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岁斗士李桓英: 我要在中国终结麻风病

2022-02-25刘颖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麻风病麻风世卫

刘颖

“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

献给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仕宦之家。祖父李庆芳在面对日寇诱降时慷慨捐躯,这种爱国气节对她影响至深。1939年,她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战乱中随大学辗转内迁。内迁途中,行走西南山区的经历,让她见识到真正的贫苦,心中播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

1946年,李桓英考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攻读细菌与公共卫生硕士。她抱着“为中国人争气”的念头,格外勤奋。成绩优异的她很快得到导师特内教授的青睐,正式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1950年,年仅29岁的她成为首批世卫组织官员。

在世卫组织的7年,她前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的贫穷落后地区,为防治雅司病等传染病做出了艰苦努力,得到了世卫组织的认可,收入也十分丰厚。但她难以抑制自己的思乡之情,回忆当年,她说:“在缅甸,我与我的祖国仅隔着一条河。每当夕阳西下,回到住处的我都会情不自禁地遥望北方,想念北京,想念我曾在那里生活过的那个家。”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重重阻挠回到祖国,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李桓英。1958年,她婉拒了世卫组织的续约,瞒着已在美国定居的家人,孤身辗转多国,最后从莫斯科回到祖国。

为什么要这样做?李桓英的回答总是那么坚定:“我出生在北京,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必须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对她来说,无论是出国留学,还是到世卫组织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初心,那就是有一天能回到祖国,为祖国的民众解除疾患,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

回国后,她给父母写信说:“我在祖国工作、生活,心情舒畅,我要把毕生精力用在养育我的土地上。”从此,她将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工作是她人生的重心,为了科研和病人,她终身未婚,也未能在父母身边尽孝,但是她从未后悔。

“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

回国之初,李桓英被安排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工资不高,实验条件非常简陋,但她克服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

随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为验证药效,她甚至撸起衣袖,自己当起了“小白鼠”。当时麻风病没有特效药,如果不幸感染会很危险,但她为了科研事业无所畏惧,她的手臂上至今还有试验留下的疤痕。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患者的惨状深深刺痛了她。她深知头癣、麻风病这类传染病都与贫困相关,这也正是她矢志回国、服务劳苦大众的原因。她开始产生攻克麻风病的想法。1978年,她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开始大量接触麻风病患者。李桓英心中那颗“为国为民”的种子,终于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这一年,她已经57岁。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李桓英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完成,下一步将开展免费试点工作。为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李桓英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走访调查。1982年,她向世卫组织递交了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获得世卫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并得到了免费药品支持。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李桓英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

她选择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麻风村”作为试点。为了得到村民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信心和温暖,李桓英主动与他们握手、拥抱,为他们检查溃烂化脓的伤口。有一次,她把手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鞋里,告诉他穿之前要摸摸里面有没有沙子。她的大爱,让患者们重新产生了对生的渴望。

那时,李桓英每天把药送到患者手上,亲眼看着他们服下,并做了详尽的病案记录。她完全不担心被传染,在患者家里喝水吃饭,浑不在意,让大家感到震惊。“我们做医生的没有恐惧,我走遍世界,恐惧对我不是个事儿。”李桓英在回应记者的采访时爽朗地笑道,“我还盼着自己被传染上呢,好给你们看看我是怎么治好自己的。”

试点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服药之初,患者们出现了不良反应,皮损加重,皮肤着色,小便颜色也红了……惊慌之下,他们纷纷弃药。李桓英便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她住在病人家里,耐心劝导他们继续服药。日子一天天过去,按时服药的患者慢慢好了起来。

1985年,村里的患者全部被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1990年的泼水节,勐腊县的“麻风村”有了自己的新名字——“曼喃醒村”,傣语意为“新生”。

试点成功之后,李桓英开始在全国推广经验。她跑遍各级皮防站,把方案亲自教授给防治人员。这么多年来,她几乎跑遍了云、贵、川每一个“麻风村”。这些地方往往偏僻难行,她曾数次遭遇车祸、翻船。最严重的一次遇险,她的锁骨和肋骨骨折,头部缝了7针。大家都劝她好好休养,她却缠着绷带、打着石膏投入了新的工作。还有一次,她坐的船翻了。得救后,她仰天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

直到94岁,李桓英仍在云南防治一线奔走。这几年她走不动了,却仍然惦记着那里。在云南,曼喃醒村的村民见到李桓英时,很多人都会双手合十,满含泪水地喊:“李医生,李妈妈……”村民们说,是“李妈妈”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

如今,在几代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下,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消灭麻风病。从1994年起,世卫组织也开始在全世界推广李桓英的联合化疗经验,不计其数的患者被治愈。李桓英率先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极大地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为人类早日终结麻风病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奋斗终身”

李桓英在工作中不畏艰险,勇攀高峰,在生活上却一切从简,对个人名利也看得很淡。这些年,她获奖无数,但她总是强调,是自己赶上了好的国家、好的时代。只有在今天的中国,她的事业才能成功,她只是做了自己应做的事情。她用简单的话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长期以来坚持从事麻风病的防治工作。

1965年,李桓英在组织的安排下,到香港探望父母,父母苦口婆心地劝她去美国,她拒绝了。没想到,香港一别,竟成永诀,李桓英心痛难遏。1980年,她前往美国为父母扫墓,与弟弟妹妹们团聚。这一次,她依然拒绝了亲人的挽留。每次探亲,她都会自费买回一些实验室急需的物品。在她心里,“国”在“家”之前,“利天下”在“利己”之前。

在科研探索中,李桓英敢于创新,严格求证。她力主开展短程联合化疗时,许多前辈专家都极力反对,但她根据实验数据坚持认为,两年期的短程疗法符合中国国情,副作用少,节省的药品能救治更多人。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因为她的坚持,中国消灭麻风病的进程大大加快。

李桓英对待病人像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一样耐心体贴,她总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为他们考虑,想尽办法为他们进行免费治疗。她常常与麻风病患者亲密接触,甚至鼓励当地官员也这么做。有一次,她与患者握手后,很自然地将患者的手引向当地的县长:“你看,县长,你摸一摸这手的神经有多粗,你也握一下吧。”县长心里害怕,但也不好拒绝,便与患者握了手。李桓英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她说:“如果医生怕,那干部们肯定怕;如果干部心里都怕麻风,叫老百姓怎么不歧视麻风病人呢?”

这样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个人,却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直到2016年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后,李桓英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说:“以前我总覺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工作快60年了,从回国开始就从未后悔,但我深知如果不入党我一定会后悔。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奋斗终身!”

2016年12月27日,95岁的李桓英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她还说:“如果我能活到100岁,还有5%的人生可以跟党走,我会为医学事业继续奋斗。等到举行葬礼的那一天,我希望身上能盖上鲜红的党旗。”

2021年,已经100岁的李桓英,仍然在为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而工作。回首百年生涯,她说:“回到祖国为人民服务,受到人民认可,是我此生最大的幸福!”

猜你喜欢

麻风病麻风世卫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世卫:仅戴口罩是不够的
世卫组织宣布非洲根除脊髓灰质炎病毒
世卫组织建议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
国际麻风节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忘己爱苍生
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流行特征与防治对策
贵阳市边远农村村民麻风健康知识调查与干预
甘肃省麻风受累者麻风相关知识知晓率调查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