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探讨

2022-02-21任平RENPing

价值工程 2022年4期
关键词:灌缝封层干线

任平REN Ping

(金寨县交通运输局,六安 237321)

0 引言

当前国内存续的干线公路,大多是沥青与砼材料,并且前者的原料来源丰富,使用成本低,建设速率高,在多个路面项目中,都有较好表现。但沥青路面容易被气温及建设品质等干扰,形成病害。

1 预防性养护的概念

预防性的养护是在问题出现前,采取的举措,也就是在干线公路尚未发生损坏现象时,利用有效的技术方法,让路面能保持正常的应用状态,继而延长公路的服役年限,对此采用的方式便属于预防性养护。而实施预防性管理,既要求能避免出现严重的公路受损问题,又对各类细小的病害迹象,实施全面修复,由此为干线公路的使用运营,提供有效防护。

2 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的规律与特点

对于预防性养护作业的实施,要注意操作规律及特点。对于沥青的干线路面,若想达到预防性的处理效果,便应当格外关注养护的相关特点要求,具体包括:养护处理的时间;预防性和周期性、机械化程度深、养护人员素质良好等。而面对上述规律及特点,有关建设者必须要严格把控,开展预防性养护期间,应当结合干线路面的实际状况条件,选择适宜的养护手段,仅要满足上述几项特点需求,便可保障沥青路面的干线养护工作,得以标准化与系统化进行[1]。

在预防性养护特点上,能总结出三点。

首先是周期性,干线路面应用性能,会在运营时间延长中不断弱化,所以养护行为要具备周期性,相关人员需定期查看路面,并做好数据记录和整理,采取实时评估,在性能不足时,尽快安排修复处理。一般级别较高的项目,需实行年检,并设置养护计划。如果干线路面可以在生命周期内,接受三、四次的养护处理,则能延长12 年左右的寿命,并使养护成本大幅减少。

其次是机械化,病害检测操作的先进性,会干扰养护成效。通过利用机械化手段,搭配合适的常规方法,利于提升养护的效率。

最后是养护时间,按照干线沥青路面的病害阶段,可分成:完工至投入运营,出现受损和氧化;运营后,有坑槽、缝隙等;在使用时间的延长中,横纵向裂缝逐渐明显,并形成不规则缝隙。而预防性养护,应当从第一阶段,即完工至运营,便开始实施。

3 普通干线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类型及成因

3.1 松散

沥青路面的松散问题,一般集中于损坏情况比较突出的部分。而且路面出现松散掉粒的情况,还和干线建设中的一系列行为有关。举例来讲,沥青材料添加量不足,使得路面厚度及强度、粘性等有限;建设中工地的温度条件不良,对沥青材料的性能,有较大的影响;集料上覆盖诸多尘土,未能提前清理;路面压实度不足,使得沥青颗粒之间的贴合力不高;软质集料添加比例较多,使得路面强度不够。诸如以上在施工中的问题,均会导致沥青路面出现松散的情况。

3.2 坑槽

路面坑槽病害的产生原因是松散与龟裂等情况,落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问题成因为:路面摊铺期间,下层表面出现杂物,在没有进行全面清理的情况下,便开始上层的摊铺施工,导致两层之间的接触受到阻碍,不能充分黏结;公路面层厚度较少,导致沥青材料的黏结效果有限,此外,沥青材料表层的加热温度偏高,整体碾压的密实程度较低,在干线公路后期运营中,在自然降水与车辆通行等的影响下,使得面层发生开裂与松散的情况,由此出现坑槽也实属正常;在干线施工中,罩面操作之前,已经发生各类有关病害,而且当时没能彻底处理修复,导致产生坑槽;采取的养护动作不到位,在沥青路面出现脱皮与网裂等情况,没有立即进行养护。

3.3 裂缝

按照路面裂缝的外在表现可分出几点,首先,局部凸起,一般按照凸起实际高度,评估病害的严重程度。以2.5厘米为标准,凸起高度未超过该标准数值,属于轻度,反之则是重度凸起。其次,路面沉降,干线公路运营一段时间,可能因为质量监管严密性不足等问题,导致路面长时间受到车辆载荷,自身强度无法承受的情况下,出现不规则的沉降。最后是车辙,也就是公路表面产生的纵向凹槽,形成原因为车辆长期碾压,造成路面材料受力向外挤压。此病害不严重的情形下,不会给车辆行驶产生干扰,否则容易提高行车的风险性。而按照裂缝形状表现来看,能归纳出横纵向、龟裂与网裂。在现代公路干线上,横向裂缝是最为常见的问题,形成原因地表温度收缩与基层干缩,而且在压实度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形成类似病害,而纵向裂缝是由于路基下沉分布不均造成的。剩下的龟裂和网裂,都是因为公路局部受损,由于条状裂缝没能及时处理,导致地表水发生下渗,此外也有可能是由于路面材料实际的抗拉弯强度不足,而且自然温度波动明显,会造成路面温度应力提高,沥青材料拉应力弱化,继而形成不规则缝隙。对于现代沥青公路项目,裂缝无疑是关键要害。公路因为长期渗水,使得路基在接触水后,不断被软化,导致地面承载水平下降,加剧路面受损的程度,特别在车辆超载通过的作用下,会更为严重[2]。

4 干线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艺技术

4.1 微表处修复车辙技术

此项预防性养护方法,是专门处理路面车辙病害,而在实际应用中,对待修复路面病害,有特殊要求限制。以25 毫米为标准,车辙病害严重程度不足25 毫米,可进行修复处理,并且在不足12 毫米的车辙,能一次性完成处理。但对于车辙问题比较严重,已经达到25 毫米,若依旧选择该项工艺方法,便要采取分层处理,而且在进行上层的修复中,必须在下层已经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上层修复。同时,确定下层压实度达标,并严格控制松铺系数。如果是气温较高的时节,完成修复工作,应当在一周左右,而在温度偏低的季节,养护时间应当相对延长,通常在半个月左右。此项修复技术主要面向车辙养护处理,能够明显减少养护的费用投入,压缩实际的操作任务量,提升干线公路的施工养护效果。

图1 微表施工图

4.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

现如今,同步碎石封层的处理工艺,在他国的道路建设养护项目中,均得到实践发展,促使其逐渐趋近成熟。目前,其可用在养护路面的项目中,针对高速、普通公路等均有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代替热铺沥青,作为新项目基层中的磨耗层。此项路面养护工艺,操作步骤较为简单,只要把碎石骨料与改性沥青、乳化沥青,合理铺筑于干线路面,能提升道路原本的摩擦系数,提高整体的防滑效果,同时还能使道路恢复到最初的平整状态,实践的项目施工操作中,仅是需注意选择材料的适宜性。碎石材料是借助器械进行碾碎处理,整体质地尺寸较为均匀,以此构成一个磨耗层。对于干线公路来说,磨耗层属于一种防护手段,假设面对磨损问题,该层会直接受损,但不会给干线的根本路面,产生任何伤害。该项预防性养护手段,应用优势体现在:施工方在工地进行建设操作中,把石料与结料混合起来,利于强化路面自身的牢固程度,延长公路在完全健康下的时间,以预防道路受损,以及部分病害问题。

根据目前同步碎石封层的工艺,比较常见的处理结构是间断级配,该结构对其封层的石料尺寸,有明确标准,具体会结合加工的难度与路面防滑情况确定。普通的公路路面掩护,一般设置单一碎石封层,但如果路面的平整性情况已经不容乐观,则会利用合适尺寸的石料,先布置下封层,用于找平,而后正常铺设上封层即可。对于低等级的公路,碎石封层通常是两到三层,而且要注意每层石料尺寸的搭配,按照下粗上细设计。在进行现场封层时,需对原本的路面全面清理,并准备好充足的胶轮压路机,确保在材料温度过低以前、乳化材料破乳时,可以完成所有的碾压定位工作。在封层处理完成后,能安排通车,但起初要限速,指导两个小时左右后,才能正常开放,以免由于车辆高速驶过,出现石子飞溅的情况。如果黏结料选择改性沥青,为确保喷洒均匀,应在材料温度处于160-170 摄氏度之间,进行作业。而封层车上装载的喷油嘴,需要调整成不同的高度,以保障沥青层厚度满足需要。封层车行进中,要保持在适当的匀速状态下,使石料与黏结料能形成同步的撒布率。另外,碎石封层对于整个公路而言,属于磨耗层,所有要求其满足原本公路设计的平整度与强度标准。

4.3 灌缝与雾封层技术

干线公路的预防性养护中,灌缝与雾封层方法,是近些年干线路面处理中,被选择频率较高的一项,尤其是后者,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实践养护公路项目中。灌缝应用流程为:把密封材料直接灌到路面上已经形成的缝隙中,以避免路面上形成的积水不断下渗,控制缝隙病害进一步加重,延长干线的运营时长。在开始灌缝时,先要将裂缝中的所有杂质都清理出来,基于此进行灌缝处理,并根据路面现场情况,选择灌缝方式。举例来说,如果待处理缝隙的宽度超过5 毫米,一般会选择开槽处理方式,避免运用人为灌缝,防止因为灌缝深度不够,导致养护修复不彻底,不能收获长足的处理效果。目前,较为理想的处理方式为:借助压力机械进行灌缝,将密封材料统一汇集于缝隙深处,保障密封的处理效果,阻挡一段时间内地表水直接渗透。而如果缝隙不足2 毫米,则可利用预防性的养护处理,通过再生复原剂,直接喷涂雾封层,让路面直接产生防护表面,避免自然降水天气,向缝隙下渗透,不断扩大裂缝。而雾封层处理养护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为:主要材料是高分子的乳化沥青,向公路表面直接喷洒,该类沥青的渗透性较好,可直接在路面产生防水层,把路面有效隔开,以达到预防渗透、隔开水分及保护路面的目的,控制地表水进入公路下层的速度与水量,提升集料实际的结合程度,有效延长公路的应用年限。

图2 同步碎石封层图

图3 雾封层施工图

总之,沥青路面的大多数病害,均是因为水的作用,灌缝及雾封层基本防护思路类似,通过特殊的材料,渗入进缝隙中,填上出现的空隙,使沥青路面的附着力得以增强,阻碍地表水通过路面缝隙进入路基,可有效保护干线路面结构。另外,两项工艺手段均使用在裂缝出现的早期,而且实地采取措施的时间越提前,预防水体渗透的有效率,便会提高,甚至实现彻底清理掉路面病害问题。运用预防性养护的项目,灌缝和雾封层都能对保障路面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并能控制养护处理的费用投入,明显延长干线公路的生命周期。面对沥青公路常规的横纵向缝隙病害,能借助灌缝修复方法,进行处理。而如果是网裂、龟裂与其他没有明显规律的裂缝病害,则要选择雾封层。两项养护工艺能降低返修的频率,而且基本上能使干线公路延长两到三年的应用年限[3]。

4.4 微表处施工工艺

公路微表处的建设作业,会将沥青与添加剂、清水等物料,根据既定比例进行搭配组合,由此得到的配合料,会及时喷洒于路面,快速形成不足1厘米的保护层。根据以上描述,可以感知到,此项施工操作方式的益处,表现在:形成的结构层,用于抗磨与防滑的特点,而且路面结构稳定,利于干线公路的通车功能,可以迅速恢复。而正是由于其该种特性,使得其微表处方法,在预防性防护处理中,不能忽略的一项。

在微表处施工的应用中,以某Y 高级别的公路为例,其在投入运营后,因为路面结构本身的设计与施工有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路面形成大量裂缝和局部网裂及沉陷等问题,威胁着车辆行驶的安全。相关施工方在结合项目资料与实地勘察结果,将此公路病害原因归纳为:公路基层有收缩情况,导致路面出现裂缝,加之自然降水,直接借助缝隙渗入到路基,含水量提高,路基强度下降,再加上车辆行驶,带来的负重,引发其他的病害,如网裂、坑槽等。此外,该Y 公路的表层,使用AK 型号的沥青砼,导致空隙率偏高,表层水能由此进入公路内部,在含水量不断提高中,沥青剥落,道路整体强度下降。同时,路面的病害还有贫油,有诸多较小的缝隙,使得渗水系数高,并伴有车辙及坑槽。但Y 公路实际运营时间不长,路面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所以治理方向是避免水体的进一步危害,解决因为贫油导致的摩擦力不足问题,最终选择在原本的路面上增加一层1 厘米厚微表处。

5 结语

综合上文内容,预防性养护给干线公路的长期使用,提供重要保障。施工方应当基于路面现实病害迹象,迅速安排修复养护处理,使得干线路面能保持在可用状态下,延长运营时间。

猜你喜欢

灌缝封层干线
高粘结冷态灌缝材料配合比对性能影响
TPO灌缝沥青研制与路用性能考察
基于熵权TOPSIS的高速干线物流卡车司机驾驶行为评价
雾封层技术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
雾封层专用沥青开发及应用研究
热熔型路面灌缝材料的制备研究
闪长岩在双层碎石封层中的应用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在公路养护中的推广应用
中小城市交通干线模糊控制的实现
OLP在干线DW DM网络中的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