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党的乡村理论宣讲质效的行动路向

2022-02-27易新涛柳光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理论群众基层

易新涛,柳光会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理论宣讲是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基层宣传思想工作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最后一公里”,是理论掌握群众、使之产生强大内在动力的“金钥匙”。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理论宣讲。2019年5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明确指出,理论宣讲是党员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党的一些涉农文件都反复提出,要在乡村中深入开展宣讲活动,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层理论宣讲的重要性。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1]155同年11月,他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问题的重要批示中强调,宣讲的关键是联系实际、研机析理、解疑释惑,做到讲全、讲透、讲实。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指出,进入新时代,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下功夫去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引导和服务群众[2]312-313。2020年1月19日,他在考察云南和顺古镇时再次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3]。这些重要讲话精神从话语体系建构、表达方式创新、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为做好新时代基层宣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按照中央精神,党的各级组织开展了持续不断的基层理论宣讲,如“百名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宣讲行动”、“理论热点面对面”、“走基层”宣讲活动、“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三农大讲堂”、百姓理论讲坛、百姓宣讲直通车、互联网+宣讲等,对于深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自觉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学术界也开始密切关注基层理论宣讲,产生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是,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党的“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村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既要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又要“接地气,不空转”,努力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度认识乡村理论宣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为什么讲”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只有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和一致的思想,人们才会有正确和统一的自觉行动。要从理论、历史、现实的维度,高度认识乡村理论宣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为什么讲”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无产阶级的宣传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要求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盟员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4]572,认为宣传和组织是政治领域里工人阶级同敌人作斗争的最有力的行动手段[5]92。列宁认为,宣传和鼓动工作紧密相联,“自然成为首要的工作”,“是把整个俄国无产阶级唤醒起来(随着运动的扩大)的最可靠手段”[6]432,433-434,要“把鼓动扩展到城乡贫民更多的阶层中去”[7]278。毛泽东指出,宣传工作的任务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8]10,189。习近平提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1]153,155,156。他还曾多次就做好宣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提出要求。

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农村基层宣传工作。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先后作出了农村教育宣传及其工作的议决案、指示,提出各阶段宣传的提纲、要点、口号,在乡村持续不断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新中国建立后,党在全国广泛建立宣传网,在农村建立区宣传员传授站。改革开放后,党发出通知,要求“向广大农民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讨论”[9]234,并下发《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宣传教育提要》。2019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思想上对党员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引导[10]。同年8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对基层宣传工作在机构设置和工作力量、阵地建设和经费保障上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新时代农村基层理论宣传提供了党内法规依据。2021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要求,在乡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宣讲活动[11]。

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给乡村基层宣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总体上来说,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庆祝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地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这个新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点难点在“三农”。而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2]9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3]320因而,要更加坚定自信、鼓舞斗志,更加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农民深入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党确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努力开展乡村基层宣讲工作。

二、着眼于提升内在动力,解决“为谁讲”问题

宣传工作不能无的放矢,必须弄清宣讲活动所作用的对象,解决“为谁讲”问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4]836,837。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乡村宣讲要明确农民、党员干部、“三农”工作队伍的重要性,着眼于提升内在动力,解决“为谁讲”的问题。

为农民讲。乡村振兴的场域是乡村,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治理主体是农民。然而,现实中,农民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对理论政策认识明显不足等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5]1477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以及社会的急剧转型,农民的“精神滑坡”十分严重。思想状况混乱,理想信念淡化,观念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多变性日益增强,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黄赌毒”滋长蔓延,宗族势力抬头,文化生活贫乏;缺乏创业精神,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等、靠、要”,“不患寡而患不均”;少数人“为富不仁”,“富而变坏”,甚至不择手段求富;看不清局势,理不清思路,把握不住机会;法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创新理论、重大决策精神和具体的政策不熟悉,对现实问题无法释怀,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加强理论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为党员干部讲。“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员干部是党在农村的组织细胞,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应走在队伍最前面,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把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当作自己的主责主业;他们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是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深入群众中去,及时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倾听民声,解决民忧,温暖民心,集中民智。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作为,发挥带头示范作用,除了具备新知识、新经验、高能力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开阔的眼界,有很强的执政为民理念、公仆意识、奉献精神、责任担当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和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理论水平。

为“三农”工作队伍讲。乡村振兴,人是关键因素。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懂农业”是“三农”工作队伍必备专业素养,应具备“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的专业水平。“爱农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首要特征,应具备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把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要务的使命担当。“爱农民”是“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要求,应具备真心谋利益、真心办实事的为民情怀。因此,打造这支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伍,不仅需要加强专业教育,而且还需要经常性地强化理论学习和政策教育,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和思想境界。

三、立足于国事、家事、身边事,着眼于思想武装,解决“讲什么”问题

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教育动员武装基层干部群众、解疑释惑、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有效途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乡村理论宣讲要立足于国情、家情、身边情,着眼于思想武装,解决“讲什么”问题。我们要把创新理论、会议精神、具体政策、群众关切相结合,使理论宣讲工作“实”起来、“强”起来、“暖”起来。

讲清党的创新理论。具体来说,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要弄清楚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弄清楚它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讲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及如何做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捍卫“两个确立”;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弄清楚为什么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宣传和阐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的重要会议是党讨论和决定当前党的工作的重大问题、作出重要决策、进行重大工作部署的活动。会后,就需要精心组织安排宣讲工作,宣传和阐释党的会议精神,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精神上来。当前,乡村理论宣讲应该着重宣讲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七一”讲话精神、全国“两会”及各地党代会和“两会”精神、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

宣传党的重大决策和具体政策。主要包括: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随后制定的战略规划;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包括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涉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生产生活的具体政策。

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理论宣讲要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出发,契合基层群众需求,突出“群众点菜”的模式。毛泽东说:“要解决问题,还须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8]101这就需要树立理论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意识,做好理论宣讲活动的前端分析。在宣讲之前,围绕“选择最合适的内容进行宣讲”的问题,通过社会调研、基层走访、咨政服务、双向交流、深度访谈、驻点观测等方式,深入了解群众思想动态,注重征集、准确把脉社区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重视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思想存在疑虑的问题。只有这样,理论宣讲才能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群众“愿意听”。

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解决“怎样讲”问题

理论宣讲不仅要让农民群众“愿意听”,而且让他们“听得懂、听得进、有所获”,就需要突出对象化、“面对面”、本土性、互动性,借助好的宣讲载体和群众喜闻乐见且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手段,解决“怎样讲”问题。只有这样,理论宣讲就可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融入“街头巷尾”“柴米油盐”“茶余饭后”,在春风化雨中敲开百姓“家门”,在润物无声中打开群众“心门”,真正做到“让理论掌握群众”。

宣讲内容对象化。针对农民群众,讲贴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包括党的富民惠农政策、先进的生产方式、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农村建设、婚姻法和家庭和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问题、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农村医保社保、健康乡村等;针对村组党员干部,讲土地的“三权分置”、乡村治理、基层党建和党规党法;针对乡镇干部,建立“三农大讲坛”这一平台,讲党的十九大及其全会精神,以及每年的“一号文件”、党和国家涉农的政策文件精神、习近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以及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城乡一体化等。而且,我们既要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统筹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等宏观层面问题,也要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治理等中观层面问题,还要讲土地流转和土地确权、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人居环境改造和其它民生福祉等微观层面的问题。

宣讲采取“面对面”。由于“高大上”的理论与农村农民的实际、理论的供给与实践的需求之间存有距离,客观上要求作为打通党的创新理论传递“最后一公里”的理论宣讲能够做到“面对面”。在空间上,在村头村尾、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在院坝里、走廊下、农舍中,直接面对农民群众,甚至一对一宣讲;在内容上,直接观照现实,符合农村社会实际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以“身边事”说清“大政策”,用百姓话讲百姓理;在方式上,根据各地不同的受众人群,“按需滴灌”,确保理论宣讲有针对性;在方法上,多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唠嗑”“谈心”,使之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在效果上,要能解决问题,激发共鸣,推动工作。

宣讲做到本土化。一方面,讲群众的“身边事”。讲实话、用实例、谈实情,用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小成就”“小变化”,来鼓舞人心、激发斗志,让他们明白“利在何处、好从何来、惠有多少、走向何方”的“大道理”。以主题鲜明、特色突出为原则,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挖掘老百姓中典型、生动的人和事,收集本乡本土的民间文化、道德模范、凡人善举、最美故事等鲜活的案例,找准切入点,以小见大,突出理论宣讲的主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用群众的话语体系,深入浅出地解读党的理论和政策。用“百姓话”说“百姓事”,边宣讲理论政策、边服务基层群众,边阐释治国大道、边叙说乡土风情,便于情感上的接受,能让群众有所思、有所悟,迅速引起心灵的共鸣;用群众的话语风格,比如方言俚语、谚语、歇后语、顺口溜等,将理论政策语言转化为“本地话”“大白话”“贴心话”“方言土语”,让宣讲“沾泥土”“接地气”“有温度”,充满真情实感;围绕宣讲主题,以回应群众的关切来吸引群众的兴趣,拿典型的故事情节来抓住群众心理,用具体的细节描述来传达渲染情绪;用吹拉弹唱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宣讲理论,变“单一灌输”为“生动演绎”,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教育;通过今昔对比,用事实和数据,从身边小事到国家大事,引导群众切身感受新发展、新变化和新气象,从而增强宣讲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宣讲注重互动性。理论宣讲本身是一个信息的传递与反馈的互动过程,既需要发挥宣讲者传播理论的主动性,又需要群众参与回应的主动性。事前,应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所感所悟,知晓他们对宣讲在内容、形式上的期待,从而确定和调整宣讲的重点;事中,应坚持讲中互动,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让他们自己讲故事、谈成就、提问题、找答案;事后,应和他们进行积极沟通,接受他们的评判,听取他们的建议。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群众加深了对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在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将“讲道理”与“讲故事”“讲政策”“演文艺”、集中宣讲与分散宣讲、讲坛宣讲和手册宣传、理论宣讲与文化涵养、网络宣讲与深度访谈等相结合;既有“三农大讲堂”“居民之声”等集中宣讲理论的平台,又兼顾乡村社会的生活习俗而设立的屋场会、院坝会、火盆会、板凳会、田埂会等群众性、互动性的宣讲平台;大胆创造“阵地式”“谈话式”“菜单式”“网络式”“体验式”“零距离”“示范式”“拼多多”“课堂式”“专题式”等多样化的宣讲方式;依靠民间艺人和文体团队,借助各类文化活动,将地方特色戏曲和相声、小品、情景剧等文艺节目与理论热点宣教内容相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讲理论政策。这些方式、方法和手段将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顶天与立地、理论宣讲与生活习俗相结合,将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社区群众聚集到一起,讲党的理论和大政方针,讲国家事,诉家乡情,说身边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乡村理论宣讲工作真正“活”了起来、“动”了起来、“鲜”了起来。

五、充分发挥专家、干部、“草根”、学生作用,解决“谁来讲”问题

理论宣讲,关键在人。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增强,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诉求日益多样化,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受众分层成为当前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人们思想文化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深度和广度也都有了明显变化和很大提升。理论宣讲要想赢得大众,就必须尊重这一最大的实际,努力把握异质的大众,用心观照复杂的现实,真正满足每一个受众的需要。因此,要提高农村基层理论宣讲效果,必须选择最合适的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2]315。要充分发挥专家、干部、“草根”、学生的作用,以“小人物”组成“大队伍”,解决“谁来讲”问题。

专家学者谈形势、讲理论。一方面,理论宣讲要“上接天线”,要坚持“高端打货,源头取水”,但基层苦于缺少相应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省市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有大量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专家学者,但因诸多因素,没有或不能在乡村理论宣讲工作中大显身手。由宣传部门牵线搭桥或主导,校地合作,由地方提供宣讲舞台,学校和社会科学院组成“理论热点面对面”专家宣讲团,定点或流动、定期或不定期,到农村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大政方针、国际国内形势。在进行理论专题报告的同时,还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参加农村小组会,召开“三农”问题座谈会,通过群众访谈、社会服务等途径了解农村基层群众的思想状况。这一做法把握了党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社会要求,体现了党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实现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高端大气不走样”。

基层干部讲政策,摆道理。单纯地依靠专家学者的理论宣讲远远满足不了地方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基层干部的主要职责就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决策部署的执行,领导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组织、动员、教育、引导群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凝聚群众力量。他们来自于农村工作的一线,在日常工作中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他们寒来暑往,翻山越岭,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在开展乡村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实际,不断宣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现实证明,农村基层干部是开展理论宣讲工作的主力军。

“草根”讲故事,明事理。“草根”即百姓宣讲员或乡土宣讲员,包括退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创业经营者、技术能手、文化精英、民间艺人、最美乡村人物、乡村医生、本乡大学生、新乡贤、和事佬等。他们是本地的普通群众,既是听的主体,也是讲的主体。一些地方努力延伸理论宣讲的触角,将宣讲重心下移,坚持让宣讲对象成为最好的宣传者,让普通群众投身到基层宣讲中,实现党的理论大众听、大众讲。这些草根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经常深入到基层宣讲的最前沿,在村民活动室、乡村广场、纳凉点、农家小院乃至于田间地头,从国情乡情,用乡音土话,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乡亲们中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样建立起理论宣讲的中转站、接力站,创造了理论宣讲向下“接地气”的氛围,从而解决了干部群众长期以来“想知道的听不到,平常讲的不想听,听到的不明白”的实际困惑。

大学生察民情,谈感想。大学生长期在接受学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知识,有比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要求。但是,由于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普遍缺乏社会锻炼,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深,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按照“合作、双赢”的原则,高校每年在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组织若干支大学生小分队,到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干部的指导下,大学生们立足于具体工作岗位,参与乡村治理的实际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得以历练;开展专题问题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状况;用鲜活的形式传播着党的科学理论和方针政策,将大雨倾盆式的思想浇灌转化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滴灌。这样,既发挥大学生在理论宣讲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彰显了实践育人的特殊价值。

相关的党政机关应采取措施,架起校地合作的新桥梁,利用高等院校、省市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人才、理论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培训干部的功能,开展理论宣讲专题培训,以提高基层干部和草根的理论水平。

六、利用各种空间阵地,解决“在哪讲”问题

理论宣讲,离不开宣讲的讲堂和阵地。然而,“在哪讲”确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传统的理论宣讲存在着辐射范围小、群众参与度低、功能失效等问题,有“盲区”“死角”“空白”。在乡村,地广人稀,人们居住分散,人口密度低,流动性小,人口结构同质性强。在偏远的山区,更是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近些年来,乡村的“空心化”尤为严重,大部分的青年人长年进城务工或上学,留下来的“386199”部队,多是老、弱、病、残、孕、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因此,乡村理论宣讲亟需搭建群众身边的新阵地,在院坝中、火盆边、田间地头、虚拟空间,将“微阵地”变成“大舞台”,解决“在哪讲”问题。

基层群众在哪里,理论宣讲就延伸到哪里,理论宣讲阵地就要建设到哪里。按照乡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充分调动、整合各类资源,确保“微阵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依托村级老人活动中心、会议室、学习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主题公园,以及农家大院、宗祠、闲置校舍等其它农村现有资源,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三农大讲坛”、乡村振兴讲习所。根据生产情况,在田间地头、产业链上讲;结合生活状况,在院坝里、客厅中、火盆边讲;根据群众的日常休闲活动习惯,在广场上、廊道中、小河旁、大树下、村东头、村西尾讲;借助通讯、网络和自媒体,在线上讲,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QQ群等“微平台”上讲。依靠这些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为数众多的“微阵地”,建起农村基层理论宣讲的“大舞台”,从而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农民群众中。

七、把握好时效性和时间点,解决“何时讲”问题

要提高乡村理论宣讲的质效,还要解决“何时讲”的问题。

宣讲要注重时效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客观上呼唤着党的理论的不断创新。我国在推进伟大实践的征程上,党的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就给理论宣讲提出了时效性的新要求,即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干部群众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及时把科学理论引向人民群众。每逢全党开展重大活动、中央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制定调整重大政策,就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起来,整合资源,上下联动,开展集中宣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立体式的理论宣讲格局,抢占舆论阵地的制高点,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的热潮。当然,这并不否认理论宣讲工作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宣讲要把握时间点。从总体上来说,要抓住农民群众的闲暇时间。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制于热、水、光等自然因素,而这些因素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周而复始的季节、昼夜有关。一年中,有农忙季与农闲季之分,晴天忙、雨天歇。一天中,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中有歇息,日落而息。茶余饭后,尤其是晚饭后,农民群众进入家务和休闲时间。每到逢年过节,他们也总是停下生产,家人团聚,走亲访友。当然,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土地分到每家每户生产经营,他们的劳动和闲暇时间不统一,很难协调一致,加之居住分散,所以,召开大型的理论宣讲大会,对很多农民进行集中宣讲,显得很困难。这样,应以一个人、一个家庭、一部分人为单位,利用他们共同的闲暇时间,来开展小型乃至于个性化的理论宣讲。

总之,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一个大问题、真问题、好问题,也是一个系统问题。毛泽东指出,发现和提出问题后,“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13]26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好“为什么讲”“为谁讲”“讲什么”“怎样讲”“谁来讲”“在哪讲”“何时讲”等问题,有助于推动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当然,乡村理论宣讲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到“了然于胸、运用自如,深入浅出、入脑入心”,使其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覆盖面和影响力日益扩大,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

猜你喜欢

理论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多让群众咧嘴笑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