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02-11李宇佳陈为东

现代情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李宇佳 陈为东

摘 要:[目的/意义]调查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主观感知体验有助于优化平台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方法/过程]依据用户体验相关模型,从美学、含义、行为、情感、价值5个体验维度构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体系,根据物元可拓法给出体验效果的物元模型和计算过程,并以“社科学术圈”公众号为例。[结果/结论]“社科学术圈”用户在美学、含义维度的体验效果为满意等级,在行为、情感、价值维度的体验效果为一般等级,总体体验效果倾向满意,分析了体验结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体验效果;物元可拓法;优化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2.011

〔中图分类号〕G2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2)02-0117-13

Research on User Experience Effect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s

Li Yujia1 Chen Weidong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2.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Investigating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users can help optimize the quality and effects of knowledge services.[Method/Process]Based on related models of user experience,an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 user experience effects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meaning experience,behavior experience,emotional experience,and value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ethod,the matter-element model and calculation process of the user experience effect were given,and the“Academic Circle of Social Sciences”official account was taken as an example.[Result/Conclusion]The user experience of the“Academic Circle of Social Sciences”official account in the aesthetic and meaning dimensions belongs to the satisfaction level,and the experience effect in the behavior,emotion,and value dimensions belongs to the general level.The overall experience effect tends to be satisfactory.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academic WeChat official account;user experience;experience effect;matter-element extension method;optimization strategy

微博、微信公眾号、客户端APP等多元的新媒体工具已经渗入科研领域,为学术信息的传播、扩散、共享和知识服务开辟了新渠道、新途径[1],学术新媒体应运而生。学术新媒体支持用户之间的知识社交行为和社会化阅读行为,为科研发展及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协作、会话与知识交流给予了契机和承载场景[2]。学术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术新媒体的一种新形态,借助微信平台致力于学术信息服务,包括综合性学术微信公众号和立足于期刊的专业性学术微信公众号[3],其中综合性类如:壹学者、经管之家、科学网、小木虫、学术志、募格学术、社科学术圈、知社学术圈等;专业性类如图情领域的现代情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情报杂志等。学术微信公众号迎合用户碎片化阅读需求,聚焦了学术圈的学术资源、学术新闻事件、科学发现、热点趋势、论文推送、写作指导、学术视频等,有助于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有利于构建学术社群。壹学者、经管之家、科学网、小木虫、学术志等学术微信公众号还具有相应的电脑端网站和APP,从多维渠道供给学术信息。

1 学术微信公众号研究现状

学术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术新媒体的一种形态,给学术用户提供便捷的学术信息获取渠道。目前关于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主要聚焦于:①影响因素。谭春辉等[4]得出满意度是影响用户持续使用学术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因素,感知有用性、期望确认、感知娱乐、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间接影响用户的持续使用。李进华等[5]认为,信息内容质量和信息效用质量影响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满意度。王曰芬等[6]调查发现,方法、工具、技术等是微信用户共享较多的学术类信息,自我效能和感知行为控制显著影响微信学术信息的共享意图。②传播效果。张兰等[7]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影响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指数有公众号命名方式、头像设置、是否认证和菜单等,而文章阅读量和在看量受到文章类型、标题、推送频率、互动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赵文青等[8]认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应注重内容发布的时机、位置和文章类型,有助于提高传播效果。③運营现状。杨颖等[9]通过分析4个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志、社科学术圈、募格学术、中外学术情报)的运营,提出从服务观念、PGC生产力和跨行合作来提升运营能力。周华清[10]为了优化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效果,借鉴个案“学术中国”的经验,得到了定位准确、加强内容、整合资源等启示。张艳萍[11]认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具有盈利基础,应实现学术期刊资源的跨媒体整合,以规避运营风险。④不足与建议。学术微信公众号存在活跃度低、设置同质化、内容简单化、功能单一化、粉丝数量少、边界模糊、学术泛化、推文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复制纸质期刊、原创率低等[12-14]问题。曹继华[15]认为,学术类微信公众号有助于信息推送和文化传播,还需完善公众号的导航、信息发布和交互等。向晴等[16]从活跃度、影响力和发文内容3个方面调查了图情领域个人微信公众号,提出了利用名人效应、强化推广、保持活跃、关注热点等建议。程琴娟等[17]通过调查得出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在功能、信息服务、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还需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推送效果。Cheng Z X等[18]认为,学术微信公众号的主要人群为青年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需通过用户画像分析学术微信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习惯,实现精准知识服务。

学术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研究的欠缺,不利于用户持续性使用,为了提升用户粘性和推文的阅读量及影响力,有必要深入探索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主观感知体验,发现缺陷,进而有目的性地优化平台的知识服务。微信有助于学术发现,可用于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评价[19]。学术微信公众号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但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探索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有助于完善内容传播、优化平台功能,从而提升运营能力。

2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指标体系构建

体验是个体面向真实或虚拟事物时自发的主观感受,与心理和情绪密切相关。用户在学术微信公众号平台上阅读文章或开展社会化交互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感知体验。

2.1 用户体验概述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或UX)源于人机交互领域,以用户为中心作为设计原则,包括品牌、可用性、功能性和内容4个要素[20]。关于用户体验的模型有:①五要素经典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体验子系: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21];②5E模型,包括有效性、效率、吸引、容错、易学[22];③蜂巢模型,包括有用、可用、合意、可寻、可靠、可接近(可及性)、价值[23];④APEC模型,涵盖审美、情感、认知和实用,探究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关系[24];⑤CUBI模型,涵盖内容、用户目标、业务目标和交互[25];⑥VADU模型,包括易用性、价值、可抵达性、使用意愿(吸引度)[26]。Norman D A[27]将产品设计水平分为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并将用户体验延伸到人—物交互的本能层、情感层和行为层3个方面。Desmet P等[28]将用户体验分为美学体验、含义体验和情感体验。学术微信公众号以提供学术资讯、论文写作指南或技巧、学术文章分享等学术信息服务为主,主要面向科研人员,同时支持分享和留言等知识社交行为,给用户带来实用和享乐双重价值,其外在设计、知识表征方式与内在知识价值会产生多种主观体验。在此依据用户体验的众多模型和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存在意义,归纳出了5种用户体验,分别为基于本能感官的美学体验(感官体验)、推文内容的含义体验(内容体验)、操作与交互过程的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和长期使用后的价值体验,如图1所示。

2.2 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体系

美学、含义、行为、情感和价值5种体验作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还含有多个二级指标。

2.2.1 美学体验

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美学体验是指平台的界面、导航、交互、图标、功能等设计的元素符号和元素的布局、组织、内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的美感,令用户感知到愉悦性、舒适性和满意,是一种即时性体验。沈军威等[29]认为,美学体验包括平台的色彩搭配、界面设计风格和布局合理性等。Lidwell W等[30]在《通用设计法则》提及了美观实用效应、功能可见性等设计法则,美观实用效应是指用户认为美观的设计更实用。功能可见性(又称承担特质)属于视觉感知,能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学术微信公众平台的符号,突显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减少认知负荷,功能可见性越好说明平台在设计上越符合用户心理特征,具有美学效果,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完成目标。在此,将界面美观性、布局合理性和功能可见性作为衡量学术微信公众号美学体验效果的二级指标。

2.2.2 含义体验

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含义体验(内容体验)是指用户对浏览的信息内容的理解和评价等认知体验,内容是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由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元素组成,具有多样性。自媒体平台内容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术微信公众号内容的新颖性和原创性越来越重要[31]。学术新颖性是指学术信息的新鲜度和吸引力,原创性将体现文章的创新价值。王杰[32]将创新性作为评价学术微信公众号信息质量的指标之一,文章内容的创新性影响着用户对内容的含义体验。王东等[33]将可读性等作为学术虚拟社区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可读性强的文章包含的信息图表等知识表征形式易于理解,学术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可读性将影响用户持续阅读行为。Ke P等[34]得出信息的有效性会影响信息质量,进而影响用户体验。学术微信公众号的有效性是指平台发布的信息资源符合用户心理预期和需要。在此,将新颖性、原创性、可读性、有效性作为衡量学术微信公众号含义体验效果的二级指标。

2.2.3 行为体验

行为体验表现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在点赞、评论、转发、交互等信息行为时的心理感受。王萍等[35]将友好性作为政务微信公众平台界面设计的操作体验指标,友好性是指平台在容错性、响应性和使用效用上令人满意,表现出简单易操作,符合公众行为习惯。陈为东等[36]认为,学术新媒体环境给学术信息的意外获取带来了期望,由于学术新媒

体种类多元且信息资源不断更新,用户会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偶遇到感兴趣或有用的学术信息,即信息偶遇行为。科研用户在使用学术微信公众号时可能获取有用信息,因此,可将偶遇性作为行为体验的一个指标。任务是用户使用微信获取信息的驱动力,用户在已有目标或探索性搜索过程中受到任务复杂度的影响,在操作行为过程中会感知到任务难度和完成度[37-38]。任务完成度是指用戶在搜索、获取、转发等操作时能够容易实现行为目标和高效率程度。场景转移性是指学术微信公众号允许用户收藏、将信息分享到朋友圈或微信群实现操作情境转移,或者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学术信息的跨屏交互,如通过文件传输助手将信息发送到电脑端。李燕[39]认为,用户体验效果会影响跨屏参与行为,说明跨屏交互行为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用户体验的好坏。在此,将友好性、偶遇性、任务完成度、场景转移性作为衡量学术微信公众号行为体验效果的二级指标。

2.2.4 情感体验

PAD三维情感模型包括情感的愉悦度、激活度和优势度[40],其中愉悦度是指情感极性,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是否感到愉悦是衡量情感的重要指标。归属感会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社会性交互[41],而学术微信公众号关注的用户之间也形成了虚拟社区,归属感可能影响学术微信公众号的持续使用。用户满意度经常用于衡量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朱娅茹等[42]认为,满意度会影响用户对阅读APP的持续使用行为,Shao Z等[43]认为,满意度会影响用户社交网络使用粘性。Guo L Y等[44]认为,感知有用性会影响微信公众号粉丝参与行为,而参与行为的3个基本主题为沉浸、激情和主动[45],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在浏览文章或社会化交互过程中可能产生沉浸心理体验。用户需要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体验[46],依赖表明用户从心理和行为上期盼与学术微信公众号进行互动。在此,将愉悦性、归属感、满意度、沉浸感和依赖感作为情感体验的二级指标。

2.2.5 价值体验

学术微信公众号的价值体验属于长期性体验,用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认知上的提高和情感上的满足,表明该平台使用户受益,塑造了良好的网络口碑。崔竞烽等[47]认为,使用受益度对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满意的贡献较大,学术微信公众平台和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都致力于知识服务,因此,使用受益度可作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之一。根据用户体验蜂巢模型得知,价值性是体验的核心要素,用户体验价值会影响品牌价值[45],品牌需提升自身价值,从而使用户对品牌产生忠诚、满意、黏着和认可[48]。自我成就感会引发用户持续选择该品牌并提升品牌价值[49]。在此,将使用受益度、品牌价值和自我成就感作为衡量价值体验效果的二级指标。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指标体系及指标解释,如表1所示。

3 物元可拓模型视角下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度量过程

利用物元可拓模型判定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主要过程包括:确定物元可拓模型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度量物元,给出待度量物元的关联函数并计算关联度,赋予度量指标权重,判断用户体验效果等级。

3.1 物元可拓模型概述

蔡文[50]提出物元分析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矛盾问题(不相容问题、对立问题、客观矛盾问题),从而发现矛盾问题的解决规律和方法,即普通常规方法无法处理,但可以通过转化形式得以解决。他将物元理论和可拓学中的可拓集合理论结合起来,将研究对象集合中的元素转化到经典子集内,进而借用关联函数计算元素与集合关系。经典集合用0或1分别表示元素不属于或属于集合,揭示了事物的确定性概念。矛盾问题具有模糊性,采用模糊数学的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思想,将矛盾问题中的元素转化为[0,1]之间的实数,再计算隶属度。事物实际矛盾问题在物元可拓法下转换为形式化的问题模型并可用数学形式表达,为问题解决提供决策依据。物元是事物的基本元,囊括事物(M)、特征(C)和量值(或称特征值,V)3个要素,以有序三元组R=(M,C,V)刻画物元,如R=(绳子,长度,25m),绳子指代事物,长度是指特征,25m是指特征量值。一个事物有多个特征,绳子还有重量、粗细等特征。物元分析的事物泛指客观世界的各种物质客体、事情与现象等,事物的特征涵盖实义特征、性质特征和功能特征,而量值用以表征事物特征的数量、程度及范围等。物元可拓模型可减少个体主观因素造成的偏倚,提高待测量物元对象相对于评价集合的隶属度,即测度特征属性的最优化量值,提升客观性和准确性[51]。

3.2 确定用户体验效果物元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度量物元矩阵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从美学体验、含义体验、情感体验、行为体验和价值体验5个一级指标着手,每个一级指标又涵盖多个二级测量指标,不同指标所处的感知效果等级并不相同。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计算方法和过程来源于文献[52]。

1)经典域。用户体验效果可能处于不满意、满意和非常满意等任一等级,不同指标所属等级不尽相同。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度量指标的特征值的取值范围称为经典域,经典域表示同一指标在不同等级的取值区间。如果设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有e个等级,有n个特征c1,c2,…,cn,对应特征量值为v1,v2,…,vn,那么物元的经典域可表示为:

4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实例分析

4.1 实例选择

学术微信公众号数量众多:丁香园、壹学者、小木虫、经管之家、科学网、科研圈、量化研究方法、社科学术圈、iNature、自科在线、知社学术圈、募格学术、Academic学术、Nature自然科研、墨香学术、学术志,等等。学术微信公众号发展运营时间较短,属于新事物。社科学术圈(微信号:shkxquan)已被认证,以期刊点评、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学术会议、学术资源为主要内容,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历史文章已经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有相当数量的原创文章,关注者较多。社科学术圈的一级菜单有历史文章、学术进步、与我联系,后两者还包括:查重知识、文献挖掘、论文投稿、学术问答、社群&交流、转载&合作这些二级菜单。通过分析社科学术圈用户体验效果,为优化学术知识服务提供路径和参考借鉴,进而改善知识服务能力和质量,社科学术圈的公众号界面如图2所示。

4.2 确定经典域、节域取值及实例数据收集

设计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指标问卷,问卷题项实行0~10分(取整数)的打分制度,从0~10分依次表示指标题项与待度量物元的契合度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逐级递增,共11个级别。

为了确定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经典域和节域,通过咨询使用过学术微信公众号的5位专家,经协商决定对体验等级划分为:差(N1)、一般(N2)、满意(N3)、非常满意(N4)4个区间,并给出区间阈值的初始值,再邀请两位从事微信公众号信息发布的人员评判和微调阈值区间。最后邀请23位关注并使用过“社科学术圈”的用户,用户人口统计学特征如表2所示,并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对用户体验效果指标打分,再将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归一化处理,得到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物元的经典域、节域,如表3、表4所示。

4.3 实例物元可拓度量過程

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物元可拓度量过程包括:计算社科学术圈的用户体验效果指标权重及指标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最后确定实例的用户体验效果等级。

1)指标权重。以社科学术圈美学体验下的界面美观性(E11)为例,E11的实际测量值处于经典域的满意(N3)这一等级,再根据式(7),当vi值小于等于或大于等于(aji+bji)/2时,采用的计算公式不同,得到r′11=(0.66,[0.65,0.8))=2×(0.66-0.65)/(0.8-0.65)=0.133,再根据式(8)、(9)得出r11=3×(1+0.133)=3.4,同理可得r12=6、r13=3、r1=r11+r12+r13=12.4,指标E11的权重a11=r11/r1=3.4/12.4=0.274。同理可得社科学术圈的所有二级指标权重。最后,根据式(10)可计算出社科学术圈的4个一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5、表6所示。

2)关联度计算。以社科学术圈行为体验的二级指标友好性(E31)为例,根据式(4)、(5)得出E31与等级N1及节域Nh的接近度:d(v31,v131)=d(0.86,[0.2,0.35))=0.86-(0.2+0.35)/2-(0.35-0.2)/2=0.51,d(v31,vh31)=d(0.86,[0.2,1))=0.86-(0.2+1)/2-(1-0.2)/2=-0.14,由于0.86[0.2,0.35),依据式(6)计算E31关于N1的关联度T1(v31)=0.51/(-0.14-0.51)=-0.785,则社科学术圈的二级指标关于各个等级的关联度如表7所示。

得出二级指标和等级的关联度后,根据式(11)计算出一级指标与等级的关联度,以社科学术圈一级指标美学体验(E1)与等级(N1)的关联度为例:T1(R1)=0.274×(-0.320)+0.484×(-0.455)+0.242×(-0.333)=-0.388,一级指标关于等级的关联度如表8所示。

根据关联度最大识别原则式(13)和式(14),得到社科学术圈一级指标所处等级e′及特征量值e*倾斜情况,如图3所示。

根据式(12)得出社科学术圈用户体验效果与等级的整体关联度:T1(R)=0.189×(-0.388)+0.204×(-0.342)+0.238×(-0.480)+0.260×(-0.255)+0.109×(-0.182)=-0.343,结合关联度最大识别原则式(13)和式(14),得到总体特征量值偏向情况,如表9所示。

3)社科学术圈用户体验效果等级确定及结果分析。社科学术圈用户体验效果等级依据关联度最大识别原则可初步判定为一般等级(e′=2),趋向于满意等级(e*=2.57>e′=2)。且一级指标美学体验、含义体验为满意等级(e′=3),行为体验、情感体验和价值体验所处等级为一般(e′=2),但在一级指标上,所属等级朝邻近等级的倾向性不尽相同。

①美学体验层面,社科学术圈的美学体验属于满意等级(e′=3),略微趋向于一般等级(e*=2.96

②含义体验层面,社科学术圈的含义体验处于满意等级(e′=3),轻微偏向一般等级(e*=2.79

③行为体验层面,社科学术圈的行为体验效果处于一般等级(e′=2),但特别接近于满意等级(e*=2.97

④情感体验层面,社科学术圈的情感体验处于一般等级(e′=2),稍微偏向于满意等级(e*=2.0969xP1LXZZ1MngoLJDQ5Wvw==

性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表现为标题和配图的吸引力以及信息内容的趣味性、有用性会引起阅读欲望,感到愉快。社科学术圈的归属感不高,可能原因在于用户关注了多个公众号,同时可能关注了学术虚拟社区或学术APP。社科学术圈的满意度不高,可能原因在于内容的碎片化、冗余性、更新频繁等,引起了认知困扰和情绪不满。社科学术圈的依赖感不高,原因可能在于微信公众号是非正式的学术信息获取渠道,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内容质量的可信度存在质疑,导致用户依赖性不强。⑤价值体验层面,社科学术圈的价值体验处于一般等级(e′=2),偏向于差等级(e*=1.85

5 优化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策略

从美学、含义、情感、行为和价值5个体验视角优化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进而改善知识服务质量,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让用户感知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实用和享乐双重价值。

1)在美学体验上,社会心理学认为好的外貌具有晕轮效应[54],学术微信公众号应考虑外貌吸引。学术微信公众号在界面、交互、导航、图标、按钮等符号设计上应注重元素的选取,使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匹配。布局中注重图文的相关性及前后背景的舒适性、合理性,提高用户感官的愉悦度、接受度。交互符号应具备功能可见性,使用户预感到符号的潜在功能,感知到示能性,迎合用户的知觉心理和行为模式。

2)在含义体验上,学术微信公众号应偏重于文章的学术性,提高自身的学术价值,及时发布学科前沿知识和热点文章,注重新颖性。学术微信公众号应在文章内容里采纳一定的视频、图片和动画等数字化图像,可视化元素能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和文章的可读性,降低认知负载。学术微信公众号以学术信息资源为主,应保障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提高文章的有效性和阅读量。为了避免内卷化现象,学术微信公众号应具备原创能力,注重文章的原创性。

3)在行为体验上,学术微信公众号具有易用性、可用性,交互的友好性较好。为了优化友好性,可考虑用户潜在行为需求,比如允许关注同一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可以相互评论,实现社会化交互,以此提高评论的回复数、丰裕度,而非停留于点赞功能,从而增强信息交流和友好性。学术微信公众号应根据用户兴趣和检索路径给予相关信息,大约65%的人更喜欢视觉信息而非文本信息,可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高偶遇性[55]。学术微信公众号应提升按钮的可跳转性、逻辑性以及学术交流的可能性,帮助增强任务完成度。学术微信公众号在不同终端界面应具有适用性、适配性,实现跨屏交互的无缝衔接。

4)在情感体验上,学术微信公众号可依据Norman D A[27]提出的情感化设计,围绕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3个维度提高感官享受、使用乐趣和引发认知联想、反思等。感官享受会唤醒用户的愉悦性、满意度。学术微信公众号可以设置交流群,增强文章的讨论和交互机会,引发深度思考,丰富使用乐趣,提升沉浸感和归属感。反思水平上,引发用户对文章的思考,触发内在觉察,触动情感共鸣,增强依赖感。

5)在价值体验上,学术微信公众号应丰裕自身的学术性,发布高质量的学术资源,助力使用受益度。学术微信公众号应打造自身品牌,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和情感性需求,使用户认同、偏爱该公众号。学术微信公众号可以推广学术文章,扩散文章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允许用户在学术微信公众号上发布自己的学术观点,帮助其他用户解决学术困惑,从而获得成就感。

6 结 语

学术微信公众号作为学术新媒体的新形态,具有便捷性、易使用性、丰富性和偏学术性,关注的科研用户越来越多,满足不同用户的多目标需求。从用户体验的5个维度共19个指标,在物元可拓法的基础上量化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美学、含义、行为、情感、价值5个维度的体验效果。通过实例分析可知,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美学和含义体验的感知效果处于满意等级,而行为、情感和价值体验属于一般等级,5个维度下的二级指标的等级也存在差异。根据体验效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有助于学术微信公众号的可持续运营,加强用户的主观满意度和粘性使用行为,降低用户漠视、忽视、退出、忍耐等倦怠行为。本文选择的社科学术圈微信公众号属于社科领域,且样本数量有限,在推广到自然和人文领域的效应还有待商榷。后续将扩大学术微信公众号的样本数量和领域覆盖面,优化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的准确度、可推广性和延伸服务。

参考文献

[1]沈丹,张福颖.学术新媒体:学术文摘把握学术传播主动权之新渠道[J].科技与出版,2017,(5):61-67.

[2]田晓伟.论学术新媒体的发展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7,38(4):21-26.

[3]谷学强,张子铎.移动阅读时代学术类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与运营策略——基于五家学术公众号的内容分析[J].出版科学,2020,28(2):88-96.

[4]谭春辉,易亚,李莉.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21,41(1):50-59,77.

[5]李进华,陈欣欣.基于内容的学术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满意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8,(5):88-98.

[6]王曰芬,贾新露,李冬琼.微信学术信息共享意图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7,(3):9-18.

[7]张兰,陈信凌.社科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9):1014-1021.

[8]赵文青,宗明刚.学术期刊微信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6):611-616.

[9]杨颖,王文权.学术类微信公众号运营模式探究及对社科类出版社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9,(6):132-135.

[10]周华清.“学术中国”对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运营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32-339.

[11]张艳萍.学术类微信公众号运营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9,(7):133-138.

[12]章诚.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现状及提升策略[J].科技与出版,2020,(8):73-78.

[13]胡沈明,张凡.行业类公众号学术泛化现象探究——以新闻传播类微信公众号为例[J].中国出版,2019,(22):39-44.

[14]徐宽,陈琳.图情领域微信公众号学术资源统计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9,(8):65-72.

[15]曹继华.学术类微信公众号编辑选题策划探析[J].中国编辑,2018,(4):70-74.

[16]向晴,杨新涯,王莹.图情领域个人微信公众号发展现状[J].图书馆论坛,2018,38(9):127-131.

[17]程琴娟,闫琼.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80-383.

[18]Cheng Z X,Zhang X X.A Novel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Method of Individual Portraits for WeChat Users for Future Academic Networks[J].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20:1-12.

[19]Zhao R Y,Wei M K.Acade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WeChat in View of Social Media Perspective[J].Scientometrics,2017,112(3):1777-1791.

[20]罗仕鉴,朱上上.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9.

[21]杜雪璇.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用户体验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

[22]王昱飒.基于用户体验的云服务评价选择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23]黄丽霞,李媛.基于用户体验蜂巢模型的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刊,2020,42(3):39-42.

[24]龚花萍,周江涌,张小斌,等.基于APEC模型框架的移动博物馆用户体验评价研究[J].山西档案,2020,(4):132-146,153.

[25]陳星海.基于CUBI用户体验模型的网络消费商业模式创新与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6.

[26]郑锡华.咪咕阅读客户端用户体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27]Norman D A.Emotional Design:Why We Love(or Hate)Everyday Things[M].New York:Basic Books,2004:38-40.

[28]Desmet P,Hekkert P.Framework of Product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2007,1(1):57-66.

[29]沈军威,倪峰,郑德俊.移动图书馆平台的用户体验测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3):54-60.

[30]Lidwell W,Holden K,Butler J.通用设计法则[M].朱占星,薛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20-23,40-41.

[31]王平,侯景瑞,吴任力.基于递归张量神经网络的微信公众号文章的新颖度评估方法[J].情报学报,2019,38(2):159-169.

[32]王杰.学术类微信公众号信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8.

[33]王东,曲九龙,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的学术质量评价流程与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5):94-98.

[34]Ke P,Su F.Mediating Effects of User Experience Usability:An Empirical Study on Mobile Library Application in China[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8,36(5):892-909.

[35]王萍,张韫麒,朱立香,等.政务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3):43-50.

[36]陈为东,王萍,王益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要素及内在机理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2):28-33,45.

[37]姜婷婷.贺虹虹,张正楠.搜索任务复杂度对用户情感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6,(4):74-82.

[38]张敏,车雨霏,张艳.差异性任务情境下用户移动诊疗信息搜索行为分析一项实验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1):51-59.

[39]李燕.用户体验对跨屏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40]Mehrabian A.Pleasure-arousal-dominance:A Gener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and Measur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J].Current Psychology,1996,14(4):261-292.

[41]陈为东,王萍,王美月.学术虚拟社区用户社会性交互的影响因素模型与优化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8,41(6):117-123.

[42]朱娅茹,查先进,严亚兰.用户体验和现状偏差视角下移动阅读APP持续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0,29(6):41-53.

[43]Shao Z,Zhang L,Chen K C,et al.Examining User Satisfaction and Stickiness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from a Technology Affordance Lens:Uncover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User Experience[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20,120(7):1331-1360.

[44]Guo L Y,Zhang M L,Kang K,et al.Transforming Followers Into Fans:A Study of Chinese Users of the WeChat Official Account[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7,14(7):1029-1045.

[45]吳晓云,刘恬萍,王建平.品牌价值提升的移动用户体验模式及管理要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6):18-20.

[46]蔡志明.智能手机用户体验、品牌依恋和品牌忠诚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47]崔竞烽,郑德俊,孙钰越,等.用户体验视角下的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满意度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8,38(3):133-140.

[48]罗方,戴向东,黄艳丽.体验经济语境下的品牌价值塑造[J].包装工程,2016,37(2):17-20.

[49]吴晓云,王建平,刘恬萍.App用户体验要素、体验价值与品牌价值——以运动类计步App为例[J].财经论丛,2018,(12):84-94.

[50]蔡文.物元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13.

[51]赵蓉英,王嵩.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图书馆联盟绩效评价[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2):12-18.

[52]洪闯,李贺,彭丽徽,等.在线健康咨询平台信息服务质量的物元模型及可拓评价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3(8):41-52.

[53]韩蕾倩,闫慧.不同情境下手机素养失衡及调节行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46(5):74-93.

[54]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99-201.

[55]Jiang T T,Guo Q,Xu Y P,et al.A Diary of Information Encountering Triggered By Visual Stimuli on Micro-blogging Service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19:56(1):29-42.

(责任编辑:孙国雷)

收稿日期:2021-08-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学术新媒体信息流转的驱动机制与价值增值研究”(项目编号:18CTQ029)。

作者简介:李宇佳(1989-),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学术新媒体。陈为东(1988-),男,博士,助教,研究方向:用户信息行为。

猜你喜欢

用户体验优化策略
O2O模式下生鲜农产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基于用户体验的电商平台界面管理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