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植模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影响

2022-02-15赵海超王炯琪李璠李艳平黄智鸿魏东卢海博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种植模式

赵海超 王炯琪 李璠 李艳平 黄智鸿 魏东 卢海博

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有机质组分,对种植模式及人类活动反应敏感。采集冀北坝上7种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样本,运行三维荧光结合区域积分(FRI)和紫外光谱对土壤DOM进行解析,探讨土壤DOM与种植模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冀北坝上地区土壤三维荧光光谱均有5个区域,其中以类腐殖酸组分(P(V,n):58.95%~69.79%)含量最高,大小顺序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马铃薯地;富里酸组分(P(Ⅲ,n):17.97%~23.82%)次之,大小顺序为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草地>马铃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SUVD254 nm在0.02~1.31之间,青贮玉米地和露地菜地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草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土壤总磷与类富里酸呈显著负相关,与类腐殖酸呈極显著正相关。施用有机肥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增温灌溉等改善土壤环境的措施能增加DOM芳香性和陆源特征;施用化肥能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种植饲草作物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和陆源特征;粗放经营能增加土壤DOM小分子组分。水源涵养区土壤应增加DOM类腐殖酸组分含量,以增加土壤保肥供肥能力,冀北坝上地区农田应增施有机肥,适度灌溉,减小利用强度,扩大饲草作物面积,以增强涵养水肥能力。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质;种植模式;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2)02-0232-07

收稿日期:2021-03-25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编号:ZD2019097);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HBCT2018020203);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编号:20526401D);河北北方学院博士基金(编号:12995543)。

作者简介:赵海超(1974—),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E-mail:haichaozhao19@163.com。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作为土壤有机质中最重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同时对施肥、灌溉及作物类型及耕作栽培方式等农艺措施具有敏感反应。近年来土壤DOM组分成为土壤有机质研究的热点,国内外有许多学者对土壤DOM的组分、结构以及来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3-4]。随着光谱等技术的发展,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成为现今研究DOM组分特征的主要技术手段[5-6],与其他技术相比较,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具有灵敏度高、所用样品量少和监测速度快等优点[7],广泛用于研究土壤DOM的组成、来源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8-9]。杨威杉等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表明,气候条件变化对青海草甸土中DOM的来源、性质和组成的差异均有重要影响[10];梁俭等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研究三峡库区消落地带土壤 DOM的释放特征[11]。结合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揭示土壤DOM组分的农艺措施响应机制,然而运用多种光谱技术揭示土壤DOM对不同种植模式农田的反应研究相对较少。

冀西北坝上地区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12],作为京津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该区域近年来土壤沙化趋势明显,生态农业发展势在必行。土壤DOM是有机质中易于迁移的组分,研究其组分特征及其对农田种植模式的响应机制,对于制定该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2000年来,坝上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治理工程,该地区植被得到一定恢复[13]。农田由传统的粗放种植模式为主转变为种植反季节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集约化种植马铃薯和粗放管理的饲草作物等,导致该区域呈现农田、林地、草地并存,温室大棚、不同肥水管理农田、粗放经营农田等种植模式多样化[14-15],且由于地理及土壤肥力存在空间差异性,不同种植模式长期分化并存。研究冀西北坝上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溶解性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机制,有利于明确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应采用的农业种植模式,可为保护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建设沙壤土可持续生态农业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土壤采样

研究区域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的张北县(114°75′~115°29′E,41°17′~41°38′N),海拔高度1 700~2 100 m,年降水量350~450 mm,年平均日照2 897.8 h,土壤为栗钙土、沙壤质。根据乔赵崇等的研究[16],在坝上选择大棚蔬菜地[架豆角(Vigna unguiculata)]、露地蔬菜地[莴笋(Asparagus officinalis)]、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地、青贮玉米(Zea mays)地、燕麦(Avena sativa)地、林地[4~50树龄杨树(Populus)]、草地7种种植模式农田,各类型地块总体理化指标如表1所示。利用前人研究方法[17]每种模式选择2个地块,于2017年进行土样采集,每个样地选择3个样方,每个样方4 m2,每个样方按“S”形采集5个点,采集0~20 cm土壤。现场混匀,去除土壤中杂质置于塑封袋中,带回实验室风干。分成2个部分,分别进行土壤DOM三维荧光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等理化指标的测定。

1.2 样品分析方法

土壤DOM荧光光谱分析,取一定量的土壤,按照土水比1:10用KCl溶液(1 moL/L)振荡提取(25 ℃、200 r/min、24 h),离心后(5 000 r/min、15 min)过0.45 μm玻璃纤维滤膜后获得待测定DOM溶液,并将DOM溶液稀释10倍,以降低内部滤波器效应[18]。DOM三维荧光光谱利用Hitachi F-7000型荧光光谱分析仪扫描,带通( Bandpass):激发波长λEx=5 nm,发射波长λEm=5 nm;扫描速度:2 400 nm/min。三维荧光光谱测定激发波长(Ex)200~440 nm,发射波长(Em)250~600 nm,以Milli-Q超纯水作CK[19]。

土壤DOM紫外光光谱采用岛津UV-245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吸收光谱扫描[20],取2 g土壤样品,以蒸馏水为浸提液,土水比为1 ∶10;在振动器上连续振荡12 h,离心10 min(4 000 r/min),过0.45 μm玻璃纤维滤膜,滤液即为土壤DOM储备液[21]。扫描波长范围为190~900 nm,扫描波长间隔为2 nm。SUVD254 nm为254 nm 的紫外吸光度与溶解性有机碳浓度(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的比值;E4/E6为465 nm和665 nm的紫外吸光度之比;D253 nm/D203 nm为253 nm和203 nm的紫外吸光度之比[19-20]。土壤DOC采用岛津TOC-5000A测定。土壤理化指标采用常规分析法测定。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和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三维荧光光谱特征使用Matlab 2007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植模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的影响

2.1.1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的三维荧光光谱(EEM)区域积分(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FRI)定量分析如图1所示。对EEM进行荧光光谱FRI定量分析,能对EEM的细微变化进行定量区分,进而提高谱图的识别能力[21-23]。根据Chen等的方法[24],将EEM谱图分为5个区域:区域Ⅰ[P(1,n) ,Ex/Em=(220~250) nm/(280~330) nm]是络氨酸类蛋白质区;区域Ⅱ[P(Ⅱ,n),Ex/Em=(220~250) nm/(330~380) nm]是色氨酸类蛋白质区;区域Ⅲ[P(Ⅲ,n),Ex/Em=(220~250) nm/(380~550) nm]是类富里酸区;区域Ⅳ[P(Ⅳ,n),Ex/Em=(250~400) nm/(280~380) nm]是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区;区域Ⅴ[P(Ⅴ,n),Ex/Em=(250~400) nm/(380~550) nm]是类腐殖酸区[25]。通过FRI定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土壤DOM的EEM均可分为5个区域,且各农田土壤DOM区域存在较大差异。

2.1.2 种植模式对土壤DOM组分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的组分变化如图2所示。土壤DOM的P(Ⅰ,n)在0.94%~4.08%之间,大小顺序为燕麦地>林地>马铃薯地>青贮玉米地>草地>露地菜地>大棚菜地。P(Ⅱ,n)在2.52%~6.68%之间,大小顺序为马铃薯地>林地>燕麦地>青贮玉米地>草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P(Ⅲ,n)在17.97%~23.82%之间,大小顺序为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草地>马铃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P(Ⅳ,n)在7.03%~8.64%之间,大小顺序为露地菜地>马铃薯地>林地>青贮玉米地>大棚菜地>草地>燕麦地。P(Ⅴ,n)在58.95%~69.79%之间,大小顺序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马铃薯地。可见冀西北坝上地区土壤DOM主要以类腐殖酸为主,其次为类富里酸[20]。粗放式经营的燕麦地络氨酸蛋白质类组分含量较高,充分灌溉并大量施用化肥的马铃薯地色氨酸蛋白质类组分含量较高,归还率较高的青贮玉米地类富里酸组分含量较高,增施有机肥并充分灌溉的蔬菜地类腐殖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含量较高,林地类蛋白组分含量较高,草地类腐殖酸含量较高。

2.1.3 种植模式对土壤DOM三维荧光参数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维荧光参数如图3所示。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450 nm/500 nm)是激发光波长370 nm时,荧光发射光谱中450、500 nm处荧光强度比值, 可用来区别有机质的来源[25]。可将荧光指数值分为1. 4、1. 9, f450 nm/500 nm<1.4表明来源于外来输入, f450 nm/500 nm>1.9表明来源于土壤中微生物代谢产物[26]。一般f450 nm/500 nm值越高,溶解性有机质的芳香性越低。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土壤DOM的f450 nm/500 nm在1.32~1.64之间,露地菜地最高,大棚菜地次之,燕麦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表明增施有机肥和增加农作物的归还率能够增加土壤DOM的微生物源,并使其芳香性降低,而施用化肥及粗放式经营增加土壤DOM外源特性,并增加其芳香性。自生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是激发波长 254 nm 下,发射波长在380、430 nm处的荧光强度比值[20,27],当BIX>1时,表明微生物活性强,自生源特征强;BIX值在0.6~0.7范围,表明微生物活性较弱,陆源特征强[27]。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土壤DOM的荧光参数BIX值在0.43~0.62之间,马铃薯地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可见冀西北坝上土壤DOM陆源特征较强,特别是粗放式经营将进一步增加土壤DOM的陆源特征。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是表征土壤DOM的腐殖化程度,当HIX小于4时,DOM腐殖化程度较弱;当HIX高到10~16时,DOM具有显著的腐殖质特征,主要为陆源输入[20-21,28]。不同种植模式农田土壤HIX值在5.28~13.65之间,大棚菜地最高,草地次之,马铃薯地最低,燕麦地、林地和马铃薯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可见施用有机肥和种植归还率较高的作物能够明显增加土壤DOM腐殖化程度,而施用化肥和粗放经营能够显著降低土壤DOM腐殖化程度。

2.2 种植模式对土壤DOM紫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紫外光谱参数如图4所示。紫外参数SUVD254 nm是指在254 nm波长下的吸光度与DOC的比值,SUVD254 nm可以表征DOM的腐殖化程度,SUVD254 nm越大,DOM的腐殖化程度越高[20,29]。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的DOM紫外参数SUVD254 nm在0.02~1.31之间,青贮玉米地和露地菜地显著高于除大棚菜地外的其他种植模式,草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可见施用有机肥和种植归还率较高的作物能够明显增加土壤DOM腐殖化程度。紫外参数E4/E6反映土壤DOM腐熟度,不同種植模式下E4/E6在4.7~10.7之间,大棚菜地和露地菜地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燕麦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可见增施有机肥能够促进土壤DOM腐熟程度,粗放管理降低土壤DOM腐熟程度。紫外参数D253 nm/D203 nm比值较小时,取代基主要是由不可取代的芳香环构成;比值越大,DOM的芳香性则越小,芳环取代基中的羧基、羰基、羟基、脂肪含量较高[20,30]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的DOM紫外参数D253 nm/D203 nm在0.10~0.45之间,燕麦地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大棚菜地和露地菜地显著低于其他种植模式。可见粗放式经营使土壤DOM芳环上的取代基中的羧基、羟基、羰基、脂肪含量较高,施用有机肥充分灌溉增加土壤DOM的芳香性。

3 讨论

3.1 土壤DOM光谱特征对土壤肥力的响应

DOM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有机质组分,既能够被生物降解成为无机物被生物所利用,其中小分子DOM又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29]。DOM组分转化及其降解既是土壤养分转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反映土壤养分释放的关键过程,同时由于DOM易溶于水,因此其迁移规律又能够反映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根据土壤DOM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2),土壤类富里酸与總氮、总磷和活性磷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络氨酸蛋白和色氨酸类蛋白组分与总磷呈极显著负相关,类腐殖酸与总磷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随着土壤总磷含量的增加,土壤DOM中富里酸、类蛋白等小分子组分含量降低,而土壤DOM类腐殖酸大分子组分含量增加,即土壤总磷主要分布在大分子DOM组分中,土壤中小分子DOM中的磷易于被生物吸收利用;随着总氮的增加,DOM中类富里酸含量降低,该区域土壤DOM组分对磷素的影响大于氮素,特别是DOM有利于促进活性磷迁移转化,因此大量施用有机肥的蔬菜田土壤中DOM类腐殖酸组分含量较高,大量施用化肥的马铃薯田土壤中DOM类富里酸组分含量较低。根据荧光参数、紫外参数与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HIX与总磷呈极显著性正相关,E4/E6与总有机碳和总磷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D253 nm/D203 nm与总磷和活性磷呈显著性负相关。表明随着土壤磷含量的增加,DOM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芳香性增加,即土壤中磷素特别是活性磷的增加使土壤中DOM稳定性增强,可见DOM能够较好地固定磷素,大分子DOM降低磷素的迁移转化。因此冀西北坝上地区应该采用增加土壤大分子DOM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和保持土壤肥力。

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能够反映农田土壤的供肥能力[31],而土壤微生物又是DOM的主要来源。根据乔赵崇等的研究[31],冀北坝上地区土壤DOM光谱特征与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间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络氨酸蛋白和色氨酸类蛋白组分与蔗糖酶(sucrase,SUC)活性和微生物量碳呈显著负相关,与脲酶(urease,UR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类富里酸组分与微生物量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类腐殖酸组分与蔗糖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呈显著正相关,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土壤DOM类腐殖酸组分含量越高,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越强,而类蛋白组分含量高则会抑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脲酶是反映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主要酶类[32],蔗糖酶是反映土壤生物活性的主要酶类[33],脲酶和蔗糖酶主要是降解土壤DOM小中类蛋白组分。土壤DOM荧光参数f450 nm/500 nm与蔗糖酶、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HIX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微生物量碳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DOM紫外参数E4/E6与微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可见随着土壤酶活性的增强,微生物源DOM增加;随着土壤DOM腐熟程度和芳香性的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量增加。表明土壤DOM类腐殖酸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进而促进土壤养分转化,而土壤DOM小分子类蛋白组分则被微生物降解转化。

3.2 土壤DOM光谱特征对种植模式的响应机制

种植模式是人类对农田的管理方式,通过人类干扰及外源输入对农田土壤理化环境产生影响,进而达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目标。土壤中DOM是活跃的有机质组分,对人类扰动和外源输入较为敏感。冀西北坝上地区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其理化性状对种植模式的反应更加敏感。与残存草地土壤相比,设施农业大棚菜地通过改善土壤环境,增施肥料和充分灌溉,增加土壤氮磷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从而增加土壤DOM类腐殖酸和微生物产物组分含量[34];露地菜地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灌溉,使土壤DOM类腐殖酸和微生物产物组分含量增加[34],但与大棚菜地相比,由于不能提高土壤温度等气候环境,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略低,土壤DOM降解能力减弱,土壤DOM色氨酸和类富里酸组分含量降低,类腐殖酸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含量增加,可见改善农田环境增加温度可促进土壤中DOM大分子组分降解;大量施用化肥并充分灌溉的马铃薯地,增加了土壤氮磷含量,土壤扰动频率高,土壤通气性好,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有机物降解,使土壤DOM类蛋白和微生物产物含量增加,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组分含量降低,增加了DOM自生源及芳香性;青贮玉米地及林地根系发达,作物对有机物降解作用较强,土壤DOM类腐殖酸组分含量降低;粗放经营的燕麦地以保护土壤、恢复地力为主,对土壤扰动较少,土壤DOM类蛋白和类富里酸组分含量明显增加。总体来看,施用有机肥和作物残落物,能够增加DOM类腐殖酸组分和微生物产物含量,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降低芳香性;增施化肥可增加DOM小分子组分和微生物产物含量,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灌溉能够增加DOM微生物产物含量,促进DOM芳环的降解,增强DOM的腐熟程度;粗放经营使土壤DOM小分子组分增加,降低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改善农田环境、增加温度可促进土壤中DOM降解,降低腐熟程度,增加芳香性,增加陆源特征。得出结论,农田土壤在加大利用强度时,使DOM小分子组分含量增加;而在保护性耕作过程中使DOM大分子组分含量增加。因此冀西北坝上地区作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应降低土壤小分子DOM含量,增加类腐殖酸组分,降低面源污染,增施有机肥,适度灌溉,减小利用强度,扩大种植饲草作物面积,以保持土壤肥力及增强保肥能力,提高水源涵养区生态效益。

4 结论

冀西北坝上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的三维荧光光谱在不同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土壤DOM以类腐殖酸组分为主,P(V,n)在58.95%~69.79%之间,大小顺序为露地菜地>大棚菜地>草地>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马铃薯地;其次为类富里酸组分,P(III,n)在17.97%~23.82%之间,大小顺序为青贮玉米地>燕麦地>林地>草地>马铃薯地>大棚菜地>露地菜地。

通过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DOM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特征可知,施用有机肥能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腐熟程度和微生物源特征;增温灌溉等改善土壤环境措施能增加DOM芳香性和陸源特征;施用化肥能增加DOM自生源及芳香性;种植饲草作物能增加土壤DOM小分子组分,增加DOM的腐殖化程度和陆源特征。

土壤DOM的光谱特征能够指示土壤供肥能力,随着土壤DOM类腐殖酸组分含量的增加,土壤供肥能力增强,保肥能力增加。冀西北坝上地区欲增强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农田应增施有机肥,适度灌溉,减小利用强度,扩大种植饲草作物面积。

参考文献:

[1]Zsolnay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artefacts,definitions,and functions[J]. Geoderma,2003,113(3/4):187-209.

[2]Schmidt M W I,Torn M S,Abiven S,et al.Persistenc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s an ecosystem property[J]. Nature,2011,478(7367):49-56.

[3]He X S,Xi B D,Wei Z M,et al.Fluorescence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spectroscopy with regional integration analysis for characterizing compo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landfill leachate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1,190(1/2/3):293-299.

[4]Bhattacharya R,Osburn C L.Spatial patterns i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 controlled by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in a coastal river network:the Neuse River Basin,USA[J]. Water Research,2020,169:115248.

[5]Kaal J,Cortizas A M,Biester H.Downstream changes in molecular composition of DOM along a headwater stream in the Harz mountains (Central Germany) as determined by FTIR,Pyrolysis-GC-MS and THM-GC-MS[J]. Journal of Analytical and Applied Pyrolysis,2017,126:50-61.

[6]Gu N T,Song Q B,Yang X L,et al.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and biodegradability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leached from non-point sources in southeast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20,258:113807.

[7]Li Y P,Wang S R,Zhang L.Composition,source characteristic and indication of eutrophic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of Erhai Lake[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5,74(5):3739-3751.

[8]范春辉,常 敏,张颖超.泾渭河交汇区域平水期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的光谱性质[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6,36(9):2863-2869.

[9]翟天恩,霍守亮,张靖天.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垂直分布光谱特性[J]. 环境工程学报,2017,11(11):6196-6204.

[10]杨威杉,李 猛,孙笑蕾,等.不同海拔下青海草甸土中溶解性有机质的荧光光谱特征[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9,39(5):1477-1482.

[11]梁 俭,江 韬,卢 松,等.淹水条件下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释放DOM的光谱特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J]. 环境科学,2016,37(7):2496-2505.

[12]代士良.康保县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13]刘正恩.河北坝上生态退化现状、原因及对策措施[J]. 生态经济,2010,26(1):166-169.

[14]王石英,蔡强国,吴淑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研究展望[J].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38-142.

[15]刘纪远,刘明亮,庄大方,等.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2,32(12):1031-1040.

[16]乔赵崇,王炯琪,赵海超,等.种植模式对冀西北坝上土壤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20,29(6):1139-1146.

[17]连玉珍,栗慧江,韩晓浩,等.土地利用方式对巴宜区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J]. 高原农业,2019,3(4):390-398.

[18]Burdige D J,Kline S W,Chen W H.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marine sediment pore waters[J]. Marine Chemistry,2004,89(1/2/3/4):289-311.

[19]王圣瑞.湖泊沉积物-水界面过程:基本理论与常用测定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0]李瑞鑫.不同农艺措施对冀北坝上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特征的影响[D]. 张家口:河北北方学院,2019.

[21]武佳颖,武敏桦,闫静琪,等.春玉米覆膜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影响[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6(11):27-33,44.

[22]李艳平,王圣瑞,赵海超,等.洱海水-陆界面溶解性有机氮组成结构及生物有效性——以永安江为例[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7,37(4):1189-1197.

[23]吴华勇,周泽宇,王洪涛,等.光谱校正对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1):3044-3048.

[24]Quideau S A,Chadwick O A,Trumbore S E,et al.Vegetation control on soil organic matter dynamics[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2):247-252.

[25]Wolfe A P,Kaushal S S,Fulton J R,et al.Spectrofluorescence of sediment humic substance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lacustrine organic matter provenance in response to atmospheric nutrient enrichm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2,36(15):3217-3223.

[26]McKnight D M,Boyer E W,Westerhoff P K,et al.Spectrofluoro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for indication of precursor organic material and aromaticity[J].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2001,46(1):38-48.

[27]Huguet A,Vacher L,Relexans S,et al.Properties of fluorescent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Gironde Estuary[J]. Organic Geochemistry,2009,40(6):706-719.

[28]肖隆庚,陈文松,陈国丰,等.中国南海CDOM三维荧光光谱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160-167.

[29]高 洁,江 韬,李璐璐,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DOM)吸收及荧光光谱特征[J]. 环境科学,2015,36(1):151-162.

[30]谢 理,杨 浩,渠晓霞,等.滇池典型陆生和水生植物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光谱分析[J].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72-79.

[31]乔赵崇,赵海超,黄智鸿,等.冀北坝上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2019,28(3):498-505.

[32]李亚娟,刘 静,徐长林,等.不同退化程度对高寒草甸土壤无机氮及脲酶活性的影响[J]. 草业学报,2018,27(10):45-53.

[33]蒋永梅,师尚礼,田永亮,等.高寒草地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 水土保持学报,2017,31(3):244-249.

[34]謝 军,赵亚南,陈轩敬,等.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及其结构特征的影响[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38(7):2250-2255.

猜你喜欢

种植模式
3种水草种植模式对河蟹养殖生产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对烤烟根际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烟草生长的影响
不同种植模式对稻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晚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兴化市昌荣镇“土地全程托管”种植模式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