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视角下英语同义词辨析研究

2022-02-28蒲恬恬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摘 要:英语同义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和识解理论为同义词辨析研究作理论支撑,阐述同义词的生成机制,分析其内在认知属性,提出相关的同义词辨析方法。在原型范畴理论和识解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发现同义词之“同”是由于同义词是一组围绕原型概念而聚合的词组,且其概念具有家族相似性;同义词之“异”则是由于主体对于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原型概念采取的识解方式不一致,进而这种差异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体现出来。本研究在进行同义词辨析的认知研究时,尝试找出原型概念,分析认知主体不同的具体识解方式以及同义词范畴中不同语义表达形式具体的识解运作方式,从内在本质上把握同义词的差异。

关键词:同义词 识解理论 原型范畴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同义词,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同义词的属性特征包括:属于同一语言范畴;属于同一语法范畴,即同义词应属于同一词性;具有相同的概念意义但在内涵意义和风格意义等其他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Gove,1961)学者们从语义场(于峻嵘,2008)、语体和语境(候天真,2006)等角度探讨同义词现象。随着语料库的发展,有学者(张继东、刘萍,2005)开始从搭配、语义韵的角度探讨同义词的辨析方法。亦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试图解释同义词现象,例如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同义词现象(王彤伟,2009);或从语用—认知角度解释词汇的同义关系(庞杨、张绍杰,2012)。但在涉及同义词辨析的问题上,目前文献显示学界缺乏相关认知理论作为指导,较少在认知识解等理论指导下进行辨析研究,依然存在无法准确区分同义词或者区分不是很明显的情况。本研究试图以范畴理论和识解理论作理论框架,更为深入地揭示英语同义词的内在认知属性,分析同义词生成过程中具体的识解方式,从认知的角度重新对同义词进行语义辨析,在认知等研究视角下创新同义词辨析研究。本研究可以为英语教学、词典编纂和翻译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依据和启示。

二、理论基础:范畴化理论和识解理论

范畴化和识解均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认知主体通过范畴化对客观世界进行概括和归类,形成范畴和概念。范畴化将客观世界以范畴的形式有序地表达出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复杂客观世界。人对世界的观察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而语言表达式的意义不仅包括概念内容本身,而且还受到具体对概念内容识解的认知方式,识解方式的不同也会导致认知结果即概念内容存在差异,并以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在语言层面表现出来。

(一)原型范畴理论

客观世界由各种不同的事物和关系组成,如何区分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必然牵涉划分类别的问题,即“范畴化”(categorization)过程,其结果就是建立有序的概念系统,即认知范畴。范畴化理论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迥然相异的事物根据一定具有相似性的特征进行组合归类的认知方式。大部分概念范畴并不具有对立的二分性,即范畴内的成员不必在每个方面都相同,而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被称为“家族相似性”。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之间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相似成分,范畴内部的成员依靠家族相似性聚合在一起。其中典型成员具有更高的相似性,居于一类范畴的中心,称为原型。非典型成员占有较少的共同属性,其具有的相似性越低,就越偏离中心,而靠近范畴的边缘。一个范畴就是围绕这一语义核心,即原型建立起来的(王寅,2007),而同义词的范围通常就是围绕某个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原型概念聚合起来的一组范畴词。

Rosch (罗斯奇)和 Mervis(馬维斯)将范畴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即上义层次、基本层次和下义层次,其中基本层次范畴成员间具有最大相似性。人们认识世界主要是从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基本层次的范畴成员的相关信息是人们最直接、最快速地理解和获取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下义层次的范畴成员则进一步突显了基本层次的某一属性和具有区别性的特征。

(二)识解理论

认知语法创始人Langacker(兰盖克)创建该理论并首先将“识解”(construal)引入认知语言学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们可以使用不同方法识解同一情景的能力,从而会产生不同的概念意义,进行产生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Langacker(2008)认为“识解”主要包括详略度、聚焦、视角和突显四个方面的内容。视角是指人们观察和描述事体所采取的角度。详略度指的是对情景描述的精细及具体程度,主体可以从情景的不同细节和具体程度对其进行描写。突显和聚焦关系密切,突显涉及人类注意力的聚焦,认知主体聚焦于概念中某一部分,使这部分较之其他部分得到更多注意,该部分则具有更大的突显性。因此,本研究未对识解理论中聚焦这一机制下同义词辨析进行单独举例探讨,仅在突显机制下有所体现。Langacker的识解概念很好地揭示了作为认知主体的人、语言和世界三者的关系。人对世界的观察需要用语言加以表达,而语言表达意义不仅取决于周围世界中的情景,而且取决于人对情景的识解。识解理论认为,概念内容和识解方式对于语言表达是同等重要的,两者均为语义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识解的主体毕竟是人,人往往会以不同的方式对同一概念内容进行识解,所以同样的概念内容,识解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会不同。这也为我们解释同义词的差异提供了解释路径和理论依据。

三、英语同义词的认知属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主要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语义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概念化过程是基于体验的过程。(王寅,2005)同义词正是一组由于共同激活具有家族相似性概念而聚合的词群,因此同义词的差别程度是有限的,即所指客观对象的概念内容同一和相似是词与词能成为同义词的关键因素。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上同一事体或关系进行概念化,进而采用不同的认知方式识解概念,因此,具有家族相似性且位于同一范畴的同义词词组以不同的语义表现形式在语言中体现。

(一)原型范畴属性

语义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的成员不必在每个方面都相同,而只是在某些方面相似,被称为“家族相似性” ,一个范畴就是围绕这一相似的语义核心,即原型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同义词的范围通常处于围绕原型建立起来的同一范畴。如sleepless这个词义家族的主要成员包括sleepless、insomniac、restless三个同义词,均围绕without sleep这一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原型概念辐射展开。

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部的成员是基于各成员间存在的相似性所聚合的,所以同一范畴中哪些属于同义词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只能说越接近原型语义,相似性越高,典型性越高,更有可能是同义词。并且随着社会文化和其他因素的推动,一组同义词的范畴可能会不断扩大,在不同的语境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同义词派生形式。因此,在原型概念的指导下,我们认识到同义词的范围是发展的,同义词关系是动态的。

(二)识解属性

同义词在不同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具体用法不一致,这也是同义词辨析时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词义依靠概念与客观事物相联系,人们对同一概念的认知不同、对事物或现象的观察角度不同、认识深度不同,产生的用于指称这个事物或现象的词语也会不同,从而由词语表达出的附加意义及其使用范围也不同。这种认识客观事物的认知方式就是识解方式。识解方式参与构词过程中,语言在识解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会对语言构詞产生影响。(卢卫中,2018)

在识解理论的指导下得知同义词的差异正是因为人们识解同一客观事物时采取的识解方式不一致造成的外延和内涵的一些差异。例如,“地瓜”亦称为“红薯”,不同地区的名称不一致,这实际上就反映了认知主体在识解这同一“物种”时观察的角度不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具有多种特征或标志,可是人们给一个事物或现象命名,却只能选择它的某一个特征或标志作为依据。(张永言,1982)因此,针对同义词辨析,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解构认知主体不同的识解方式,分析同一范畴中的概念化生成不同语义表达形式具体的识解运作模式,从本质上把握同义词的差异。

范畴化和识解均属于认知主体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不是相继发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范畴化是基于相似性进行概念和词的聚拢这样一种认知方式,解释了同义词组聚集归类的内在属性。而识解这样一种认知方式,解释了同义词的不同之处产生的内在属性,帮助我们更加系统准确地辨析同义词。认知主体采取不同的识解方式认识同一范畴的原型概念,这种不同体现在语言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同义词语义表达形式,如下图:

四、英语同义词的认知辨析机制

基于语义范畴的成员关系的视角对于我们确定同义词群中的核心词和同义关系的距离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它转换了同义关系的对立方式,即传统的结构主义语义学的词语之间的对立关系,转而构成了典型语义和非典型语义的对立方式。识解理论让我们认识到语义是在概念内容和识解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何同一概念可以用几个词语表达出来。同义词的产生正是这一语义范畴下围绕原型概念,并在不同的识解方式作用下,衍生出不同的语义表现形式。因此,在对同义词进行辨析时,把握同义词范畴中的原型概念,分析不同的识解操作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同义词辨析的准确度。

(一)突显机制

突显涉及人类注意力的聚焦,概念框架中和认知中某一部分较之其他部分得到更多注意的认知活动,该部分具有更大的突显性,并通常会在语言层面表达出来。如saunter、stroll、loiter这三个词在词典中都被解释为“闲逛”,且在动作方式上一致,都是缓慢且漫无目的地行走,即“walk slowly”。“walk slowly”在这一组同义词概念中具有最大相似性,属于这一范畴类的典型成员,位于这一组概念中的基本层次,也具有更大的突显性。由于识解这一基本层次的概念时,主体聚焦的非典型性概念所突显的具体内容不一致,所以使位于下位层次的概念有差异,表现在语义形式上就是这样一组同义词。“saunter ”指因心情愉快而悠闲自得地走,“stroll”是指处于达到放松的目的而散步,“loiter”是指为了消耗时间漫无目的地闲逛。三者在行为方式上均是“慢慢地行走”,但各自所突显的行为态度和行为目的不一致。如下表所示:

同样,在表达惊讶的心情时,surprising、appalling、startling、shocking、amazing、astonishing是一组同义词。其中surprising是上义词,内涵最少,外延最大,与其他词属于同一范畴的不同层次,包含其他词的所有特征,详略度更高,更抽象,处于这一组范畴词的基本层次。appalling、startling、shocking、amazing、astonishing均有表示惊讶一义,但各自识解惊讶这一状态所产生的原因不同,处于下位层次。appalling所描述的是基于事物糟糕的程度而产生的惊讶,startling所描述的是基于事物的无法想象、不同于一般情况而产生的惊讶,amazing所描述的是对事物的赞赏和惊喜的情感状态,shocking所描述的则是与对事物的强烈反感相伴而生的惊讶,astonishing所描述的是事物的结果超出预期、出乎意料。由于核心语义原型是“惊讶”,因此,主体识解这一组词时,把握基本层次概念surprising,进一步突显产生惊讶的不同原因,认知辨析方式为“基本层次surprising+原因突显操作”,从而可以区分这一组同义词范畴间不同的语义表现形式。

(二)视角机制

概念化和范畴化客观世界时涉及对其的观察以及视角参照点的选择。视角指认知主体观察事体的角度,涉及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可能包含多个视角,如时间维度、空间视角以及说话人的视角。

“shore”和“coast”均可解释为“海岸、海滨”,均是围绕原型概念“水陆之间的边界线”生成的不同语义表达形式。但是由于认知主体对这一原型概念识解时采用的空间视角不一致,shore的识解视角是认知主体从水中望向陆地,指海洋、湖泊等水域的岸、滨;coast的识解视角则是认知主体从陆地望向水中,指陆地的岸。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海上航行被描述为“from shore to shore”,而从美国东海岸跑到西海岸则是“from coast to coast”。在这一组同义词辨析时,学习者正确把握其原型概念和视角的识解方式,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辨析这一组词,防止滥用和误用。

此外,说话人的视角,Langacker称其为优越视角。如politician、statesman都表示“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但前者有时候含有贬义,表示“政客”的意思;而后者往往含有褒义,表示“政治家”。这些同义词,在使用和区分时,需要判断其说话人视角和立场态度。

(三)详略度机制

详略度指的是对情景描述的精细及具体程度,与之相对应的是“图式度”,主体可以从情景的不同细节和具体程度对其进行描写。一个详略度高的表达式对某一情景做出细致的描述,而详略度低的表达式仅限于对其作粗略描述,只能反映出其粗略特征与抽象内容。(Langacker,1991)例如probable、possible、likely在英汉解释中均为“可能”,所有学习者在使用时经常混淆且不明区别。实际上,这一组词围绕其具有最大相似性的原型概念“might exist or happen,but not certain”聚集,其中probable在表示可能时,对情景的可能性描述程度最高,一般指“很有可能 ”;likely可能性描述程度中等;possible可能性描述程度最低,低于百分之五十,一般指“不太可能”。因此,如果在同义词辨析中对这一信息进行解释说明,使其释义更详细具体,有利于这一组同义词辨析和学习。而表达“生气”这一概念时,在anger、rage、fury这组同义词中,anger是使用最广的一个词,其本身不具有显示“生气”程度的属性,rage表达愤怒的程度位于这一组词中间,而fury是表达愤怒之意的程度最高的词。

除了程度上的精细程度,还有描述的精细程度。在表达惊讶的心情时,surprising、appalling、startling、shocking、amazing、astonishing这一组同义词中,surprising图式度更高,概念更抽象,而其他的词相比较来说图式性较低,描述更详细具体。由于主体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聚焦的内容不一致,同一概念所突显的部分不一样,有时候某些详略度不一致的上下义词也属于同义词的范畴。

五、结语

人在概念化客观世界过程中将同一事体或关系归于同一范畴是同义词存在的动因,同义词组正是基于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所聚合的一组词。且认知主体采取的具体識解概念的方式不同,导致产生了不同的语义表达形式。这意味着一组围绕范畴间的原型概念所生成的同义词,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综上所述,任何语言的识解,离不开识解方式相互之间的共同作用,识解理论下的这些机制往往可能同时发生作用,比如以surprising为例的这一组表示惊讶的同义词,在生成过程中同时激活了详略度机制和突显机制。因此,在对同义词进行辨析时,既要考察同义词的基本层次的原型范畴,又要分析其下位层次的附加意义,并以突显、视角、详略度等识解方式为主要维度进行辨析。

本研究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和识解理论认识同义词的内在属性,对同义词的相关认知研究做了初步尝试,使对同义词的语义聚合和语义差异有了新的认识。本文不仅仅是通过经验上的差异对比来研究同义词,而是更加系统地在相关认知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同义词辨析,尝试为英语教学、词典编纂和翻译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同义词辨析依据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 W,Langacker R. 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2] Lakoff G. 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

[3]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4] Gove,Babcock P.Webster’s New Dictionary of Synonyms[M]. Merriam-Webster,1978.

[5] Merriam-Webster’s Dictionary of Synonyms[M]. MerriamWebster,1984.

[6] Murphy M. L.Semantic Relations and The Lexicon:Antonymy,Synonymy and Other Paradigm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7] 侯天真.英语同义词语体意义探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5-120.

[8] 于峻嵘.同义词研究中语义、语法、语体的接界——以“采”字组同义词分析为例[J].语文研究,2008(4):30-33.

[9] 王寅.认知语言学[J].中国外语,2011(4):1-1,38.

[10] 吴小芳,肖坤学.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动词近义词辨析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外语研究,2016(5):46-51.

[11] 王彤伟.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45-148.

[12] 邹雪.同义词、近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四川大学,2005.

[13] 卢卫中.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3):356-367+479.

[14]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15] 王家义.英语同义词辨析的多视角透视[J].外国语文,2011(5):79-83.

[16] 庞杨,张绍杰.词汇同义关系的认知关联解读[J].外语学刊,2012(4):85-89.

[17] 王彤伟.汉语同义词的认知学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45-148.

[18] 张继东,刘萍.基于语料库同义词辨析的一般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53-56+100.

作 者: 蒲恬恬,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特征和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