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例部分D表型献血者RhD抗原表位及分子机制研究*

2022-02-17李明浩杨佳璇李艾静朱自严叶璐夷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2年1期
关键词:单克隆表型抗原

李明浩 杨佳璇 李艾静 朱自严 叶璐夷

RH血型系统的D抗原是免疫原性最强、最具多态性、最复杂的红细胞血型抗原之一,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D抗原由RHD基因编码的RhD蛋白携带,单克隆抗体已确定至少有30种抗原表位[1]。RhD蛋白由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的RHD基因编码,其跨红细胞膜12次,N末端和C末端位于膜内并形成6个膜外结构域[2]。

除常见的D阳性和D阴性表型外,还存在D变异型,包括弱D、部分D和DEL等。通常认为,弱D表型表现为D抗原表达的减弱,部分D表型表现为D抗原表位的改变。但是两者的界限并不明确,仅利用血清学无法区分,目前基因测序是鉴定D变异型较好的方法。RHD-CE-D基因融合、胞外环单个氨基酸或多个氨基酸位点突变[3]都会导致D抗原表位缺失或影响胞外环的3D构象,表现为部分D。部分D表型个体因缺失了某些D抗原表位,在接受正常RhD阳性血液时可产生针对所缺表位的抗体,继而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而部分D表型献血者的血液制品输注给D阴性个体也有一定的几率产生抗-D抗体。因此,部分D表型新RHD基因突变的发现对于预测输血或妊娠中抗-D同种异体免疫的潜在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通过对1例D变异型献血者样本开展血清学及基因水平研究,发现其RHD基因存在c.492C>G位点突变,从而导致RhD蛋白第3个胞外环编码氨基酸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表现为部分D表型。该突变类型目前国际上仅发现1例,国内属首次报道。对于RHD基因合子型的检测,过去曾报道过的方法包括传统的RFLP-PCR[4],实时定量PCR[5]以及最新的定量技术数字PCR[6]等。本研究采用最近发展起来的数字PCR技术应用于RHD基因合子型的检测,相对于实时定量PCR方法提高了精确度。

材料与方法

1 标本来源 血液样本来自1例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初筛为RhD阴性,ABO血型为A。随机已知RHD基因型DNA样本来自本实验室保存。该样本相关项目已通过上海市血液中心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批(编号:SBC-IRB-2019-19)。

2 方法

2.1 检测试剂:单克隆IgM/IgG抗-D 试剂(均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IgM抗-D,克隆号Rum-1;IgG抗-D,克隆号MS-26);IgG抗-D为2种不同来源的多克隆人源抗-D血清;单克隆IgM抗-C、抗-c、抗-E、抗-e(均购自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抗-C,克隆号MS-24;抗-c,克隆号MS-33;抗-E,克隆号MS-80+258;抗-e,克隆号MS-16+21+63);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货号DP304);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D-screen,Diagast,法国,克隆号P3×P3×61+21223B10+P3+P3×290×35);实时定量PCR扩增预混液(购自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货号11184ES08);数字PCR相关试剂(购自伯乐生命医学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货号1863023)。

2.2 血清学检测:对该样本采用试管法进行CE分型、Rh阴性确认和D抗原表位检测。按照D-screen试剂盒说明书方法检测样本的D抗原表位。

2.3RHD基因测序:根据天根生物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外周血白膜细胞的基因组DNA。根据参考文献[7-8]中的引物及扩增方法,对RHD基因1号至10号外显子,包括相邻的侧翼内含子区域,进行PCR扩增并送测。PCR扩增仪为ABI Veriti。引物合成及测序均送至上海生工生物完成。

2.4RHD杂合性分析:采用伯乐生物数字PCR探针法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将探针法预混反应液、DNA模板、引物及探针配置成20 μL的PCR反应体系,并利用微滴生成仪(伯乐,QX200)将混合的PCR反应液分散成微滴,每个微滴作为单独体系进行PCR扩增,并利用微滴读取仪(伯乐,QX200)逐滴读取,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绝对定量。PCR扩增反应程序为:预变性95℃ 10 min;变性94℃ 30 s,退火延伸60℃ 1 min,共40个循环;酶灭活98℃ 10 min。严格按照扩增方法检测RHD基因的5号、7号外显子并将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PCR扩增引物及探针根据参考文献设计[9-10]。采用数字PCR方法分析该新突变样本的RHD杂合型。同时对26例随机已知基因型样本分别通过数字PCR和实时定量PCR方法扩增RHD基因5、7号外显子及β-ACTIN基因,并比较合子型的准确性及结果的离散程度。实时定量PCR仪器为罗氏LightCycler480Ⅱ,严格按照扩增方法检测RHD基因的5号、7号外显子及内参基因β-ACTIN,扩增引物根据参考文献设计[9-11],反应程序为:预变性95℃ 5 min;变性95℃10 s,退火延伸60℃ 30 s,共40个循环。

2.5 蛋白3D模型的建立:利用Robetta同源建模网站(http://www.robetta.org/),将部分D型和野生型Rh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导入网站,分别构建部分D型和野生型RhD蛋白3D构象模型。

结 果

1 血清学结果 本研究的该名献血者样本在Rh阴性确认实验中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反应为阴性,与1种单克隆抗-D抗体、2种多克隆抗-D抗体反应均为3+。CE分型为CcEe,详见表1。

表1 样本血清学分型

2 RhD抗原表位分析 使用D-Screen试剂盒分析该样本D抗原表位分布,样本红细胞与针对D抗原的epD9.1、epD5.4、epD2.1和epD3.1表位的单克隆抗-D反应呈阳性(分别为2+s、2+、2+和3+),与其他单克隆抗-D反应均为阴性,表现为部分D表型,结果见表2。

表2 D抗原表位检测

3 Sanger测序分析 对该个体RHD基因1号至10号外显子及相邻侧翼内含子区域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显示RHD基因第4号外显子存在c.492C>G突变,测序结果见图1。该突变导致RhD蛋白第3个胞外环上164位氨基酸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换(p.Asp164Glu)[12]。4 构建数字PCR检测RHD基因型的方法 利用数字PCR和实时定量PCR分别对随机RHD纯合、杂合样本检测RHD基因5、7号外显子及内参基因β-ACTIN的相对表达。

图1 RHD基因测序结果

实时定量PCR检测RHD基因的相对表达,其中12个纯合样本相对值在0.7~1.5之间,14个杂合样本在0.2~0.8之间。数字PCR方法检测RHD基因拷贝数,相对于内参基因β-ACTIN,12个纯合样本得到的比值范围是0.9~1.1,14个杂合样本则为0.46~0.56。其中数字PCR的结果为RHD/β-ACTIN(FAM/HEX)拷贝数的比例,实时定量PCR为2-△△CT的结果。详见图2。

对实时定量PCR和数字PCR的统计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相比于实时定量PCR,数字PCR同组样本间的重复性较好,结果更稳定,纯合组和杂合组数据的差异显著,详见图2A-D。同时分析几组数据的变异系数(CV),发现数字PCR结果的CV值明显低于实时定量PCR,提示数字PCR可以更精准、稳定地进行RHD基因杂合性分析,结果见图2E。

图2 实时定量PCR与数字PCR检测RHD基因相对表达及统计学分析

5RHD杂合性分析 利用数字PCR检测该例D变异型样本RHD基因5、7号外显子D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RHD基因5、7号外显子的拷贝数约为内参基因β-ACTIN的一半,提示该样本RHD基因型为杂合,结果见图3和表3。

表3 数字PCR检测RHD杂合性

图3 数字PCR检测RHD基因的相对表达

6 RhD抗原蛋白建模 从3D结构模型可以看出,部分D型与野生型RhD蛋白在第3个胞外环存在螺旋构象的改变,提示p.Asp164Glu突变影响了蛋白的螺旋结构,可能导致D抗原epD6.6、epD6.4、epD6.1、epD5.4和epD8.2表位的缺失,结果见图4。

图4 野生型及突变型RhD蛋白的3D结构比较

讨 论

RhD蛋白编码基因RHD突变导致其胞外环改变是产生部分D表型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发现超过80种部分D等位基因,大部分来自欧洲及非洲血统[13]。曾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群中部分D的占比约为0.003%[14],是稀有的血型。

本研究中的样本来自1名无偿志愿献血者,初筛为RhD阴性,D阴性确认结果为D变异型。利用Sanger测序检测发现其RHD基因4号外显子存在c.492C>G突变,为错义突变,编码氨基酸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换。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均为酸性氨基酸,但等电点略有差异,这种突变是否影响对应抗原表达,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研究为国内首次上报该位点突变部分D表型的血清学结果。针对RHD*492G位点突变目前国际上仅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报道过1例个体。LOPEZ[15]等人通过测序及抗原表位分析,2017年首次上报基因库,登录序列号为KY614793,但已报道的携带RHD*492G位点突变的1例部分D个体表型与本例突变样本缺失的抗原表位不同,样本红细胞与针对D抗原的epD8.1、epD5.1、epD6.3、epD1.1、epD4.1、epD9.1、epD6.6和epD6.3表位的单克隆抗-D反应呈强阳性4+,epD3.1、epD1.2表位的单克隆抗-D反应呈阳性(分别为3+和2+),仅epD1.2表位单克隆抗-D反应为阴性。抗原表位缺失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但因两例个体的人群背景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同时,已报道样本CE分型为Ccee,而本研究为CcEe,是否有关需进一步研究。此外,荷兰研究人员STEGMANN等人报道过1例c.492C>A的错义突变(RHD*61)[12],RHD*61位点突变虽然也会导致编码氨基酸天冬氨酸被谷氨酸替代,导致部分D表型,但其与本例及已报道RHD*492G位点突变的血清学结果不同。该研究报道的抗原表位,除D抗原epD5、epD8.2表位缺失外,样本红细胞与针对D抗原的epD1、epD2、epD3、epD6、epD7、epD8和epD9表位的单克隆抗-D反应均呈强阳性或阳性(4+或3+),与针对D抗原的多克隆抗-D反应呈阳性(3+)。

实时定量PCR[16]和数字PCR[6]技术均可用于RHD基因型检测,本课题组曾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RHD基因合子型用以补充RFLP方法可能产生的误判[17]。数字PCR是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技术,近年发展起来用于检测RHD基因合子型,其相对于实时定量PCR,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基因分型。本研究中利用数字PCR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随机样本的合子型进行分析比较。RHD基因与内参基因β-ACTIN相对定量结果显示,数字PCR技术在灵敏度和基因分型的准确性上更具优势。此外,组内数据的离散程度显示,变异系数(CV值)在数字PCR得到的结果中显著低于实时定量PCR,说明其结果重现性更高、更稳定、更精确,可以大大地降低因结果离散导致的误判。通过数字PCR技术,进一步分析该个体RHD基因合子型,确认其基因型为杂合RHD基因,提示RHD基因的1条等位基因携带c.492C>G突变,1条等位基因缺失。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该例携带新突变的部分D个体为献血者,缺乏D抗原同种免疫相关的临床证据,因此其临床意义还需进一步探讨。同时,本研究与国外报道均显示该突变虽然导致D抗原表位的部分缺失,但D抗原强度较强。如采用的单克隆抗-D鉴定试剂不当,误判为D阴性并输注给阴性受血者,可能会产生同种抗体,继而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例部分D表型献血者其RHD等位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并分析其D抗原表位及表型产生可能的分子机制。部分D个体存在抗-D同种异体免疫的高风险[18],因此,准确鉴定基因型可为其输血安全提供准确的依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单克隆表型抗原
FDA批准紧急使用授权礼来新冠抗体Bebtelovimab对Omicron有效
水稻胚胎和胚乳双缺陷突变体eed1的表型与遗传分析
非洲猪瘟病毒P30蛋白单克隆抗体制备、鉴定及阻断ELISA方法的建立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知多少
新冠抗原检测入医保,算的是大账
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综述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有血液学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1例并文献复习
前列腺特异抗原高就是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