和五调方言。根据调类的不同,滨州的三调和四调方言又可以再各下分两个小类。

(一)滨州五调方言

滨城区部分地区存在五调方言,比如滨北地区,其方言既保留了由清入字组成的独立入声调,又不存在古浊平与古清上、次浊上、全浊入声的合并问题,因此,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单字调。具体如表1所示:

从调值情况来看,滨州五调方言的阴平读曲折调213;阳平读高降调53;上声读高平调55;去声读低降调31;入声读高平调44,与周边有入声的四调方言中入声的调值相同。具体如表2所示:

(二)滨州四调方言

滨州四个单字调的地区,主要包括滨城、邹平、阳信、沾化和博兴。其中,邹平和滨城部分方言还存在主要由清入字构成的独立入声调,并且古浊平与古清上、次浊上、全浊入声合并为阳平上调;博兴、阳信、沾化及滨城部分地区入声已完全派入其他调类,且不存在调类合并问题,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单字调。具体如表3所示:

从调值情况来看,滨州四调方言中,阴平全部读曲折调213;去声全部读低降调31。古浊平与古清上、次浊上、全浊入声合并为阳平上调的邹平和滨城部分地区,阳平上读为高降调53或54;入声读为中平调33或高平调44。在古浊平与古清上、次浊上、全浊入声未合并的四调方言中,阳平全部读高降调,但在具体的调值上各方言点有所不同,比如,在滨城北镇、博兴地区读53调,在阳信、沾化读43调。上声在这些地区全部读高平调55。具体如表4所示:

(三)滨州三调方言

滨州有三个单字调的是无棣、惠民和滨城的杨柳雪地区。在无棣和滨城杨柳雪部分方言中,独立入声已经消失,古浊平与古清上、次浊上、全浊入声合并为阳平上调。惠民方言入声也已消失,但是调类合并情况与无棣不同,古浊平与全浊上、古去声、次浊入声合并为一个阳平去调。具体如表5所示:

从调值情况来看,滨州三调方言中,阴平调读曲折调213,与滨州的四调方言相同。无棣方言中的阳平上调和惠民方言中的上声均读高平调55;滨城杨柳雪三调方言的阳平上读53调。惠民方言中的阳平去读高降调31,与无棣方言及其他周边古浊平与全浊上、古去声、次浊入声没有合并地区的去声调调值相同。具体如表6所示:

二、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描写

滨州共时层面的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区域性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內部差异。下面,我们分别对滨州各地的连读变调情况进行描写和分析。

(一)滨城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滨城同时存在三调、四调和五调方言,其中,三调方言主要出现在邻近惠民的杨柳雪地区,并且该地区还同时存在四调方言。我们认为,这里的四调方言或许是三调方言与五调方言语言接触的产物。

1.五调方言

在滨城的五调方言中,共有6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阳平+阴平”“阳平+去声”“阳平+入声”“去声+去声”全部发生变调,“阴平+阴平”和“阳平+阳平”属于部分变调。变调产生新调值23,同时,也造成“阴平+去声”与“去声+去声”、“阳平+阴平”与“上声+阴平”、“阳平+去声”与“上声+去声”、“阳平+入声”与“上声+入声”以及部分“阳平+阳平”与“上声+阳平”的合并。因此,共有23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7所示:

2.四调方言

在滨城的四调方言中,共有“阴平+阴平”“阳平上+阴平”“阳平上+阳平上”“阳平上+去声”“去声+去声”5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去声+去

声”全部发生变调,其他调类组合属于部分变调。变调产生23和55两种新的调值。单字调已经合并的古浊平、全浊入和清上、次浊上两类字,在“阳平上+阴平”“阳平上+阳平上”“阳平上+去声”中,可以被区分;同时,连读变调也造成“阴平+去声”与“去声+去声”的合并。因此,共有19种连调类型。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中古来源为浊平、全浊入,即普通话中通常读作阳平的字称为“A类字”;把中古来源为清上、次浊上,即普通话中通常读作上声的字称为“B类字”。具体如表8所示:

3.三调方言

在滨城的三调方言中,共有“阴平+阴平”“阳平上+去声”“去声+去声”3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去声+去声”全部发生变调,其他调类组合属于部分变调。变调产生23和55两种新的调值。单字调已经合并的AB两类字,在“阳平上+去声”中可以被区分。连读变调同时也造成“阴平+去声”与“去声+去声”的合并。因此,共有10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9所示:

(二)邹平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在邹平方言中,共有“阴平+阴平”“阴平+入声”“阳平上+阴平”“阳平上+阳平上”“阳平上+去声”“阳平上+入声”6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阴平+阴平”“阴平+入声”“阳平上+入声”全部发生变调,其他调类组合属于部分变调。变调产生23和55两种新的调值,但未造成调类合并。因此,共有19种连调类型。单字调已经合并的AB两类字,部分在“阳平上+阴平”“阳平上+阳平上”“阳平上+去声”中还可以被区分。具体如表10所示:

邹平方言和滨城四调方言虽然单字调调类相同,调值相近,但在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滨城四调方言中,阴平字只在阴平字前部分变为23调,其他保持本调;而邹平方言中,阴平字在阴平字前基本全部变为23调,并且阴平字在入声字前也变为23调。

第二,滨城四调方言现读为阳平上A类字,无论作阴平、阳平上、去声还是入声的前字,都基本不变调,依旧读53调。但B类字,作阴平、阳平上、去声的前字时,大都变为55调;只在作阳平上和入声前字时,部分保持本调。而在邹平方言中,A类字作阴平、阳平上、去声的前字时,一部分变为55调,与B类字合流,一部分保留本调54;作入声前字时,更是全部变读为55调。B类字作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的前字时,也几乎全部变读为55调。

第三,滨城四调方言中,去声在作去声前字时,变读为213调;而邹平方言中,去声作去声的前字时也不变调。

(三)阳信、沾化、博兴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1.阳信

在阳信方言中,共有7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阳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去声”“上声+上

声”全部发生变调,“阴平+阴平”“阳平+阴平”“去声+去声”仅有部分前字发生变调。变调产生新的调值23,并且造成调类合并。部分“阴平+阴平”“阳平+阴平”与“上声+阴平”合并,“阳平+阳平”与“去声+阳平”合并,“阳平+上声”“上声+上声”与“去声+上声”合并,“阳平+去声”与“上声+去声”合并。因此,共有13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11所示:

2.沾化

在沾化方言中,共有6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除“去声+去声”属于部分变调外,“阴平+阴平”“阳平+阳平”“阳平+上声”“阳平+去声”“上声+上声”全部发生变调,且“阴平+阴平”有两种变调类型。变调产生新的调值23。变调造成调类合并,部分“阴平+阴平”与“上声+阴平”合并,部分“去声+去声”与“阴平+去声”合并,“阳平+阳平”与“去声+阳平”合并,“阳平+上声”“上声+上声”与“去声+上声”合并,“阳平+去声”与“上声+去声”合并。因此,共有13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12所示:

3.博兴

在博兴方言中,仅有3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阳平+去声”“去声+去声”全部发生变调,“阴平+阴平”仅有部分前字发生变调。变调产生新的调值23。变调造成调类合并,部分“阴平+阴平”与“上声+阴平”合并,“阳平+去声”与“上声+去声”合并。因此,共有15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13所示:

阳信、沾化、博兴三点都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单字调,调值也基本一致,但在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上仍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

第一,沾化和阳信异化型变调特征明显,前字后字调类相同时,前字大都变调,仅有少部分保留本调。博兴方言则只有阴平作阴平前字、去声作去声前字时部分变调。

第二,它们的差异还体现在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中阳平和上声作前字时的合流情况:阳信合流程度最高,沾化次之,博兴最低。阳信方言中的阳平字在上声前变读为31调,在去声前变读为55调,与上声和去声前的上声合流;阳平字在阴平前也有相当一部分变读为55调,与阴平前的上声合流。沾化方言中的阳平字在上声前变读为31,与上声之前的上声字合流;阳平字在去声之前大都变读为55调,也与去声之前的上声合流。而博兴方言中的阳平字只有在作去声前字时部分变读为55调,与去声之前的上声合流。

(四)无棣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在无棣方言中,仅有“阴平+阴平”“阳平上+阳平上”“去声+去声”3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均为部分变调。变调不产生新的调值,但会造成调类合并。部分“阴平+阴平”与“阳平上+阴平”合并,部分“阳平上+阳平上”与“去声+阳平上”合并,部分“去声+去声”与“阴平+去声”合并。因此,共有9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14所示:

(五)惠民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在惠民方言中,仅有3种调类组合发生变调。其中,“阳平去+阴平”“阳平去+阳平去”为部分前字发生变调,“阴平+阴平”有两种变调。变调产生新的调值23,并造成调类合并。部分“阴平+阴平”、部分“阳平去+阴平”与“上声+阴平”合并,部分“阳平去+阳平去”与“阴平+阳平去”合并。因此,共有9种连调类型。具体如表15所示:

三、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区域性规则

尽管滨州方言的连读变调情况相对复杂,即使是单字调调类调值都完全相同的地区,连读变调情况也有不同之处,但该地区的重重型两字组连读也受到以下区域性规则的制约。

(一)邻接交替和前字变调机制

从变调条件来看,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调大多属于邻接交替式变调。王洪君指出,汉语方言非轻声的连读变调,除与浮游调有关的连读变调外,从基本类型上看,可以分为三大类:邻接交替式、自身交替式和特征延伸式。其中,邻接交替式的特点是:某字(一般是前字)的单字调以同一连调域中邻接字(一般是后字)的单字调为条件而发生交替;自身交替式变调的特点是:某字的单字调进入连调后,不管邻接条件如何,都以自身调形为条件而发生调型的变化;特征延伸式的特点是:第一音节后的音节均失去调型,是第一字调型的延伸[1](P250-254)。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发生变调时,全部为前字變调,后字不变调。前字变调与否、变调后的调值,大都以后字为条件,属于邻接交替式变调。比如,在阳信方言中,阳平字作阴平前字时部分变为55调,作阳平和上声前字时变为31调,作去声前字时全部变为55调。同时,滨州地区也存在个别自身交替式变调。比如,邹平方言中,阳平上无论作什么调类的前字,大都变为55调。需要指出的是,滨州方言不存在特征延伸式变调。

(二)本调调值强势机制

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发生变调后,大都不产生单字调之外的新调值。关于一些方言点阴平字在阴平字以及去声字在去声字前,所产生的变调调值23,我们认为,这是曲折调213在作连读变调前字时,时长被压缩后而产生的变体。在部分古浊平、全浊入声与清上、次浊上声在单字调中合并为阳平上的方言点中,阳平上在作连读变调的前字时,可能会产生其方言共时单字调系统中所没有的调值55。比如,邹平方言的单字调系统中,阴平读213,阳平上读54,去声读31,入声读33,但阳平上B类字和部分A类字作两字组前字时变为55调。55调在这些方言的单字调系统中并未出现,但是参考周边阳平与上声各自独立方言的单字调系统,55调是上声的调值。邹平连读变调中所出现的55调,很可能是早期阳平与上声未合并时声调调值的残留。

(三)低调域相对稳定机制

滨州各方言点阴平和去声的调值分别为213和31,均属低调域;阳平、上声或阳平上多读高平或高降调,属于高调域。滨州方言中,相对于高调域而言,低调域更加稳定。首先,低调域的阴平和去声,大多只在后字同为阴平或去声时,才发生异化型变调;而高调域的阳平和上声,在作非本调类的重重型两字组前字时,也多倾向于发生变调。其次,除了调值为213的阴平既可以变为其他低调域声调、也可以向高调域转变外,其他低调域声调一般只能变读为另外的低调域声调,而不向高调域转变;高调域声调则常常既可以转变为其他高调域声调,也可以转变为低调域声调。

(四)简化、异化双轨机制

从变调功能来看,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存在着简化型变调和异化型变调两种类型。所谓“简化型变调”,是指使发音省力而简化连调式的调型。比如,滨州方言中单字调为曲折调213的阴平,在作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前字时,常常会变为低升调23或高平调55,发音更加省力。所谓“异化型变调”,是指使字组内部相邻音节调型调值有所区别而发生异化。李小凡指出,两个降调连读,连调式往往形成双曲,发音费力,此类字组连读时,通常至少有一个字要变调[2](P20)。在滨州方言中,去声作两字组前字时多不变调,发生变调大都是在作去声字的前字时。同时,在滨州方言中,阴平作阴平前字、阳平作阳平前字、上声作上声前字以及阳平上作阳平上前字时,也常常会发生变调。阳平字通常具有高调域的特征,滨州有些地区阳平字在作同样高调域字的前字时,会变为低调域的声调31,如沾化和阳信。这同样反映出滨州的异化型变调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滨州方言中,阴平作重重型两字组前字时较为稳定,一般只在后字也是阴平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变调。可见,阴平作为七地单字调中唯一的曲折调,充分体现了调型异化原则。

(五)合并、分化并存机制

从连读变调的结果来看,滨州方言两字组连读发生变调后,会产生合并和分化现象。其中,调类的合并主要表现在“阴平+阴平”与“上声+阴平”或“阳平上+阴平”合并,“阳平+去声”与“上声+去声”合并,“去声+去声”与“阴平+去声”合并,“阳平+阳平”与“去声+阳平”合并,“阳平+上声”与“上声+上声”合并。调类的分化则主要表现为“阴平+阴平”的分化,“去声+去声”的分化,以及由于历史来源不同,在滨州部分方言点单字调中已合并为一个调类的AB两类字在连读变调中的分化。

(六)强势调吸引机制

滨州地区存在两个强势调:55和31。这既是该区域的区域性特征,也是造成滨州重重型两字组连调内部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在不同地区,这两个强势调的强势程度不同。在没有入声的沾化、阳信、无棣和惠民地区,55调和31调都很强势。这两个调在连读调中能够吸引其他调类与其合并,比如,在无棣方言的连读调中,A类字作阳平上的前字和B类字作B类字的前字时都变为31调。另一方面,在单字调中,AB两类字合并而成的阳平上调值也是55。在博兴、滨城、邹平三地,31调相对没有那么强势,虽然它在连读变调中还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合并其他声调的能力相对较弱。在这三个地区,55的影响力相对更强。比如,在博兴的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中,阴平作阴平前字时部分变读为55调,阳平作去声前字时变读为55调。

那么,为什么55和31会成为强势调呢?这可能与汉语方言的整体声调特征有关。刘俐李认为,降调和平调在汉语方言中是最突出的调型,在汉语方言中出现最多[3](P259-261)。路继伦从声调的活动能力上进行观察,发现高平调相对于低平调往往更加稳定[4]。冉启斌在对西北地区极小声调的研究中指出,在调类缩小到极限的极小声调中,降调、升调和平调是保留最多的三种调,并且在其列出的极小声调清单中,保留的平调全部是高平调[5](P216-217)。因此,滨州地区各地的高平调55均比较强势。根据区域性连读变调和单字调情况来看,滨州地区声调的原始状态都普遍存在两个降调——53和31,为了服务于语言的表意功能,与高平调域区别更大的降调31成为了另一个强势声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滨州地区的单字调情况较为复杂,有的方言仍存在着主要由清入字构成的独立入声;有的方言存在着古浊平、全浊入与古清上、次浊上在单字调中合并的现象;有的方言則存在着古浊平、全浊入与古去声、全浊上、次浊入在单字调中合并的现象。因此,滨州地区同时存在着三调方言、四调方言和五调方言;根据调类的不同,三调和四调方言又可以再各下分两个小类。

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与单字调虽然分属于声调的不同层次,但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联系,因此,滨州共时层面的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情况比较复杂,既有区域性共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内部差异。总的来说,滨州七地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受以下区域性规则的制约:一是邻接交替和前字变调机制。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发生变调时,全部为前字变调,后字不变调;并且前字变调与否、变调后的调值,大都以后字为条件。二是本调调值强势机制。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发生变调后,大都不产生单字调之外的新调值。三是低调域相对稳定机制。相对于高调域,滨州方言的低调域更加稳定,低调域的声调大多只在后字调类相同时,才发生异化型变调;高调域声调在作非本调类的重重型两字组前字时,也多倾向于发生变调。同时,低调域声调大都只变读为另外的低调域声调,高调域声调则既可以转变为其他高调域声调,也可以转变为低调域声调。四是简化、异化双轨机制。滨州方言曲折调213在作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的前字时,常常变读为发音更加省力的低升调23或高平调55;并且当前后字调类相同时,前字大都发生变调。五是合并、分化并存机制。从连读变调的结果来看,滨州方言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发生变调后,既产生调类合并也产生调类分化现象。六是强势调吸引机制。滨州地区存在两个强势调——55和31,这两个强势调无论在单字调还是在连读变调中,都对其他声调产生吸引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小凡.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层级和类型[J].方言, 2004,(1).

[3]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中国语文, 2005,(3).

[4]路繼伦.高平调在连读变调中的稳定性[A].现代语音学论文集[C].北京:金城出版社,1999.

[5]冉启斌.汉语方言极限声调清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6.

The Tone Sandhi of Non-neutral Disyllable Words of Binzhou Dialect in Shandong Province

Song Yilin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Existing three tone dialects, four tone dialects and five tone dialects, the synchronic tone of Binzhou region is complex. The tone sandhi of non-neutral disyllable wo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one of single characters. In Binzhou area, there are regional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nal differences of tone sandhi. In general, the tone sandhi of non-neutral disyllable words in Binzhou is restricted by the following regional rules: tone sandhi is happened at prewords and related to adjacent tone, almost no new pitch of tone is generated, tones belonging to low pitch range is more stable than tones belonging to high pitch range , sandhi lead to simplicity and alienation, sandhi lead to mergence and differentiation, the potent tone can attract other tones.

Key words:Binzhou dialect;tone sandhi;internal difference;regional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