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实” 怪诞剧的特点

2022-02-26丁欣怡

今古文创 2022年9期
关键词:写实

丁欣怡

【摘要】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作为该作家久负盛名的一部怪诞剧,体现了迪伦马特对现实的思考,即是一部“写实”的怪诞剧。通过对《老妇还乡》的分析,来阐述模糊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在习惯性存在反常性和悲喜反衬的审美风格这三个在“写实”的怪诞剧中所存在的特点。

【关键词】怪诞剧;迪伦马特;《老妇还乡》

【中图分类号】I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9-0010-03

迪伦马特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怪诞剧的代表作家,在他众多的戏剧作品中,《老妇还乡》是奠定了他在戏剧史地位上的一部作品。《老妇还乡》讲述的是亿万富婆克莱尔·察哈纳西安以出资资助家乡居伦萧条的经济为手段,要求杀死曾经抛弃她的情人伊尔,找回她当年因为旧情人的抛弃而沦为妓女,并失去孩子的“公道”,最终在居伦城居民逐利的情况下,召开了居民集体大会对伊尔的情况进行表决,最终伊尔被杀死的结局。这部怪诞剧在当时一经问世就大获成功,其曲折又离奇的情节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迪伦马特本人也在他个人撰写的文章中,展现出他对“怪诞”一词有所思考,在文中他也对“怪诞”这一次给出了他的阐释和界定:“怪诞是一种极端的风格化表现,一种出乎意料的形象话描写。正因为如此,怪诞才能对时代问题,更确切地说,对当今的现实做出反应。” ①由此可见,迪伦马特的怪诞剧是以现实为基础的,是借助了怪诞这一形式来将现实进行艺术化的呈现,来表现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

“写实”的怪诞剧指的是基于现实背景的戏剧,在剧中运用了一部分的怪诞元素,通过艺术化的手段使得整部剧变得离奇。“写实”的怪诞剧也具有以下的三个特点,《老妇还乡》作为一部“写实”的怪诞剧正是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的模糊;二是在习惯性中存在一定的反常性;三是《老妇还乡》同样作为一部悲喜剧,通过悲喜反衬的审美风格来展现出剧作中的主题和讽刺当时社会种种不合理的现状,表现了当时那个时期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导致物欲横流以致人性的沦丧。

一、现实与非现实界限的模糊

怪诞剧的特点之一就是剧作呈现出局部的荒诞,在剧中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迪伦马特在人物的设定上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老妇还乡》中的主人公克莱尔·察哈纳西安首先作为一个妇人,并不像正常人一样,拥有健全的四肢,通过剧本中的对话可以得知,她身上所有的肢体都是在飞机失事后重新安装的,剧中的对话提到她的腿是假的,手也是象牙做的,更提到了她本人“是摔不死的”。在克莱尔的角色塑造上就呈现出了一种“异化”的倾向,她与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是截然不同的,身体的部分都是经过医生重新缝合的。在剧中除了克莱尔的角色之外,柯比和罗比这两个瞎子的角色也同样是与常人不同的存在,这两人是因为当年在克莱尔和伊尔的事情上作了伪证,因此遭到了克莱尔报复从而变瞎的阉人,是跟克莱尔一样异于常人的存在,他们两人的存在也是对克莱尔这一怪诞的人物形象的补充,人物的形象变成一种怪异的存在,即是对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的模糊。同时,迪伦马特为克莱尔塑造了九任丈夫,为她的每一任丈夫都设置了身份,每一任丈夫职业不是名利双收,就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丈夫身份有服装设计师、外科医生、勋爵、电影明星和诺贝尔奖得主,而在剧本中迪伦马特也指出几任丈夫可以由同一位演员饰演,以此通过夸张的身份设置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限。

剧作中除了一些有名字的人物设置,同样设置了一批仅以职业代替人物名字的角色,这些人的分别是警察、记者、教师、医生、市长、牧师和柔道运动员,每个职业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警察在伊尔面临威胁时,没有提供应有的保护。记者也是只追逐着克莱尔的私生活,对这个城市的现状丝毫不关心,也不对克莱尔投资家乡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究,其他职业的人也都或多或少具有相似性,他们对职业的信仰也仅是流于表面。在克莱尔刚到居伦时,就针对每一个人的职业上的事情进行过询问,当时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基于他们职业的道德水平。但在面对克莱尔金钱的诱惑下,所有人都开始违背了他们的职业道德。在伊尔觉得自己面临死亡,想要向这些人寻求帮助的时候,他们每一个都无所谓地表示他们现在预支消费总有解决的办法,不会真的要杀死他,他们也不会真的让他去送死。但在后续的情节中,他们全都违背了之前说过的话,在杀死伊尔这件事情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了谋杀伊尔的其中一员。在第二幕结束时,伊尔想要通过火车站逃离这个地方,所有这些职业的人统统以给他送行为名义将他团团围住,不让他离去,言语上却展现出他尽可以离去,实际上他们的动作和言语处于矛盾的状态。也就是这群人通过他们职业所拥有的权力来控制了他们希望事情发展的方向,即在杀死伊尔之前和之后,他们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正因如此,这些职业的人脱下名为职业的服装之后,作为人的一部分就被金钱所抹杀,他们是一群没有道德取向和公共伦理价值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只有金钱这一样事物。在剧作中一个城镇所有的人良心已泯可以看作是非现实的情况,不过对职业的细节刻画又呈现出现实的部分,因此可以看作是剧作中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

剧作中通过对现实与非现实界限的模糊,将迪伦马特对現实社会制度的控诉以一种怪诞的形式所展开,通过这种怪诞的形式,更能展现出当时现实生活环境的可笑与滑稽,因此剧作中的写实也是建立在艺术方法之上的。

二、习惯性中的反常性

怪诞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在习惯性中存在反常性,即在观众习以为常的存在中插入一些反常的存在,迫使观众采取另一种眼光去重新审视故事。在《老妇还乡》一剧中,对这一特点也有明显的体现。首先,《老妇还乡》的地点设置并没有设置在一个所有人更广为熟知的大城镇,如剧中提到的汉堡和那不勒斯,即火车可以到达的起始和终点站,而将故事的地点设置在了一个中欧的小城居伦,这个城镇对大多数观众来说是相对陌生的。在剧中,迪伦马特通过人物对话将居伦这座城市描写成十分萧条的状态,居民靠的是失业救济,而当地所有的工厂和公司也都是倒闭和破产的现状,甚至连市政府大楼都面临抵押的状况,但居民所提到对这个落魄城市的表述依旧都是“是国内第一流的”,“是世界第一流的”,虽有本地居民对自己所处地的自豪,也有居民生活在往日旧梦里的幻象,却仍容易造成观众的误解和觉得反常的观感。

在克莱尔到达居伦此地时,随身携带的物品也是超出习惯性的理解,她带来了一口黑棺材,这一举动也就昭示了她重新回到居伦的真正目的,就是出现在该剧中的习惯性的反常性。而最能体现习惯性的反常性这一特点的就是当克莱尔提出以伊尔的死来换取她给居伦这个城市捐赠的十亿时,所有当地居民的反应。按照习惯的想法应该是当地的居民会应该对克莱尔提出对谋杀伊尔的要求感到害怕或者反抗,在剧中却是一反常态,所有居民知道一旦伊尔死后他们就能获得大笔的金钱之后,所有的居民都开始了提前的奢侈的消费,开始赊账,总认为伊尔不死,他们也似乎能够有办法解决这些透支的钱财,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想要获得钱财的前提是需要建立伊尔的亡故之上。因此,当伊尔本人认识到这一点时,在第二幕时他本人逐渐走向崩溃,而周围的市民则依旧表示他们并没有逼迫他,也不会逼迫他。故事发展到第三幕,伊尔就已经没有选择,甚至连他的家人对于这件事都是默然的态度,没有意识到发生在伊尔和居伦小镇中其他人物对他的态度中存在的悖论,人物的行为都存在又自相矛盾的。而所有居民都为了钱,不得不转变他们的态度,也使得伊尔不得不走向死亡。在伊尔走向死亡之前,故事中也用克莱尔饲养的黑豹逃窜,并被在伊尔的店门口击毙,以黑豹隐喻了未来的伊尔之死,正因为克莱尔早年称呼伊尔为“黑豹”,此处反常体现在平时极少有人会将黑豹饲养成宠物,也体现出了一些对于生活常识的反常。

除此之外,习惯性的反常性也同样出现在整部剧的舞台布景中,在《老妇还乡》的剧本中的舞台提示上也写到,剧中的树不是舞台布景或者道具而是由演员所扮演,来展现出常规的人物在反常的场景之下的突兀。而在需要树退场的时候,就需要演员摘下树的外皮,直接混入市民中,迪伦马特通过场景上元素的特殊运用,制造出一种习惯性的反常性,会让观众整部剧中感受到怪诞之感。

正是在习惯性中存在着反常性,这一特点造成的剧作中的陌生感对观众既有吸引力,同时也会让人觉得害怕,才会使得迪伦马特的怪诞风格格外凸显,也会让观众通过剧作反思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一点也使观众意识到《老妇还乡》这一剧作中的悲喜反衬格外的强烈。

三、悲喜反衬的审美风格

迪伦马特的《老妇还乡》作为一部悲喜剧,既有“悲”的形式,也有“喜”的形式,通过对“悲”和“喜”这两种形式和情绪的刻画来展现出剧作中的怪诞元素。形式上的“悲”指的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的“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疏泄”。②在《老妇还乡》中正是通过克莱尔回到居伦复仇得到的成果和伊尔与他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居伦这个城市产生的怪诞和伊尔在如此生活环境中迷失的状态,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生动的表现。在《诗学》中也提到的“喜”的形式指的是“喜剧模仿低劣的人,这些人不是无恶不作的歹徒——滑稽只是一种丑陋的表现。”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所刻画的克莱尔就是这样的人,虽说克莱尔在剧中被认为是金钱的象征,但通过她在拥有巨额财富之后,利用全城人民的欲望向伊尔进行报复这种行动来展现出她同样是一个“低劣的人”,她是一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的人。而她在剧中嫁给了九任丈夫,更有结婚一天就离婚的,这样的设置使她的存在更像是喜剧中存在的人物。同样剧中的伊尔也是如此,是一个低劣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滑稽的形象。他一开始也是希望克莱尔能够念及旧情,从她身上有所获利,而他也可以通过克莱尔回乡这件事,跟现任市长进行交易,想要在从克莱尔身上榨取金钱之后,获得市长的地位,他的行为也是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直到克莱尔回乡的目的揭露,伊尔所有的希冀也都被打破,他的所作所为被揭露出来,伊尔当年为了娶更有钱的女孩为夫人,抛弃了克莱尔,如今他却面临着灭顶之灾,也就加深了这个滑稽怪诞的形象,也让观众能够意识到这个角色是出于“悲”和“喜”的两種形式之下。同样如前所述,伊尔在克莱尔到来之后的经历,也都是一种暗中危机四伏的戏剧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伊尔有了危机意识,也有了对他生存环境的重新认识,认识到他自己唯有走向死亡才能换来安宁,以此塑造了伊尔这样一个悲剧性却又有喜剧色彩的人物,也通过悲喜的反衬来表示出当时社会环境造成了人物行为的怪诞。

《老妇还乡》同样也通过“喜”和“悲”交织的两股情绪反衬出彼此以突出戏剧中存在的怪诞。在该剧中,居伦的所有居民都因为亿万富婆克莱尔的到来感到狂喜,因为她们能够通过克莱尔而获得大量的钱财,就连一开始不知道克莱尔此行目的的伊尔也是如此,是以“喜”来主导情绪的。直到了解了克莱尔此行的目的,他成了克莱尔复仇的对象,伊尔的情绪才由“喜”转“悲”。

从克莱尔的角度来看,她回到家乡这一件事,流露出的也是“喜”的情绪,她一直耿耿于怀的报仇终于要付诸实现,并且她的“喜”也同时体现在她快速地更换身边的丈夫,并一再举行婚礼,展现出她对于婚礼的重视,面对她所拥有的财富和光环是“喜”的,但她同样会因为参加婚礼的劳累而躲起来,这是她的“悲”,她也同时对女儿的去世和她这么多年都一心想着要复仇,对当年惨痛经历的难忘,这也是她的“悲”,她虽然被当作了金钱的象征,却依旧具有一点未泯的情绪,通过人物悲喜两种情绪的反衬,可以看出人物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是被异化的存在。

故事最终的结局也是所有的居民为了得到金钱,而抛弃了他们所坚持的人道主义传统,谋杀了伊尔,通过伊尔死亡的“悲”来反衬出所有居民获得财富的“喜”。剧作中通过悲喜反衬的手法来表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揭露,这个怪诞社会中的种种不合理,所有人都受着金钱驱使的这一怪象。

四、结语

《老妇还乡》作为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怪诞剧,即“写实”的怪诞剧,对该剧的三个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模糊这一特点,通过《老妇还乡》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职业这一方面进行了分析,展现出通过对现实与非现实的界限的模糊,可以展现出戏剧中所呈现出的怪诞感。也通过对《老妇还乡》中人物行动和舞台提示的分析,表明怪诞剧中在习惯性中存在着反常性。《老妇还乡》作为一部悲喜剧,同时具有悲剧和喜剧的形式,也通过故事情节展现悲喜交织的情绪,具有特殊的审美风格。通过这几个特点的分析迪伦马特在《老妇还乡》这一剧中对当时社会对金钱过分追求,一切以资本为主宰的深刻讽刺和揭露,通过怪诞剧的形式意图引起观众对现实怪状的反思。

注释:

①(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迪伦马特戏剧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版,第6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2018版,第63页。

参考文献:

[1](瑞士)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著,韩瑞祥选编.迪伦马特戏剧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王华.喜剧在上、悲剧向内——浅析《老妇还乡》中的人物“异化”[J].当代戏剧,2019,(04):44-46.

[3]邹皓羽.人性于臆想的乌托邦中沦丧——悲喜剧《老妇还乡》的怪诞美学分析[J].艺海,2018,(09):19-20.

[4]毛智,文雅.沦陷与觉醒:戏剧《老妇还乡》人物解析[J].四川戏剧,2018,(08):134-137.

[5]黎林.荒诞的世界 觉醒的自我——论《老妇还乡》之主题[J].外国文学,2004,(03):96-99.

[6]胡越.一部“怪诞”的悲喜剧——迪伦马特《老妇还乡》浅析[J].世界文化,2017,(06):39-40.

[7]李溶.论迪伦马特创作的悲喜剧风格[D].南京大学,2012.

[8]谢芳.试析《老妇还乡》的怪诞风格[J].外国文学评论,1998,(03):35-43.

[9]王榕.从女性主义视阈下,分析《老妇还乡》中克莱尔的形象[J].戏剧之家,2019,(30):29-30.

[10]张晓妍.论《老妇还乡》的群体及披着道德外衣的“吃人”[J].戏剧之家,2020,(32):10-12.

猜你喜欢

写实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板桥词内容浅论
浅析刘小东绘画风格的当代意味
《刺客聂隐娘》中独特的动作美学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神探亨特张》——揭开了城市的“华美之袍”
关于作品《手艺人》的解析报告
陈子龙“诗以复古”的诗歌创作
当代戏剧创作的现代与传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