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大家谈系列之二

2022-02-27卢晓中,许玲,杜安国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教产教师资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如何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如何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如何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

几位职教专家、职业院校书记校长、职业院校一线教师围绕上述话题各抒己见。

——编 者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卢晓中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指出,“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职普融通: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

这里需要先思考几个问题:其一,从政策层面或理论层次上来讲,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不是一种层次,那么职普分离的职业教育体系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吗?其二,职业教育从层次变为类型便自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吗?其三,职业教育从层次变为类型是为了确立一种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教育分类方式?笔者认为职普融通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建设路向,也是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原因如下:

第一,高等教育的界定与定位。高等教育是中学后的专业教育,培养高、精、尖专门人才,此处的专业与职业是相近的概念。高等学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高等教育即为职业教育。

第二,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关系的走向。产教融合走向科教融合是新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和趋势,是产的性质的变化和业态发展使然。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产业融合不断地走向科教融合,才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第三,专业与学科的关系。职业教育不能只讲专业不讲学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需要学科建设,否则无法支撑高质量的人才,放弃学科建设实际上是自我矮化。这是因为专业具有双重逻辑,一是社会分工、职业分类;另一个就是学科的逻辑。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结合更加紧密。当前职业本科教育应思考学科建设的专业化或专业建设的学科化,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第四,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性。教育的不确定性在于学生成长的无限可能,如何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使每个学生都能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关键在于教育体系上的职普融通。

第五,社会心理倾向。现在很多职业类本科避免被定位为职业教育,比如一所从民办高职升格为本科院校的校长曾感叹:“我现在要抓学科建设了,因为我们现在是应用型本科,不是高职,也不是职业类本科院校。”职普融通有助于矫正“职业教育低”等不当的社会心理。

二、如何建设高质量的现代 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构建基于系统思维的高等教育体系。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超复杂的系统,构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子系统,一方面使中国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和显著表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因各自相对独立和并行分离的现实问题。促进普职融通是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的关键,也是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天赋的关键,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显著特征。

第二,构建“层类交错”职普融通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大体系。缺乏融通的职业教育独立体系,难以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应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以应用类学位授予权分层的内部分层体系,同时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灵活转变的斜向外部沟通机制,两个体系相对独立又纵横贯通,有助于改变职业教育被定义为低层次的教育的观念。

第三,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是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既是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表征,同时它也伴随、促进着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学校办学类型的自主选择,如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类型、学校内部的学科专业类型等。其目标是促进职普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既相对分离,但并行不悖、相互融通,又有机统一的高质量的现代教育体系。

“双师型”职教师资从哪里来?——关于优化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建议

许 玲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一、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培养 培训体系建设现状

第一,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的数据显示,我国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其中中等职业学校9896所,在校教职工108.3万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468所,在校教职工74.4万人。职业教育要高质量发展,职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就是关键的核心因素。

第二,高质量“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短板。来自需求端,也就是职业院校的声音显示,现有的师资队伍中存在“学历层次偏低”、缺乏“双师型”教师、缺乏“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的教师”等问题。可以说,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制约着职业教育办学质量提升、育人质量提升,因此,职业院校对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求贤若渴。

第三,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层次低,院校弱,体系不完整。来自供给端的情况如何呢?应该说,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包括培养院校、培训基地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职教师资的培养培养体系已经跟不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显示出层次低、院校弱、体系不完整的特征,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1.层次低。我国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院校的规模较小,且多年来变化很少。目前全国只有12所独立设置的技术师范院校以及部分普通高校中设置的职教师资二级学院从事职教师资培养,且以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为主;硕士层次职教师资的培养规模偏小,每年招生不足1000人;目前没有博士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

近年来,职业技术师范的本科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首先,中等职业学校对职教师资学历要求提高。目前很多中职学校要求教师入职的学历门槛是硕士及以上毕业。其次,职业教育吸引力弱。职业技术师范生就业空间大,尤其是工科专业,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积极性不高。

2.院校弱。目前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力量不足,而且这些年依托高水平大学或工科院校开展职教教师培养的政策也难以落地。近年来一系列的政策均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但是调查表明,许多高水平大学逐渐退出职教师资培养行列,国家提出的依托高水平大学或工科院校培养职教师资的要求没有得到落实。

3.体系不完整。从培养体系的角度来看,普通师范院校形成了以部属院校为龙头,省级师范大学为骨干,以大量的地方师范院校和开办教师教育的院校为基础的普通师范院校体系;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并没有形成这一体系。

二、优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 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部省合建一流技术师范大学,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完整体系

目前为普通中小学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中,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的“国家队”和第一方阵,与地方师范院校共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培养的“领头羊”。这些部属师范大学带领着我国的师范院校承担了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的重要职能,源源不断向中小学教育输送高质量教师人才,为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隶属关系上全都是省属高校,这是非常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中快速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水平的。原因有二:首先,这些省属高校在标准引领、辐射范围、招生区域等问题上都受到地域的限制,服务范围有限;其次,国家在职教师资建设中缺乏直接的“抓手”,尤其是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标准制定、高素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等任务中缺乏“领头羊”院校。因此,建议:其一,尽快通过部省合建的措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师范大学,担任职教师资培养的“领头羊”,充分发挥高素质职教师资培养主渠道的作用;其二,设立3-4个国家级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分别位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等,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构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质量培训体系、评价标准,通过高质量的职业院校的校长培训带动职业教育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

(二)推动我国高水平的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协同推进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的本硕一体化培养

推动我国高水平的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是今后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个方向,因此要针对性地解决高水平工科类院校的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困难与顾虑。困难与顾虑主要有三个:一是职教师范本科专业在招生时遇冷。现时参与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水平工科类院校的反馈信息表明,职教师范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普遍比同院校其他专业低,说明高考分数基本达到该院校分数线的学生并不青睐职教师范专业;为了录取满额,院校不得不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如此,职教师范专业较低的录取分数线拉低了该校整体的最低录取分数线,这也是高水平工科类院校逐渐缩减职教师范专业,直至不再招生的一个原因。二是职教师范专业学生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比例不高。三是高水平工科类院校基本没有师范教育的基础,也缺乏与职业院校的紧密联系,因此对于职教师范学生的“技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互融合的培养定位比较陌生。

针对性的措施包括:推动我国高水平的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院校合作,单列招生计划,共同参与本硕一体化的职教师资的协同培养,把本科与硕士共6年的时间统筹起来,分工协作,前4年由工科院校重点解决专业实践能力,后2年由职教师范院校重点开展教育教学能力教育,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本科4年和硕士2年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因此建议按照“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加快推进本科和硕士接续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也可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生源报考职教师范专业。

(三)为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开辟“绿色通道”,提升职教师资的培养层次

着眼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及培养高端“国家工匠之师”的现实迫切需要,国家有必要强化引领与统筹,出台新的政策措施,为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开辟“绿色通道”。建议在专业学位教育博士中设置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大力支持具有良好“技术师范”基础院校新增为基于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博士点;单列教育博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招生录取计划等特殊政策措施,开创我国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新局面。

不断彰显类型特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职教动力

杜安国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没有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背景下,优化类型定位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命题。

一、融入中国梦是优化类型 特色的逻辑起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梦想的构建需放眼远大理想才坚定而充满生命力。优化类型特色就必须坚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上,在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宏伟视野中建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教使命和伟大梦想,着眼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赋予 职业教育时代活力

《意见》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新需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加速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速了教育链、人才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背景下,作为与社会、经济、产业、创新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只有与经济发展新形势相适应、与区域产业体系相衔接,类型特色才更加鲜明,创新发展才更具时代活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焕发技术技能 人才培养的人本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对个体而言,职业教育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之外,为个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的另一种选择。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特征,尊重学生个体,面向现代化发展、工业化转型升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这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四、激发内生动力是坚持内涵 发展的关键动力

近年来,“职教二十条”“双高计划”等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但需警惕的是,政策“输血”、专项驱动的外发型发展模式也可能导致一部分职业院校产生政策依赖而内生动力不足。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强化发展主体责任意识,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动力,既要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深化创新改革,也要突出“职业”属性,以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突破职业院校同质竞争的“内卷”困境,带动、辐射职业院校形成雁群效应,不断彰显类型特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职教动力。

新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

张云义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院长,研究员)

产教融合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创业与行业企业的生产、研发、员工培训等深度合作,对接科技进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科技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通过产教融合实施精准育人,促进产业创新发展。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必由之路。

一、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职业教育根植于产业,支撑产业发展

规模化的职业教育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机械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对技术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工读结合的职业技术学校。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从工业几乎为零的基础上,逐步成为世界主要工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也随着产业发展而发展,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每年培养的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为新经济、新业态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持,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

(二)产教融合的国家战略和制度安排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融合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此后,产教融合相继被写入应用型高校转型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国家优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产教融合的任务导向,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产教融合制度由供给侧延伸到需求侧。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产教融合由人才供需两侧的制度安排上升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作了制度性安排。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要求,是高职院校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把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密切结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体。通过产教融合,从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的角度,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实现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二、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原则

(一)尊重规律、深度融合

产教融合要尊重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尊重知识和技能学习规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德技并修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教融合要尊重经济规律,结合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生产规律和培养成本,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校企合作、产业融合没有统一的模式。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开展产教融合。学校根据地方产业发展设置专业,根据产业链建设专业群。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共享师资,开设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专班,建设实训基地、校中厂、厂中校,实现深度融合、精准育人。

(三)搭建平台、合作共赢

相互信任、合作共赢是产教融合深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校为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为学校提供前沿技术和生产实践环境。搭建高端平台,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可以实现产教研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产教融合平台使校企双方利益得到共赢,双方的资源得到共享,为校企双方合作注入新的动力。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产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完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强化高职教育办学特色。

三、高职院校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

(一)建立产教联盟,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要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共建联盟,建设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发起成立了东江产教科职业教育联盟,在职教联盟的框架下与近200家企业和行业协会成立了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健康产业、学前教育、家政服务、文创产业等11个职教集团。在职教集团框架内,各专业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多形式深入开展合作。

(二)建设产业学院,构建服务产业的专业集群

高职院校与产业园区及具有产业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共享园区和企业资源,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设立企业校区,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更灵活高效地开展工学结合。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定期开展产业需求调研,围绕“双区”建设、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的需要,规划设置专业群,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通过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实现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精准育人。

(三)搭建高端平台,构建产学对接的合作载体

建设高端科研、技术平台,将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师资、专业优势和科研资源作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有省级大学科技园、省博士工作站、省科技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通过高端平台建设,为产教融合搭建多方位的合作载体,增进了学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联系。大学科技园引进和孵化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创新创业;博士工作站发挥人才服务平台功能;科技专家工作站建立技术创新工作载体。高端平台促进产、教、科全链条对接和融合,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助推湾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郭宏才

(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2019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纵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文,珠海被提及20次,22次提到横琴。珠海配合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高水平建设珠海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除了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也需要大批基层高素质旅游业技能人才。2021年7月8日澳门特区政府官方网站对珠海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珠海一职)与澳门旅游学院以先进标准培养旅游业人才,为跨区域交流提供方法和路径的创新做法予以报道介绍,对两校12年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及合作成果予以肯定并将此案例推荐到教育部。

一、适应珠澳旅游业发展需要,引进 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

珠海一职是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隶属珠海市教育局管理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定位特色鲜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专业。2009年,珠海一职与澳门旅游学院开展联合办学,依托《课证融通背景下的珠澳合作课程开发与研究》等省级项目,依托国家级示范校专业、“双精准”专业开展实践,形成以澳门职业技能认可基准(Macao Occupational Skill Recognition System,以下简称MORS)证书本土化为着力点的跨境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新范式。

MORS是一项由澳门旅游学院于2001年在欧盟专家协助下开发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入一系列工种的认可制度,提升澳门旅游业人力资源的素质。此基准于2002年荣获亚太旅游协会(PATA)颁发的“教育及培训”金奖。历时多年,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现已制定包含前厅接待员、面包烘培师等在内的共16个工种的技能标准,此基准在澳门普遍获得旅游酒店服务界的支持和认可。

二、深耕合作,逐步搭建大湾区 旅游业人才培养平台

经过近12年的探索与实践,珠海一职形成了以“岗课赛证”为着力点的“三阶段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突出构建中职(珠海一职)、高校(澳门旅游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企业(珠海度假村酒店)“三个阶段”一体化的育人体系,通过文化融合、课证融合、标准融合、赛训融合、湾区融合,将三个阶段的“学”、两个层面的“练”、一体化的“就业”贯穿到以校、企、政府联合共建的“一证两培三地”为载体的实践教学中,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竞赛训练与现实操作有出入、大湾区旅游业人才入行标准不统一、人才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一)以国际化标准引领专业建设

珠海一职通过引进MORS证书的职业标准,以国际标准引领旅游专业建设。第一,师生学习了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推行以教学环境真实化、学生角色职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过程规范化、考核评价企业化为特征的“高仿真模拟教学法”。第二,以MORS证书作为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借鉴西方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合作学生技能考核评价办法,学生毕业即掌握国际职业资格标准。第三,引进MORS证书培训教材开发教学资源。以《珠澳共建湾区标准系列教材——中餐服务员》为例,今年6月珠海一职拍摄团队将到“澳门金沙酒店”中餐厅拍摄取景该教材对应章节的微课资源。通过这种合作方式,澳门顶级星级酒店涵盖的行业、企业最新服务操作流程和标准将会第一时间作为教材内容进入课堂,这也是学生获取MORS证书必学、必考的理论和实操知识点,真正实现珠澳校企协同育人,携手推广湾区标准。第四,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实训中心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以国际化元素引领专业建设,走出了学校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二)将大湾区职教合作向纵深推进

珠海一职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旅游职业教育联盟”,推动“珠澳职业教育”活动常态化。2019-2022年,由珠海一职承办的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职组)酒店服务、烹饪两个赛项均邀请了粤澳等地专家作为评委,超过3000余人次的参赛选手、指导教师、观摩团队、行业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等莅临赛场,增进了大湾区职业教育人才互动与交流。借助与澳门旅游学院良好的合作关系,珠海一职不断将学校名师推荐加入澳门旅游酒店行业技能竞赛——“金襟针”大赛的评委库,让师生走出去,参加国际教育、文化交流,拓宽视野。2022年,标志着珠海首家以“社区+职业教育”为特色、由珠海一职与珠海市香洲区狮山街道办事处联合共建的“社区旅游学院”将正式成立。这是珠海首个珠澳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是珠海香洲区首个中职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该“社区旅游学院”以学生“当家”的社会实践创新模式,与澳门旅游学院等联合开展粤菜星厨美食展示、珠澳风味小吃展等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引入澳门饮食业工会的资源力量,共同打造珠澳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实践基地。联合夏令营、冬令营、交流访学、企业参观、珠澳两地企业导师入驻校园讲学等各样方式,增加两地职教活动交流的机会,形成澳门学生“走进来”,珠海的学生“走出去”的机制,将两地师生的交流常态化。

三、精准培养,不断探求职业 教育的规律问题

《“共育·共建·共融”——MORS证书本土化培养跨境旅游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截至2021年12月,已有12680人次在珠海一职报考MORS证书,先后培养及输送3200余名毕业生在澳门就业,优秀毕业生广泛受到用人单位认可,10余人次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待工作;珠澳合作开发课程12门,出版教材9本;《中国教育报》《广东教育》《学习强国》《澳门日报》等媒体对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报道关注;从2012年珠澳深化合作以来,珠海一职学生在旅游服务类技能大赛中,共荣获国家级奖项20余人次,省赛奖项近百人次;2021年4月29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经过激烈竞争荣获“省级教学创新团队”并被广东省教育厅推荐到教育部参评“全国教学创新团队”。在珠海一职等各方努力下,MORS证书正式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社厅、澳门劳工局等部门认可,“一试三证”计划将于2022年内正式落地实施。

将于2022年5月1日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给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注入强大的前行动力。职业教育的春天再次来临。作为国家经济特区的珠海和特别行政区的澳门,两地陆路相连,合作源远流长。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深知肩上重任,将继续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MORS合作项目作为特色项目纳入到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中,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坚持行业标准领跑,国际标准育人。我们将不断深化珠澳合作,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新标准、新要求;不断探求职业教育规律,以实践助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锻造“四化”中职班主任队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阳海华

(广东省中职学校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

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中职班主任是建班育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培养德技双修高质量人才的主要终端执行者,因此中职班主任队伍水平的高低与立德树人质量密切相关。近三年来,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致力锻造“四化”中职班主任队伍,整体提升了班主任队伍专业水平,助推学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开展“四化”建设,突破班主任 专业化成长瓶颈四个“点”

通过调研、评估,诊断班主任队伍现状,我们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突破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瓶颈。

1.引领规范化,突破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点。学校秉持“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的理念,充分发挥省、市名班主任示范辐射作用,首建省、市、校三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专司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专业引领、制度建设、考核评估等,为班主任成长打造专业平台,让班主任学习有引领、成长有帮带、晋级有通道,解决了之前班主任成长的无序状态,突破了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点。

2.上岗制度化,突破班主任自发成长的难点。对于在岗班主任,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班育人效果差的班主任将被撤岗或在下一轮班主任申请中不予批准;对于新教师,学校推行新班主任执证上岗制,要求初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必须经过三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组织的青蓝工程培训,理论与实践考核合格获得上岗证方可被聘为学校班主任。末位淘汰制与执证上岗,从制度层面加强了班主任对岗位的重视与投入,推动班主任成长走向自觉,突破了班主任自发成长的难点。

3.课程体系化,突破班主任专题培训的痛点。不同年限班主任困惑不同,培训需求不同。为此,学校依托三级工作室,汇集专家和一线优秀班主任,针对新手、骨干、名班主任三类人群,创新研发了25门初、中、高三级培训课程,使学校班主任培训更适时、适人、适用、系统、有效,从而突破班主任专题培训“大杂烩”“一锅端”的痛点。

4.发展梯队化,突破了班主任职业规划的盲点。为让班主任队伍接续发展,并鼓励班主任在专业上深潜,学校构建进阶机制:专业成长有省、市、校工作室三级平台;专业晋升有学员、组长、导师系列;职业发展有新班主任、骨干班主任、名班主任序列,开辟了班主任职业发展通道,让班主任有成才、成名、成家的机会,突破了班主任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点。

多管齐下,成绩斐然。学校班主任队伍整体面貌有很大改善,涌现出一批乐干、能干的骨干班主任;新班主任快速上岗;培养了一批班主任培训导师,9人次受邀为广东省第三期起始班级研修班、广东省中职班主任培训(省培项目)、无锡市中职班主任培训担任主讲;21名班主任获省、市各荣誉;8人次在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中获国家、省、市大奖。一支乐为、能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悄然形成。

二、班主任成长力转化为创造力,全面助推学生高质量发展

成长后的班主任队伍迸发出强大的变现力,在推动学生高质量发展上多了很多新理念、新举措。

1.开发多个系列专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性”。在三级名班主任工作室统筹与指导下,班主任团队结合学生身心特点与阶段需要,开发了“三个系列”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性”:新生专题教育系列,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和中职生角色;中职三年主题班会系列,系统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精神、传统文化、品德健康等教育;职三就业指导课系列,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品质,增强职业素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构建多向共育生态圈,全面激发学生的“活性”。班主任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变身为系统规划者与资源融合者,整合各方力量,构建多向共育生态圈,全面激发学生的“活性”:组建学长团队,开展榜样引领;联合科任团队,进行专业指导;联手家长,指导生涯规划;联系企业,开展专业实践;牵手社区,进行职业体验。汇聚众智、群力,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兴趣与活力,以及对职业的向往。

3.打造多维展示平台,全面挖掘学生的“灵性”。班主任以学生为中心,在班级打造多彩平台,组建各类学习型团队,全面开发学生的心智,多措促进学生专业精进。如创建“王者登顶”专业进阶之旅机制,用游戏化方式激发学生潜力与竞争力;根据学生特长成立专业理论研究型与专业技能实践型学习团队,实现个性化发展;开设多个兴趣小组,发展学生爱好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等。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未来,我校将继续以三级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平台,大力锻造“四化”班主任队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工业4.0源源不断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职教产教师资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