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微短剧创作特征探析

2022-02-15刘亚男任珂

电影评介 2022年15期
关键词:短剧受众创作

刘亚男 任珂

一、新媒体环境助推微短剧发展

(一)技术发展引领新媒介传播生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视频用户呈逐年上涨的态势,目前人们正处于信息技术的包围之中。回望其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与互联网技术的更迭紧密相连,新兴技术体系推动媒体形态变革,造就了新媒体。新媒体以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为支持,以互联网、宽带、无线局域网、4G、5G等通信技术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伴随着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向更多的目标用户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信息接收、信息传播等服务。[1]新媒体的出现本着“一切为了用户,一切来自用户”的原则,从以往的单向性输出转变为多元传播主体,用户主导引领媒体内容。此外,从大的媒介环境来看,新媒体一经问世,便推动整个媒介生态环境与语境发生嬗变。

新技术往往会带来观念的革新,这种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2]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主的新媒体创新影像平台迎合市场及受众需求,竖屏剧、微电影、微短剧等媒介样式层出不穷,打破以往传统媒介固态场域,凭借着创作门槛低、互动性强、个性化投送等优势催生出更多影像新形式。

(二)微短剧从探寻求索到方兴未艾

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①可见,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受众的心头好,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的存在不仅是时代的表征与缩影,更加剧了对当今时代的重塑与建构。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3]短视频抢占了网络视频的主流成为人们娱乐的主体,同时为满足碎片化、娱乐化的观看需求,各大互联网巨头已经进军影视行业,短视频跨界影视圈实现了以微短剧为主要内容的产品迭代。显而易见,网络微短剧爆火,俨然也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个新景观。

回顾微短剧的成长脉络,2013年,《屌絲男士》《万万没想到》两部短剧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现象级作品。2018年,爱奇艺凭借竖屏微短剧《生活对我下了手》先行成为微短剧行业的焦点,随后抖音、快手、腾讯等各大网络平台陆续增设微短剧板块,2021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也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增设了网络微短剧快速登记备案模块。微短剧已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如何保持热度、长效发展进入精品阶段一直是创作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二、文本构思到可视化图景的创作特征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0年12月8日下发了《关于网络影视剧中微短剧内容审核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网络微短剧给出明确定义,即指“单集时长不足10分钟的剧集作品”,要求“与传统时长的网络影视剧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尺度进行内容审核”。[4]微短剧的发展革新在内外部双重力度的监管与合力下,由一开始的以制造噱头和看点博取受众眼球的流量竞争蜕变为拼内容、拼品质的高位内容竞争。如今的潮起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时代变革的赋能与加持,创作文本和叙事转型更是随之发生了演变。

(一)微短剧文本创作形态簇新

1.“微”叙事消解宏大主题

影像诞生之初,从美国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到《党同伐异》开始,一直是以文化精英的视角诠释主题。随着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影像文化的单一格局被打破,日益呈现出碎片化的表征。从宏大叙事到小叙事,再到如今的微叙事,叙事视角不断下沉市场,倾向于与社会议题吻合度较高、与传统影视剧精英题材背道而驰的小人物主题,以降格的处理方式传递价值理念,为自己过去在大众心目中浅薄低俗的刻板印象更正名声。如《奇妙博物馆》多与当下社会敏感话题相联,通过每集一个主题表达,引人深思。再者,快手平台的一系列微短剧如《南京警察的故事》通过23位接线员的视角,记录警察的工作日常。此外,与传统剧作相比,微短剧的内容题材也更加广泛丰富,从言情、魔幻、都市等常规题材到更新玩法运用其中,“短视频+影视题材”的复合基因在制作方和用户的推动下,大量运用于平台内部。

2.“强”叙事提升故事节奏

微短剧通常以“短、精、快”的体量植入故事,所以对节奏和反转的频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仍然保留传统的叙事完整的结构,必然会因为时长的限度而削弱故事情节的表达张力。因此微短剧删繁就简、改良形式,在故事的情节线上,不必拘泥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传统叙事结构,而是选择去除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繁琐的情节设定。此外,微短剧的内容生产需要依托用户的观看节奏来进行调整,体积轻量化的微短剧对内容的吸睛度要求相对较高,往往一集只有几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长中让观众迅速融入情节,需要对剧作节奏有精准的把控,将全部的剧情压缩进极短的时间内完成,2分钟追完一集,30秒实现一次反转,追完一部剧不到一小时。例如快手热播剧《这个男主不太冷》通过男女主人公一见钟情,激烈反转,高能场景预设等紧凑事件贯入其中,每集都有强反转和爽剧情,令人意犹未尽。《秦爷的小哑巴》单集约2分钟,一共40集,女主在短短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经历了生死重生、结婚怀孕等数情节,观众在短时间内经历剧情的跌宕起伏。可见,快节奏的叙事方式不断契合和踩中观众爽点,成为当下“倍速”人群解压的新方式。

3.“正”叙事承载文化内涵

微短剧由于篇幅的局限,为实现观众在最短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化娱乐、情感等多重审美体验,在题材选择上以垂直圈层、内容细化为着力点。目前,反映时代变迁、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现实题材再次回潮,成为他们青睐的题材类型。快手平台跳出甜宠的创作格局,面向中老年群体推出乡村振兴短剧《我和我爹和我爷》。随着受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成为微短剧把握时代脉搏,持续发力的又一创作路径,如腾讯视频重点推出“瓦舍三部曲”分别以素舞、傀儡戏、古彩戏法为核心,以故事化的表达传播民间艺术与宋代的瓦舍文化。影游融合是近年来传统影视创作的一大方向,微短剧也在延续影游联动的同时推出与中手游联合制作的游戏改编短剧《仙剑奇侠传之挥剑问情》,实现以IP引入拉动作品热度。

无论微短剧是哪种题材类型其实都有着各自的市场和受众群,重要的是运用何种手法讲述故事才能实现最大化的传播艺术价值。微短剧想实现持续有序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内容和主题的导向,将传播正能量、承载时代价值作为内在基础,以弘扬真善美的精神内涵作为创作主题。

(二)微短剧视觉创作形式革新

视觉传播就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视化视觉符号、形态和行为进而达到一定目的的信息传播。[5]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多元视觉元素融为一体的短视频得到了有力发展。在“一切皆可短的发展生态”中,短视频改变着内容的呈现样貌及受众的观看习惯,为人类扩宽了新的感官体验领域,在视觉范式上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审美价值。

1.沉浸感:聚焦式构图深化用户体验

有学者指出:媒介装置中的呈现端口,从来都不是一个純粹的工具性“面板”,而是作为一个独特的“技术装置”作用于整个信息系统,并深刻影响了信息内容的呈现方式。[6]传统电影的宽屏模式可将广泛的对象纳入画面之中,由此适用于展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亦或是宏伟壮观的场面。微短剧因其观看载体是相对狭窄的竖屏模式,只能将简单和少数的微观场面作为展示对象,但这并不代表单一的将横屏直接切换为竖屏,而是探索竖屏独特的审美创作形态——利用窄距的荧屏形式更好地突出主体人物,以近景和特写镜头表现人物的情绪性格、人物间的关系变化,打破传统形式内在统一的结构。其次在镜头的运动上,主要以上下运动来加强镜头节奏感,多角度搭配小景别强调立体感,以聚焦式的构图模式放大表情姿态与动作细节、简化背景元素,使其微妙的变化能引起巨大的视觉张力。手机端观看微短剧不仅从视觉上拉近了影像与观众的距离,更从心理上打造了沉浸式审美体验。

2.交互感:从物理在场到社交在场的双重场域

①内交互受众主导选择

微短剧为了更好地通过技术联动锁定用户注意力,在剧作内部着力维持用户目光“在场”,以外部情景建构与内部主体沉浸共同发力,实现内外交互的双重在场。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理论中所表达的意义:“银幕上的故事与奇观通过眼睛唤起凝视,我们由此成功地避开想象秩序,进入想象王国,观影的快感在于银幕充当自我之镜,随时满足自恋的观看。”[7]这种全能感和主体的身份,使观众获得极大的主宰与掌控的幻觉。微短剧创作抓住用户心理认同机制,打造交互式体验。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立,而是“主体融入客体”的新型观看关系。微短剧《今日菜单之真想在一起》设置互动投票让用户猜想结局,根据投票结果决定剧情走向;《摩玉玄奇》中以互动模式挑战新的竖屏剧选题,在情节、剧情走向上精妙设计,以用户选择带动叙事节奏推动人物命运发展,让用户时刻处在“爽”与“虐”之间。强参与的体验使观众混淆真实与虚拟,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以自己的在场指认缺席,通过对渴望屏幕上发生的一切在场去达到此时的缺席。

②外交互受众多维参与

短视频平台多元化的信息输出给予受众更多选择的机会,通过上下滑动屏幕便可在不同的剧目中切换自如。在观看的同时也可通过社交互动增强用户之间的黏性,点赞、评论、转发、收藏,实时弹幕等多种互动形式不断搭建创作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集体观看的仪式感,以此形成多方之间良性互动的交友氛围。手机端产出的微短剧形态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交流平台,如竖屏微短剧《通灵妃》成功依靠先声夺人,在开播第二周全网播放量破亿①,除了用户点赞和评论之外,以幽默风趣的弹幕带动话题热度。短视频平台利用交互式场域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在移动叙事中达成情感共振,实现了物理在场与社交在场的双重场域,从而满足观众“观看”与“凝视”的快感。

(三)微短剧商业运作模式鼎新

1.多向度输出丰盈创作模式

目前,微短剧的生产机制已经与早期有了明显的不同,从制作层面上来看,过去的微短剧大多为UGC生产或部分MCN机构创作。随后抖音、快手、腾讯微视三大平台布局矩阵,不仅孵化出大量优质微短剧,也促使更多的生产制作方跳脱出非短即长的创作框架,重新审视微短剧。这种新兴作品形态并不意味着长视频发展演变趋势下的自然嫁接,而是自成规模和创作形态,越来越多老牌专业的影视公司、IP版权方将微短剧也纳入拓展发展的新领地。如《做梦吧!晶晶》由真乐道文化制作,还有相继推出的爆笑喜剧《为什么还要过年啊!》以及恋爱题材《别怕,恋爱吧!》均为老牌影视公司唐人和华谊制作。开心麻花、真功夫影业、融创文化等持续助力对微短剧的扶持。各视频平台也在有意识地联合业内头部制作公司入局微短剧赛道,这也意味着微短剧将会走向更加精品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2.跨界强联动形成互文效应

从生产的结构上来看,影视创作主体、阅读平台核心IP的储备为微短剧持续的内容输出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成为网文平台不断完善IP产业链布局的又一赛道。创作者将书中的高光时刻浓缩在几分钟的短视频中,打造出一批极具出圈效应的优秀作品。如番茄小说、七猫小说等和抖音与西瓜平台推出《黄泉杂货店》,趣头条旗下米读与快手合作上线《权宠刁妃》,在全网收获超过4亿的播放量①。腾讯视频下的微视背后倚靠腾讯体系海量的资源库,为微短剧内容的多向度输出带来有效突破。对于网文平台来说,新模式的运作代表着新机遇的出现,通过微短剧的出圈带动海量短视频用户对网文IP的兴趣度,引流更多的用户到米读上去看原著,带动了一批中腰部网文的出现,实现微短剧与网文平台的互通互应。

三、微短剧热潮下的文化反思

(一)社会语境:时代变革下的战略化转型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短视频如何留存用户,创新内容是平台亟需重点关注的焦点。短视频平台发展初期为赢得流量,启用UGC创作机制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但好景不长,内容的同质化、低俗化弊端日益显现。因此,为争夺用户留存量,加强垂直类内容生产的剧情号随之应运而生。毋庸置疑的是,微短剧火爆这一现象背后,也必然有为其驱动和助燃的文化温床与发展契机。当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视频作品拍摄延期,传统影视线路处在举步维艰的状态。长视频相较于短视频而言,高投资、高门槛等特点无疑造成头部项目完成周期难以估量。加之长视频在审查机制上一直较为严苛,与短视频小体量,低成本、回报快,创作自由度高的特点相悖,因此,传统制作公司为自身发展而纷纷改良产业模式,主动入驻短视频平台。

其次,由于各地疫情肆虐,为减少聚集性活动,用户多处于居家状态,这也助推了网生代年轻用户对信息与文娱产品的渴求。在这一环境牵掣下,蓬勃兴起的网络微短剧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并以短、平、快、和易传播性质进行快速扩张。

(二)内容下沉:技术赋能下的权威消解

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观看设备的选择紧密相关,曾经以电视机为主的观看方式往往与家庭事务交织进行,现在手机端成为主要的载体,私密化的场景选择削弱了在客厅观看电视机的仪式化行为,促使艺术与生活相交融,两者之间界限的消弭必然会重塑互联网技术发展下的媒介产品形态。这也是麦克卢汉尤为重视技术发展的原因,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曾说:“一切技术都具有点金术的性质。每当社会开发出使自身延伸的技术时,社会中的其他一切功能都要改变,以适应那种技術的形式。”[8]技术的发展推动设备普及化,将人们时刻包裹于互联网语境下,影像生产不再只囿于专业人士的创作之手,UGC生产模式助力用户将个人理念转化为可视化影像。

观看载体的转移对于微短剧内容主题及叙事话语也产生驱动性变革,传统影视作品作为精英文化的表征不得不受到意识形态的规训,在叙事模式及表达范式上遵循常规化、正统化理念。微短剧作为草根文化、大众文化的主阵地,践行着“人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一创作理念。促使它从英雄式人物的成长走向小人物的日常,从宏大叙事主题走向平民化视角,多层维度实现对权威社会的消解。

(三)深度瓦解:快感审美下的娱乐消费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现代性根植于一种崇高美,而后现代用“快感”取代了崇高的位置。美不处于自律的状态,而是被定义为快感和满足,是沉浸在灯红酒绿的文化消费和放纵中。[9]流行文化和艺术类型潮起潮落的背后,总是有时代的影响因素。在后现代社会,海量的信息输出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明显被分割,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受众更习惯于直观地接收信息。从用户圈层来看,微短剧的受众群体大抵为网生代群体,他们更青睐于情节直入、表达浅显等具有网络“爽文”特征的微短剧。这正满足了在高压生活下年轻群体的快感体验与情感宣泄的双重需求。此外,微短剧体量的局限性也节约了受众的观影时间,恰到好处地迎合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观看的习惯,在叙事上也不像传统影视作品有着完整的起承转合,利用蒙太奇剪辑手法对故事内容进行拆分重组,受众在短短几分钟内沉浸于多个时空体验之中,叙事的深层内涵被消解,取得代之的是获得视觉官能与情感体验上的多重刺激,弥合用户新的视听消费需求。

(四)前景可期:破局发展下的困境反刍

随着各个制作平台的不断涌入,微短剧似乎已经进入到诸神混战的时代,但当下的微短剧在繁荣领域的背后也暗藏着一定的危机。有人曾评论:“微短剧作为‘电子咸菜,在某种意义上是新媒体产业为用户营造的一系列加入了太多‘工业糖精的饕餮幻境。”[10]这样的批评也并非空穴来风,从内容上看,内容质量与制作水准已在逐步规范化,但高自由度的创作空间,促使微短剧内容更多地呈现出一种“快餐式”的审美,表达方式直白刺激,同时存在着作品过度娱乐化、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强情节、高反转的驱动下,部分微短剧为博取流量过分追求视觉和感官体验,从而忽视情节逻辑,促使其野蛮生长。在盈利模式上,收入与成本的失衡也是当下亟需解决的一大困境。

对流量的追逐与受众的简单迎合造就了微短剧市场的鱼龙混杂,想要促使短视频行业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首当其冲地要从内容构建这一本源性问题上实现破壁与颠覆。只有努力打造出在思想、情感、艺术、文化等方面有内涵的优质作品,才能带动微短剧步入精品化阶段并提升整个行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语

纵观微短剧几年内的潮起潮落到如今的蓬勃发展,日益扩大的市场逐利驱动内部竞争更加激烈,虽在数目上占据上乘,却鲜有作品让其真正在市场站住脚跟。究其原因,与微短剧定义不明、内容不佳等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微短剧体量的改变并不能成为内容质量大打折扣的理由,创作者应该时刻警醒自我,将重点放在内容深度的探索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利用人工智能精准分析市场数据及受众需求,准确把握微短剧的制作特征。坚持“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微短剧内容主题创作,不断提升微短剧整体艺术品位,培养壮大具有专业水准的创作团队,完善行业管理规范,融合借鉴影视创作精髓,才是微短剧长效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李雯.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的发展与创新策略分析[ J ].电视技术,2022(01):78-80.

[2]孙振虎,丁山.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 J ].中国电视,2015(05):27-31.

[3][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137.

[4]蒋淑媛,王珏.时间压缩与空间折叠:网络微短剧的叙事嬗变和伦理审视[ J ].中国电视,2022(05):67-72.

[5]王新成.浅析视觉传播的特征[ J ].新闻传播,2012(09):28-29.

[6]文卫华,林小平.竖屏视频的审美特征与创作趋向[ J ].中国电视,2021(01):9-13.

[7]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30-349.

[8]祝光明.场景化传播视角下的微短剧审美样态研究[ J ].中国电视,2022(06):87-91.

[9]唐喜莎.后现代主义视域下解析网络微短剧的发展热潮——以快手平台微短剧为例[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2(09):51-53.

[10]黄钟军.一味“爽”与“甜”别让微短剧离生活越来越远[N].光明日报,2022-02-23.

【作者简介】 刘亚男,女,河北唐山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艺术理论与实践研究;任 珂,女,河南洛阳人,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硕士生。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介与电影艺术创作研究”(编号:HB21-ZD004)最终成果。

猜你喜欢

短剧受众创作
短剧暴富
《一墙之隔》创作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巧用英语短剧,提升语用能力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创作随笔
探析电视栏目短剧《吴忠故事》之魅力
看一出短剧 流两次热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