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蔡甸西瓜』质量控制技术

2022-02-16朱汉桥张媛王胜军雷雄浩朱文革

长江蔬菜 2022年2期
关键词:粉剂可湿性大棚

朱汉桥 张媛 王胜军 雷雄浩 朱文革

“蔡甸西瓜”是武汉市蔡甸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以早春设施栽培和秋延后栽培为主,全区种植面积达4万亩(2 666.7 hm2),年产值3亿元。在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瓜果专家指导下,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整合区种植业专家技术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总结出蔡甸西瓜的地域范围、独特自然生态环境、特定生产方式、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等技术规范。2018年“蔡甸西瓜”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评审。现将蔡甸西瓜质量控制技术规范介绍如下。

1 地域范围

蔡甸西瓜保护区域范围包括武汉市蔡甸区所辖的蔡甸街道、张湾街道、侏儒山街道、永安街道、奓山街道(蔡甸经济开发区)、索河街道、玉贤街道、消泗乡、桐湖办事处、洪北管委会、成功管委会11个街道、乡(园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1′~114°13′,北纬30°15′~30°41′。常年生产规模2 667 hm2,年产量10万t。

2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2.1 土壤地貌情况

蔡甸区是以垄岗为主体的丘陵性湖沼平原,地势由中部向南、向北逐渐降低,坡度较缓,海拔19~24 m;境内土壤耕作层深厚,土质肥沃,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含量在2.5%左右,无污染源,pH值6.5~7.2;境内土壤为砂质壤土或黏壤土,钾、硼、硒等营养元素丰富。特定的土壤地貌环境为蔡甸西瓜的生长和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

2.2 水文气候

蔡甸区位于武汉市西郊,地处两江一河(长江、汉江、东荆河)之要冲,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无霜期为253 d,年均降水量1 100~1 450 mm,且雨量分布均衡,水资源丰沛;全区日照充足,年均日照时数2 112 h,光能辐射468.92 kJ/cm2,光热资源集中于春、夏、秋三季,具有明显的温光同季的特点;境内拥有54 km2的南湖水系和116 km2的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26.5%,气候宜人;西瓜种植基地周围无工矿业污染,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西瓜的生长。

3 特定生产方式

3.1 产地环境条件

蔡甸西瓜主要选择在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pH值6.5~7.2的砂质壤土区域种植。产地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

3.2 保护地设施栽培

蔡甸湿热的地理气候为西瓜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而实施保护地栽培,更能有效地控制土壤水分含量。蔡甸区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了《西甜瓜早春大棚栽培技术规程》(2002年),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标准技术体系。依据该标准,蔡甸西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加速了蔡甸西瓜产业化的形成。

3.3 种植方式

采用大棚四膜覆盖早春栽培技术。

3.4 茬口安排

1月初播种,2月中下旬移栽,3月底4月初即可坐果,5月上中旬开始成熟。种子发芽期8~10 d,幼苗期25~30 d,伸蔓期30~35 d,果实发育期30 d左右。

3.5 断根嫁接育苗

20世纪90年代,蔡甸区就建立了蔡甸洪北西瓜育苗中心,采用断根嫁接的方式,克服了西瓜种植连作障碍问题。

①品种 蔡甸西瓜种植品种以早春红玉为主,其具有熟性早、口感好、商品性高等特点。

②培育壮苗 蔡甸西瓜连作栽培采取以本地葫芦为砧木、早春红玉为接穗的方式,不仅能提高秧苗肥水吸收能力,还能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一般1月初播种,砧木比接穗早播7~10 d,采用断根嫁接方法,嫁接苗成活后,表现为根系发达,茎短、叶厚、色浓。

3.6 田间管理

①整地施肥 施肥应符合《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T 496)要求,把握“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施肥原则。

底肥以有机肥为主,2月中旬,每667 m2施土渣肥或腐熟农家肥2 000~2 500 kg、硫酸钾型复合肥20 kg;配合三耕三耙,耕耙质量达到土壤疏松、散碎、细匀,地面平整。

②移栽 大棚内10 cm以下土温稳定在15℃以上时开始移栽。每667 m2定植500株,株距0.7~0.8 m,行距1.6~1.9 m。

③水分管理 定植后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浇足定根水,压好地膜口,内层膜要密封,保持大棚紧闭。移栽缓苗后浇1次发棵水;伸蔓坐果前7~10 d禁止浇水;膨瓜期以水代肥,通过滴灌补水。灌溉水水质需符合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

④追肥 a.苗肥。根据秧苗长势,适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10 d喷1次,共3次。

b.果肥。当幼果长到鸡蛋大小时,通过膜下滴灌追施膨瓜肥,每667 m2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20 kg。

⑤温度管理 a.缓苗期。蔡甸西瓜大棚栽植需较高的温度,白天维持30℃左右,夜间15℃,夜间多层膜覆盖,日出后由外及内逐层揭膜,午后由内向外逐层覆盖。

b.发棵期。白天棚内保持22~25℃,超过30℃时应注意通风。

c.伸蔓期。白天棚内维持25~28℃,夜间维持在15℃以上,随着外界气温的升高和瓜蔓的伸长,不需多层覆盖时,应由内向外逐层逐步揭膜,当夜间大棚温度稳定在15℃(定植后25~30 d)时,拆除大棚内所有覆盖物。

d.开花结果期。开花结果期需较高的温度,白天维持在30~32℃,夜间相应适当提高,以利于花器发育、授粉受精和促进果实发育。当外界气温稳定在15℃以上时将大棚膜两侧卷起,加大通风量。

⑥植株管理 a.摘心。当瓜苗长至3~5片真叶时,摘掉主蔓心叶。

b.整枝。主蔓摘心后,选留3~5条健壮子蔓,其他侧蔓及时抹掉;施膨瓜肥前,去除新抽生的所有孙蔓,并使藤蔓不交叉生长。

c.人工授粉。当子蔓上第2朵雌花开放时,于7:00~10:00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在连续阴雨又无花粉的情况下,使用坐瓜灵,以促进坐果。正确掌握使用浓度和方法,否则易造成畸形果、裂果等。

d.留瓜。以子蔓上第2~3朵雌花,即第13~15节位留果。每茬每株留2~3个瓜,去掉畸形瓜。共2~3茬。

⑦病虫害防治 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使用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a.农业防治。采用葫芦砧木嫁接栽培,注意轮作换茬和清洁田园,以增强植株抗病性。

b.物理防治。根据害虫习性及使用要求,采用黄板诱蚜、防虫网阻隔、频振灯诱杀等方式杀灭害虫,每667 m2布设黄板20~30片,每1 hm2安装杀虫灯4~5盏。

c.生物防治。优先选用植物源农药和Bt等生物源农药进行防治。

d.化学防治。严格按照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要求,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合理安全有效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

猝倒病:幼苗出土前后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95%绿亨1号(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 000倍混合液喷淋2~3次。

枯萎病:坐果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250 mL,每5~7 d施用1次,连续防治2~3次。

病毒病: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霜霉病:用72%杜邦克露(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瑞毒霉·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

红蜘蛛:用1.8%爱福丁(阿维菌素)乳油2 500倍液喷雾防治。

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7 采收

根据授粉标记和田间抽样,确定每批次西瓜的成熟度。一般当地销售以九成熟为宜,外地销售以八九成熟为宜。

宜在晴天早晨露水干后采收,采收时宜用刀割或剪刀剪,将果柄留在瓜上,以延长贮存时间。

3.8 运输

采收的西瓜贴上品种商标后分级包装上市。搬运、分级、装箱、运输时要小心谨慎,防止破裂,造成损失。

3.9 生产记录要求

建立蔡甸西瓜全过程生产档案,记录病虫害发生情况、生产技术措施和投入品使用情况,特别是肥料、农药的名称,来源、使用目的、方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果实发育期及收获日期,质量检测情况,销售情况等。保存期5 a,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4 产品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规定

4.1 外在感官特征

蔡甸西瓜外观为椭圆形,果皮翠绿色,上覆锯齿状深绿条纹,皮薄,果皮厚度为0.5 cm左右;瓜瓤红色、脆嫩爽口;平均单瓜质量为2 kg左右。

4.2 内在品质

蔡甸西瓜鲜果汁多味甜,瓜瓤中心和周边甜度梯度小、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0%,总糖含量≥6.5 g/100 g,总酸含量≤1.2 g/kg,维生素C含量≥3.6 mg/100 g。

4.3 质量安全规定

在蔡甸西瓜生产管理过程中,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蔡甸西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和《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

5 标志使用规定

本规定地域范围内的蔡甸西瓜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武汉市蔡甸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蔡甸西瓜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冒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和证书。

猜你喜欢

粉剂可湿性大棚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春防大蒜病虫害需对症
粉剂农药使用两大误区
30%苄.异丙草胺可湿性粉剂防除水稻抛秧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西宁地区莴笋霜霉病防治药剂试验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