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走向

2022-02-09龙宝新

教师发展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

龙宝新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陕西 西安 710062;2.陕西省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2)

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现代化强国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与福祉,走出一条中国特适、中国专享、中国首创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核心要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在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统领下,科学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教师队伍现代化,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以贯之的一条主线是:教育、科技、人才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大战略支撑点。具体到教育领域,教育人才、教师队伍对完成我国强国大业而言,可谓是“基础的基础”“重点的重点”;聚力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启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大船,是推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目标顺利实现的原动力。基于这一思维逻辑,笔者拟着力对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理念内涵、基本特征、未来走向等问题做一探究,以期助力我国“高水平教育现代化”[2]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内涵

社会现代化的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的前提是教师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共性理念与个性实践的耦合体,其实质是融通理性、进步、民主、科学的现代性理念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进言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富含中国教育文化底蕴、响应中国教育改革要求、由中国教育人独创自建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模式,是对具有类似文化、国情、要求的国家有一定可推广性、可复制性的教师队伍现代化范式。从其内涵来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发展战略现代化、队伍素质现代化、供给培养现代化与治理方式现代化的四维一体,其中,战略现代化是目标,素质现代化是关键,供给现代化、治理现代化是保障。“中国式”含义就体现为四个教师队伍现代化要素与我国国家目标、发展形势、教育国情、文化传统的个性化结合形态。

(一)面向中国富强的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现代化

相对国家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而言,教师队伍现代化处于国家现代化的最基层、最内层,该命题一般会在国家现代化达到一定层次、水平、阶段之后才会被提出,且在服务于国家整体现代化、更高层次现代化之中彰显其存在的意义。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首要内涵是服务于中国强国要旨、兴国梦想,服务于现代化强国战略的发展定位。“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改革图景,以及“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待遇,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业务过硬、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随之成为兴国强国的先手棋与入手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3]371,要求坚持教育为本,切实实现兴国战略的转变——“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4]。2018年,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从这一意义上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根源于我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是面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中国建设的教师队伍现代化。尤其是在当代,国际竞争不再单纯依靠生产要素增量,而是转上了一条依靠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实力凝聚的新赛道,进言之,正是教育、人才、科技竞争的强国新赛道将教师队伍现代化拔升到历史性制高点上来。显然,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对教育现代化而言具有至关重要性,是由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主导、关键地位决定的,诚如胡锦涛同志所言,“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6]不同于其他行业领域,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中发挥着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功能,这决定了教师队伍现代化必然要在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中处于“基础的基础”地位。可以说,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导源于“中国梦”“强国梦”,是推动中国国运昌盛、支撑文明中国建设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5]简言之,明确的目标指向、特殊的时代背景、独特的言说语境决定了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内涵,为中国人福祉而生、为富强中国而存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情境性定义。为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持富民强国的战略定位,牢记富强国家、复兴民族、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定海神针与恒定航道。

(二)服务中国教改的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是教师素质、教师供给、教师管理现代化的三位一体,是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改革适应力、专业竞争力、创新发展力的动态过程。因此,紧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的生力军,是教育改革的突击队,是教育创新的发起人,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核心蕴含。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培养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推行的大批合格教师;[7]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8]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9]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致力于造就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0]在一次次教育变革节点上,教师队伍建设都发挥着前站、先驱、扛鼎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也持续攀升,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与建设重点与时俱变,大致呈现出“重量重质—提质优质—重品位重创新”的演进轨迹。究其根源,是由于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教育服务的专业品质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水涨船高,深入推进面向素质教育、优质教育、高质量教育的教师队伍现代化进程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紧迫任务。”[11]进入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教育事业间的矛盾,全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就成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呼之欲出。因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比肩同行,与中国教育改革的语境、轨迹、节奏相依相生。“中国式”的独特内涵就在于:这一教师队伍现代化形态是与独特具体的中国教育改革路线高度契合、无缝对接的,这一教师队伍现代化样态是严格按照中国教育改革本土特点量身定制的。

(三)立足中国国情的教师队伍供给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第三重内涵是:教师队伍建设在供给方式上要立足中国国情、面向中国问题、回应中国需要,走多元化培养、多模态培训的教师补充提升之路,针对性攻克持续困扰中国教师队伍品质提升的农村短板、西部短板、素质短板、结构短板,解决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优秀教师源头培养问题,创造一种与中国教育国情高度吻合的教师队伍现代化样式。在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我国教师队伍供给有两条基本渠道:一条是职前培养的新生教师供给渠道,一条是职后培训的教师能量供给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因此,中国教育现代化首先要解决好“人口大国办大教育”这一突出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肩负的艰巨使命是:建立一支师德高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全力应对我国教育体量世界最大、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有限的现实问题。换个角度看,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是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发展中要全力攻克的硬核问题。譬如针对“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这一任务,[12]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优师计划、教师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这便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典型体现。我国教师队伍现代化不单单是要解决教师队伍短期内存在的质与量的问题,更强调立足中国教育实际,面向中国教育问题,考虑中国教育生态,精准定位教师队伍与教育改革不相适应的环节,并据此确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优化教师队伍供给渠道,建立教师队伍动态更新机制,找到一条与中国教育改革相适配的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进过程中,教师队伍现代化以其独有的能动性、爆发力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与未来,一定程度上掌控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命脉。无疑,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而言,教师供给侧的调适意义非凡,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枢纽链环:一方面,教师供给侧改革可以借助预备教师蓄水池建设来确保中小学教师队伍有稳定、充盈、持续的补充来源。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证制度,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开放、扩容、升级正是此意。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推进“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13]借助教师教育供给侧调整来催生需求导向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利用供需端市场化匹配机制带动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体系的优化改进。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围绕中国基础教育人才需求动态变化这一轴心线,逐步建立起开放、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体系、教师培养体系、教师培训体系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我国依次需要的是合格教师、专业化教师与高素质创新型教师,分别决定了不同时期我国教师队伍供给的重点,可以说,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是在逐步满足国家教师素质提升要求的发展过程中推进的。

(四)植根中国文化的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内蕴之义。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吸收中国文化营养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现代化形态。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教师队伍充满活力的根源所在。换言之,中国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在“重和合、重包容、重民意、重德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教师治理理念、治理思维、治理文化、治理体系:在治理范式上,强调中西部、城乡学校教师之间优质均衡发展,强调在系统、生态、全面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不同教师群体的共建、共生、共享,均衡、和合、协调思维是主导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治理思维;在治理目标上,强调民意民心、民众需求,服务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教师队伍的补充、提质、优化作为响应民众教育要求的有力手段;在治理主体上,强调教师本位、基层主动,借助党、群、团、组、会等基层教师组织,“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14]等来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发展权、话语权,在政府支持、多元共参、教师为本理念的共襄下完善教师队伍治理体系,逐步将现代性因素、现代化指标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去,致力构建一套与中国文化体系同构同源的现代化治理制度,建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色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治理体系。

在教师队伍治理能力建设上,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具有明显的文化印记。中国传统民本文化、民生文化、民意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教师队伍治理的全程,成为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的柔性构成与灵魂依托。可以说,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就是:善用各种文化赋权,包括领导文化、主人翁文化、民本文化等向基层和一线教师赋权,增强他们的治理权能,最终达到深层治理、精准治理,从而实现教师治理现代化目标。可以说,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凭依的不仅仅是一整套行政管理制度,而且还要依靠民主民本文化建设、基层管理组织建设与教师职业地位提升,后者才是我国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的生发之源。在民主文化建设上,重视尊师重道文化,要求“高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起带头作用”[3]371,培育教师主人翁意识,协调教育工作中官民关系、领导关系;在基层教师治理组织建设上,重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建设,重视教代会组织建设,充分赋权于基层治理主体;在教师职业地位提升上,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与职业地位,教师作为教师队伍治理主体的地位得以落实。进入新时代,国家更加强调“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5],强调用中国优秀师范文化、师道文化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全方位调动教师队伍基层治理力量,使教师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呈现鲜明的“文化治理为重”的中国治理特色。

二、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形态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教师队伍在建设战略、素质要求、供给方式、治理体系等方面的中国化表达。深而究之,人本立场、人民立场、国家立场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始终坚持的三大立场,其在教师队伍现代化进程中的直接体现是:坚持教师为本,培养优秀人民教师,造就大国良师,这些立场直接参与着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内涵生成。可以说,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之“中国式”的具体内容是:服务于中国教育强国梦的实现,植根于中国本土教育的场景,生长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大地上,中国教师队伍建设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形成了互哺互养、水乳交融、循环推动的关系。与之相应,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形成了以下四方面特征:“教师为本”的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现代化、“师德第一”的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师范主体”的教师队伍供给现代化与“政府主参”的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一)“教师为本”的教师队伍建设战略现代化

教师队伍建设是强国之基、兴国之要。振兴教育事业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根本支撑,造就一支教育家型教师队伍是构筑我国教育现代化大厦的坚实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15]。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造就良师加速教育改革、助力国家强盛,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已成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走向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基本国策,成为我国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的战略思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6];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无疑,教育优先发展的前提是优先建设教师队伍,释放教师作为人才资源所特有的“整合资源、创新价值、创造(精神)财富”[17]的增值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建设反哺、反推经济社会事业的强大能动作用,就必须将教师放在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能、第一要素的地位上。否则,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发展战略永远无法落地到基层的教育实践中去。也正因如此,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时明确指出,“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8]。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 “九个坚持”,其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是“九个坚持”的落脚点、立基点。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首要特征是:坚持“教师第一”“教师为本”的教育现代化立场,从国家发展大计、教育事业全局角度来确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将之作为实现国家创新发展和超常规发展战略、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点。

根据此原则将生产设备采购量C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生产设备运转时间T、故障率Q,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不易采购的程度S。将影响生产设备采购的4个因素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参数,将生产设备的采购量C作为输出。

基于上述认知,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10],“教师为本”成为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具有其内在合理性:其一,社会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教师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源头动因,是驱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终端力量之一;其二,教师现代化只有领先于教育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其先导性、能动性优势,推动中国社会走出一条超常规、超前性的国家现代化道路。所以,超前投资师范教育、教师培训事业,优先提升教师教育事业的品质,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比较优势所在。

(二)“师德第一”的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

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内核是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走“教师素质强教之路”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又一关键举措,是教师队伍供给现代化、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教师素质是师德、师知、师能、师情多要素构成的素质综合体,选择从不同的要素切入推动教师队伍现代化进程会演绎出不同的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样态。中国式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强调“师德第一标准”,强调在师德素质统领下全面、协调地提升教师队伍的其他素质要素,呈现出典型的师德首位性、师德关注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重视师德培养工作,将之视为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焦点。2014年教师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发出了做“四有”好教师的号召,[11]“四有”中有三条涉及师德内容,即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教师要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5]。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一系列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纲领性文件中,党和国家都将师德师魂教育列为头条,从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到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第一标准”,师德师风建设成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重申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良好师德是教师立德树人的根基,是中国教师的为师标配与立教之本。作为人民教师,就理应以德为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做好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就理应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四个相统一”[19]。可见,先做“人师”再做“经师”,“人师”重于“经师”,师德素养重于教育教学技能,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鲜明特色。

显然,坚持“师德第一”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教育改革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中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客观上要求人民教师必须具备政治过硬、人品过硬、师德过硬的素质;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信念、核心价值观与涵养高尚人格人品的示范者、指导者与领航者。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精神结构现代化和能力结构现代化两个重要方面,其中“精神结构的现代化具有引领和先导作用,能力结构的现代化是基础和支撑”[20],强调“师德第一”的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路径体现了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客观规律。进言之,教师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就必须自身首先具有先进的社会主义觉悟,达到高尚的师德境界,坚定崇高的教育信念;否则,一切其他教师素质不仅难以被激活、被统整,而且还会增加教师误导学生人生、阻滞学生身心发展的风险。

(三)“师范主体”的教师队伍供给现代化

现代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中国教育现代化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必经之途。在现代化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中,师范院校主要承担的是前端新生教师供给任务,师训机构承担的是后续教师发展能量持续补给任务。师范教育是现代化教师队伍的供给源头,教师培训是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炼钢炉膛,“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21]承载着中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代化的重任与期待,也成为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特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征程中,为了实现这一现代化目标,我国确立了两条教师教育改革路线。

一方面,持续推进师范教育体系改革,打造专业性、开放化、高水平、有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这是中国特有的教师队伍现代化图景。早在1977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指出,“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22]。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国逐步确立了“师范主体”的教师队伍供给体系。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7];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擘画了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10]的蓝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23]的大师范教育发展图景。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下,师范教育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底盘的搭建工作逐步完成,一系列师范教育改革行动次第展开: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方案,推出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出台优师计划、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制定《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这些改革行动为推动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现代化发挥了历史性作用,确保了教师前端供给、源头供给的质量。

另一方面,依托师范院校提升教师培训质量,联通师范教育与职后培训机构,为卓越教师终身成长搭建立交桥。进入新世纪以来,以国家级培训为龙头,我国建立了完善的“三级三类”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升级教育学院为师范院校,发挥师范院校下设师训机构的优势,推进教师培训服务供给侧改革;加大县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建立乡村教师成长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了开放化、网络化、协同化的中国式教师培训格局;教师培训主题也实现了由“合格证培训”“定期轮训”到“自主选学”的阶段性迭代,创造了世界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的典范。

(四)“政府主参”的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

由国家一元走向多元共治、由行政管理走向共建共治、由层级治理走向底层赋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走过的基本轨迹。当前,建立“政府主参、基层主治、教师主位”的“三主”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与主题。所谓教育治理,就是在民主治理制度与科学治理框架内,所有教育主体响应社会需求协同发力,共迎教育问题,创生治理形态,提升教育治理效能效率,追求最大最优治理合力,实现教育事业善治目标的过程。与之相应,作为基础教育治理的枢纽链环,教师队伍治理绝非一味强调教育分权、教育自治、权力重心下移,而是在宏观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框架下尽可能发挥基层教师管理组织和广大一线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中,努力构建国家机构、基层组织、教师主体三者间有机关联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是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又一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一直行进在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治理:邓小平同志鼓励教师要 “要敢于教,也要善于教”[24];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党政领导要为教师多办实事,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25];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4];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18]。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下,广大教师在教育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专业权与主体地位逐步得到了落实。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的教育改革目标,为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从基层治理组织建设来看,我国一直强调要提高学校的自主管理能力,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以及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并将广大教师作为学校治理主体的地位确定了下来,确保教师享有较为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学校治理参与权。

当前,我国加快了制度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先后出台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优化“县管校聘”制度,确立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等,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为持续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治理体系,促使各种治理力量间良性互动、有效合成、互生共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概而观之,我国教师队伍治理逐渐形成了以“国家推动、学校主动、教师能动”为特征的独特治理结构。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提升是通过国家政策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组织更新、教师专业权利强化来实现的,其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师队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应该说,尽管这一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模式还没有完全成熟,但确定无疑的是,这正是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一大特色与独特内容。

三、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未来走向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是共性现代化理念与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充分对接的产物,是中国特色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结晶,是中国教师队伍现代化实践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教师教育改革者独立自主解决教师队伍现代化问题的实践创举。在后续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充实“中国式”的内涵,尤其是在中国创造与现代化理念的双向交融中廓清“中国式”的理念内涵、丰富“中国式”的实践内容,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永葆青春、永不褪色的迫切要求。

(一)强师强国战略的融通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直指强师目标的达成,服务于教育强国战略的实现,因此,将强师与强国深度对接、内向融通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建设方向。应该说,“教师为本”“强师兴教”的战略定位,不仅出自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更出自他们对教育功能、教师作用的深刻认知,这一战略为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实现提供了坚实后盾与目标导航。深而究之,教师“强国”潜能的释放并非是自然展开的过程,从“强师”走向“强国”要借助三个中介变量来自觉实现:一是结构契合度变量,即教师队伍结构与教育学科结构相适应。例如,教师的学科结构、师范专业结构与当前教师队伍需求结构间保持基本一致。二是素质匹配度变量,即教师队伍素质构成与任职学校办学要求相匹配。如农村学校教师的现实能力构成与具体任职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三是建设重点吻合度变量,即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选定与国家教育建设重点相吻合。如当代教育改革重点是提升公民综合素质与新生代创新精神,它要求教师队伍建设重点也应该调整到教师育人能力与创新教育能力培养上,使二者之间基本吻合。从这一角度看,我国后续“教师为本”的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战略还必须进一步具体化、精准化,尤其是要细化“教师为本”战略的时代内涵,明晰“教师为本”战略的实现路径,主动面向强国目标调适现代化建设重点,寻求教育强国与教师队伍建设间的最佳对接点与融通路径,让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国式”内涵进一步丰盈充实,使之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中找到最为得力的一个着手点、发力点与切入点。

(二)素质优先国策的夯实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优势之一是强调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师德政治素质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力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将教师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精神素质提升视为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枢纽链环,促成“为学、为事、为人”[26]相统一的大先生培养目标的实现。换言之,在教师队伍现代化中首重教师专业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现代化中首重思政师德素养,是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秉持的独特立场。就当前来看,我国已经把教师素质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史无前例的水平,但该问题还没有最终得到满意的解决。如何将素质优先、师德首位的建设思想落到实处,真正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还需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在理念落地、实践转化、制度下沉上再下功夫,也需要进一步激发教师专业自觉的内生发展力量。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最基本含义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唤醒、自省自强精神的塑造,是其“个体教育意识的全面觉醒”[27]。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国教师素质现代化政策的落地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体意识、主体责任、主体能力,完善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机制,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师专业自我成长的文化氛围,真正将教育政策制度的催动力转变成为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内生力,促使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路径实现由“外部驱策”向“自我要求”“自我建构”的根本转变。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式教师队伍素质现代化将会深入到教师专业自我觉醒,精准到教师主体意识唤醒,细化到教师队伍建设末梢环节,并将那些长期制约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进程的瓶颈因素,如传统教师文化束缚、教育开创精神薄弱、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等逐一破解。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步入专业自主、充分发展的新时代,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固有潜能才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三)多元供给路径的优化

供给侧改革是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关键链环,通过教师队伍供给源头调整与持续供给专业服务来确保教师队伍品质持续提升,是教师队伍现代化的一般实现方式。就我国而言,以师范院校普通师范生为主体、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牵引、以非师范生资格考试渠道为补充的职前教师供给结构初步定型,以“国培计划”、分级培训、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格局基本成熟,以师范院校为统领的一体化教师队伍供给体制已成定局,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形貌日益清晰。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将是如何对各种教师队伍供给路径进行系统优化,实现内力凝聚。这又包括若干具体问题:如何按照优秀教师成长规律来优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发展、名师成长的全过程?如何构筑师范院校统领、各类教师发展服务机构有机整合的“大师范教育”体系?如何打通师范生招生选拔、教师入职选聘、名师培养对象遴选等教师成长关节,为卓越教师成长开辟一条绿色成长通道,克服各种考试因素、社会因素对卓越教师成长带来的可能干扰?等等。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式教师队伍供给现代化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是科学解决教师供给体系的系统性效能提升问题,即沿着优秀教师成长主线、大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主题来整体优化教师供给体系,让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潜在优势进一步显现。为此,我国要坚持“人民教师”的培养宗旨,充分利用好各种政策杠杆,如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政策、振兴师范教育国策、师范专业认证制度、自主导向培训政策、教师资格制度等,着力搭建优秀教师成长阶梯,营造优秀教师成长环境,以克服现有教师供给制度的碎片性与不连续性的缺陷。

(四)多元治理合力的聚汇

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主参、学校主事、教师主位”的教师队伍治理框架尽管已经形成,但教师队伍治理能力提升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客观地看,这一治理框架的优势明显,如国家支持力度大,基层赋权容易实施,治理体系搭建有力等。但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如教师专业自主权、学校治理能力、基层政府治理意识的培育相对较难,底层治理力量难以充分激活,容易陷入“过分倚重过去的成功经验或方法”的政府治理“能力陷阱”[28],尤其是受传统官僚管理文化、应试效率至上思维惯性的影响,要想短期内完成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重任实属不易。因此,要使中国式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进一步走向成熟,我国教师教育管理者亟需在教师队伍治理动力激发、教师行业吸引力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调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回应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施力,以确保各种治理内力在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环节上有效汇聚与叠加。诚如有学者所言,“理想的教师队伍治理是如何将能够促进治理的各方力量引入其中,从而有效聚合起推力、压力与引力等治理合力。”[29]在未来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中,我国迫切需要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培养教师参与专业决策的主动意识。在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制度预研、地方教师选聘管理政策酝酿审议、学校教师业绩评价方案制定等方面,广大教师要善于表达专业见解,利用好民主权利,放弃坐等观望的消极治理心态,让教师队伍治理沿着科学、先进、健康的方向前进。二是教师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育。教师专业协会是教师行业组织权利的集成者与代言人,教师专业组织与教师管理行政组织间的对话协商机制是实现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有力依托,是表达教师行业主流民意、培育积极治理心态的最佳平台。因此,引导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协会是激发一线教师治理动能、形成治理“群体能动”[29]的有效渠道。三是完善政府部门回应教师专业需求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在鼓励教师表达专业诉求的同时也要及时通过规范化程序、专门性机构来回应教师需求,必要时将合理民间诉求上升为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借助上述改革,我国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才能及时聚合教师自我治理力、教师行业自治力、政府机构他治力,构建网络化治理力体系,为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提供最大最优的治理合力。

猜你喜欢

中国式教师队伍现代化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