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2020—2021年“四史”教育研究述评

2022-02-16李小尉刘茜茜

关键词:中共党史四史改革开放

李小尉 刘茜茜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在中国知网搜索“四史”教育关键词发现,冠以“四史”教育篇名的各类文章就有四百余篇。其中,有的研究主题深刻地触及了党史、国史领域中的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核心议题。因篇幅有限,故本文仅遴选部分围绕“四史”教育的理论诠释、学术思考、实践路径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系统梳理并总结“四史”教育的实践方法。挂一漏万,敬请方家指正。

一、围绕“四史”教育的理论诠释

当前已有多位学者对“四史”教育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重大意义、研究方法与推进路径,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思考。

“四史”教育对全体党员、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多位党史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深入分析。“四史”的内容贯通了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要脉络,故“四史”教育的加强,不仅能从历史角度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由胜利走向辉煌的伟大成就,而且能从现实的角度引导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四史”教育的深化,必能更好地发挥历史学本身的镜鉴功能,增强基层党员对党的政治认同,深化全体党员的理论自信,培育全体党员及人民群众的历史自觉,更加扎实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在党的历史发展脉络中,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阶段始终重视并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历史学习活动,故“四史”教育的铺开对于广大党员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走向、得出历史结论,均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前,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四史”教育领域的学习,对于党员干部增强理论自觉、保持理论清醒、坚定理论自信、加强理论武装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四史”教育不能泛泛而论,不能没有重点,学者们在探讨“四史”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理论方法时提出,贯彻“四史”教育要明确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主体脉络,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四史”教育要各有侧重,党史的学习要突出革命英雄的主题,新中国史的学习要突出民族复兴的主题,改革开放史的学习要突出创新的主题,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要突出信仰的主题。如此才能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主线,有重点、有深度地将“四史”教育有效贯彻和落实。

加强“四史”教育旨在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因此,“四史”教育要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在学习“四史”中要坚定信仰、把握规律。有的学者从学理角度出发,探讨学习研究“四史”的方法论与历史观,强调应以“大历史观”统领中共党史教育,从历史长过程和国际宽视野两个维度把握中共党史的主线。显然,“四史”教育坚持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不仅全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而且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向度、理论向度和实践向度的学理特征,也是三者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近些年来,随着中共党史、国史的研究视域不断扩展,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各学科学者也陆续加入“四史”研究领域,形成了多学科、多元化的建设态势。针对这种情形,学者们在肯定“四史”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提出“四史”教育要以历史研究为基础,兼顾政治研究、理论研究,积极构建“四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推动“四史”研究的创新性、系统性发展。在明确“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发展路径时,还要注意反击历史虚无主义。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扰,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四史”的解构与挑战,坚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在“求真实”的基础上求信仰。

很多学者指出中共党史学科定位与其蓬勃发展的重要性并不匹配,在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化进程怎样完善?怎样应对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在学界颇受关注。2020年12月19—20日,在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几家单位合力举办的“历史的选择:第一届中共学前沿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中共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部分历史学者根据学理基础,提出中共党史应回归历史学属性,促使党史研究实现学术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部分党史学家则提出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明确中共党史的新时代站位,建设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显然,在充分肯定党史学科的学术化建设成就的前提下,如何确认学科发展的边界,找准学科定位,推动学科的建设、发展与完善,才是众多学者在“四史”教育中反复斟酌的关键点。

“四史”教育的主体内容与高校和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高度重合之处,“四史”教育的强化,是推动高校大学生和青少年树立崇高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思想理论工作。“四史”教育内涵丰富,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共党史中绝大部分内容,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社会、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从中国社会的时代需要和现实需要出发,引导高校大学生和青少年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使青年学子们在“四史”教育引领下进一步坚定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的立场和态度,增强爱国主义理想与信念,激发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说,高校和中小学加强“四史”教育应遵循科学方法与原则,以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思维和历史担当为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把学习“四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起来,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具体实践之中,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然,有效推进“四史”学习教育,不能简单地按照断代史来教学,而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要从知识、经验、精神、方法四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和青少年对“四史”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

二、强化“四史”教育的学术思考

当前,有关“四史”研究的学术积淀深厚,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扎实,显然,这些有关“四史”内容的学术研究恰是当前开展“四史”教育的学理基础。但是,有组织、有规划、有重点的“四史”教育则是近两年才刚刚开始。围绕“四史”教育亟待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建设反映中国特色的“四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如何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角度确定贯彻“四史”教育的有效路径及实施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中共党史是一门具有理论创新特征的学科,为了发挥中共党史更好的教育功能,不仅需要深入学习现有的权威党史著作,如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还需要从党的百年建设发展史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发扬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敢于担当历史使命和敢于实践的奋斗精神;需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学习研究党史的主题主线,为当下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历史借鉴。有鉴于此,很多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了独特的“四史”教育学习阵地。上海普陀区卫健委探索开发多元化精品党课进行“四史”学习的实践。天津市委将“四史”学习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在全市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陕西省咸阳市新闻工作者提出用“读、讲、做”三字法开展“四史”教育。部分地区还提出结合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和实际行动,在党员干部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努力中扎实贯彻“四史”教育。

新中国史是史学领域中最年轻的新兴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新中国70年》是在国内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通史类著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积极引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展国家建设,因此,新中国史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将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历史,在“四史”教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独特地位。从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来看,在加强新中国史的教育中,要用正确的历史观准确把握新中国历史的主线,客观认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中的成功与失误,才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深度与高度,遵循历史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达到深化研究并促进新中国史的学习。

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在学术界呈异军突起之态势。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与中国当代史》《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等重量级著作的推出,为改革开放史的学术建设奠定了基础。部分专题史的研究,如《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通过揭示改革开放决策历史,对社会关注的“中国改革何以能够突破种种约束越过市场化转轨的临界点,并保持经济超预期的高增长”做出了独特的学术阐释。从历史记忆的角度讨论改革开放史也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于中共记忆史研究,主要体现在中共党史理论探讨、中共概念史研究以及中共纪念史研究三个层面,这些研究显著地丰富了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的内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此外,改革开放史研究也以城市史、环境史等研究视角为突破口,加强史学理论和史料研究等史学基础工作。改革开放史作为“四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其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有助于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成就及宝贵经验的连续性、整体性认识。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在更广阔的学术视域内推动了新的学术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是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又朝着什么目标而去。因此,梳理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本脉络,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正在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篇章。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有助于“四史”学习教育总体上形成聚集效应,不仅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自信”,而且可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该论题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同样重要。新中国70余年来的辉煌成就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制度优势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原创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三、强化“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实践路径之一,就是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显然,“四史”教育引导人们坚持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增强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为更好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提供重要指引。那么,怎样把握强化“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呢?

构建具有整体性特征、大历史观的“四史”教育科学体系,是强化“四史”教育实效的必然路径。“四史”所涵盖的内容,不仅贯通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而且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建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但是,还是有不少党员对党史上的部分问题、党的若干政策的历史沿革存在误解或误读。例如,党的扶贫工作,很多人均误认为是从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以后才开始的。其实,中国共产党自革命时期就积极地开展大规模的救灾、济贫工作,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与物资进行“扶助困难户”、救助失业人员、救助城镇贫民等工作,在当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显然,这些工作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展扶贫的实践,其扶助贫困的精神也应当之无愧地归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精神谱系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大理论观点,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深邃的历史思维总结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上的重大进展。只有构建具有整体性特征、大历史观的“四史”教育科学理论,才能学习明了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逻辑,才能真正地学懂、弄通、做实,实现党员干部和青年学子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真学、真懂与真信。

“四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四史”教育要注重推动并利用高校和青少年教育体系的思政教育平台。要使“四史”教育在大学生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引领作用,首要的问题就是讲好“四史”,将“四史”教育从简单枯燥的宣讲模式里走出来,增强反思性与批判性,不仅要关注历史“是什么”,更要关注历史“为什么”。其次,在讲好“四史”的基础上,要注意处理好讲道理与讲故事、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在坚持历史的整体性视域下,推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做到主线明确、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进而,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出发,讲好中国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历史自觉,增强历史自信。同时,通过教学来整合“四史”的历史资源,发挥“四史”教育的纽带作用,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合统筹工作。

此外,在当前科技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但要利用好互联网技术与资源,充分发掘网络党史课堂主渠道、富有特色的党史教育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挖掘“四史”教育中的口述史资源,将历史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承上所述,历史是具有实证研究特点的学科,加强“四史”教育必须要立足历史学科的实证特征探讨“四史”教育的学科建设、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四史”教育在研究内容上以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术研究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遵循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导向,进而从整体史视角提出有重点、有深度、有理论的历史解释;在实践路径上“四史”教育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特性,推出更多形式多样,适合各方面、各层次社会群体学习的史学作品。总之,坚持从多元开放的视角,探索“四史”教育在理论诠释、学术研究和实践路径几方面的进展,将是未来“四史”教育进一步推动全体党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四史改革开放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