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路径、方法
——2022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钦州论坛综述

2022-02-27刘晓霞朱林森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向海海洋渔业北部湾

刘晓霞,朱林森

(1.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钦州 535011;2.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钦州 535011)

0 引言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写好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时指出,要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1]。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向海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是当前亟需关注的社会重大发展问题。为构建绿色低碳向海产业体系,壮大向海经济实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加快向海经济的绿色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业委员会、北部湾大学以及宁波大学于2022年10月15日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枢纽城市、北部湾经济区滨海城市——钦州,联合举办了“2022 中国海洋生态经济发展·钦州论坛”(以下简称“论坛”)。

此次论坛由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北部湾大学陆海新通道北部湾研究院和北部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烟台大学、北部湾大学、钦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60 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的近180 位国内海洋生态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向海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路径、方法”主题,从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本文就论坛的特邀报告、主旨报告以及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并结合论坛报告人提交的汇报材料,将其主要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1 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基础

1.1 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海洋资源丰富、潜力无穷,海洋产业能耗低、污染少,具有典型的绿色、低碳属性。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缓解资源瓶颈约束的重要举措,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又一有效路径。因此,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

江苏科技大学汪永生博士进行了题为《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研究》的报告。他提出,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间存在紧密的联动,陆域经济发展变动将会较大地影响海洋经济,但海洋经济比陆域经济更复杂,海洋经济更容易受到国际贸易、文化冲突、地缘冲突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3]。因此,我国有必要关注海洋经济韧性以及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基于此,汪永生从脆弱性、抵抗性、鲁棒性和恢复性4 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中国海洋经济韧性发展的演化过程及其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韧性总体呈现增长态势,海洋经济韧性的空间关联逐渐增强。但是,各个海洋韧性维度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先后差异,海洋经济脆弱性维度下的生态风险仍然较高。

分地区研究来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研究员在《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的报告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不断壮大,呈现出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主体不断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经济协同发展趋势明显、海洋生态效益显著改善等特点。大湾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拥有发达的城市群和科创资源,海洋产业结构匹配互补,可为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向晓梅提出了促进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4 条路径:一是注重海洋经济空间优化,支持广深联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二是协同创新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联动创新和健全创新服务体系;三是推动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四是将南沙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作为平台突破点,推动海洋经济新的发展。

具体到广西层面,烟台大学王波团队在《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报告中提出,近年来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绩效不断提高,但与沿海其他地区相比,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发挥海洋潜力和后发优势较大。该报告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对外开放、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指标构建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对外开放、社会福利、管理服务等6 个指标之间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增强,对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但距离达到“勉强协调”的目标还需较长时间的发展。基于此,报告从加大科创资金扶持、提高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加强区域海洋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广西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2 向海经济发展研究

从理论上看,向海经济包含海洋经济,又高于海洋经济,不仅突出以海洋为载体,又强调以海洋为导向。向海经济的绿色发展,对推动我国向海经济产业升级,实现陆海整体联动升级,促进海洋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4-6]。

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研究员进行了题为《谋篇布局“十四五”,构建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的报告。张海文介绍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与海洋领域相关的发展战略部署,提出各地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的海洋装备制造业、航运服务业、海洋金融业等的发展应与国家战略进行对接和落实,并基于自身的科技经济基础形成有特色、有新格局的对外海洋产业发展。对此,她建议国内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要立足于自身区位优势和发展定位,加强沟通,以实现错位协调发展,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同质化竞争。此外,她还建议北部湾大学可以为沿海省市提供海洋经济政策交流的平台,实现高效的问题研讨和问题的解决。

广西民族大学刘宝副教授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向海经济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刘宝在《向海经济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报告中提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向海经济既是我国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一项重要战略,更是我们建设海洋文明的重要途径。向海经济绿色发展路径的确立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支撑,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等方式,促进向海经济向创新型海洋经济转变,进而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

2 向海经济绿色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2.1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生态治理维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海洋强国高质量建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喻达辉研究员认为,我国海洋面积较为广阔、海岸线较长,海洋生态环境多样,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和自然生态价值。我们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构建海洋生态文明。与会的其他专家学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想法与意见。

2.1.1 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与保护

中国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教授围绕会议主题,作了题为《滨海地球系统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科学》的报告。刘丛强提出,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已经成为改变环境的主要力量,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将造成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改变,如气候变暖导致红树林侵占盐沼并促进湿地碳储量等。湿地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景观,更是自然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为沿海地区提供巨大的生态服务。因此,人们需要重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刘丛强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开始向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当前我国湿地保护仍缺乏长效机制,科技支撑湿地生态保护的力度不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最后,刘丛强基于滨海、滨海生态系统、滨海地球关键带与表层地球系统理论,提出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科学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是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的系统哲学理论,将滨海湿地纳入滨海—湿地生态—社会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利用地球关键带科学的研究理论和策略,对湿地—环境系统动力学进行多学科交叉、多尺度、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和管理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2.1.2 绿色低碳发展

北部湾大学副校长黄鹄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的报告。黄鹄解读了我国有关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文件和国内外相关会议精神,分析了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的建设情况,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要充分考虑钦州港片区内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情况,通盘谋划,实现钦州港片区的绿色低碳发展。同时,黄鹄指出当前钦州港片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起步晚、产业链条短、重大绿色龙头产业项目仍处于上升期、企业能源需求巨大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从工业低碳发展、碳汇资源开发、碳交易市场3 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格局;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打造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加快产业升级,科学布局碳达峰和碳中和;开发蓝碳资源,探索海洋碳汇实现途径;适应“双碳”目标,创新绿色金融支撑体系。

2.1.3 海洋生态适用性发展与滨海生态景观修复

除上述学者从湿地生态功能恢复与保护、绿色低碳发展等维度进行汇报并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外,浙江大学财税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黄建钢教授从海洋生态的适应性发展方面作了题为《论海洋生态的承载力与适应性》的专题汇报。他认为海洋生态经济就是“海洋生态”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利润、效果、效益。“海洋生态”包含4层理解:海面生态、海洋立体生态、海陆生态、全球生态。黄建钢提出,我们要认真思考海洋生态的承载性、承载力以及承载量3 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实地调研与考察,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换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要根据不同海洋生态的承载性,寻找适合承载性发展的产业方向或经济发展的方向,以此促进海洋经济真正地发展为海洋生态经济。

此外,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鞠洋洋老师认为滨海生态景观修复是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内容,并作了题为《滨海生态景观修复研究》的报告。鞠洋洋从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滨海生态修复、沿岸湿地修复、岸礁生态修复3种修复设计理念以及滨海生态修复、建设自然文化积淀、发动居民参与修复3 种主要的修复措施,从而构建一个可循环的滨海生态修复体系,最终形成滨海生态景观空间廊道与地域内居民之间的良好对话。

2.2 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加大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导致海洋资源日益枯竭、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国内外诸多学者认为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海洋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制度的保障[8]。

2.2.1 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海洋生态经济专委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沈满洪教授进行了题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报告。沈满洪首先从经济、社会、法制3 个层面阐述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渠道,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手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其次,沈满洪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补偿制度的重要论述、精神实质及实践成效,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4 点建议:一是补偿主体多元化,解决谁来补的问题;二是受偿主体多元化,解决补给谁的问题;三是补偿方式多样化,解决补偿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四是补偿标准科学化,解决补偿标准制定随意化的问题。

2.2.2 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改革

保障海洋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制度则是排污权交易制度。东海战略研究院副秘书长、宁波大学谢慧明教授对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改革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在报告《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研究》中提出,研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应从陆域和海域两区域模型中考察排污权总量的设定,设计产出作用机制、相对价格机制和污染转移机制3 种排污权交易机制,并采取产出水平、福利水平、环境质量评定制度改革的长短期绩效,探索绩效与交易规模、交易对象、政策组合及初始禀赋的协同变化机制。他通过DSGE 模型设定、参数估计和仿真模拟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排污权交易制度在短期内和长期间均存在产出偏好与上游偏好,跨区域的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多赢;二是排污权交易在两区域通过产出作用机制、相对价格机制、污染转移机制发挥作用,但对经济产出、环境质量和福利水平的影响各不相同;三是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与交易规模有关,且限制排污权交易规模后,下游的福利将得到改善;四是当初始环境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时,排污权交易能够实现两区域产出水平和福利水平的共同提升。

2.2.3 海洋外交政策的制定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成汉平教授进行了题为《以海洋外交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生态治理合作》的报告。成汉平提出我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生态治理合作需要构建“五位一体”的海洋外交,即以政府部门为主体、以沿海城市为主体、以央企为主体、以主流媒体为主导、以智库机构为主体的海洋公共外交,该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标准的制订、理念的更新、资金的使用以及科技的输出等。同时,他指出中国—东盟海洋生态治理合作存在一些困境与挑战,包括东盟国家缺少海洋生态治理的资金与技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机制薄弱、海洋利益分配不均等。基于此,成汉平提出4 点建议:一是积极扩展治理主体,将其他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等纳入地区海洋治理网络中,形成深度参与、紧密互动的海洋治理合力;二是提高我国民间或半官方机构海洋生态治理的参与度,淡化官方色彩,减轻西方政府对中国政府的打压;三是建立健全一切沟通渠道,构建主体多元、公平规范的区域合作机制,同时降低合作成本,精简合作程序,提高治理效率;四是聚焦一系列难点问题和紧迫性强的问题,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落实到行动。

2.3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和提升海洋生态系统质量的内生需求。海洋渔业是现代农业和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合理利用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9]。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红树林的生态保护与开发对向海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鲎是一种重要的海洋资源,具有极高的生态和医用价值,加大鲎保护研究,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3.1 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渔业资源作为重要的海洋资源,一直以来备受广泛关注。宁波工程学院姚丽娜教授在所作的《“双碳”背景下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报告中提出,当前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了海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和渔民收入显著增加,但同时也存在近海水域自然环境条件破坏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问题,这制约着我国海洋渔业强国的建设。她通过构建海洋渔业经济、海洋渔业社会、海洋渔业生态3 个子系统共16 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出评价。结果显示,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近10年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趋好,但是仍有部分问题有待解决。最后,姚丽娜从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绿色化、调整海洋渔业捕捞产量、培养引进海洋渔业相关从业人员、加强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完善海洋渔业相关发展政策5 个方面提出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建议。

广西财经学院李宜强副教授进一步将海洋渔业与滨海旅游业结合起来研究,他在《“一篮子商品”模式下海洋渔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报告中认为,旅游业是集行、游、住、吃、购、娱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大产业[10],而北部湾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资源,但目前北部湾旅游业与海洋渔业的协同发展尚有较大的挖掘空间。他指出,“一篮子商品”模式具有强调商品或服务与所在地的和谐共生关系、显著的公私合作、各经营者共享盈余等特征,对海洋渔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基于以上分析,李宜强提出北部湾海洋渔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3 点建议:一是以北部湾作为整体围绕旅游业与海洋渔业协同构建统一的产业规划;二是将“渔文化”元素与北部湾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三是上下游结合构建海洋渔业与旅游业协同治理的格局。

2.3.2 红树林生态保护和开发

黄鹄认为,红树林和贝类等是重要的蓝色碳汇资源,具有固碳、储碳等重要生态功能,钦州乃至广西红树林资源丰富,该地区红树林的资源修复与保护,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产业与生态的共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国家实现“双碳”目标。黄鹄提出深度挖掘红树林自然资源碳汇的4 点建议:一是建立红树林蓝碳估算体系;二是不断提高红树林的种植面积;三是提高红树林的修复面积;四是科学合理评估红树林生态修复和碳排放之间的权衡关系。

红树林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也是一种特殊的海洋旅游资源。北部湾大学乔玥老师在她所做的报告《广西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提出,广西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促进红树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钦州绿色活力海岸带打造具有重要意义。她通过对广西钦州七十二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5 点建议:一是树立科学利用和保护红树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意识;二是充分挖掘当地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三是有探索性地开发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四是增强七十二泾红树林旅游的可进入性,增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加大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的宣传推介力度。

2.3.3 中华鲎的培养与保护

北部湾大学硕士研究生白海伟在题为《中国鲎苗种与水产经济物种混养技术研究》的报告中,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展示了中国鲎与经济物种的混养以及食物营养价值探索的过程,得出实验结论:鲎与方斑东风螺混养较其他经济物种更合适、经济效果更好;鲎与方斑东风螺混养时,营养价值优于其他混养组。北部湾大学硕士研究生张策在题为《广西北部湾中国鲎不同育幼生境沉积物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中,通过环境因子测定、细菌群落结构分析、影响因素及相关性分析等步骤,了解广西北部湾中国鲎育幼生境的细菌群落结构,探索其环境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不同育幼生境的细菌群落优势群落相同,但是组成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分类水平越低,共有物种占比越少,这表明不同育幼生境的细菌群落差异越大。

3 结语

本次论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效果较好,取得以下一系列丰硕结果:一是特邀报告与主旨报告从微观到宏观、从全局到个案、从陆域到海域,层层深入,十分契合“向海经济的绿色发展——理念、路径、方法”这一主题,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与智慧佳肴;二是青年论坛和研究生论坛从多角度阐明了海洋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为向海经济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激发了专家学者的研究灵感和思想火花,进一步提高了学术研讨的高度;三是当前我国生态问题不断被重视,海洋经济优势不断凸显,关键性问题研究团队不断壮大,海洋生态经济的实证方法不断充实,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这些因素促使我国海洋生态经济在现实层面成为新经济中愈加重要的部分;四是本次论坛的多角度多思想报告,有利于促进各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和海洋生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本次论坛是海洋生态经济领域的一次盛会,为社会各界聚焦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和向海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为我国向海经济和海洋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方向引导,对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广西海洋强区和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将起重要的助推作用。

猜你喜欢

向海海洋渔业北部湾
逆水行舟,向海问路——读《造舟记》
为什么椰子都向海的方向生长?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演变与海洋渔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内容价值的海洋渔业生产管理视频数据压缩方法
中国海洋渔业产业生态系统脆弱性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向海而生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浅谈浅议如何提升海洋渔业档案管理水平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