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宇宙之未来:回到科幻文本的思想实验

2022-02-15周灵丁宇

电影评介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科幻宇宙人类

周灵 丁宇

人类需要科幻。在一切与人类命运攸关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中,科学技术都如影随形。科学帮助人们认识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人类相信和依赖科学的同时也伴随着对科学的敬畏和担忧。科幻文本成为超越科学视野、体现人文关怀的表达载体,但这种超越和关怀又越来越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依然必须与科学共生共存。这就是人们越来越需要科幻的根本原因。[1]

一、预测未来:科幻文本及其未来向度

科幻文本的力量和流行原因在于其敘事方式、戏剧性的情节、引人入胜的故事线、有趣的人物形象及其他迷人的场景。科幻文本极具想象力,具体且详细地以故事的形式描绘未来,迎合了人们内心的戏剧维度追求。生活更接近一组抽离的故事,正如历史是一个多面的故事,未来将是一组复杂的传奇故事。[2]

当今世界,科幻文本无疑是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的当代未来主义思维形式。[3]然而,科幻小说、大众文化与未来研究之间的关系较为晦涩。学者们对于未来研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存在着一种现代性的焦虑,体现在充满着未来内容的大众文化的合理性和可用性,以及未来专业人员的权威性可能受到威胁和挑战。科幻与未来研究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双方都担心会与另一方混淆。科幻文本与未来研究之间的划分既没有必要也不可取。两者之间的交叉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互之间有着积极的影响。科幻文本“作为形式的一个最重要的可能性正是为我们自己的经验宇宙提供实验性变种的能力”[4]。

“思想实验”并不是真正的实验,是科学家们在头脑中设计和构造出的一套纯粹理想化的实验程序,思想实验中的仪器设备、实验对象、操作步骤等都可能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许多科学家在数学传统思维的影响下,同时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他们的实验多表现为隐性的实验,也就是思想实验。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实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进程,如“爱因斯坦的电梯”[5]“薛定谔的猫”[6]“麦克斯韦妖”[7]等。

科幻文本可以具有思想实验在哲学中的地位和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科幻文本是一种托马斯·瓦滕贝格(Thomas Wartenberg)认为的“受认可的程序,一种有效的论证工具”[8]。科幻文本是针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想实验,科幻故事不是任意的想象,它与科学理论发展有直接关联,是对科学理论的合理发挥,包含着未来的向度。[9]科幻文本中呈现的未来世界景观并非天马行空毫无根据的想象,折射出的是人类对现实和自身的认知。正如詹姆逊指出科幻文本“最重要的特点是其本质上的认识论功能(因此把一般幻想中的梦的因素排除在外)”[10]。

二、元宇宙的未来:回到科幻文本的思想实验

科幻通过场景假设来预测人类的未来,是关于未来研究的“完美试验场”和“虚拟实验室”。科幻也挑战主流理论,它通过将当前的理论问题转移到另一个更有用、更具建设性的领域,即思想实验领域,试图建立新的理论。当人们在讨论元宇宙时,不可避免地掺杂着对未来的期望。在技术层面,喻国明认为元宇宙是“一个虚拟与现实高度互通、且由闭环经济体构造的开源平台”[11],虽然元宇宙的现状与科幻文本所描绘的高度相去甚远,但过去的经验表明科技的加速发展常常是人们尚未完全适应一种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之时,另一种新技术已经成为现实,将科幻文本作为思想实验的载体不仅帮助人们承认多个社会现实的存在,也构建着另类的现实。正如法罗基所言“现实不再是永远不完美的影像的尺度,相反,虚拟影像愈加成为永远不完美的现实的尺度”。[12]关于元宇宙的科幻文本的“拟真性”将元宇宙提前带入人类的生活和伦理中,引发我们对于数字生命、数字人格、物理法则和所有权问题的审视。

英剧《黑镜》第二季第1集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关于“死而复生”的科幻故事,Martha的丈夫Ash因车祸逝世,Martha悲痛万分,在朋友的介绍下借助对话人工智能,她听到了“真实”的丈夫的声音,接着又使用了升级服务,一个与丈夫有着相同声音、外貌、表情的机器人来到她的身边,随后她的心情从起初的欣喜、激动过渡到疑惑、愤怒。这个拥有丈夫外貌和心智的AI有机体让Martha陷入了情感的困境,他是Ash的完美模仿者,但真正的已经死去的Ash是有缺陷的。这个故事将一个伦理问题摆到人们面前:我们要怎样面对这样的AI?未来那些具有多重自我的主体和所谓“化身”,是否会挑战当下我们对于何为“真实的人”的认知,人们将如何面对逝去的生命和延续下来的数字生命、数字人格?

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曾呈现出对技术的高度崇拜,因而科幻常常与技术演变相伴,技术成为科幻创作的核心指标,所谓的技术可以指代工具或者器具,也包含信息的传输。许多科幻作品的主题就是审视人类与人类自身的发明创造之间的联系,有时科幻作品会歌颂科技的进步,有时又呈现出否定的态度,如对于技术恐惧症的描述,源于一种对人类被替代的可能性的担忧。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好似大型操作台被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之后随着电子控制系统的日益小型化和普及,计算机在科幻作品中的呈现不再是简单的物件,而是作为复杂的信息交换网络的一部分。倘若将元宇宙视为人们联结的一种方式,1999年的《黑客帝国》(The Matrix)描绘了一个元宇宙成为现实的世界,以反乌托邦方式呈现,整个人类群组都生活在元宇宙,甚至不知道与他们生活在其中。电影描绘了被机器所支配的未来,人类沦为机械能量消耗的来源。机器将人们的记忆抹去,让人们温顺地生活在虚拟的“黑客帝国”中。故事将机器创建的“黑客帝国”设定为人们生活的世界。小部分人逃离了“黑客帝国”,组成一股抵抗势力,等待那个拯救人类的使者出现,抵抗势力中的“皮尔斯”白天是一名普通的公司职员,晚上变身为黑客“尼奥”(NEO)。结果是尼奥从虚拟世界中觉醒,开始自由操纵“黑客帝国”,当我们在理解元宇宙概念的基础上回看这部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世界观更容易被接受,主人公尼奥其实拥有了“元宇宙管理员”的能力,他可以修改元宇宙中的物理法则。

2018年上映的电影《头号玩家》改编自恩斯特克莱恩同名小说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元宇宙技术。电影中的人们使用头戴式现实设备,以虚拟化身进入虚拟世界,生活在元宇宙中。电影发生的时间设置在2045年,城市掌握在各个大企业手中,现实世界令人失望,人们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名为“绿洲”(Oasis)的虚拟空间。影片中登录“绿洲”的虚拟现实设备与我们当前的虚拟现实设备非常接近。“绿洲”是一个超越国界的大型虚拟世界,接近人们对于元宇宙的构想,那么元宇宙究竟由谁创造?由谁管理?由谁制定或修改规则?影片中给出的答案是:绿洲的创建者哈利迪并不希望绿洲变得商业化,所以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装置,不把绿洲的运营权转让给有商业意图的人,而是将其转让给善良的主人公韦德。这部电影引发了人们关于元宇宙的更多想象,名为“绿洲”的VR游戏就是元宇宙的直观展现,在元宇宙概念流行的当下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影片提醒人们,对元宇宙的沉浸感体验取决于硬件和装备,而硬件和装备仍然是现实世界中最基本的资本阶级化社会的权力结构。

三、元宇宙:从异化的预测到与科幻文本的共同未来

科学与幻想之间基本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的边境是开放的,它们经常自由地到对方领地上出入往来。或者换一种说法,科幻其实可以被看作科学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3]典型的元宇宙科幻文本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性情境,指向未来的科幻文本,让人们看到了元宇宙的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了对于元宇宙应用场景的“社会性想象”,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带有未来指向的优秀科幻文本提供了方便可行的、最能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了解科学的方式。

(一)以信息为“媒”:元宇宙作为科幻文本思想实验的实践场域

从早期电子游戏到網络游戏,再到元宇宙,人类主观的想象力演化为客观的虚拟现实,拓展了自身实践的新场域。[14]基于此,元宇宙的虚拟世界所提供的高度拟真性将使其可以成为真实科研和科幻文本思想实验的发生和实践场域。元宇宙具备进行真实科研的可能性,借助元宇宙人们可以继续探索发现未知的真实世界。在未来,元宇宙更多的可能性是实现人们大量的真实的物理需求,包括科研、工程、设计、就医、学习等都在一个三维的沉浸式的元宇宙里发生,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以及有许多虚拟的元素进入人们实际生活的物理空间,这种情形也是元宇宙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元宇宙实际上是表明人类拥有了一个更逼真更好用的虚拟信息世界。人类的所有发明创造并不都借助物质实验,许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借助思想实验来完成,人们之所以发明公式、进行演算,都是希望在物质实验难以进行或者进行之前先在纸上进行得更明白的基础上,再去真实世界做实验,提升实验的效率和可靠性。如若能借助元宇宙的信息世界进行更拟真的设计和探索,那么元宇宙对于人类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尝试的方式。

技术不过是一种构建故事空间的手段,其所负载的仍然是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追寻。这种追寻指向未来,但也链接现在。[15]高质量的科幻文本内容的生产将成为技术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幻文本内容与应用场景的联动也必将推动数字艺术产业整体生态的发展。

(二)以科学为参考系:科幻文本对元宇宙未来的持续参与

科幻文本的发展一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科幻文本的创作者对科技发展及其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凭着这种敏感,他们可以透过繁复的生活表象,察觉到当时还不成熟的某种技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敏感性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科幻概念,如机器人、宇宙飞船、自动化控制等,这些在科幻文本中出现的东西,反过来又激励着人们把它们变为现实。对元宇宙未来持续参与的科幻文本的设计需要考虑以科学知识作为参考系,也可以将人类的科学、科学活动作为反思对象,积累人类过去包括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历史,充分的想象预见未来,让人们思想达到充分交流的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许多科幻文本中都以科学的影响为主题,可能涉及的问题有科学与人的关系,例如科学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科学更好地发挥了人类的创造性还是造成了对技术的过度崇拜甚至依赖?科学解决了问题还是创造了新的困境?科学的产生源于社会的需要,其存在也需要社会资源的支撑,同时在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历史上,如果社会意识形态将宗教、人文或伪科学视为主导,那么,科学本身的发展就会受限。反之,若社会片面强调科学,让它盲目发展,也可能导致危机。

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认为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两种对社会精神生活起压迫作用的世界观,一种是将自然看作毫无秩序和不易控制的东西的世界观,另一种是认为自然虽然遵循一定的规律但人类对它无能为力的世界观。[16]人们为了应对可能的危机求助于科学,科学也可能带来新的危机。从自然的角度看,人类之于浩瀚的宇宙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粟”。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是非常局限的,已知的越多,未知的更多。因为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发现可能导致科学本身的地位受到挑战。科学所能达到的水平很大程度受制于所使用的工具。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可能拓宽人类的认知,比如显微镜的发明,也有可能构成新的挑战。同理,如果元宇宙是人类制造的一个工具,就必然受到当下人类智能的限制。科学研究究竟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有赖于人们采用的研究方法。特定的研究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分学科的研究有益于开展特定领域内的研究,但却不利于人们对于世界的整体把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的局限性和变革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幻文本作为人类想象力表达的重要方式,并不能忽略这些可能的因素。我们所拥有的意识、理解乃至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综合视野也将决定着我们对新机遇和新挑战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将以种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形塑我们未来共同的数字化世界。[17]

(三)从想象力到创造力:元宇宙与科幻文本的人类认识论意义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认为为了充分发挥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使命,社会科学研究者需要具备社会学想象力,即运用社会情境中的各种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和预测世界的发展动向和趋势。[18]就现代物理学对这个世界的观感而言,量子力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波函数”,换言之,这个世界的实在性是被消解的,数学定理本身也受真实性幻象的局限。如果将元宇宙视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工具,表征着技术水平,科幻文本则代表着人类的想象力,技术与想象力对于人类的认知论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元宇宙未来的讨论应避免陷入两分法和二元论。需要注意到,不由自主的以两分法、二元论讨论问题会影响和干扰我们的思考过程。未来之所以已来,原因之一是人们试图从科技与幻想相结合的角度反思当下,亦即人们的憧憬作为目标介入当下的现实。[19]当下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并发,涉及多种技术的聚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级的竞争。中国拥有庞大的互联网基数,数字货币试验在全球领先。元宇宙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5G、空间互联网等电子技术,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对元宇宙的问题上同样带有传统的认知惯性,例如国家之间的发币权、超国家权力、自由意志等,然而真正的问题是,如果人类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就意味着缺乏创造力。

结语

艺术的起源与人类的想象密切相关,人类自身的演化过程也始终伴随着人类对于未来的想象。对于未来的想象和期待不仅折射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催化剂。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起初的许多科幻电影充斥着对这种技术的膜拜和应用场景的想象,如今正逐渐成为现实。科幻小说、科幻电影等展现了人类对于未来的构想,也构思了技术使能的未来创新场域。文化的变更和社会的发展总是受到人类想象力的推动。尽管人们期待的元宇宙尚未真正到来,现阶段人们对元宇宙的描述更接近于一个技术的乌托邦,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因此终止对它的探讨。抛开对元宇宙概念本身的空洞演绎,回到科幻文本的思想实验,或许是我们窥视元宇宙未来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严锋.科幻的现实与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科幻景观[ J ].探索与争鸣,2019(08):38-40.

[2][3]LOMBARDO, T..Contemporary futurist thought: science fiction, future studies, and theories and visions of the future in the last century[M].Bloomington:AuthorHouse,2006:5.

[4][10][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遜.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M].吴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5][6][7]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Thought Experiments[EB/OL].(2019-09-26)[2022-04-20]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thought-experiment.

[8][德]托马斯埃尔塞瑟,黄兆杰.作为思想实验的电影[ J ].艺术广角,2020(03):112-123.

[9]王峰.人工智能科幻叙事的三种时间想象与当代社会焦虑[ J ].社会科学战线,2019(08):190.

[11]喻国明.未来媒介的进化逻辑:“人的连接”的迭代、重组与升维——从“场景时代”到“元宇宙”再到“心世界”的未来[ J ].新闻界,2021(10):54-60.

[12]Anselm Franke.A Critique of Animation[EB/OL].(2014-11-02)[2022-04-20]https://www.e-flux.com/journal/59/61098/a-critique-of-animation.

[13]江晓原,穆蕴秋.科学与幻想:一种新科学史的可能性[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51-60,84.

[14]简圣宇.娱乐数字化:元宇宙创构的动力、风险及前景[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3):33-43.

[15]严锋.新媒介语境下的科幻景观与科幻文化[ J ].探索与争鸣,2019(08):31.

[16]袁刚,孙家祥,任丙强.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39-458.

[17]袁园,杨永忠.走向元宇宙:一种新型数字经济的机理与逻辑[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1):

84-94.

[18][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李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9]黄鸣奋.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1(06):9-21.

【作者简介】 周 灵,女,江苏常州人,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像美学研究;丁 宇,男,河南许昌人,中国电影家协会工作处干部。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G时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传播研究”(编号:20YSB01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幻宇宙人类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宇宙第一群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这宇宙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