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现状的我国航班延误问题协同治理

2022-02-22赵武东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赵武东

关键词:航班延误;空中交通流量控制;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情况与航班延误

对空中交通进行流量管制,既可以保证空中交通不出现堵塞现象,同时还有利于保证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好的飞行服务。具体而言,公证(改为“空中”)交通流量控制主要是指对现阶段的机场客流量情况、设施设备情况及飞行航路进行精准评估与准确评价,并利用管理方式通过放行航空器确保空中流量的加速,从而有效避免在空中出现交通堵塞,并有效减少航班延误的现象。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空中交通流量管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特征,不同地区的机场、客流量情况与飞行流量布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城市,如北上广等地区的空中交通流流量占比全国整体相对较高,此类地区的空中交流空域自由度相对较小,因此若未进行良好的空中交通流量控制,则有较大的可能会出现空中交通堵塞,从而导致航班延误。

二、现阶段我国航班延误的基本现状

(一)航班延误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航空运输的过程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多种因素或条件共同形成支撑保障,因此是否发生航班延误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例如在航空运输过程中是否存在空中交通堵塞、地面降水等自然条件因素是否适宜飞行等都会对航班能否正常起飞或按时到达起显著的影响作用,人、物、社会、自然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对运输服务的最终效果产生影响,若其中任意一方面出现问题或异常时,则有可能会导致航班延误现象。

(二)致使航班延误的原因中航空公司原因占比较多

据民航主管部门的年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可导致航班延误的因素相对较多,航班延误现象具有动因复杂性的特征,但是可导致航班出现延误的主要原因包括航空公司自身原因、天气原因、空中交通流量原因三大项,上述三项原因导致我国的民航运输航班出现延误现象可达总体延误情况占比的80%。其中由航空公司自身原因所造成的航班延误现象,可占40%左右。

由上表数据资料可知,近些年来航空公司原因所导致的航班不正常,占比相对较高,最高甚至可达50%以上,但是逐年呈下降趋势。

(三)由航班延误所带来的冲突矛盾发生率较高

至于相关问卷调查可知,大部分旅客选择民航运输作为交通方式,主要是因为速度较快且方便快捷、具有较高的舒适度、且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但航班延误现象会导致旅客的行程计划受到影响,不仅会导致出行原定计划被打乱,同时还会使得该交通方式的独特优势价值大大降低,使得旅客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均有所增多,甚至会带来金额不定的直接经济损失。如果航班延误的时间相对较长,旅客的耐心会逐渐消耗,从而引发冲突与矛盾。

由表2数据可知,近些年来我国的航班正常率较为稳定,但仍然相对较低,这体现出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率仍然较高。但部分航空公司在发生航班延误情况后,所提供的服务补救并不能满足旅客用户的实际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可能会使得双方发生较为激烈的冲突,近些年来媒体所报道的机场工作人员与乘客发生争吵或肢体冲突的新闻也屡见不鲜。尽管对于较大的航空公司以及数量庞大的航空运输量,比较来说发生冲突与矛盾事件的数量较少,但是一旦发生冲突事件,事件会随着互联网不断发酵,从而带来严重的不良社会影响,不仅不利于该航空公司的企业形象,同时还会对民航行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四)由航班延误所带来的损失情况较为严重

若出现航班延误情况时,则不仅会对运输秩序造成直接影响,同时还会打破航空公司原定的运行安排,从而形成运输链的连锁反应,对航空运输系统的各个相关主体产生较为直接的重要影响,不仅会形成数额庞大的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带来更多的工作量。在一般情况下,由航班延误所带来的损失可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两大模块,其中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航班延误所带来的空中延误损失、地面延误损失、给予乘机人的调机费用以及食宿费用等,间接经济损失则主要为航空公司的盈利损失等内容。除此之外,由于航班延误可能会对乘机人带来较大的心理负面影响,较长的等待时间或变动的出行状况,都可能导致旅客出现焦虑或急躁等负面情绪,由此带来较大的心理波動。因此我国各航空公司都将有效控制航班延误情况作为重点问题解决方向之一,希望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降低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几率。

三、基于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现状的航班延误协同治理策略

(一)深化协同治理航班延误认知观念并明确治理目标

认知是实践行动的技术内容,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航班延误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先对航班延误形成正确的认知,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正确认知航班延误现象的客观性,这是航空运输业在运输服务过程中无法杜绝或避免的,这也使得在治理航班延误过程中不能过于求急,而是要以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协同治理模型,脚踏实地的完成各治理环节。

第二,在协同治理航班延误现象的过程中,需坚持系统性与规范性,必须从系统的整体视角为切入点完成治理活动。由上述可知航班延误现象是航空公司在提供运输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必要性,而航空公司作为民航运输机构必须对此加以重视,通过正确的认知与深刻的理解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就治理措施的应用条件加以考量,充分发挥不同治理措施间的联动性优势。

第三,在管理航空延误现象的过程中,管理目标应为尽可能的降低航班不正常的占比,而不应以完全杜绝航班延误现象为目标,否则会使得实际情况无法实现目标。具体而言,在治理航班延误现象的过程中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干扰因素,对航班正常运行的影响,通过较为先进的管理手段与技术手段,保证航班可运行任务。由此可知,在航班延误现象治理过程中的评估预测、事件发生时的控制、事件发生后的解决管理三个时间节点的工作都十分必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在治理航班延误现象的过程中需明确治理角色与对应职责

在管理学及行为学理论中明确指出,主体有效履责的前提内容是明确自身的职责,同时这也是保证个体行为可取得较好效果的思想基础。对于治理航班延误现象而言,在协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治理主体存在多元性的特点,因此需相关主体共同对如何治理航班延误的基本规则标准进行讨论与决策,从而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与权力边界范围。

在航班延误协同治理体系中,政府所扮演的治理角色与传统官僚体制下的权威角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不仅仅是凭借命令迫使其他主体服从执行,而其他主体在协同治理体系中所拥有的发言权相较于官僚体制而言更。尽管此时的政府所扮演的这类角色仍具有较高地位,但是必须遵循的航班延误治理规则是由多个主體共同讨论形成的,而并非是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总而言之,各主体在航班延误协同治理过程中拥有较为清晰的职责内容与权力边界,由此可以有效发挥多个主体的优势作用,避免相互推诿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可有效促进系统效果的良好实现。

四、结束语

空中交通流量控制是为了合理协同航空器飞行,保障航空器飞行安全。在实际工作中,流量控制工作需要尽量提升空域自由地,完善流量管控部门,并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使用。经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提高空中交通流量控制工作效率,保障飞机飞行安全,同时也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在此基础上促使我国民航事业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空中交通流量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几率,通过有效应用先进的管控技术,保证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得飞机的飞行过程更加安全,为乘客提供可靠的出行安全保障。而基于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航班延误治理体系作为有效的治理安排办法,可对航班延误现象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可尽可能地降低延误对相关利益主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民航业良好的整体形象,保证我国民航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芳.航空承运人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4(6):97-100.

[2]杨欢,庞明宝,陈静.基于航班延误的机场调度调整优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43(5):101-105.

[3]王博文.空中交通流量控制的现状、策略以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7)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学构建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协同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