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瘀论治突发性耳聋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

2022-02-09崔静文胡慧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突聋内耳突发性

崔静文 胡慧

突发性耳聋,也称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或特发性突聋,是指72 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分贝听力水平(decibel hearing,dBHL)[1]。 突发性耳聋在中医属于“暴聋”范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少阳之厥,则暴聋”,而对于该病的理论和病机假说被后世医家广为研究,不断拓展,自明清之后逐渐形成了从瘀论治的较为统整的学术观点。 同时该病是也是当代耳鼻喉科常见病和疑难病之一,其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研究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药物影响等有关,但仍然缺乏对于核心病机概括性的认识和讨论。 笔者通过对临床治疗的观察发现目前该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不论中医疗法或现代医学疗法,往往与活血化瘀,改善内耳供血障碍有关,但目前尚无统一说法。 “瘀”主要指中医里的“血瘀证”, 广义的“瘀”指由于痰浊、 食滞、 外邪及情志刺激等各种因素导致的气血流行不畅[2],笔者在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现代临床应用的观察中,发现从“瘀”论治的联合疗法, 渐渐成为中西医治疗的主流, 且效果显著。 故而通过对理论与临床研究的梳理和归纳,浅析从“瘀”论治突发性耳聋,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1 基于中医病机浅析从瘀论治暴聋

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的“暴聋、卒聋、厥聋、气聋、热聋”等范畴。 其病因的复杂性于病名中即可见一斑。 阴阳脏腑寒热虚实导致的气机逆乱、耳窍不通、脉络受阻,最终形成瘀的核心病机,导致暴聋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认为,瘀证的成因主要有饮食、外邪、情志、外伤等方面,暴聋的病机也与此诸多因素有关[3-4]。

1.1 外感邪气致瘀,可导致暴聋

耳为清阳之窍,其功能的正常有赖于经气交会流行的通畅,尤易为六淫邪气所伤,邪气拥塞清窍,气机闭阻不通,血行不畅,发为暴聋。 而六淫之邪以“风”“火”因其阳性的特点易袭阳位,善入孔窍的特点,《灵枢·九宫八风》篇曰:“风从西北方来……脉闭则结不通”,指出风邪可以引起脉络不通的病变,最易拥塞于耳窍,形成瘀的病机而致聋。 外感六淫邪气致瘀也与气候密切相关,其在《内经》中论述较多,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耳闭不可以听”,提出夏天暑热之时,阳气旺盛扩张加之劳累,可致气机瘀闭,煎厥而聋。 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金太过,燥气流行, 肝木受邪,……耳无所闻。”提出肝木受邪所致耳聋乃是受燥气的影响。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运气致聋进行归类总结,张景岳著《景岳全书》认为本病风寒之邪外感闭阻所致:“耳聋证……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其营卫也,解其邪而闭自开。”王怀隐等著《太平圣惠方》[5]中则认为本病乃风热之邪壅滞:“上焦风热壅滞,耳暴聋,头重”都表明外感邪气会壅滞清窍,气阻血瘀,发为暴聋。

1.2 脏腑气逆致瘀,可导致暴聋

耳窍为宗脉之所聚,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脏腑的气机逆乱,导致耳窍的气机不畅,气不通则血不行,气血逆乱而致“瘀”,是脏器厥逆所致耳聋的重要原因,该理论被医家广泛认可,而肝主调达气机,与暴聋的发生更为相关。 首先提出脏器厥逆致聋的是《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其中肝气的上逆,与暴聋的关系最为密切。 而脏腑气逆致瘀,也与情志密切相关,情绪波动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形成瘀的病理机制,引起暴聋的发生。 《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证》进一步阐释了肝胆气郁致病的机理:“肝胆气逆,其证非虚非火,或因暴怒,或因抑郁,气有所解而然”,他认为肝胆气逆与情志异常有关,论治当从气解。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耳病诸候》也对脏器逆乱致聋有所论述:“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有络于耳者,其阴阳经气有相并时,并则有脏气逆,名之为厥。 厥气相搏,入于耳之脉,则令聋。”这些论点,构成了后世医家对脏腑气机致瘀对暴聋的影响的认识基础。

1.3 痰火拥塞致瘀,可导致暴聋

也有医家认为,暴聋与痰湿内盛,痰火郁结有关,其人过食肥甘厚昧等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痰湿内蕴,而痰邪不仅是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也是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痰湿可阻碍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金匮要略》云:“水不利则为血。”痰凝则血瘀,而“津血同源”的生理特征,也可导致“痰瘀同病”的病理变化。 此外痰瘀易从火化,形成痰火郁结病理产物,上逆而拥塞耳窍,进一步煎熬津液,导致耳窍气血瘀滞,血行不畅的病机,发为暴聋。 《医林改错积块论》[6]指出血热可导致瘀的病理变化。 《医学入门》[7]中提出:“新聋多热,少阳阳明火多故也,宜散风热,开痰郁之剂”以开痰散热为治法。 王纶《明医杂著》[8]中:“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若遇此证,但审其平昔饮酒厚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指出耳鸣可伴发耳聋,此与患者体质与饮食习惯有关,过食肥甘有关。

1.4 气滞血瘀致瘀,可导致暴聋

气滞血瘀致暴聋的观点出现较晚,但在明清后逐渐为医家所重视。 气不通则血不行,气郁日久必有血瘀之证,暴聋起于气的拥塞逆乱,随之必影响血的循行,针对气血之间的密切关系,唐容川提出“气为血滞,则聚而成形。 血随气散,则没而不见”的观点,指出气道不通是影响血行不畅的关键。 从明清至今,血瘀阻滞耳窍逐渐成为重要的病机和论治暴聋的方向。 后世医家淤血致聋的明确记载最早出现于明代赵献的《医贯·卷之五》:“耳鸣耳聋,内有污血,宜柴胡聪耳汤。”首次提出耳鸣耳聋的发生是由于瘀血内滞耳窍所导致。 清代的《医林改错·上卷》提倡血瘀致聋,并有多出论述,如“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其中所提的“阻滞”亦指瘀血,并进一步提出可运用通气散及通窍活血汤等来治疗耳聋。

2 基于现代医学机制浅析从瘀论治突发性耳聋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瘀证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是一种综合性病理状态,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障碍、炎症病理过程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功能等有关[9]。 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耳蜗血管的活动密切相关,既受到血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也被血液成分中的各种活性因子所调节。 各种病理、生理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如体循环灌注不足或局部血管纹血栓栓塞、血管平滑肌痉挛等均可引起耳蜗微循环障碍,而形成瘀的病理现象。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假说甚多,而目前的研究尚无法给出确定的解释。 通过对这些病因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障碍、毛细胞凋亡是作为各种原因影响听力下降的共同重要途经。 而瘀作为一种病理现象,连接着不同的病因与耳蜗组织损伤的结局。

2.1 内耳的解剖结构是致瘀的关键

瘀的发生与内耳血管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 内耳的血液供应来自于迷路动脉,此动脉为终末动脉,无侧支循环,是以当出现各种原因导致的微循环障碍,血栓形成时,很容易导致血供不足,而影响毛细胞的供氧。 另一个原因,是由于耳蜗内的血管主要由植物神经纤维支配,且受到局部血流动力学影响,对内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这与血管结构有关。在为耳蜗供血的两类血管中,位于螺旋韧带和血管纹中的毛细血管大多由血管内皮细胞组成,只有少数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容易受到血液中活性因子的影响,并具有释放内皮素等多种递质的功能,因此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使得局部分泌功能紊乱,活性物质失调,进一步加重局部循环障碍。 因而耳蜗血管的调节受血液成分的影响以局部调节为主,尤其对于螺旋韧带中的血管纹结构,其血管活动受到血管内皮细胞自身反应的影响极大,受全身血液成分影响,易受到全身身体状态的影响[10]。 而耳蜗的动脉循环对于耳蜗正常生理活动,毛细胞的供氧,维持耳蜗内环境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耳蜗组织细胞在生理活动过程中对氧的需求量较高,因而对缺血、缺氧都非常敏感,缺血、缺氧都极易造成耳蜗毛细胞的不可逆损害。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内耳对瘀的易感性及突发性耳聋发生的病理学基础。

2.2 遗传因素致瘀,导致突发性耳聋

许多研究都表明,尽管突发性耳聋存在着各种影响因子,其最终的发病仍然与易感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目前研究已经发现了几种与突发性耳聋发生相关的因子受基因多态性影响,如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11-12],pro蛋白激酶C[13]、补体因子H[14]等,这些与内耳相关的基因主要通过引起微血管异常、内皮功能障碍、内耳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突发性耳聋。 有研究发现患有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存在形态多样性,可能为造成突发性耳聋易感性的原因之一[15]。 亚甲基四氢叶酸可造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并带来不可逆的形态学改变,导致血管粥样硬化斑及血栓的形成。 另有研究发现基因的多态性会引起内皮介质之一的内皮素1 的表达,内皮素1 具有血管收缩功能,与血栓性疾病密切相关。 Uchida 等[12]提出隐性基因型内皮素1 的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及听力阈值显著相关,该基因为纯合子会增加突发性耳聋的风险和严重程度。 以上研究发现,易感基因通过调控血液成分,引起瘀的病理现象,从而影响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2.3 免疫因素致瘀,导致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免疫因素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免疫系统的异常既发生在内耳局部,也可由于全身性的免疫反应牵涉耳部。 因内耳膜迷路具有免疫应答、免疫调节和免疫防御的功能,在某些特定因素的刺激下,内耳迷路组织也可以作为自身抗原激发内耳免疫功能。内耳的免疫反应主要依赖于细胞因子的调控,如一些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炎症细胞包括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和白细胞都在内耳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16-18]。 Cadoni G 等[19]研究了抗内皮细胞抗体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阳性率,结果发现在32 位患者中抗内皮细胞抗体阳性率46%,显著高于14 例正常对照组中14.3%的阳性率。 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免疫细胞可以介导血管内皮的损伤,而内皮损伤又会加重内耳局部的免疫反应的发生,但这种现象只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可能性的原因之一,或者其发病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但无论如何,局部升高的免疫反应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损伤血管,造成耳蜗微循环障碍,进而引起内耳细胞损伤。

2.4 应激反应致瘀,导致突发性耳聋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是急性应激反应的结果,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严重创伤性事件后个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临床中可观察到一部分突发性耳聋是由于患者不良情绪的突然变化所引起的,且突聋患者心理异常发生率较高。 Ban JH 等[20]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患者中有2.5%的患者听力损失前有明确的心理应激事件。 宋攀攀等[21]的研究表明,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急性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在急性应激状态下,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异常激活,伴随着大量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影响神经体液调节功能。 内耳血管活动受血液中的活性因子影响较大,因而容易造成内耳血液供应的改变,发生缺血缺氧、代谢紊乱,使内耳听觉感受器受损。 潘树义等[22]的研究还发现,应激状态可导致活性氧的产生,引起内耳核转录因子-κB 的病理性激活。 核转录因子-κB 大量存在于螺旋韧带中,它的病理激活会导致应激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产生,损害内耳的微循环及破坏细胞组织的平衡,这些为突聋发生的发生提供基础。

3 现代药物的临床实践对“从瘀论治”的支持

3.1 皮质类固醇激素化瘀治疗突聋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之一,也是治疗突发性耳聋最重要的药物之一[23],可以抑制炎症过程中某些环节,提高机体对细菌与毒性代谢物的耐受程度,缓解血管内皮水肿[24]。 同时还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扩张痉挛血管,降低对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改善存在缺血缺氧部位的局部血运状态,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 糖皮质激素具有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性因子对内耳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血管通透性,并增加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使得血液的携氧能力增加,以减少因缺血缺氧带来的毛细胞和听神经的损伤。 糖皮质激素通过以上多方面的机制,起到活血通瘀的作用。

3.2 血管活性药物化瘀治疗突聋

血管活性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纠正血供不足引起的缺血缺氧,因此也是治疗突发性耳聋首选的药物[25-26]。 现阶段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血管活性药物主要包括前列地尔、金纳多、钙拮抗剂、盐酸培他定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另外一些药物如巴曲霉、血塞通等通过改变血液成分发挥作用,如有效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的聚集等,这种功能有效的防止血栓形成,也改善了内耳的微循环,也广泛应用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

3.3 抗凝药物化瘀治疗突聋

微血栓的形成造成耳蜗微血管堵塞也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临床早期应用抗凝溶栓的治疗,可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 抗凝药物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是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降低脂蛋白、纤维原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27]。 目前,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抗凝溶栓的代表性药物为蝮蛇抗栓酶与东菱迪芙。 蝮蛇抗栓酶在用药后可短时间内在血液中发挥其抗凝、溶栓、降脂等治疗作用,迅速改善血流循环状态,改善听觉神经的功能。蝮蛇抗栓酶常用于突聋伴发眩晕耳鸣的患者中。 东菱迪芙可用于治疗各类闭塞性血管疾病,对于改善末梢及微循环障碍有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其功效也适用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可改善耳蜗微循环,进而缓解缺血缺氧导致的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28]。

3.4 现代医学化瘀疗法的实验证据支撑

现代医学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中,使用各种药物改善血液循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实验研究也证明,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有效的提高突发性耳聋的疗效。 如梁丹等[29]的研究中发现地塞米松结合常规扩血管药物比单独应用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总有效率更高,证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突聋可以提高扩血管药物的疗效。 毛俊文等[30]的研究观察前列地尔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突聋的临床疗效,实验结果表明前列地尔注射液结合常规治疗组其听力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前列地尔治疗突聋效果显著,并且能够发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微循环的作用。 杨培等[31]在评价金纳多治疗突聋的有效性的实验中发现金纳多联合用药与单纯应用金纳多治疗突聋相比,两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证明金纳多可以单独便具备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作用,也间接证明改善微循环可以对突发性耳聋起到直接的治疗效果。

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研究中,对血液指标的直接的检测,发现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药物会使得血液粘稠度降低,改善血液循环,给出了药物活血化瘀的直接证明。 如徐或等[32]的研究中,发现使用巴曲酶联合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优于使用红花注射液联合治疗组,且血液粘稠度指标明显低于红花注射液组,证明巴曲霉不仅可以有效的治疗突发性耳聋,且能够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中疗效显著。 杨超等[33]采用血塞通治疗突发性耳聋,其有效率远高于未用血塞通的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有明显改善。 刘苏辐等[34]回顾性分析44 例难治性突聋的临床资料,在综合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给予东凌迪芙溶栓治疗可以使得很大程度上提升治愈率与有效率,其有效率可达77.3%,因而建议对常规方法无效的突聋患者可结合东凌迪芙溶栓治疗。 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证明了现代医学将改善微循环障碍作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重要思路和方法,也说明了“瘀”的病理机制在突发性耳聋中的核心位置。

4 中医疗法的临床实践对“从瘀论治”的支持

4.1 疏风理气法—理气化瘀治疗暴聋

古代医家在治疗暴聋时以祛风解表的药物最为常用。疏风法的记载在古代文献中非常多见,如《卫生宝鉴·卷十》[35]记载以犀角散、茯神散等治疗上焦风热证所导致的耳忽聋鸣,组方以犀角、菊花、前胡、蔓荆子等疏风清热之药为主。 《丹溪心法·卷四》[36]的芎芷散,也是风聋的代表方,方以川芎、白芷、石菖蒲(炒)、细辛等疏风理气通窍的药为主,此外还有和剂流气饮,方以青皮、陈皮、厚朴、香附、大腹皮、木香、枳壳、菖蒲等理气通窍药物为主,可理气通窍治疗暴聋。 《明医指掌·卷八》[37]记载了两个治疗暴聋的名方,一为治疗风热耳聋的防风通圣散,一为治疗风寒耳聋的桂香散。 皆有疏风通窍之功用。 此外,理气法的代表方如《证治准绳·杂病》[38]的沉香降气丸、苏子降气丸等,以理气通窍降逆化瘀为用药思路。

4.2 化痰降火法——以清化瘀治疗暴聋

明代方隅《医林绳墨》[39]中提出:“气逆雍盛而暴聋者,宜以清痰降火理气为先。”明确指出了化痰降火的治疗思路。 《医学入门·卷四》[4]中记载治疗痰火上扰所致暴聋者,以化痰利湿清热为法,可用二陈汤加黄柏、木通、萹蓄、瞿麦。 徐春甫补充了化痰降火法的应用,提出:“治聋当以通气开郁为主。 凡用清痰降火之药,须兼味辛行气通穷之药,方得治法之要。”指出化痰降火法的应用中,应稍佐以辛温药物,辅以通窍之品,以开耳窍之塞;《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二十一》[40]所载滚痰丸治疗暴聋,以大黄、黄芩、蒙石等清热涤痰,为治疗痰热致暴聋的重要方剂。

4.3 活血通窍法——活血化瘀治疗暴聋

活血化瘀法的提出虽出现较晚,始于明清的文献,却在后世耳聋的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血证论`瘀血》[41]中强调:“故凡血症,总要祛瘀为要。”李东垣《兰室秘藏·眼耳鼻门》[42]中使用当归、麝香、水蛭等活血化瘀之药“治耳中干结,耳鸣耳奢”,开创活血化瘀治疗耳聋的先河,其中还记载了以柴胡聪耳汤益气养血化瘀,为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暴聋的代表方。 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6]记载的两首治疗瘀血所致耳聋的名方,通窍活血汤和通气散,就气滞血瘀型耳聋提出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也对活血化瘀法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4 针灸治疗法——通经化瘀治疗暴聋

除了应用药物治疗外,针灸疗法也常用于暴聋的治疗,且是唐代以前最为主要的治疗耳聋的方法,针刺治疗本身可以调动经气,或通过经络感传,促进针刺局部及其经络所过之处的气血运行,艾灸则可以通过其本身的温热效应,以温促通,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从《黄帝内经》到唐代的《外台秘要》医集中所记载的治疗耳聋的方法均以外治法为主。针刺治法最早见于《灵枢·寒热病》篇:“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及《灵枢·厥病》:“耳聋无闻,取耳中。”记载了局部取穴针刺可治疗暴聋。 《针灸甲乙经·卷十二》中较为详细的记载了针灸治疗耳聋的取穴方法,从循经的角度有“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阴”。 从特定穴的角度有“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液门、阳谷主之”,“耳聋鸣,头颌痛,耳门主之”等。《针灸大成·卷八》也有治疗耳聋的穴位记载,如百会、听宫、听会、耳门等,这些穴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 艾灸也是常用的外治法之一,如《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记载了“上星,灸二七壮,治风聋”“翳风,灸七壮,治耳聋痛”“合谷,灸七壮,治耳聋”等都记载了艾灸治疗的选穴和方法,其取穴仍以局部和循经辨证为主。

4.5 中医化瘀疗法的实验证据支撑

在临床治疗中,许多学者认为瘀为突发性耳聋的核心病机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式可以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如刘大新[42]的研究中对75 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予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功能的通窍健耳汤,该方以柴胡、香附、川芎、菖蒲、路路通、山楂等为主药,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47.26%)高于对照组(23.68%),说明理气化瘀法可以起到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 唐英等[43]学者用活血化瘀的自制中药耳聋2 号方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结果发现中药耳聋2 号配合西药凯时注射液治疗耳聋比单纯使用凯时注射液治疗效果显著提升,证明活血化瘀法可应用于辅助治疗突聋并提高疗效,从而论证了血瘀窍闭是突发性耳聋最为主要的病机。 也有学者从气虚血瘀论治突发性耳聋,如冯爱成等[44]的研究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51 例,取得较好疗效,且血流动力学比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益气活血化瘀法对突聋也有良好的疗效。

5 小结

突发性耳聋患者多因外邪侵袭、脏气逆乱、痰热壅滞或气滞血瘀,导致瘀的病理现象产生,蒙蔽清窍,发为暴聋。 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研究逐渐深入,发现内耳的解剖结构、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应激反应等方面都会影响并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瘀的核心病机。 中医临床治疗方面,从《黄帝内经》起就有了对于突发性耳聋病因的论治,历代医家不断补充,逐渐形成了从瘀论治突发性聋的思路发展出理气化瘀、以清化瘀、活血化瘀、通经化瘀等治疗方法,延用至今,而现代药物治疗也关注于活血化瘀的应用,许多常用药物在改善微循环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化瘀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实验研究也证明了活血化瘀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因此,灵活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从瘀的角度论治突发性耳聋,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探索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治疗方法的进一步探索和研发仍有待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突聋内耳突发性
恐龙内耳的秘密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1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基于Otsu法的内耳MRI图像三维快速分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