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莫言作品中“自我的书写”叙事艺术

2022-02-19尹婧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莫言

摘 要: 莫言创作出十几部长篇小说以及上百部短篇小说,也创作过“自我的书写”这一体裁的作品。《变》是莫言撰写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我”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历程:从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孤独男童成长为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小说名为《变》,“变”既指“我”的个体变化,也指外部世界的集体变化。作者通过个体经历来讲述中国在历史转折中的巨大变迁。《变》是一部十分精炼的自传体小说,但却展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蕴藏着“自我的书写”叙事艺术。本文将从叙事话语和修辞手段两个角度去解读莫言作品中“自我的书写”叙事艺术。

关键词:莫言 “自我的书写” 叙事话语 修辞手段

1955年,莫言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的独特经历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和想象。莫言涉猎广泛的文学体裁,创作出大量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剧本等,其中也包括自传体小说这一体裁。莫言在小说《变》的自序中提及创作《变》的动机。2005年,莫言于意大利乌迪内获得NONINO国际文学奖,其间结识了印度加尔各答一家出版社的编辑。随后,这位编辑邀请莫言给出版社撰写“一篇描述三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文章”a。起初,莫言感到这个题目太过宽泛而婉拒,但是被一再劝说,最终决定创作一部自传体小说《变》。由此可见,《变》虽然是一部自传體小说,但却展现了中国近几十年的巨大变化。作者希望通过自我的个体经历来讲述中国在历史转折中的巨大变迁,这是记录在个体内心深处的集体历史。因此,“变”既指“我”的个体变化,也指外部世界的整体变化。《变》是莫言撰写的第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截至目前莫言唯一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我”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历程。《变》是一部十分精炼的自传体小说,仅为四万字的篇幅却包罗万象,展现出作者的雄心壮志,这蕴藏着作者在“自我的书写”中的叙事艺术。本文将从叙事话语和修辞手段这两个角度去解读莫言作品中“自我的书写”叙事艺术。

一、叙事话语

《变》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讲述了“我”在历史变迁中的个人历程:从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孤独男童逐渐成长为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小说名为《变》,“变”既指“我”的个体变化,也指外部世界的集体变化。小说开篇追溯至1969年,讲述了“我”在中国巨变中的个人历程以及围绕在“我”身边的小学同学、老师、战友的人生经历,这些人物都标志了“我”的青春时代。首先,这部小说的“自我的书写”叙事艺术体现在叙事结构中。作者采用交替式叙事话语,表现为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的声音和思想的交替,更多地表现为现在的“我”对于过去的外部客观世界和主观内心世界的回视与评述。具体来说,面对同一座城市,同一个场所,同样的社会现象,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这种叙事结构在“过去”和“现在”的两个时代中构建起时空差距和思想差距。现在的“我”以现在的视角回看过去,体现了个人视角和集体视角的翻新。

在这部小说中,交替式叙述话语的切换标志主要为表达时间的词语和标点。作者主要运用“当年”“当时”“过去”“那时”“那时候”“现在”“此时”“今日”等表达时间的词语切换过去和现在的叙述层级。另外,作者运用破折号“——”插入与过去视角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在视角。在外译本中,译者可以采用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区分不同的叙述层级。比如在《变》的法译本中,译者尚德兰(Chantal Chen-Andro)在使用表达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副词短语以外,还分别选择了过去时态和现在时态,从而使法语读者清晰地阅读出叙述层级的切换。

(一)以“我”叙述社会经济的变迁 这两条看似并行的叙述层级实则是“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既表达了外部世界的发展,包括社会变化、经济变化、思想变化等,也表达了“我”看待外部世界的内心变化。一方面,作者以“我”的叙述角度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变迁。比如1978年的“我”眼中的北京市:

北京啊,我的天,这就是北京!想不到我一个高密东北乡的穷小子竟然在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八日到达了北京。见到了这么多的白的、黑的小轿车和草绿色的小吉普。见到了这么多的高楼和大厦。见到了这么多的高鼻蓝眼的外国人。那时候的北京,城区面积连今日北京城区面积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在我的心目中,已经大得令人惶惶不安了。b

1978年的“我”对当时的北京城市发展震撼不已,然而当时的北京却不及现在的北京城市规模的十分之一。“我”的内心感受的转变恰恰体现了北京城市规模的巨大发展。作者在叙述1976年的丁家大院时,也运用了同样的今昔对比性叙事结构:

终于,一九七六年二月,……我领到了一张“入伍通知书”。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步行五十公里到达县城,换上军装,爬上军车,到达黄县,住进有名的“丁家大院”,参加新兵集训。一九九九年秋,我重访故地。此时黄县已经改名为龙口市,那曾是部队营房的“丁家大院”已经改为博物馆,当年这所在我的印象中巍巍峨峨的地主庄院,竟然是这般低矮狭窄,这说明我的眼界发生了变化。c

“我的眼界发生了变化”似乎表达出现在的“我”比过去的“我”见多识广。实际上,个人眼界的变化反映的是外部世界的发展。“我”的见多识广见证了“我”身边的巨大发展。同时,作者通过对比“我”第二次坐火车时对车厢环境的脏乱印象和2008年“我”对动车组的高速印象,描写中国铁路的飞跃发展。然而第二次坐火车的“我”并不认为当时车厢的落后之处,这里也同样表达了“我”身边的飞速发展使“我”见多识广。另外,作者运用同样的叙事手段描写了寿光县的变迁和营房的改造,等等。同时,小说也涉及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人民公社解体,土地承包、个体经济等,比如莫言这样写道:

两年前,车站周围只有那家国营的饭馆卖饭,服务员的态度极其恶劣。两年后,个体饭馆参与了竞争。又过了几年,个体经济犹如雨后的春笋,遍地冒出。那些全民所有制的、集体所有制的饭馆、供销社、商店纷纷倒闭。d

作者通过“我”的视角,描绘出中国社会经济变迁的重要标志。

(二)以“我”叙述思想观念的变迁 另一方面,作者以“我”的叙述角度描述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比如,小说中表达了饮食观念的变迁:

我们还去西单路口那家饺子馆排队二小时吃了一顿饺子,是那种肥肉馅的,一咬往外冒油的饺子,用机器包的。……当时,我感到这是一项伟大发明,这边把面、水、肉塞进去,从另一头,包好的饺子就一个接着一个掉到热浪翻滚的锅里,实在是匪夷所思。我把这事回家说给我娘听,她根本不信。现在想起来,那饺子机挤出来的饺子皮厚馅少,煮出来一半走汤漏水,实在是又难看又难吃,但在当时,在西单商场旁边的饺子馆吃一顿机制饺子,可是回乡吹牛的资本啊。现在,机制饺子早就没人吃了,所有的饺子馆的招牌上,都特别注明是手工制作。过去是越肥越好,现在则流行素馅了。世事变迁,于此可见一斑。e

在这段叙述中,作者运用词语“当时”“过去”“现在”来构建强烈的对比效果,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在吃饺子这件小事上却持有截然不同的观念。读者不禁思考到底是“我”变了还是社会变了?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在变化。读者可以从包饺子的方式和吃饺子的喜好这些小事上窥见整个社會的变化,正所谓“我”对饺子这段回忆的总结——“世事变迁,于此可见一斑。”另外,小说也涉及了一些社会观念的转变,比如个人隐私的保护:

我说他打长途电话交不交钱?他说交啊。我说既然交钱你管那么多闲事干什么?——现在,我想没人再去管这些闲事了吧!中国人从人人关心别人的私事,到个人隐私受到保护,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 。f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想变化是衡量社会中男女关系标准的演变。作者利用看似模糊不清的幽默口吻提出对这一衡量标准变化的思考:“如果按照那时的标准来衡量当今社会的男女……那需要多少监狱啊! ”g其中,省略号的使用似乎意味深长。

在整部小说中,作者持续通过交替式叙事结构建立起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表现出中国自1969年以来发生的巨变。

二、修辞手段

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延续了他的个人写作风格,即大胆的漫画式肖像描写,表现出强烈的幽默色彩,带给读者活跃的视觉效果。在“自我的书写”中,作者的记忆缺失或者作者的故意“歪曲”也是常有之事,这给作者制造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莫言的“自我的书写”也恰恰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所谓“真实”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所谓“虚构”是作者基于个人的真实经历进行的艺术创作,这主要表现为夸张和幽默,特别是描写“我”的自画像以及“我”的同学、老师的“他者”画像。

(一)“我”的自画像 在《变》中,“我”的自画像分为两个部分:“我”的外貌自画像和“我”的思想自画像。“我”出身中农家庭,大嘴开阔,眼小放光,相貌古怪,因为被怀疑给老师起外号,而被学校开除学籍。对此,莫言延续以往的幽默和夸张的写作风格:

我这人从小就贱,从小就倒霉,从小就善于将事情弄巧成拙。我经常将明明是拍老师马屁的行为,让老师误以为我要陷害他。我母亲曾多次感叹地说 :“儿啊!你是猫头鹰报喜,坏了名头!”是的,从来就没人将好事与我联系在一起,但凡是坏事,总说是我干的。好多人以为我脑后有反骨、思想品质差、既仇恨学校、又仇恨老师,这是误解百分百。其实,我对学校感情深厚,对刘大嘴老师,更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也是一个大嘴巴的儿童。h

“我”叙述了“我”对被开除一事的难过与失望,但言语却充满幽默。首先,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反衬来制造幽默效果,比如选用“拍马屁”和“要陷害”,“猫头鹰”和“报喜”,“仇恨”和“感情深厚”等具有相反意义的表达,特别是莫言一贯使用歇后语来制造幽默效果。其次,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来进一步加强幽默效果,比如选用“从小……就”“从来就……”“但凡”等此类的表达。小说以被学校开除的“我”偷偷溜回学校为开篇,讲述了“我”人生中的几个重要经历:应征入伍、接触文学、发表首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考取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撰写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发表《红高粱》而引发轰动。“我”的个人发展是镶嵌在历史发展中的,因此“我”的思想随着历史发展而持续变化,相比之下,“我”的外貌则是相对定点的。

(二)“他者”的画像 对于其他人物的肖像描写也充满了夸张与幽默,作者善用比喻修辞,表现了大胆的漫画式写作风格。其中有这样一段戏剧性的描写堪称经典:

刘老师打球时会下意识地张开他那张大嘴,仅仅张开大嘴也还罢了,他还从这张大嘴深处发出一种古怪的声音,嘎咕嘎咕的,仿佛里边养着几只蛤蟆。无论是看还是听,他的球相都令人不愉快。……刘老师大张着嘴巴,呜呜噜噜地发过去一个上旋球,鲁文莉漫不经心地抡了一拍子,那只银光闪闪的乒乓球,竟像长了眼睛似的,飞进了刘老师的嘴巴。

围观者愣了片刻,接着便哈哈大笑,那位姓马的女老师本来就是个红脸皮,这一笑,脸皮红成了鸡冠子。……刘老师不但没往外吐乒乓球,反而是抻着脖子,瞪着眼,努力地往下吞球。他的两只胳膊上下抖动着,喉咙里发出“噢噢”的怪声,这形状与吞食了毒虫的鸡颇为相似。……右派王老师是医科大学毕业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他喝退我们张老师和于老师,疾步上前,伸出猿猴般的长臂,从后边搂住刘老师的腰,猛地一勒——那只乒乓球从刘老师嘴里飞出来。i

莫言向来擅长使用比喻修辞,尽显夸张与幽默,特别是擅长利用动物形象进行比喻。在这段肖像描写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物形象描写了“我”的小学老师们:嘎咕嘎咕的蛤蟆、通红的鸡冠子、误食毒虫的鸡、猿猴般的长臂。这类比喻往往具有夸张和俏皮的视觉效果。此外,作者惯用夸张的漫画式写作手法,放大人物的外貌特征。比如:

她一脸麻子,一双大脚,脾气暴躁,经常毫无来由地站在她家门前那盘石碾上骂大街。她骂大街时右手叉腰,左臂高举,造型酷似一把老式的茶壶。j

漫画式的肖像描写也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虚构与真实混杂在“自我的书写”中,虚构隐藏在作者使用的各种修辞手段中。

三、结语

正如克劳迪奥·纪廉(Claudio Guillén)所说,没有“单纯的形式”k。形式是一种叙事艺术和写作智慧。文学的创作形式是内容的表达。文学作品是形式与内容的巧妙融合。在文学创作中,“怎么写”对于“写什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巧妙的形式可以表现出多样化写作的意义。在“自我的书写”中,作者的记忆缺失或者作者的故意“歪曲”营造出更多的创作空间。莫言的“自我的书写”游走于真实与虚构之间。所谓“真实”是自传体写作的基础,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所谓“虚构”是艺术加工,是作者基于个人的真实经历进行的艺术创作。正如在小说《变》中,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多样的修辞手段使作家的思想得以表达。“1979,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我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l。的确,1979年是中国的重要转折点。作者恰恰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讲述了中国在重要转折点经历的巨大变迁。如今,《变》被翻译成十几种外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日语、韩语、越南语、泰米尔语等。《变》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充分说明了这部作品是值得被深入研究的。

abcdefghijl莫言:《变》,海豚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第37—38页,第25—26页,第46页,第42页,第60页,第61页,第5页,第21—23页,第19页,第51页。

k Daniel-Henri Pageaux,La Littérature générale et comparée Paris,Armand Colin,1994, p.113.

参考文献:

[1] Jean-Philippe Miraux,L’Autobiographie : criture de soi et sincérité[M].Paris,Nathan,1996.

[2] 菲力浦·勒热纳.自传契约[M].杨国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杨扬.莫言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叶开.莫言评传[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

[5]张灵.叙述的源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6] 孫逊.论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下的莫言创作[J].今古文创,2021(14).

作 者: 尹婧,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法文学比较、中法文化比较。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莫言
论莫言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特征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东瀛长歌行
还米一尖碗
莫言的期盼
吃钱饺
一点儿都不“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