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着明亮那方》的现实力度、表现风格与共同体意识

2022-02-15史悟轩

电影评介 2022年15期
关键词:轮椅外婆动画

《向着明亮那方》(兰茜雅、李念泽、赵易、俞昆、刘高翔、刘毛宁、陈晨,2022)是中国首部根据原创绘本改编而成的“绘本电影”。影片内容由七位导演联合创作的七个故事串联而成,这七个故事都以爱为主轴串联,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以多种多样具有独特表现力的绘本表现,讲述了中国少年儿童生活。尽管这部艺术气息浓厚的影片在商业院线上的排片率并不高,尤其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期中,许多观众都无缘观赏,但它却几乎令观看的人都获得了深刻的感触。《向着明亮那方》的绘本短片形式容纳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现实创作,令深刻的主题蕴藏于精悍短小的故事里,既是为孩子准备的动画影片,也为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回望童年、关照成长与家庭生活,重新体察生命之美和爱之温暖的机会。

一、深入现实主题的表现力度

在大众对动画电影的刻板理解中,许多人都将动画电影单一地理解为一种专门为儿童制作的电影类型,其故事要为成长期的孩子们呈现出一个更为理想化的、传递“真”“善”“美”理想的艺术世界。事实上,这种误解是大众时常身陷的一种审美理想的窠臼。《向着明亮那方》锐意创新,没有当前主流动画中浓郁的幻想色彩,也没有激烈的动作场面与正邪对抗,同样不具备商业动画厚重的技术包裹。影片改编自多部同名绘本漫画,原作绘本漫画表现了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美,而《向着明亮那方》则关照了人情百态与世界生活中的审美对象。影片通过七个小故事深刻切入现实的不同层面,同时关照现实的精神并弘扬“真”“善”“美”,也结合了我国的现实国情,反映出当前社会的典型场景。《向着明亮那方》中有中国的过去,也有中国的现在;有中国的市井,也有中国的乡村;不同地域的人们操持着各色口音过着平凡而努力的生活,让观众感到身临其境,所有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虽然主题不同,表现风格不同,但都带着浓浓的中国风以及展现了当前社会上常见的各种问题。为了突出地方特色,《向着明亮那方》中的许多故事角色尤其是长辈都采用了方言配音,而非当前儿童电影中统一的普通话,纯熟自然的川渝方言、广东方言与河南方言也是最熟悉亲近的语言。许多生动的方言词与语气词也塑造出不同形象的平凡人:即将退休的公交司机、楼下卖糖水老伯和乡下推着铁皮柜轮椅的奶奶,以及在大城市开设小餐厅的农村父母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无比可亲可敬之人。

《向着明亮那方》以温暖人心的家庭与亲情入手,引导儿童与成年观众一同从家庭单位开始关涉现实,而这个现实并非宏大如战争以及国际关系等,而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平凡人组成的日常生活情景,与每个家庭几乎息息相关。《小兔子的问题》中,预感将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小兔子向兔子妈妈发问,而兔子妈妈虽然将孩子当作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却也鼓励他独立前行;《萤火虫女孩》讲述一位乡村客车司机在退休前夕受到森林中各种小动物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场为他举办的特别欢送会,在漫天飞舞的萤火虫中接受了动物们的感谢与致敬;《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中的“哼哈二将”演绎现实中双胞胎两兄弟竞争合作的日常生活故事;《小火车》中一名在震灾后坚强成长的地震致残男孩在家人的支持下,完成了穿过隧道看小火车的理想;《蒯老伯的糖水铺》中,蒯老伯坚持卖五元一碗的糖水不涨价,以朴实而真诚的心态面对着子女离散与岁月变迁;《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从一把铁皮柜轮椅开始回忆“我”童年时期在农村外婆家与她一起生活的经历;《翼娃子的星期天》将故事场景设定在南京,外来务工者子女的翼娃子在这里努力融入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阖家团圆的欣喜与外地打拼的艰辛共同构成了这部以进城务工农民家庭为主人公的动画。这些聚焦亲子成长、农村养老、儿童教育、进城务工等社会现象的故事都是正宗的中国本土故事,影片的镜头不再对准商业片中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而是对准了地震中的受灾儿童、小卖部的老伯、开饭馆的农村夫妇等人,没有刻意回避当下中国人奋斗历程中那些难以忽略的辛苦、心痛与创伤,反而真诚而深入地展示了生活的实际景况,以平凡人的勇气与希望打动着观众。

《向着明亮那方》让动画创作向动画作品本就该关注的生活回归,它没有试图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方面加以美化,而是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手绘画面中融合地域方言与生活特色,捕捉烟火人间的生动气韵,展现出平淡生活中的光芒。《小火车》中的男孩成长在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的城市和家庭中,他与成千上万的孩子一样身体遭受创伤,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天灾之后的家庭与孩子人人都有创伤,却依然相互谅解与支持,一起等着小火车开来,带着他们向“不会垮的新家”前行;而男孩则要穿过灾难带来的伤痛,离开父母,心怀希望勇敢地重新站起来。影片中“黑暗的隧道”象征着这段只能依靠自己走过的生命历程,男孩学着小火车“空次空次”的声音走出隧道、再见光明的一刻,正是完成了一次苦痛中的蜕变与成长的历程;《翼娃子的星期天》中的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9岁的翼娃子每天都要在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工作,帮着妈妈招呼客人却不以为苦反而乐此不疲。翼娃子和其他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们结为伙伴,一起在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做完功课又跑到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来去之间,市井里的烟火气息与儿童生活跃然眼前。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就是生活”的口號,认为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与审美有不同的看法,艺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人们要通过艺术为美好的未来生活进行斗争。“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就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1]《向着明亮那方》以现实问题与儿童绘本的结合在观众内心唤起美的情感,展现了深植于人情百态与世界生活中的深刻美感。

二、绘本漫画风格中动态表现力的发掘

如果说基于真人影像的儿童电影作品“直接地”表现了存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美,那么以手绘动画为媒介基础的《向着明亮那方》则借助于手绘画面与动画的运动技术,令纸面上虚幻的符号形象在银幕中勾连起了关于“真实”的幻觉。动画作品与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上的真人电影相比,在追求物质现实的方面总要略差一筹;而绘本漫画似乎放弃了追求逼真性的努力,而是在独特的风格中力主还原现实生活的特定方面,从而发掘漫画艺术独特的表现力。

《向着明亮那方》以插画动画这一类型,将现实、儿童画和电影关联起来,具有鲜明的跨类型创新属性。在多种媒介和表现形式中,符号化的角色表情、稚拙的举动总让人感到一种区别于现实世界的、独属于插画绘本世界的、儿童般的灵活与智慧。《哼将军和哈将军》采用了定格剪纸动画的方式拍摄,绘画风格上保留了20世纪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东方神话电影特征,人物形象具备冲突感强烈的几何形;《翼娃子的星期天》采用水彩绘画风格,水彩渲染不均匀的特性令动态的人物在画面上呈现出独特的抖动感;《萤火虫女孩》中保留了彩铅绘制并填色的人物身体也充满了动态的线条感,在许多静止帧中采用了多格作画方式,令静态动作也栩栩如生……这些活动的插画画面以符号形式代替了真人电影中经验之物的在场,以抽象、符号、写意的形式,以动态的图形文本再建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

以《外婆的铁皮柜轮椅》为例,影片以高饱和度的色彩,单线平图的着色方式与中等粗细的线条,打造出了传统儿童绘本风格的画面。外婆母亲与叙述者“我”三人带着装满柿子的铁皮柜轮椅搭乘一辆绿色农用三轮、在金色的稻田中行进的情景中,金色的田野与蓝天白云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具有绘本漫画特有的、稚拙中带有浪漫而感性的气息;在“我”因为贪玩没有照顾外婆吃饭,而是将饭偷偷倒掉的场景中,农村院落里搭建的花架、成堆摆放的农具、杂物和盖着木盖的大水缸等都成为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带有愧疚的回忆也伴随这些具体物件逐渐清晰起来;“我”找师傅做铁皮柜轮椅时,工人师傅家的院子里保留着一小块开垦出的菜地,斜砌的红砖勾勒出菜地的边缘,农历的瓜类作物藤蔓沿着细竹竿攀爬而上,整个场景虽限制在不大的农家小院中,却生机勃勃、富有生活的生趣。导演在创作谈中提到,“我的生活其实是更接近创作本身的,它存在着生活的美感,动画虽然不是真实的东西,但是它却最能接近我们感受上的真实和情绪上的真实。”[2]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蓝色铁皮柜轮椅”:这个由铁柜加轮子与把手的轮椅是外婆放置个人物品的地方,也是不方便行动的农村老人常用的“拐杖”。在外婆过世后,“我”与母亲二人打开了承载外婆全部生活与记忆的铁皮柜轮椅。导演特意用了动画式手法将各种杂物从铁皮柜轮椅中掉出的动作夸张化,加强了物体“倾泻而出”的动态。伴随着打开铁皮柜轮椅的动作,给儿女们织好的毛衣毛裤、织了一半还插着棒针的围巾、手帕里包着的钱、破报纸,竹框、小剪刀、针线盒等杂物很快地堆了满地,他们与院子里老旧的土灶台、夏天腌在缸里的咸豆角、朴素的花池与民房等物件,一起将“我”与母亲包围在画面中央,既象征二人陷入关于外婆的回忆与沉思,也以意象的方式令去世的外婆“缺席在场”。尽管斯人已逝,但外婆生活与劳作的痕迹,为子女担忧的情感留痕,却在这一场景中无处不在。

《外婆的铁皮柜轮椅》中一个感人至深的细节是,打开那个轮椅柜之后“我”发现外婆的私房钱还在原来的地方,表明外婆早已经知道外孙偷钱的事情,却默许并“包庇”了他的小错误。在创作手记中,导演刘毛宁深情写道:“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3]这一简单的工具连接了中国传统伦理与真实的乡土生活,它与其他生活中的朴素事物一起产生了具有情感温度的勾连,而对这些物品与生活场景的呈现正是借助绘本动画这一独特的形式完成的。真人纪录片可以原发性影像直接关照现实,但它依赖被摄物的存在与现实性叙事幻觉;但绘本动画的绘本漫画风格则决定了所有被呈现物都是导演意识的自主选择,呈现在画面中的所有场景与物件在进入叙事框架前已经是饱含主观意图的审美对象之一;儿童画般的绘画方式则在线条、阴影、色彩等细节处理上更加简约,主观意图的凸显取代了现实的渐进,所有被绘制在画面中的破旧物品都彰显、交换、共享着自身的表达空间,将读者拉入创作者绘制出的独特世界中——这也是动画形式的创作规约决定的。因此,尽管《向着明亮那方》采用了漫长甚至有点老套的叙事旁白、缓慢进展的节奏,但这份真诚中却蕴含着创作者强烈的表达欲望与情感冲击。

三、由儿童经历与家庭生活唤起的共同体意识

《向着明亮那方》的七个故事由七位导演联合创作,其作品的制作方式、画面风格、故事内容、情感氛圍与对现实的关涉程度均有着较大差别,却能和谐地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在《向着明亮那方》的全片开头,字幕提示创作者的初衷在于“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却未曾指出“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这一似乎具有哲学高度的问题似乎并未在影片中得出明确的答案,答案似乎可以是“爱”“温暖”或“希望”的任意一种。事实上,对于答案的解读在《向着明亮那方》作为儿童绘本电影所包含的正向情感或者具有儿童符号化的风格设计之外,更注重现实人物与生活情景在影片中的审美建构。学者饶曙光提出了“共同体美学”的原则,他认为“电影与观众是一种从竞争到合作的关系,并且通过良性互动与契约形成‘共同体美学……建构有效的对话渠道、对话方式、对话空间,形成共情、共鸣,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4]

《向着明亮那方》从儿童视角出发,由他们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感受唤起让人感动的温暖,并将这份温暖向家人之外的社会传递。《蒯老伯的糖水铺》里,子女常年不归的蒯老伯一边等待子女回家,一边请早起的环卫工吃免费早餐;《翼娃子的星期天》以每天五点早起的翼娃子写下的题为《我的家》的作文为旁白,生活艰辛却心怀梦想的翼娃子与街市里开档口的家庭子女结为好友,还有店里吃饭的客人会耐心给翼娃子辅导功课。这份在平凡、勤劳而朴实的人之间相互传递的精神力量,也许就是电影开篇提到的“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在影片架构上,《向着明亮那方》本身就体现着一种“美美与共”的共同体美学特质。[5]近年来,由几部共享同一主题的短片集结成为一部电影的做法,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主旋律影片创作中一种流行的方法论。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国庆三部曲”《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2019,2020,2021),而在动画电影领域,《向着明亮那方》成为“开先河”的一部。这固然是由于目标受众包含了许多无法长期集中注意力的儿童,但这样的“群像共情”[6]手法也成就了本片在现实衍射与思想跨度上的宽广性。七个相互独立却彼此关联的故事以差异化的故事情节、叙事视角、制作手法表达了共同的精神主题,从而在媒介层面也构成了共同体的叙事方式。英国当代社会学家鲍曼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它是温馨的、安全的、和睦友善的、相互理解、没有嫉恨、相互信任、彼此依靠等等。”[7]《向着明亮那方》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中,以这样一种温馨而安全的氛围渲染出儿童家庭生活中的乐趣与烦恼,孩童围着柿子树打柿子、母亲唠叨着要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手工艺人背着工具走街串巷、吆喝叫卖,鼓励观众“向着明亮那方”,也向着宇宙和人生前进。

结语

《向着明亮那方》作为改编自多部同名绘本漫画的绘本动画作品,继承并发扬了原作中关涉现实、内容深刻的优点,在日常生活的和缓回忆中展现了大量与叙述者童年生活相关的场景,在电影叙事中展现了宽广的人类命运视野。绘本质感的画面具有独特的表现质感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注重成人创作者与儿童受众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以富有美学特征的画面和物件赋予了作品以田园诗歌般的韵味。

参考文献:

[1][苏联]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2]刘毛宁.看《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泪奔了?导演说:老物件有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EB/OL].(2022-01-14)http://culture.qianlong.com/2022/0114/6766937.shtml.

[3]刘毛宁.《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创作手记[EB/OL].(2022-01-20)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154484/

2022-01-20.

[4]饶曙光.《我和我的祖国》:全民记忆、共同体美学和献礼片的3.0时代[N].中国电影报,2019-10-23.

[5]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M]//费孝通论文化自觉.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0.

[6]章柏青.中国电影受众观察[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4:67.

[7][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3.

【作者简介】 史悟轩,男,山东聊城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的动漫旅游产品发展研究——以济南为例》(编号:ZY2016100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轮椅外婆动画
外婆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轮椅上的爱
我的轮椅
外婆回来了
轮椅上的姑娘(外三首)
我是动画迷
轮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