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国产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思路

2022-02-15崔可

电影评介 2022年15期
关键词:动画电影动画数字

崔可

不由分说,动画与电影皆为视听艺术的典型代表。从这个意义上说,但凡优秀的动画电影,一定离不开具有丰富艺术特性的角色造型设计,这种具有丰富艺术特性的角色造型设计可以充分地反映出数字动画电影中的角色特征,诠释故事内涵,推动情节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兴盛,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艺术特性越来越受重视,为社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由此可见,好的角色造型设计成为一部数字动画电影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国产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现状

(一)概念的提出

目前,中国对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界定。学者李广锁认为,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就是通过思维创新,借助计算机技术,将原本很难实现的造型设计转化为可视化的造型。[1]结合本文研究语境,笔者认为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艺术设计师基于动态思维创意,结合动画电影中不同的艺术风格、题材内容、商业价值、精神文化需求、行业规范等要求,对创造性角色进行分析和建构,从而将动画电影中的艺术角色与电影基调融为一体,由此产生出独具特色的动画角色造型。更进一步地说,创新思维是数字动画电影造型角色设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设计师可以结合个人理解、电影需求,充分发挥审美价值、视觉冲击力、生命力、想象力等艺术设计源,将抽象视觉感受转化为具象角色造型,以可视化方式传递感受、情绪、价值。这是一种独具个人思维、电影思维的艺术设计审美形态。[2]

(二)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早期国产动画电影创造的角色形象无疑是非常成功且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和美学意义的。比如,早期的孙悟空、哪吒、孔雀公主等动画角色形象形体夸张大胆,色彩简洁明快,同时充分运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如民间木偶、泥塑、戏曲脸谱等)的造型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动画角色造型风格。

但纵观当代数字动画电影的创作情况,呈现出动画艺术创作经验相对匮乏、民族独特造型品格严重缺失,以及过分追逐数字动画电影的经济效益而失去了民族艺术特色的遗憾现象。虽然近年来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数字动画电影不论从题材的选择还是人物的角色造型来看,都开始重视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且取得了不错的票房,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国产动画产业并没有形成整体的良性态势,只是小范围的创作实验,不能代表整个国产动画的角色造型风格。[3]

那么究竟该如何塑造或设计本民族原创的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呢?笔者认为,这必然要在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寻找有益的精神元素,从而创作出民族独特的动画角色造型,或者说国产数字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设计必须要有民族化、本土化的烙印存在。因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包括绘画的空间属性、线条、色彩、笔触等艺术造型的形式语言背后都承载着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艺术观和审美理念,特别是年画、木偶、泥塑、面塑、石雕等民间立体造型均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并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此,对于数字动画电影的创作者而言,掌握和了解民间立体造型元素对动画角色的造型显得十分必要;从艺术的自律性角度讲,借鉴民间立体造型元素无疑是国产数字动画电影民族化、本土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二、国产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思路

(一)改变国产动画电影的低龄化模式

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讲,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首先应该考量的是突出受众群体,或者说突出受众群体与大众的审美接受和审美效应。因为受众群体在潜在意义上是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在观念和动机上的起点,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数字动画电影并不等同于儿童电影,它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即通过整合特殊叙事和动画角色来讲述完整的故事,给观众传达视觉冲击力、审美感受及人文精神。必须指出的是,在一段时间内,国产动画电影习惯了从儿童动画的视角分析动画电影的价值形态,习惯了沿用儿童动画的制作方式设计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并以说教的形式讲述动画电影故事,导致受众面始终偏小、较窄。“动画角色不仅仅是寓教于乐的产物,它更是一种产品,是动画衍生产品的基础,我们不能忽视动画角色作为具有民族精神内涵的文化形象。”[4]随着国内数字动画电影发展的日趋兴盛,其受众群体范围更加广泛。若依然沿用儿童电影的方式设计角色造型、单线讲述故事,无疑会制约国内数字动画电影事业的发展。因而,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必须明确受众群体,依据国内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要素分析新观影群体的审美、视觉艺术的需求偏好,通过广泛的大众审美价值取向、市场调研、人群画像等形式采集并汇总信息,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方能在商业与艺术领域取得成功。

(二)加快国产动画电影的中西方融合

创新思维是动画电影造型角色设计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数字动画电影艺术自律性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国产数字动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艺术形式语言,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艺术形式汇聚在一起碰撞、交融,必然呈现出视觉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形式语言的丰富性。在今天,美国、日本的数字动画电影无疑走在时代的前列,走在世界的前沿,其作品既包含现当代的视觉元素,也包含传统的文化要素,这是中国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艺术化设计想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借鉴的重要内容。新的动画形式语言需要融入传统优秀的艺术元素,但这并不等同于做簡单的加法或减法,而是要结合动画电影的具体情节和具体内容,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吸取符合动画电影艺术性需求的元素,再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实现对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创新。比如,在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的结构与色彩层面,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取材,并结合现代数字设计技术,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角色造型。[5]

另一方面,国产数字动画电影需要视觉语言的优化造型设计。除了静态的视觉造型设计,运动镜头的流畅感、节奏感等也是如今数字电影角色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可以说是动画电影中重要的艺术元素,反映的是时间、空间、轨迹、节奏、光影等诸多内容不同的别样视觉造型。数字动画电影关注动态视觉语言、优化造型设计,其视觉表现艺术效果将更加立体,能给予受众全新的视听感受。[6]

数字动画电影视觉语言的优化造型设计,除了可从国外优秀动画电影工厂学习最先进的设计技术之外,还可从国内动画电影艺术的动态视觉设计佳作中取材。譬如《大闹天宫》这部较为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不仅在动画视觉语言方面表现突出,尤其是在孫悟空大闹天宫片段,将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绘画元素与戏剧的节奏感、韵律感有效融合起来,通过动态的视觉形式语言为艺术接受者呈现出新颖、立体、丰富的孙悟空形象。此外,该影片对孙悟空形象形式语言的视觉优化设计,赋予了孙悟空角色更多的动态造型艺术美感。由此可见,国内数字动画电影造型设计可结合中国传统优秀艺术元素,并结合现当代科技元素和电影动态节奏,打造出一些具有鲜明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特有的角色造型,充分展现中国数字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与价值魅力,提升数字动画电影视觉语言形式与电影艺术质量。

(三)提升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烙印

在当代国产数字动画的发展潮流中,角色造型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本土化与民族化风格缺失的现象,这也是国内数字动画电影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从这个角度上说,坚持角色造型设计的民族化、本土化,无疑是国产数字动画电影艺术的必由之路。艺术设计者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本土艺术中选择融入剪纸、年画、雕塑、服饰、建筑乃至戏曲等艺术元素,并与动画电影中角色设计的客观需求相结合,设计出独具中国动画电影艺术特性的角色造型。事实上,国产动画电影也曾取得过辉煌非凡的成就,这类动画电影佳作就曾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广泛取材。例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万氏兄弟创作的一系列国产动画《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等,创新性地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水墨画、门画、京剧等艺术元素;国产动画短片《猪八戒吃西瓜》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剪纸、皮影戏等艺术元素,成为中国首部以剪纸为创作素材的动画电影,重新定义了动画电影;国产动画短片《阿凡提的故事》提取民间木偶元素设计出独出心裁的角色造型,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观影印象。设计夸张的角色形象、刻画丰富的人物性格,与充满审美趣味的剧情相得益彰。而今,虽然国内动画电影的设计和制作已步入数字时代,但动画电影艺术中的角色设计依然需要融合民族优秀文艺精神品质,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取材,并结合现当代设计艺术形式,才能彰显出全新的艺术特色。现代数字动画电影中不乏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进行角色造型设计的佳作,如《桃花源记》《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等。这些数字动画电影融合和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山水、花鸟、水墨、工笔画等视觉元素,对角色造型进行艺术创新,为观众留下深刻的观影印象[7],如图1所示。以角色造型反映人物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以角色造型推动剧情发展为设计目标,由角色造型着眼,辅助剧情推进,角色凭借独特性、民族性、本土性和丰富性的艺术造型成为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其所属电影的典型代表符号。

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需要融入传统的优秀艺术元素,留下深刻的时代烙印,展现出浓烈的时代特色、艺术风格、审美特性。动画电影角色造型设计同样需要结合当代流行艺术要素,方能呈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受人喜爱。唯有传统与现当代巧妙结合,数字动画电影造型才能更加立体,为动画电影事业注入持续不衰的精神能量。中国数字动画电影造型设计可借鉴欧美、日本等数字动画电影大国的成功经验。以日本为例,日本数字动画电影设计、制作前往往会开展详尽的先期调研,了解当代流行的艺术元素,选择与拟制作的数字动画电影调性相符的流行艺术元素,以巧妙的方式进行审美结合,呈现出具有时代气息、流行度较广、传播度较远的动画电影角色形象。中国数字动画电影虽起步稍晚,但也逐步关注角色造型设计中融入的流行元素,从消费、休闲、流行品味、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和总结流行趋势,并深入分析次元文化、宅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类型,综合把握角色造型设计的平衡点,使动画电影中的形象设计既具有时尚潮流气息,又有独特性、内涵性、艺术性,满足观影大众对动画电影造型设计的多元化需求,为国内数字动画电影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持续的生机与活力。[8]

(四)实现国产动画电影技艺的完美结合

数字时代背景下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设计应基于当代先进技术与优秀传统艺术元素的完美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必然更趋国际化。换句话说,中国数字动画电影的发展不能敝帚自珍,需要与时俱进,顺应全球数字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融合现当代技术元素和优秀传统民间元素,构建出具有独特角色造型的全新艺术角色。但国产动画后续发展乏力,角色造型设计稍显滞后,虽偶有佳作,但整体发展趋势不尽如人意,部分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人物造型及剧本设计方面,或多或少地带有其他国家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影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国产动画片《汽车人总动员》对国外动画片《赛车总动员》角色造型设计的模仿,结果便是中国数字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设计失去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角色形象,形象造型与艺术形式失去了中国动画电影独特的设计风格。国内数字动画电影造型设计亟须在数字化背景下,整合现当代最先进技术,并以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元素为依托,创作出本土化的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使中国数字动画电影能够真正屹立于世界动画之巅。[9]

特别是3D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动画角色造型应实现技术和艺术的创新融合,静态画面和动态画面的有机整合,呈现出全新的视觉艺术魅力,为艺术接受者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使数字动画电影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动画创作者不仅需要把审美观念通过剧情内容推进并传递给受众,而且要通过角色造型的直观艺术设计形式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艺术意象。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形式在前,内容在后,二者有机结合方能为艺术接受者带来由外而内更加深层次的观影体悟。

数字动画电影艺术中角色造型设计的独有艺术形象、艺术化设计无疑能很好地传达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情绪内涵、人文精神等,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数字化背景下的中国数字动画电影既要着眼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注重对传统民间艺术元素的挖掘,从中攫取有益的艺术元素,服务于数字动画电影艺术角色的造型设计,充分运用现当代科技手段创造出新的视听艺术语言,使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更加立体,进一步展现出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独有的精神价值。

结语

总之,国产数字动画电影角色造型的设计思路必须立足于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建构,突出受众群体和创新的视觉形式语言,并借助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换言之,我们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中取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国产动画电影的角色造型设计更具中国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艺术风格,促进国产数字动画电影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锁.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研究[ J ].戏剧之家,2016(11):161-162.

[2]薛龙.浅析中国数字动画电影中造型设计的艺术特性[ 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30):106-107.

[3]王秀岳.新时期国产动画角色造型存在的问题及设计策略[ J ].上海工艺美术,2018(03):83-85.

[4]殷俊.民族化与中国动画的角色造型[ J ].文艺研究,2006(02):141.

[5]雍晴.数码艺术中技术、艺术及情感的平衡——对电脑动画创作现状的思考[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04.

[6]丁粤红.文化意蕴与设计转译: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造型研究[ J ].美术大观,2020(11):126-127.

[7]陈菲仪.三维数字动画电影的视觉范式革命——从《玩具总动员》到《蜘蛛侠:平行宇宙》[ J ].电影文学,2020(19):135-138.

[8]周宗凯.动漫角色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沈巾力.数字角色形象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崔 可,男,重庆万州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学传播,动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动画电影动画数字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发展史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我是动画迷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