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修辞题的答题规范(一)

2022-02-25于钟民

求学·理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修辞格喻体生动

于钟民

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21题考的是修辞,这令不少考生猝不及防。由于这些考生没有深入学习修辞的相关内容,所以这道题让他们丢了一些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道介绍新疆棉花的语言文字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量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生动形象。

要想答案符合考试要求,考生需深入了解修辞的原则、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及熟悉答题规范才行。

一、修辞的原则

修辞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对语言进行有意识地、积极地修饰、调整与美化的活动。修辞的总原则是“适应题旨情境”,在此基础上,修辞还有三条一般原则。

(一)贴切原则

运用修辞,首先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就是贴切原则。

(二)审美原则

运用修辞,不仅要准确地表达意思,还要充分利用语言的审美价值来满足人们的美感需求,这就是审美原则。

(三)比较原则

运用修辞时,想要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就需要对所选用的词语进行比较、选择和加工,这样才能确定谁是最佳,这就是比较原则。

二、常见修辞格的特点

在复习备考中,考生不仅要了解修辞的原则,还要结合修辞格的特点对其进行准确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强调,中小学生必须掌握这八种常见修辞格,即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原则上,高考如果考修辞,主要也是考这八种常见修辞格,如2021年就考了拟人。下面针对这八种常见修辞格的特点进行简要介绍。

(一)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格,同时其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其他任何修辞格都不能相比的。

1.比喻的定义

比喻就是根据甲乙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方甲事物,以揭示甲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的修辞格。比喻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本体(所描绘的对象)、喻词和喻体(用来比方的事物)。这三者,使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如钱钟书的《围城》:

高松年的脸像虾蟹在热水里浸了一浸。

本体“高松年的脸”和喻体“虾蟹”的相似点是“红了”。

(2)本体和喻体之间一般有喻词。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是本体,“女性”是喻体,它们之间有喻词“是”。其他常见喻词有“如”“像”“似”“好像”“如同”“好比”等。

2.比喻的表达效果

一般来说,比喻有四种最基本且鲜明的表达效果。

(1)可以将平淡的事物说得生动。

运用比喻,能一下子将平淡的事物写得生动,大大提升读者或听者的接受效果。如老舍的《西红柿》:

可怜的西红柿,果实是那么鲜丽,而被这个味儿给累住,像个有狐臭的美人。

在很多人看来,西红柿好看好吃但味道不好聞。作者运用比喻,把“味道难闻”这一平淡而又简单的意思化为生动而又有趣的表达,使读者一下子就兴味盎然。

(2)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对于复杂、难懂的道理,可以通过比喻,将其形象地转化成通俗易懂、浅显简单的事物。如荀子的《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里的比喻,无论是“青出于蓝”,还是“冰寒于水”,都将“学不可以已”这一深刻的道理表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可以将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

通过比喻,将原本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变成可见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并让读者感同身受。如李煜的《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人用具体可感的喻体“一江春水”来形容抽象的“愁”,将无形变有形,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体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二)比拟

在日常用语或文学作品中,比拟这一修辞格经常被用到,特别是“拟人”,运用频率极高。

1.比拟的定义

比拟就是把人的生命情状移用到物上,或者将物的情状移用到人或其他物上的修辞格。如李商隐的《无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通过联想,将人流泪的情状移用到了蜡烛上,既生动,又形象。

2.比拟的表达效果

(1)可以使表达形象生动。

比拟可使表达比较活泼,让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的、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活灵活现的。如孙犁的《荷花淀》:

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作者把隐蔽在荷叶下面的战士当作荷花来描写,形象、生动又清新、可爱。

(2)可以使表达富有情感。

通过比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百草园中油蛉、蟋蟀的声音之美妙,表达了他对百草园的喜爱与怀恋之情。

(3)可以使表达风趣幽默。

这一种表达效果多见于拟物的句子中,如沙叶新的《沙叶新小传》:

我于1939年出品,因是回族,曾信奉伊斯兰,且又姓沙,可能原产地为沙特阿拉伯,后组装于中国南京。

这句话运用了比拟中的拟物这一修辞格。“出品”“组装”都属于工业品的属性,作者把自己当作机器来写,形象生动地凸显出自己的身世背景,给人一种谐谑幽默的审美愉悦。

(三)夸张

夸张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语言手段,它在口语与书面语作品中被经常使用。因为它独特的表达效果,所以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重视。

1.夸张的定义

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故意将事物的某些特征加以言过其实的夸大或缩小,以达到强调或渲染事物的目的。如陈染的《人与星空》:

他和系里任何一位女同学都一见如故,只消十分钟,就能情深似海。

“只消十分钟”,这么短的时间与“情深似海”这么深的程度一对照,夸张的意味就出来了。

2.夸张的表达效果

(1)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杨楠的《胖子学校》:

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通过夸张描写,让读者对肥胖的危害有更鲜明的印象,由此产生强烈的震撼感。

(2)可以加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这里,诗人以夸张的手法,盛赞了李白诗歌强大的艺术魅力。

(3)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里以夸张的手法极言蜀道之难,也引发读者对“比上天还难”的蜀道的联想和想象。

(4)可以加强说话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

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

这句西方格言把谬论夸张到荒诞的程度,故谬论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言语中得以显现。

(四)排比

排比是中國人最爱的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演讲或辩论中更是经常可以听到。许多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往往都是由排比构成的。

1.排比的定义

排比是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把相关的内容表达出来的修辞格。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个片段用了三个“……者也”的句式构成一组排比,并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

2.排比的表达效果

(1)集中内容,增强语势。

排比句用于说理,可以把论点阐述得严密透彻;用于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于描写,可以把事物描绘得细致入微。如《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一组关于“大丈夫”的排比句,表意充足酣畅,语势恢宏磅礴,一股浩然之气由此而生。

(2)节奏鲜明,富有音韵美。

排比句在视听形象上齐整、平衡、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显得感情充溢。如张晓风的《一钵金》:

渐渐地,暮色被四野的虫声淹没。渐渐地,虫声被灌溉渠的水响淹没。渐渐地,水响被初生的月华淹没。

这组排比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夏日傍晚田野的各种声响,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给人带来视听上的美感。

猜你喜欢

修辞格喻体生动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怎样辨析比喻和拟人
动物进句子生动又有趣
试析杭州方言词中的喻体
浅谈高中英语常见修辞格
重庆城市宣传语的修辞格分析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喜马拉雅
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