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移动学习研究

2022-02-20武梦雅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2年34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

武梦雅

摘要:网络通信技术的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环境上以及设备上的支持。以往的研究多注重移动学习用户的主观感受,对移动学习的理论研究并不充足。文章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从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度、可试性、可观察性等属性阐释了移动学习的优缺点,最后从扩散过程中的创新本身、沟通渠道、时间、社会体系四个方面来讨论如何推动移动学习的采用率。

关键词: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创新扩散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4-0159-03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着专家学者研究和探索新的领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移动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典型应用,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终端,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获得信息、资源或学习服务[1]。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近三亿师生“停课不停学”,移动学习也迎来了使用的高峰期。然而,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试验研究、试点和探索性文章的形式进行的,移动学习文献中缺乏严格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创新扩散的视角,对移动学习进行理论研究,从这个角度了解移动学习用户需求,在未来或许会有助于其他研究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移动学习模型。

1 相关概念

1.1 移动学习

国内外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自其出现以来就十分丰富,但有关它的概念莫衷一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从以下角度来理解移动学习。

1) 从远程学习的角度看,国外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基更在他的“From d-learning,to e-learning,to m-learning”一文中阐释了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并获得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在文中,基更把移动学习看作传统远程教育的延伸,认为是远程教育在新时代的一种发展阶段[2]。但是远程学习、电子学习和移动学习还是有所差别。移动学习并不局限于远程学习者,也不受地点的限制,而且提供方便、无处不在的访问。

2) 从正式学习的角度看,相对于学习者在固定的场所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进行的学习,移动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习者“处处学、时时学”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学习者可以不用考虑空间、时间对学习的限制,能够体会到自由学习的快乐。因此有学者认为移动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一种形式。

3)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有研究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在任何时间不分场景以解决问题或强化学习成果为目的的自由式学习,或是学习者利用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信息技术的及时性等特点解决问题所产生的学习。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受社会环境、学习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根据对文献的梳理,教育中对移动学习的全面处理应包括其他系统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技术或其延伸。技术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设备功能和接口以及服务质量影响移动学习的体验。教育学是移动学习的最终组成部分,由内容、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习方式三部分组成。所以,移动学习可以看作是由技术、电子设备、利益相关者和适当的教学方法组成以满足教育者和学习者需求的学习方式[3]。

1.2 创新扩散理论

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埃弗雷特·罗杰斯与休梅克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的创新扩散理论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与思考,直到现在它仍是许多学者研究传播效果参考的理论之一。

创新扩散理论中的扩散指某创新在某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某社会体系成员里传播的过程[4]。扩散是携带着有关新事物或者新观点的信息的特殊类型的传播。一种创新需要扩散,就要符合创新扩散的四大要素: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体系。

2 移动学习的创新特征

创新的认知属性影响着人们对此创新的采用率。因此,有必要从移动学习的特性来研究学习者对它的采用意愿。

2.1 相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创新相比被其取代的现有观念或技术优越的程度,具体方面包括:经济效益、较少的不适感、社会地位、节省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回报的及时性[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中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手机仍是上网的最主要设备[5]。移动学习用户进行移动学习时无须再添置其他设备,节省了时间和精力。21世纪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新纪元。宽带无线网络的进步、移动设备的更新,移动学习成本变得低廉,学习者只需支付网络通信的费用即可。

另外,学习者在开展移动学习时,不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固定场所,没有时间的限制,也不会被有线网络固定接入点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自己的移动设备连接无线网络,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与学习。在特殊时期,老师可以在家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自由地访问教学资源。移动学习是特殊时期的一剂良药,解决了不少难题。

2.2 兼容性

创新的兼容性与社会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过去曾推广且被接受的思想、客户对创新的需求这几种因素有关。

作为远程教育在新时期的延伸,移動学习兼容了远程学习和电子学习的优点,更强调自主性和泛在性。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学习者所拥有的信息化素养和移动学习的使用相匹配,一定程度上会助推移动学习的推广和使用。其次,移动设备已经融入当代生活和社会实践。在“后疫情时代”,移动学习有效支撑了老师教学和学生求知。师生只需通过移动设备联网就能进行交流互动,答疑解难,可见移动学习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2.3 复杂性

复杂性是人们理解和使用某项创新的相对难度。如果一项创新过于复杂那么它就很难被人们接受。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市场上移动设备琳琅满目,移动学习所需的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作为移动学习的工具,移动设备不仅获取简单,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更新进步,它的操作也变得容易起来,客观上给移动学习的扩散扫清了一些障碍。

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在年龄方面,青少年和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难易不同。相比老年人,青少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对移动学习的使用会更流畅,在推广的时候要更加注重老年人的体验感。在地域方面,只要有网络通信和移动设备无论使用者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获取到自己所需的知识,享受教育资源。

2.4 可试性

可试性是指创新可以在有限的基础上被试验的程度。能够做阶段性试验的创新,会更快地被人们接受。个人试用是以个人方式来诠释创新,以检验它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移动学习主要借助移动设备来进行,潜在使用者可以借助他人的设备进行使用,进一步体会移动学习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移动设备的普及性给很多学习者提供了使用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作业帮、百词斩等移动学习专业平台会提供免费试用一段时间的机会,来吸引学习者使用,试用成本较低。

2.5 可观察性

可观察性是指创新成果能被其他人看到的程度。如果创新容易被觉察则会加快传播速度。过去的扩散研究所调查的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一种技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

从“硬件”角度看,移动学习被视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它是通过移动学习App来应用于实践的。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App的开发也如火如荼,种类十分丰富。主要面向各级教育、技能培训等领域,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学习者的需求。

从“软件”角度看,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如何运行,在運行阶段进行了哪些创新与提升,是很难第一时间就感受到并且知晓的。此外,由于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借助互联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很难发现隐私遭到泄露也很难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所以移动学习软件方面的创新具有较低的可见性,人们可能也会因为这种因素拒绝使用移动学习。

3 推动移动学习使用的扩散策略

理论上说,一个创新具有显著优势、可兼容性强、可试且不复杂,那么它会扩散得比其他创新快得多。但实际上想让大众认可接受一个具有显著优势的新观念或者新事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创新想要被社会大众采纳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洗礼。文章从创新扩散的创新本身、沟通渠道、时间、社会体系四个因素来讨论如何推动移动学习的采用率。

3.1 注重移动学习的认知属性

创新被采用的速度与创新的属性以及用户对它的认知有关。首先,相对优势更大程度上是用户对创新的主观评价,用户认为它优势大就会采用。移动学习具有泛在性、个性化、便利性等特点,它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优势,使学习者察觉到其优势大,才会扩散得快。其次,进入互联网时代,用户具备了一些数字化素养,为移动学习的使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再者,一项创新如果需要用户重新掌握某项技能才能使用的话,推广就会慢很多,所以需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习者开发出适合使用者的软件。此外,移动学习开发者可以推出免费使用或者阶段性免费的策略,降低它使用的成本。最后,移动学习要增强自己的可见性。就学习本身来说是一种个人行为,不利于扩散。如果能够促进同学、朋友之间对移动学习使用感受的交流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扩散。

3.2 扩宽移动学习的沟通渠道

扩散是一种沟通。扩散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也就是让移动学习的用户把他的使用感受和潜在用户分享。扩宽移动学习的沟通渠道,让更多的潜在用户了解并接受,就达到了扩散的目的。沟通渠道主要包括大众传媒和人际沟通。

3.3 了解移动学习的创新决策过程

罗杰斯总结了创新决策的五个阶段:认知、说服、决策、执行、确认。这五个阶段与沟通效果的层级一一对应。沟通效果层级是指个人从认知上的改变到外在行为改变所经历的阶段。社会心理学者William Mcguire是第一位提出效果层级模式的人[4]。移动学习作为一项创新也会遵循这个规律(如表1所示)。

3.4 关注移动学习用户的社会体系

扩散离不开社会体系,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体系中的个人或者团体都会影响创新的扩散。社会结构分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移动学习更多的是一种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行为,所以在推广过程中,主要考虑在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中如何推广。在非正式的社会结构中,如果是背景相近的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很好地预测他们的行为,判断他们是否会采用移动学习。另外,在社会体系中,意见领袖有着很强的话语权,他的行为会影响身边人的态度和做法。比如在学校里,意见领袖的移动学习行为会影响着周围很多的同学或者同事也采用移动学习。所以,在移动学习扩散的过程中,首先要找到社会体系内的意见领袖,说服他接受并发挥他的影响力。

4 结束语

移动学习通过借助计算和通信的力量来增强学习过程,彻底改变了学习的生命周期与开展形式[6]。未来移动学习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鉴于此,通过创新扩散理论对移动学习进行全方位解构,可以进一步揭开移动学习的神秘面纱,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推动移动学习的扩散,助力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罗霄,李鑫,蒋玉石.移动学习研究的知识基础、热点领域及发展脉络——基于2010—2020年Web of Science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1):87-105.

[2] 熊明珠.大学生移动学习接受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3] Akour H. Determinants of mobile learning acceptanc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M].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2010.

[4] 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唐兴通,郑常青,张延臣,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2-02-25)[2022-04-20].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202/P020220407403 488048001.pdf.

[6] 朱晓雯.知识·空间·权益:国外移动学习研究的理论图景与逻辑理路[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7):27-33.

【通联编辑:代影】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