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

2022-02-26孟令蓉陈洁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十月革命纪念苏联

孟令蓉,陈洁榆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2.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十月革命”及其话语实践,具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涵和实践价值。以多种形式纪念十月革命,既是一种政治象征和仪式活动,同时也为继承并创新十月革命话语创设了基础平台。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十月革命纪念,以翻译出版经典文献实施理论译介,以发表纪念宣言通告社论进行政治表达,以发行纪念特刊特辑文集开展大众传播,来吸收借鉴十月革命蕴含的政治话语内容,建构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由此,十月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的重要域外资源,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话语的系统建构,既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及理论进程,又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

一、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建构

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1],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坚冰、指明了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特别重视十月革命纪念,通过借鉴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阐明中国革命的性质、路线、道路等基本问题,为建构中国革命话语提供重要参照和支撑。

(一)借助十月革命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又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国情)决定的。中国的国情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中国共产党通过分析十月革命来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1924年11月7日,陈独秀撰文纪念十月革命7周年,指出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农民工人小工商业家,所受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贵族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欺压,比十月革命前俄罗斯人民所受的更是多少倍。十月革命使占国民十分之八的农民得着了土地,工人得着了政治上教育上的优越权利,小工业家小商人免了被大资本企业压迫的忧危。因此,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应该接受十月革命的精神[2]392。次年,在纪念十月革命8周年之际,陈独秀发文再次强调十月革命是工农解放的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的民族运动[2]537。游步瀛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9周年之际也提出十月革命给中国革命最重要的经验是:“无产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运动,是应双管齐下,而不能须臾分开。”[3]中国共产党从十月革命前中俄两国相似的国情出发,通过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的双重性质,以启示和明确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革命性质。同时,十月革命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一个变化”[4]667。1939年11月,《新中华报》为纪念十月革命22周年发表社论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人类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无产阶级革命时代。”[5]因此,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革命的开始,中国现在是处于世界革命的环境中,中国的解放必得与世界革命相联络”[6]。在十月革命胜利31周年之际,毛泽东撰文指出:“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7]这表明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革命,从性质上看已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从革命的阵线来看,则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二)借助十月革命阐明中国革命的路线

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总结中国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一革命路线也是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将十月革命成功经验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对中国革命领导阶级、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的深刻认识。首先,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恽代英在纪念十月革命7周年时总结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苏俄革命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像铁般坚固的共产党,他有很严密的组织,抱持着一种很明确的纲领,引导着一般农工群众,为他们自身的利益而奋斗。”[8]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中国革命要成功,就应以十月革命为榜样,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其次,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是工农群众。十月革命有“成千成万为自己利益而拥护革命党的农工群众”[9]。正如瞿秋白所言:“谁使十月革命胜利的?苏联的工农群众自己!”[10]64在纪念十月革命9周年之际,董必武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十月革命“才认识民众的势力了,才晓得要得自由解放、和平统一,必须唤起全国被压迫的民众共同努力奋斗了。”[11]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应像十月革命一样进行“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12],进而找到了领导中国革命获取胜利的正确方法。

再次,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4]633。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冲破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并发出“‘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13]。同时,中国共产党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来纪念十月革命。1931年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纪念节,新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号召在苏维埃旗帜下与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作坚决的斗争[14]。在十月革命纪念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加深对中国革命对象的认知,并借此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投入革命斗争。

最后,中国革命的前途是从建立苏维埃政府到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真正民权的苏维埃制度,真正工农大多数民众自己的国家”。1927年11月纪念十月革命10周年,瞿秋白提出“只有中国的工农兵士民众自己起来武装暴动,建立苏维埃的中国”,才能解放中国,解放工农民众,消灭军阀的混战[10]64。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纪念十月革命14周年之际,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工农大众当家做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不仅如此,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由理论变为实践。1947年11月6日,新华社发表社论纪念十月革命30周年,称颂十月革命“打开了帝国主义统治的第一个缺口,竖立了社会主义乐园的第一座灯塔”[15]。同时通过比较三十年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种种危机,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预示了未来中国的革命前途和制度选择。

(三)借助十月革命阐述中国革命的道路

十月革命道路是一条以暴力革命夺取政权,通过革命政权对社会进行剧烈的革命性改造的社会变革道路。这条道路“指出了世界进步人类应走的方向,指出了一切被压迫民族如何走向解放的途径”[16],尤其适合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中国。1920年8月,蔡和森致信毛泽东,要求在中国早做“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准备[17]。毛泽东在回信中肯定了蔡和森的观点,直言“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18]1920年11月7日,《共产党》月刊在十月革命纪念日创刊,陈独秀特意撰写发刊词,号召跟着俄国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方法,“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阶级”[19]。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共中央作出“武装暴动政策为党的行动之普遍方针”。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正是“十月革命在东方的直接有力的回声”,因而被视为十月革命道路的中国版本。广州起义“模仿着十月革命时的斗争方法——工农兵联合的武装暴动”,“把斧头镰刀大旗高飘在中国一个主要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里”,并创造出苏维埃形式的政权[20]。由于中国城市的反动武装异常强大,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暴动相继失败,广州苏维埃政权仅维持三天时间。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反思,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既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继承,亦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发展。

可见,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革命实际和革命任务,以思考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为导向,通过十月革命纪念,阐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以建构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话语,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话语权和领导权,从而取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建设话语建构

十月革命不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还“开辟了而且在实际上指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十月革命纪念,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从而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方针和政策,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话语体系。

(一)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明确社会主义的建设方向和目标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通过大力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进民众对苏联的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以明确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刘少奇在新中国首次纪念十月革命时就要求,着重“庆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功”,要让大家“看到苏联的强大存在,苏联建设的突飞猛进”,进而对社会主义“有了极大的希望,充满了信心”[22]。1951年11月7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高度赞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正在开始的共产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这种成就使全世界劳动人民获得了为光明的未来而奋斗的无限勇气。”[23]《人民日报》同时发表社论指出:“随着国家经济力量的不断增长,苏联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也得到新的进步。这一切,都显示出苏联所已经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正在实现的共产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文明、最有生命力的制度,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必然走向这个制度。”[24]1952年纪念十月革命35周年,《人民日报》在社论中进一步表达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我国人民现在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广泛地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并由此而巩固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前途的无限信心”[25],中国人民真正意识到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1956年底中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7年,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在庆祝大会上,毛泽东高度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现在苏联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等强大的工业国家”,“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发电站,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喷气式客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洲际弹道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和第二个人造卫星。”[26]313通过四个“第一”,毛泽东高度概括和评价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世界地位和高度,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以说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正确性。同时,国内也隆重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刘少奇在北京各界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也高度肯定苏联四十年的建设成就,指出“我们革命的目标,同十月革命一样,是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在以后建成共产主义社会”[27]。通过十月革命纪念,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和高度肯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从而为确立中国建立、建成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提供重要的参照依据和话语支撑,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话语建构的重要来源。

(二)借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制定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和政策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因此,学习苏联经验成为不二之选。中国共产党借助十月革命纪念充分肯定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意义,进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宣传提供借鉴。首发在农业建设方面。1950年1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纪念文章《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全世界历史意义》,认为“苏联的经验,就是马列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之实际体现”。这种经验反映在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上,“就是要逐步地并坚定不移地培养乡村和劳动农民使之转向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从个体农民经济过渡到集体农庄制”[21]。这正是我国农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方针和政策的理论来源。其次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同样从苏联经验中汲取养分,总结和制定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1952年纪念十月革命35周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在一切业务部门中,我们都必须更有系统地进行对于苏联先进经验的认真学习。”社论提出要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要求“全国各个业务部门,必须对于三年来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成就,进行系统的检查,做出总结”[25],以便为迎接我国大规模建设任务提供政策指导。在此号召下,广大工业建设战线充分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1954年纪念十月革命37周年,鞍钢化工总厂厂长给苏联焦化工厂写信说道:“我们亲身体验到,你们的先进经验对正在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我们年青的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它大大减少了我们的摸索过程,加快了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速度。”信中详细介绍了学习苏联经验的成果。一是改革职工编制制度,完善组织机构;二是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修订岗位操作规程,建立技术检查和检验工作;三是加强技术革新,把精苯车间的旧设备改成了连续式操作,在焦油车间增加了一个小塔,改进了洗涤油的质量[28]。从集体农庄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生产技术到管理方式,中国共产党从苏联先进经验中学习总结,制定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学习苏联经验要结合中国实际,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在莫斯科出席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会上,毛泽东一方面肯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使中国可以减少或者避免许多错误,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自己的事业”。另一方面,毛泽东又强调要“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就会或者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或者陷入修正主义的错误”[29]。可见,中共领导人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既充分肯定,又保持理性。借助十月革命纪念,中国共产党明确了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本态度和观点,为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确立了基本原则。

(三)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

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此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26]23由此,中共在学习苏联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反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这种反思集中反映在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中。随着中苏两党在对外关系和对内政策方面分歧的产生和发展,中共以“继承列宁的传统,继承十月革命的传统”[30]为旗帜,借助十月革命纪念,一方面继续在“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上,寻求中苏两党、两国的团结和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团结。另一方面在肯定1958年以来国内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调整、总结经验教训。正如《人民日报》撰文纪念十月革命时所言,中苏两党、两国之间的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足为怪的”[31]。中苏两党对坚持十月革命道路的方向和立场虽然未变,但对社会主义建设等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并以代表马克思主义正统为由各自争夺话语解释权。不得不说,两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都存在某些偏颇,这也成为开启改革开放和推进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

通过十月革命纪念,中国共产党高度肯定和赞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籍此来阐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向,方针和政策,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话语支撑,进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为建立和建成社会主义努力奋斗。而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奠定了基础。

三、十月革命纪念与中国共产党改革话语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十月革命纪念活动主要依据对外友协、中苏友协以及有关学术团体展开,专注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特别是在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的特定背景下,这一时期的十月革命纪念主要围绕省思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指导、道路方向和基本原则三个方面,建构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话语。

(一)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改革要想成功,仍然取决于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1991年《人民日报》刊文纪念十月革命74周年。文章列举了列宁“驳斥伯恩施坦、考茨基之流宣称马克思主义‘不完备和过时了’的谬论”,认为这种修正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倒退[32]。然而,苏联的改革并没有遵循列宁在十月革命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原则,提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方针,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造成广大党员的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粉墨登场,苏共从思想混乱演变到组织混乱,各级组织最终全面崩溃”[33]。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针对这一深刻历史教训,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34]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底线和根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追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十月革命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3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可见,十月革命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还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典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社会主义改革一定要沿着十月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引,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原则和精神。

(二)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姓“资”姓“社”的讨论频起,开创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十月革命,被寓以坚持社会主义性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话语蕴含。在纪念十月革命74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刊文指出:中国人民选择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十月革命“指引中国走上了以社会主义为前途的革命道路”,建立了光明的中国。指引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奠定了基础。今后应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而非“像有人主张的那样退回去走资本主义道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现实威胁,文章号召“中国年轻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的教育和斗争,继承十月革命开创的伟大事业,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32]。在纪念十月革命80周年之际,《求是》杂志发表纪念文章,在分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下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后指出:“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中断’”,“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消失’”,中国“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35]。进一步表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十月革命所开创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继承与发展的思想观点。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和条件,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人民日报》十月革命74周年的纪念文章中指出,“十月革命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保证”,“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2]。2017年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刘奇葆在“十月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提出,“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我们今天纪念十月革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36]。改革开放以后,十月革命被寄予社会主义性质和道路的话语表达,坚持十月革命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有力回应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质疑。

(三)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经验被概括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坚持“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但结合各国实际“采取与十月革命不同的方式”[37],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话语支撑。在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是这样,在革命胜利后建设国家的时期中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是年轻的、发展中的事业,没有现成的、一成不变的万应灵方,尤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找到一条最切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一方面,“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借鉴别国的经验也是必要的、有益的”;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具体条件,从实际出发”[38]。而这个“实际”,就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明确了当前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为制订决策和路线提供了根本依据。发扬十月革命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求实精神,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开拓前进。

进入新世纪,坚持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又被赋予既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又要符合本国国情的意涵。“十月革命的胜利昭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要富强,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既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坚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39]改革开放后,十月革命在话语上突破了“苏联模式”“苏联经验”的固有认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这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又是立足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原则。继承十月革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十月革命纪念虽然次数锐减、形式简化,但对十月革命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理论指导、道路方向和基本原则的角度,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提供了重要支撑。

回望十月革命纪念走过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依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场域和历史任务,对十月革命话语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以构建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体系,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话语来源。这一建构历程说明: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建构走过了高度依赖域外资源,到在坚持核心话语资源的基础上逐步继承、发展和创新,形成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过程。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也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并逐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建构政治话语体系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见,以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为基点,以继承传统和变革开新相结合,以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为旨归,是中共借助十月革命纪念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最为重要的当代启示。

猜你喜欢

十月革命纪念苏联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