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亚梅运用吴茱萸汤异病同治经验拾萃*

2022-02-09孙疏影林泽坤吴祖春余丽娟指导老师刘亚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厥阴吴茱萸阳气

孙疏影,林泽坤,吴祖春,余丽娟,指导老师:刘亚梅

1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中医学实验班 北京 100029

2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广州 510006

刘亚梅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二十余年,师从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熊继柏、国医大师王庆国、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全国名中医李灿东、首都名中医刘景源等中医大家,是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刘教授熟读经典,精通医理,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内科杂症、肿瘤、皮肤病等,疗效显著。吴茱萸汤乃汉代仲景名方,刘师深感今时之人,因饮食、起居、治疗方式、情绪紧张等原因引起的阳气亏虚俯拾皆是,阳虚证日益增多,细思缕析,因证定方,凡肝胃虚寒,肝气上逆者,均可用吴茱萸汤化裁用之,不必拘泥于《伤寒论》中“阳明病篇”“少阴病篇”“厥阴病篇”所列病证。刘师认为吴茱萸汤善入肝经温经散寒,兼温补肺、脾、肾三脏,补泻兼施,量小而效宏,若谨守病机、辨证精妙,则效如桴鼓,药无虚发。现总结其在临床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腹痛、头痛、咳嗽等不同病证,以供同道参详。

吴茱萸汤源流

吴茱萸汤源自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1],其原文有三条: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原方有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四味中药组成,主治阳明病、少阴病和厥阴病,其症状有:呕吐、腹泻、手足厥冷、烦躁、吐涎沫、头痛等。其功效为散寒降逆,温中补虚。《医方集解》谓之:“此足厥阴、少阴、阳明药也。[2]”后世多用本方治疗中焦虚寒、浊阴内伏或上逆引起的腹痛、呕吐、痛经、头痛、失眠、眩晕、心烦、耳鸣等症,起到异病同治的效果[3-9]。

吴茱萸汤虽主治三证,证候略有不同之处,但病机均属肝胃虚寒,浊阴之气内伏或上逆犯胃所致,均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故可以一方统之。郑钦安《医理真传》云:“吴茱萸汤一方,乃温中、降逆、补肝之剂也”[10]。方中吴茱萸乃降气温中之品,《本经》谓其:“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凑理。”肝气得降则木气畅达,木不侮土,则呕吐、腹痛不作;与生姜辛温配伍,药力甚强,温降并行,针对阴寒、气逆之病机,颇为恰当。《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阴盛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11]”由此,脾胃得补,生机得现,转运复行,则腹痛、呕吐、头痛、吐涎、烦躁等症自然得止。综观本方,吴茱萸配生姜温中降逆,人参配大枣补虚扶正,四药相伍,肝、胃、肾同治,温、补、降并施,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证治机理

1 阳明虚寒上逆

阳明胃腑为太仓,为阳土,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记载“阳明中虚,客寒乘之,食谷则呕,故宜吴茱萸汤以益虚而温胃。[12]”若阳明受寒邪侵袭,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退,则失于和降,虚寒之气上逆,症见胃脘冷痛,呕吐不食,食则欲呕等,即出现经文243条所述症状。

2 少阴寒气内盛

少阴肾脏为水火之宅,生命之根,元阴和元阳共居之处。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论及“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13]。若素体脾胃阳虚或感寒、失治误治,则湿土之气下流乘肾。少阴肾经受寒,则阳气衰微,出现少阴寒化证。脾阳亏虚,阳气不达四末则手足厥冷;土气虚寒,阴邪肆虐,水火不相顺接,则“阴火上冲”而“烦热”(烦躁欲死);中焦气机逆乱,故吐利齐作,即出现经文309条所述症状。

3 厥阴寒气上攻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将军之官,体阴而用阳,性条达,主动、主升,疏泄全身气机。厥阴肝经挟胃、属肝、络胆、入肺,连目系,与“阳脉之海”督脉上会于巅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指出“肝病必犯土,是侮其所胜也,本脏现症。[14]”若寒邪伤于厥阴肝经,则头痛,以巅顶部为甚;浊阴之气循经犯胃,胃失和降,则干呕或呕吐清水涎沫,即出现经文378条所述症状。

应用举隅

1 阳明中阳亏虚腹痛

陈某,女,48岁。2021年1月4日初诊。脘腹胀痛2年余。现病史: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海鲜和生冷之品。现脘腹部胀痛,时发时止,按压有震水音,时嗳气欲呕。纳一般,面色黄,神情抑郁,倦怠乏力。大便溏泻,不成形,3~4次/d,情绪不佳时便溏加重。双膝关节疼痛,下肢冰冷,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中医诊断:腹痛。证型:肝胃虚寒,饮停气逆证。治以疏肝健脾,温胃化饮。处方:吴茱萸10g,党参 20g,大枣 20g,砂仁(后下)15g,姜厚朴 10g,醋香附10g,肉桂(焗)3g,炒薏苡仁 20g,炒白扁豆 15g,生姜20g。7剂,日1剂,水煎服。

2021年1月11日二诊。上脘胀痛、震水音减轻,下腹胀痛时作。纳佳,食则胀甚,大便偏稀,2~3次/d。疲倦较前稍好转,仍足冷,腰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前方去砂仁、厚朴、香附,减党参至15g,加茯苓15g,泽兰15g,小茴香5g(后下),仙灵脾10g,杜仲10g。共7剂,日1剂,水煎服。药后症解。

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脾胃论·凡治病当问其所便》曰:“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13]”本案患者因嗜食生冷,损伤中阳,寒湿浊气盘踞中焦,故脘腹胀痛2年余。脾胃虚寒,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故脘腹部按压有震水音,大便溏泻;中焦脾胃虚寒则土虚木乘,见神情抑郁,情绪不佳时便溏加重。胃气上逆,则嗳气、欲呕;其倦怠乏力,面黄,双膝关节疼痛,下肢冰冷,脉弦细无力,均为脾胃虚寒及肾,下焦阳气亏损,湿浊内生之候。治予吴茱萸汤原方散寒和中,加入砂仁温中行气,厚朴燥湿下气,香附疏肝理气,肉桂健脾温肾,薏苡仁、扁豆健脾祛湿化饮。二诊患者上腹胀痛减轻,故于上方去砂仁、厚朴、香附,加泽兰活血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仙灵脾、杜仲温补下元。

2 厥阴寒气上攻头痛

黎某,男,41岁,2021年1月18日初诊。头痛1年。患者诉在办公室长期吹空调冷气,近日因工作紧张,压力较大,头痛每月发作3~4次,天气变凉时加剧。现巅顶部疼痛,有绷急压迫感,伴恶心欲呕,肠鸣,大便烂,2~3次/d。纳尚可,食辛辣或寒凉食物后易腹泻,口干涩感。舌色略暗滞,边齿痕,苔薄白,脉弦滑无力。中医诊断:头痛。证型: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治以温经散寒,降逆止呕。予以吴茱萸汤加减:制吴茱萸 9g,人参片 9g(另炖),黑枣 24g,茯苓 15g,藁本10g,川芎 6g,天花粉 15g,炙甘草 6g,麸炒白术 10g,生姜10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2021年1月25日二诊。病史同前,服药期间头痛未见发作,巅顶部感觉舒服,绷急压迫感缓解,恶心、肠鸣减少,大便仍烂,2次/d。前方去天花粉,加苍术10g,法半夏6g,陈皮5g,炒薏苡仁20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2021年2月1日三诊。服药后,诸症均减,大便成形,头部已无压迫感,偶有抽痛,前方去苍术、法半夏、陈皮、炒薏苡仁,加全蝎6g。共7剂,两日1剂,水煎服。服后即愈。

按:头者诸阳之会,《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布胁肋……与督脉会于巅。[15]”《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云:“三阳头痛身皆热,无热吐沫厥阴经。[11]”巅顶为足厥阴肝经所行,且阳明、少阳、太阳经头痛皆有身热,而厥阴头痛特点为呕吐涎沫、无身热,为寒气随经上入于头。本案患者长期吹空调冷风,风袭阳位,寒邪上攻,则肝经受寒,寒邪随厥阴经上行,发为巅顶头痛;又因工作压力大,致肝气失于条达,郁结不畅,故头部有绷急压迫感。肝气横逆,易犯脾土,脾与胃相表里,寒邪内客脾胃,则阳气受损。胃为阳腑,最畏寒凉,胃气上逆则恶心欲呕,脾运失调则水湿内停,出现肠鸣、腹泻。舌略暗滞,边齿痕,苔薄白,脉弦滑无力,均为肝寒乘脾,脾胃阳气虚损之候。故予吴茱萸汤攻寒邪,下浊阴,养阳气。方中加用川芎、藁本引药入经,花粉生津,炒白术、茯苓健脾止泻。二诊头痛减轻,仍有大便烂,加用苍术、法半夏、陈皮、炒薏苡仁燥湿健脾,理气和胃。三诊患者大便成形,偶发头部抽痛,故减上四味药,加用全蝎祛风止痉。因辨证无误,故药后即愈。

3 厥阴寒邪犯肺咳嗽

刘某,女,66岁。2022年2月15日初诊。咳嗽3月余。患者3个月前因不慎感寒,感冒后咳嗽,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屡次输液(具体不详)和口服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治疗,咳嗽稍减。但自觉有一股清稀涎沫在凌晨1~3时从上腹部升起至咽喉,咽痒甚,需用力将稀涎咯出方可入睡。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略红,苔薄白,脉沉缓。中医诊断:咳嗽。证型:寒痰阻肺证。治以燥湿健脾,理气化痰,予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共4剂,日1剂,水煎服。

2022年2月19日二诊。诉服上药四剂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胸片检查:无异常发现。舌略红,苔薄黄腻,脉如前。考虑患者因咳嗽日久,且长期使用抗生素,外感寒邪,引发内饮,予小青龙汤加减,共2剂,日1剂,水煎服。

2022年2月22日三诊。诉服上药后,咳嗽仍无明显改善。凌晨1~3时,仍不时有泡沫状清稀痰液从腹部上涌,直至咽喉。白天平卧后也觉得咽部有痰。改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9g,人参(另炖)9g,生姜18g,大枣 12枚(小者),肉桂 5g,法半夏 12g,小茴香5g,细辛9g,五味子6g,款冬花15g。共3剂,日1剂,水煎服。

2019年3月2日四诊。诉上药服完后,无夜间稀痰上涌,晨起咳出浓稠白痰。现要求服药巩固疗效。治以化痰理气,健脾益胃,予二陈汤加减,共5剂,日1剂,水煎服。服药后电话回访,诉咳嗽痊愈,诸症已解。

按:咳嗽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张介宾将咳嗽分外感、内伤,外感因于寒邪,或兼火、兼燥,或寒包热为主;内伤以阴虚、虚寒、痰湿为主[16]。咳嗽从肝论治,前人已有论述。《素问·咳论》首论肝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15]”《张氏医通·卷四·诸气门下》论肝气不舒之咳:“七情郁结,五脏不和,则邪火逆上,肺为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咳,此自内而发者也。[17]”《医学真传·咳嗽》曰:“今肝脏内虚,不合冲、任之血,出于肤腠,则肝气从心包以上冲,上冲则咳。此上冲之咳而属于肝也。[18]”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记载肝犯胃肺(寒热错杂)之肝咳:“石,气左升,腹膨,呕吐涎沫黄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卧。安胃丸三钱。[14]”可知,肝咳之论古已有之,多从肝气不舒、肝气上逆、肝火犯肺等病机论述,治疗以疏肝理气、泄热为主,而肝胃虚寒之咳嗽则鲜有辨识。

本案患者无干呕、头痛,而以咳嗽、咯痰为主症,故一诊辨证为痰湿阻肺,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未见好转;二诊再以小青龙汤加减驱外寒,散内饮,仍未见效。三诊抛开以往寒痰咳嗽的诊治思路,揣摩推详患者丑时有“一股清稀涎沫从上腹部升起至咽喉,用力咯出方可入睡”这一特殊症状,思及丑时(1~3时)为肝经主时,患者因长期输液、口服大量抗生素,伤及肝、脾、胃脏腑阳气。脾胃虚寒不运而生寒痰;丑时肝经寒邪上行,引动胃中浊痰上逆犯肺,故咳吐涎沫。《伤寒贯珠集》有曰“干呕吐涎沫者,厥阴寒邪上攻阳明也[6]”。此案病机、症状与《伤寒论》378条肝胃虚寒所致的“吐涎沫”相同,故治以吴茱萸汤温肝降逆、散寒化浊。岳美中认为“吴茱萸一味,其治咽头至胃部之粘液样白沫壅盛,有殊效。[19]”加用法半夏温化寒痰,肉桂、细辛温补下元,小茴香温肝散寒兼行气降气;款冬花润肺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四诊患者症状好转,予二陈汤加减善后。

结 语

第二届国医大师孙光荣曾说过“今人不见古时景,古人未知今时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类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诊疗手段等与古时大有不同。现代人喜食冷饮、海鲜,享受空调冷气,生病后运用抗生素或输液等治疗方法,加上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作息不规律等原因,使机体更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导致阳虚证日益增多。名老中医岳美中认为“抗生素乃抑制性药物,与寒凉药相似,久用则伤阳气,损脾胃。[19]”若嗜食寒凉、久居寒室、或输液,亦损伤肺、脾、胃、肝等脏腑阳气。《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8]”肝与胃、肺等脏腑紧密相连,即肝经挟胃,分支上连于肺。刘亚梅教授注重现代人因饮食、起居、治疗方式等引起的阳气亏虚,常运用吴茱萸汤治疗因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所致的脘腹胀痛、泄泻、呕吐等症;因肝经受寒,厥阴之气上逆,挟胃中痰饮所致的头痛、恶心、呕吐涎沫等症;因寒浊之气循肝经上行犯肺而致的肝咳。同时,谨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运用辛温散寒之品以降阴盛之浊气,甘温补益之药填后天虚损之中气,以此补偏救弊,并谓此类病机,如选用附子要虑其温燥易劫阴反伤肝脏本体。本文撷取刘教授临床运用吴茱萸汤治疗腹痛、头痛、咳嗽三则验案,其病因多由冬季感寒、天气骤变,或久居寒室,或过食生冷、海鲜,或过用抗生素、输液治疗等所致,其病机皆由阳气虚损、气化失司,寒浊内伏或上犯所致,虽异病而同治,故予吴茱萸汤加减,效果颇佳,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理论。同时,也证明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刘教授强调,虽然现代人生活方式和诊疗特点与古代有所不同,但仍可用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实践。同时,须重视预防和消除损阳伤正的病理因素,对外感病,阳虚、寒湿或寒痰、寒凝血瘀等病证,避免使用抗生素和输液等治疗,减少“医源性寒证”的发生;嘱咐患者服药期间避风寒,安居处,忌食寒凉之品,注意保暖,使人体阳气充盛,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另一方面,及时采用温阳、扶阳等治法,“既病防变”,预防阳气的进一步损伤,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理想境界。以上医案和学术观点,充分体现刘教授灵活运用经典、深入探究病机、重视三因制宜和固护人体阳气的养生治病理念。

猜你喜欢

厥阴吴茱萸阳气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晚睡晚起“双杀”阳气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大花吴茱萸果实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UPLC-Q-TOF-MS法分析吴茱萸化学成分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