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留学生汉语听力交际障碍及课堂提升训练

2022-02-14薛楠邹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期

薛楠 邹璐

内容摘要: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由听力引起交际障碍,这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笔者对由听力引起的交际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人说话语速过快、中国人说话带有方言口音、汉语学习者自身辨音能力较弱、教材内容与实际交际联系不紧密这四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几项听力微技能训练方法和听力材料选取方案来解决由这几项原因造成的交际障碍。

关键词:听力交际障碍 听力微技能 听力材料选取 听力训练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发展了几十年,本着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汉语水平考试(HSK)也在不断改革发展,但依然存在通过高水平考试的汉语学习者发音不标准、甚至听不懂中国人说话,表达能力也不强。在笔者看来这些问题与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关系。

一.外国留学生汉语听力交际障碍产生的原因

1.中国人语速过快

孟国(2006)指出,外国学生普遍认为交际中听不懂汉语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语速过快。[1]但在Christophe Coupé和Yoon Mi Oh(2019)的实验数据指出,一种语言信息密度越高,平均语速越慢。大部分语言单位时间表达意义效率相同,但输出音节数量不同。[2]在另外一组实验数据中测量了七种语言,数据显示,七种语言中汉语普通话语速最慢(5.18音节/秒),日语和西班牙语最快(接近8音节/秒)。

孟国(2006)的调查显示,中国男性语速在245字/分钟以上的占50.6%,女性占44.19%,语速在200字/分钟以下的男性占14.46%,女性占20.93%。[3]由此可见近半数中国人语速在245字/分钟之上。国家汉办编制的《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2002)要求四个年级需要听懂语料的语速分别是160-180字/分钟、180-200字/分钟、180-240字/分钟、180-280字/分钟,如果按照此大纲的标准,只有部分四年级学生才能听懂中国人说话。

另外新版HSK六级听力材料语速在246-249字/分钟之间,[4]所以即使是通过HSK六级考试的学习者,依旧难以听懂大部分中国人说话。由此看出,我们听力教材大纲对语速要求应贴近实际生活。

2.中国人说话带有方言口音

中国人说话有方言口音是普遍现象。即使是最接近普通话的北方方言,也由于包含多个次方言区而各有特点。由于大多数中国人不会特意进行普通话训练,这就造成大部分人的普通话带方言口音,虽然这不会对不同方言区的人造成交际障碍,但会对外国留学生产生听力理解障碍。

3.汉语学习者自身辨音能力较弱

辨音能力较弱的学习者除了在听力理解方面有障碍,还会伴随“洋腔洋调”,这些学生模仿能力较差,学习发音较吃力。听觉语音学研究表明,模仿能力与辨音能力密切相关。听觉越灵敏,辨别语音能力就越强,听后模仿能力也就越强。[5]因此,学习者的“洋腔洋调”必须引起重视。

4.教材内容与实际交际联系不密切

汉语学习者最终目标是交际,国际中文教学目标也是提升学习者交际能力。但有部分学习者认为听力教材的语料脱离实际生活。李瑛(2015)指出38%的学生希望增加实况录音内容。[6]

二.外国留学生应提高的听力微技能

在聽力教学方面,很多学者都提出应注重提升外国留学生的听力微技能,其中包括辨别分析能力、记忆储存能力、联想猜测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边听边记能力、听后模仿能力、检索监听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7]基于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外国留学生应提高的听力微技能包括:辨别分析能力和听后模仿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联想猜测能力以及检索监听能力。

1.辨别分析能力和听后模仿能力

辨别分析能力是指处理声音信号的能力,包括接收语音信号和分析语音信号。在接收声音信号时,听觉器官越灵敏,接收到的声音越清晰。听觉器官能接收清晰的语音信号,对自己发出的语音信号也起到了监控作用,因此加强辨别分析能力是为了听后模仿奠定基础。

辨别分析能力主要是辨别音位,而学习者所学的第二语言会有母语中没有的音位,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对第二语言陌生音位识别不准确,甚至直接用母语中近似音位代替,所以听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辨别出正确的语音信号,同时也会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因此后续听后模仿能力会直接受影响。而使用母语近似音位来代替,就会出现“洋腔洋调”。

李晓琪(2016)还指出,语言信号出现的环境中包含着很多非语言信号,比如环境中存在的噪音。她认为辨别分析能力还应包括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混杂时,能够有效提取语言信号的能力。[8]但笔者认为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混杂的情况下提取出语言信号的能力应该归为检索监听能力的内容之中。

当然,并非所有“洋腔洋调”的学习者在辨别分析能力方面会有听力交际障碍,有一类学习者在接收声音信号时能够辨别出音位,但发音不准确,这类学习者是听后模仿能力不够强。影响听后模仿能力的因素包括对音位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不熟悉,或发音器官不能很快适应音位的发音方法,但只要辨别分析能力比较强,听后模仿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2.快速反应能力和联想猜测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影响接受信号的速度,前面提到外国留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人说话语速过快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改善。李晓琪(2016)提到,记忆储存能力可以加快对语言信号的处理速度。[9]根据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语言信号对学习者进行不断刺激—反应—强化,从而使学习者缩短对信号的处理时间。在此过程中,记忆也能得到强化,记忆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可同时得到训练,甚至可用快速反应能力训练来带动记忆储存量。但笔者认为目前造成学习者快速反应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听力材料语速不贴近实际生活和汉语教师习惯性地放慢语速这两方面。

联想猜测能力则是在接收语言信号过程中遇到无法理解的信号时,是否有能力利用熟悉信号来猜测出不能理解信号的意义。李晓琪(2016)认为联想猜测能力是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10]不过她只提到了利用理解的信号去联想猜测不理解的信号,并没有解释如何能够保证熟悉的信号能被识别,也没有提到如何保证能够快速地处理熟悉的信号。笔者认为通过快速反应能力训练,保证熟悉信号准确识别和快速处理熟悉信号的目的可以达到,因此快速反应能力应是联想猜测的前提。

3.检索监听能力

检索监听能力是带着目的在听力语料中检索需要的信号的能力,例如,做听力测试之前,提前给出问题或预览选项,都起到带着目的去监听的作用。虽然大部分学者没有重视监听检索能力,但李晓琪(2016)认为应该把该能力加入到听力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中。另外她在其专著中提出,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就能实现对该能力的提升,[11]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在前面提到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混杂的情境中,提取有效信号的能力应归为检索监听能力。非语言信号很容易辨别,不需要刻意去提高辨别非语言信号的能力。但是有些非语言信号可以对语言信号进行干扰,在实际交际中就存在各种非语言信号干扰,所以能否在各种声音中搜索到语音,甚至是能否在混乱的交际场合找到需要的信号依靠的是检索监听能力。

三.提升外国留学生听力微技能的课堂训练

1.提升外国留学生辨别分析能力的课堂训练

目前对汉语教师普通话水平要求一般在二级甲等以上,这样教师话语是标准普通话,且具备纠正发音的能力。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能够纠正学生发音的次数和时间有限,所以应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纠正能力,也就是提升音位辨别能力。

一方面,培养音位辨别能力可以在初级阶段让学生进行相似音位听读练习,虽然现有听力教材上有类似训练,但应增加这类练习的频率;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只在教授语音阶段注意培养学生音位辨别能力,随着后期学习的词汇、语法规则逐渐增多,教师很难兼顾学生的音位辨别能力。

针对这两种情况,首先应在语音教学阶段,在教授生词正确读音同时,教授拼读方法,并引导学生先自行尝试拼读,不正确时再纠正;其次,应在教学环节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师生、同学互动环节应贯穿教学始终。师生互动,教师输出正确语音,为学生提供参考标准;同学互动检验教学成果;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这种方法适合任何水平学生。

针对学习者听不懂带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这一问题,笔者也认为应该在听力材料里加入“方音”语料。在中级阶段的听力语料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与普通话最为近似的“方音”语料,比如北京话或者东北话;在高级阶段可以适当加入带有明显方言特色的语料,比如天津话或者带有四川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但方言惯用语、方言词不适合放入到语料中。因为中国人跨区域交际听不懂方言词和惯用语,而且方言词和惯用语有代替表达方式。同样,使用人群少的方言也不适合放入到听力语料中。

2.提升外国留学生听后模仿能力的课堂训练

听后模仿能力是以辨别分析能力为基础而能得到提升的能力。目前针对这项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教授发音方法和掌握发音部位、让学生多开口、教师纠音。所以提高听后模仿能力依旧可以从听的角度入手。

在上述提高辨音能力中提到同学相互纠正发音的方法在这里同样适用。在初级阶段是重点训练发音阶段,但随着同学之间交流增多,初学者输出的错误发音也会被周围同学接收,因此有人担心这些错误发音会被初学者模仿,但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一方面,听后模仿能力的获得要通过训练,如果仅是课堂上互动时出现错误语音,在数量上远远少于正确语音输入,并且在错误语音出现时,教师会及时进行纠音,那么纠音之后正确语音又进行一次强化刺激;另一方面,学生如果能够模仿较少的错误语音,那么他也可以模仿出正确语音,这类学生实际上已拥有较高的模仿能力。

3.提升外国留学生快速反应能力的课堂训练

快速反应能力在针对学习者跟不上正常语速的问题上起到作用,并能为联想猜测能力奠定基础。训练快速反应能力只需在对应学习者水平的听力材料进行提速。根据斯金纳刺激—反应论,通过提速不断缩短对已知信号的处理时间,这样就可以让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快速处理学过的信息,以及能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还可以加深记忆,避免遗忘。

4.提升外國留学生联想猜测能力的课堂训练

得到快速反应能力训练之后,学生可以缩短对熟悉信号处理时间,那么在处理包含未知信号的输入时,可以留给未知信号更多处理时间。由于语音总是成串出现,并转瞬即逝,这就需要在选择听力语料时注意控制生词数量。

在听力材料生词设置数量上,可以依据克拉申输入假说“i+1”的原理设置,并且生词应与学习者原有的基础相关,在语料播放速度上要略低于上一阶段所达到的最快速度,这样能够尽量让学习者听清楚生词语音,如果学生能结合原有基础猜测出陌生语音所代表的意义,也可以通过习得获取新知识,并且有利于学生整句输出能力。

5.提升外国留学生检索监听能力提升方法

检索监听能力的训练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可以通过提前审题,教师在听前提示来完成学生对关键词的检索。但在中高级学习阶段的学生按照之前几个能力的训练方式,应已具备一定的实际交际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在中高级的听力材料中应该加入一定量的非语言信号。

非语言信号并非完全起到干扰作用,笔者将非语言信号区分为两种,这两种非语言信号作用不同,第一种是代替初级阶段提前审题、教师提示作用的非语言信号——真实环境中的背景音,比如在特定环境中存在的非语言信号;另一种则是干扰学生听力的噪音。在听力材料中加入生活中的背景音,根据“图式”原理,生活中的背景音可以直接激活听者在该场景需注意的信号,以便预测到语料中需注意的地方。听力材料中加入噪音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抗干扰能力,而抗干扰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跳跃障碍,将注意力放到有效信号监听中。

目前,很多学者提出有关听力微技能观点大致相同,但具体内容上又有细微区别。本文中提出的观点和训练方法融入了更多实际交际因素,因为听力教学任务、听力教材和测试设计都应围绕交际展开,上述几项听力微技能也都相辅相成,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几项能力的训练,并且训练应贯穿听力教学始终。

参考文献

[1]孟国. 汉语语速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

[2]Christophe Coupé ,Yoon Mi Oh (Science Advances 04 Sep 2019:Vol.5,no.9,eaaw2594).Different languages similar encoding efficiency:Comparable information rates across the human communicative niche https://advances.sciencem ag.org.

[3]孟国. 汉语语速与对外汉语听力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 4, 129 -137.

[4]熊晁琳. 新HSK(六级)与新TOCFL(流利精通级)的对比研究——以听力部分测试为例[D]. 暨南大学, 2018.

[5]葛迅.听觉训练与语音教学[J].福建外语,1991(Z1):47-51+66.

[6]李瑛.对外汉语中级听力教学研究——以《发展汉语中级听力Ⅰ》教材调查为例[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04):68-69.

[7]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

[8]李曉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8.

[9]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9.

[10]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

[11]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4-15.

注:南开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留学生Carla Repmann参与本文撰写。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