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申报》“读书问答”栏目之阅读引导*

2022-02-08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申报栏目读书

●刘 平

(湖南大学 长沙 410082)

《申报》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商业报纸,向来以立论中立著称。但在民族危难的紧急情势下,《申报》逐渐改变了中立态度,开始积极表述自己的观点,并与读者展开互动,一方面增加了报纸对读者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促进文化复兴观念的形成。

早在1921年,史量才接办《申报》时,就受黄炎培、陶行知等进步人士教育救国思想的启发,坚信社会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因而在“九一八”事变后,鉴于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为提高国民素质,于1932年创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这是我国首家由报馆开办的公益性图书馆,在当时成为社会教育及文化知识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及前沿阵地。近年来关于申报流通图书馆的研究成果不少,例如,程彩萍的《略论民国时期启蒙与救亡背景下的申报流通图书馆》[1],傅小进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对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启示》[2],张从俊的《〈申报〉的社会服务研究》[3],李明杰的《对〈申报〉中图书馆报道的叙事研究(1925—1937)》[4]等,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介绍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创办与发展以及《申报》读者指导部与“读书问答”栏目的概况,较少研讨“读书问答”栏目中的具体内容。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摘录《申报》“读书问答”栏目刊发的部分往来通信,侧重探讨“读书问答”栏目对民众所展开的阅读引导,以期进一步丰富阅读史的研究。

1 《申报》“读者问答”栏目的创设

1932年11月,申报流通图书馆在上海市区南京路大陆商场开办,馆长由著名文化人李公朴担任,这家仅有4 000册藏书的小图书馆因其办馆宗旨的民间性与体恤下层民众的倾向,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仅短短的一年时间就有了飞速的发展,“本报附设流通图书馆,为本报服务社会事业之一。其目的,在于以辅助新闻教育之不及,而予社会大众以求得智识之机会。创设迄今,历时一载,依据最近统计,每日平均有六百读者借阅图书。加入读者之总数,则已近五千,由此可证流通图书馆之设立,确为适应社会大众之迫切要求”[5]。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创设,体现了图书馆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教育使命,即打破图书馆一贯的只消极地供给读者以读物、而不予以指示或帮助的现象,自觉担负起对读者的指导之责。不少苦学自修青年因此而获得了图书的供给,但因这些读者大多数是未曾正式进入学校或中途失学的店员、学徒和工人,尽管接收了图书供给,却很难选择适合的书籍,缺乏吸收知识的能力,亦无师友之切磋,学遇疑难,无由解决,急需一种正确的指示和帮助。有鉴于此,1933年8月在中华图书馆协会召开的第二次年会上,申报流通图书馆提出“图书馆应共同编制‘读者指导’以作阅览者之准绳案”[6]。1934年1月,即在“创设‘读书指导’告读者书”中,总结了一年以来在图书馆工作中发现的读者阅读所存在的无目的、无系统的现象。为了将读者从一般的无目的性的读书消遣引入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学习途径上来,该馆决定开中国图书馆的先例,创设读书指导部,“以指示有志学习各种学科者之门径、引起研究之兴趣”[7]。同时,为了更好地辅助读者,与读者展开交流,解答读者尤其是苦学自修的青年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问,使流通图书馆成为大众的书斋和精神食粮的仓库,并以读书指导为其益友与导师,《申报》增设“读书问答”栏目,与读书指导部相呼应,“本报亦特增设‘读书问答’一栏,以供读者之质疑、解惑、事属创举。切盼社会人士予以指导掖助,共襄其成”[5]。

申报流通图书馆聘请艾思奇、柳湜、夏征农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为“读书问答”栏目撰稿,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普通民众对书籍的选择和领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导文化水平较低的读者,公开答复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以及当时社会上发生的种种问题(基本上是来信必复,有些来信甚至由两三位编者答复),不仅解除了读者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无所适从的困难,而且告诉读者要按着时代的要求和个人的兴趣去读书,去思考,并为之列出各学科的“书目”“研究方法”“重要典籍提要”等,以作指导。为了方便一些工作繁忙、不能按时读报的读者学习参考,申报流通图书馆将刊于《申报》“读书问答”栏目上具有代表性的来信和复信按类别汇编成《读书问答集》,于1934年5月出版了第1集[3]24。此为现代中国图书馆汇编的一个创举,产生了非常广泛的社会影响。李公朴在《读书问答集》的序言中表达了编撰的初衷:“我们非常的欣慰,在本报读者们的热烈地督促下,我们刚开始数月的‘读书问答’,居然编彙(汇)成书,有系统的改换了一个面目重与读者相见了。我们编彙(汇)这本小册子的主旨,并不是认为读书问答发表的文章,尽是些名言伟论,而是:一方面,这些小文章,虽然是断片,但我们却可自信,实有其一贯的理论的依据,对于一般的读者,纵不能说有多大裨益,也决不致使之走入迷途;另一方面,有许多读者因为忙于生活不能按时读报,常常来信向我们诉苦,我们为了便于读者的查考,为了使读者们能够进一步从中窥见我们工作的全豹,我们也是由(有)把这些小文章编成彙(汇)刊之必要。”[8]1

《读书问答集》将已在《申报》“读书问答”栏目上刊发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即:读书与生活,读书的态度,语文学习,读书的方法,读书与实践,科目的选择。“这种分类倘把它连贯起来看,可以当作研究学问初步的进阶。第一第二两部,给了读者对于‘为什么读书’这问题一个基本的解释,有了基本的认识,于是接着来的‘读些什么书’和‘怎样去读’的问题便在第三第四两部门内阐明了。最重要的是第五部门,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来充实理论上的讨论,打破读者死抱住书本不放的成见,而使明白怎样从书本上所得应用到实际问题上去。这一点,可以说是这本小册子的特点”[8]1-2。可见,《读书问答集》出版的目的,也是落实“读书问答”栏目一以贯之的主旨:只想给他们一点读书方法的指正和使他们明白读书与他们实际生活之关系。由于当时“读书问答”栏目的读者主要是失学的店员、学徒、工人等,所以其另一特点为“接触的问题,范围虽然很广,从某一本书上的疑问,进而至于国际问题的剖解,但无疑地,我们既不去迎合低级趣味,也不高谈阔论,每一问题均是他们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我们的问答,不仅在文字技巧上,力求通俗化,而且在内容上也力求通俗化,务使大多数读者能够理解,务使每一理论问题与他们实际生活发生联系”[8]2。读者不仅能轻松地与学者、编辑、馆员进行交流,而且逐渐有系统地依照需要开展自己的读书生活。这些具有社会化阅读形式的互动激发了当时读者的阅读兴趣。笔者认为“读者问答”栏目中的不少通信内容对于处于数字化时代的我们进一步明确“为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读书问答”栏目之阅读引导

2.1 读书的目的与态度

(1)读书的目的。“读书问答”栏目在“读书的根本问题”中指出:有人把读书分成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以职业或利害关系之故而不得不读书,如学生教员之读书是。至于嗜好的读书则反是,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这种话对于教员学生及其他有关的人讲,大致是对的。或者说,他们的读书大致不外乎这两个目的[9]。事实上,我们今天的读书也不外乎这两个目的。然而对于这两种读书目的,“读书问答”栏目认为对于当时申报流通图书馆的读者,则不见得是对的,因为除掉从事于文化事业的人,如教员、著作家……及其他非以读书为职业的人,要想靠读书增进知识,或者改良工作技能,因而增进收入,或者谋到较好的职业,恐怕在事实上并非是一个可靠的办法。这些读者大多是店员、学徒、工人,他们工作所需的文化水准并不要怎样高,能够写写算算就够了,所以他们的读书,于职业是没有什么大关系的。就如他们并非是为了现存的职业而读书,而是为了“另谋高就”而读书,但靠着读书恐怕未必能达到这项目的,因为在当时失业既非是缺乏“工作技能”所致,而有了“工作技能”也不见得就有职业。至于嗜好的读书,则更是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了。那么究竟为何要读书呢?“读书问答”栏目明确告诉那些面临实际生活中发生了许多问题,整天生活在苦闷、忧虑中的读者,“我们所谓的读书是为着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而读书,这种读书可以补充我们的经验,可以辅助我们去理解现实,可以做我们开展社会生活的指示”[9]。

1934年1月7日,《申报》“读书问答”栏目刊发(以下简称“读书问答”)的第一封读者来信中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对“读书指导”的渴望:“阅报,知道贵馆创立了读书指导,对于一般失学的青年,热忱地予以知识上的帮助,这使得我们这些闹着知识饥荒的青年是如何的雀跃啊!”[10]接着代表学徒店员等失学青年诉说了目前横在心上的难题——“一个毫无根底的人果真能从自学中成就他的所学吗?”[10],第二天“读书问答”即解答了此疑惑:自学获得的“成功”,“不是为显达,不是想做学者,更不是为的‘名山之业’,我们为的是实用,是认识实际生活,和如何去奋斗,以开展自己或大众的生活”,“如果抱了这种态度,我们再选一种或数种与自己个性相近而又便于自学的科学。在一面为生活挣扎,一面去自学,得到一点是一点,多知道一点,就是‘成功’,并且这才是实践的知识,对你才有实用”[11]。“读书问答”及时纠正了读者离开实际为读书而读书的态度,使读者认清读书是为了要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在与读者的通信中,“读书问答”曾多次指出个人的“出路”要与社会的“出路”相适合,否则只有幻想、失望,达不到真正的“出路”。为了避免读者只为了“出路” 而去求知,进而提醒读者“千万不能只把眼睛看了自己,不管社会”“我之读书为图生存”,如果所说的“生存”是指与社会共存共荣, 这是正确的;如果仅为了你一人暂时的偷生,那“读书”不但太无意义,而且是不能达到目的的[12]。

(2)读书的态度。“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过程中必然要面对许多困难,一时使人灰心,但是,取得成功的人总是坚忍地继着失败之迹迈步前进的人。在 “读书问答”栏目关于“读书与写作”的讨论中,通过举例指点读者克服读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鼓励读者要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譬如谈社会科学,初读时必然觉得干燥无味,术语的不了解,方法论的不懂,读完一本书后不免只获得一朦胧的印象。但是,一到书读得多点,就会处处逢源,互有关照。在甲书中难懂的几点,现在在乙本书中懂得;以前自以为懂得的,或者反在另一本书中发觉自己的错误——以前是误解,不是真的懂得。你的认识会随着自己的涉猎的范围扩大、深入。也只有像这样一步一步地前进才有相当成功之望。至于对社会科学有了相当根底的人就没有困难了吗?不,决不!每一过程上都摆有无数的新困难,学问是无穷尽的,真的成功的人是不断地去克服这困难, 他不作静止的观察,不灰心,不馁志,也不作过高的玄想,要一步去登天。 这是读书的应有的态度”[13]。同时,在读书过程中环境的营造、读书的坚持、兴趣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除了注意客观的读书环境而外,还要抱定主张,不怕一切烦扰,硬着头皮去读书,千万不要因读书无多大兴趣而退缩,因为兴趣是慢慢产生的。同时读书不懂也不要灰心,假如一切的事物现在我们都能懂得,我们便不必再去做研究 (要读书)。我们之所以要读书,就是要使不懂得的事变成懂得”[14]。“读书问答”的这些复信对于身处碎片化、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少亲近书本的我们无不是一种鞭策。

2.2 读书的方法

(1)初学者的读书途径。治学必先有一种正确的方法,离开此不讲,是一定要“眼花撩乱”“无从着手”的[15]。由于申请加入读书指导部的读者,大都是中途失学的,文字方面的根基还不十分坚固,所以,“读书问答”认为他们读书的初步,是在把读书的工具即文字弄得通顺。“我们知道读书必须能了解文字;若看不懂书上的文字,就想明白书的内容,岂非笑话……我们希望一般文学根基未坚强的读者,对此多多注意,因为这是读书的先决问题”[16]。

对于初学的人,“读书问答”也不希望他们即刻作分科学习,而主张他们先读些基础常读的书[17]。因为在基础学识未具备之前,即作分科研究是没有用的,学说的是非是不能鉴别的;而且在对于各种学科的一般内容和性质未获得相当了解与认识之前,即让他们去作分科研究,对于求知欲很高的青年是不能满足的;再者,在对于个人为什么要研究某项科目不能明白确定之前,对于特种学科是不会发生特殊兴趣的。“所以我们深深地觉悟到;我们工作的重心不在于先让读者举出他所愿读的门类,然后照该门类作一系统的指导,而是对于一个读书兴趣极高,但缺乏读书经验的读者,告以在开始读书时,应当读哪一些基础常识的书,及读书应当遵循何种途径”[9]。如果读者已决定了所选择的科目,同时读书的工具也都已具备,“读书问答”则鼓励他们可以开始照其所选择的学科进行研究了。“在开始时,我们主张先精选一二本该学科‘概论’‘纲要’之类精读几遍,务必要把该学科的内容、基本概念等灿然于胸中。在此时期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因为在初学时候,最怕的是不能得到系统的概念,而充满了一肚子的零碎杂乱的知识”[16]。

打个比方,治学好比用绳穿钱(指旧的铜钱,是用绳穿的),有钱而无绳,固是纷乱无头绪,有了绳而无钱也是空无一物。“读书问答”认为初学者在读书时需要拓展的另一路径是“博览”。所谓“博览”,就是使其增广你的见闻,开展(拓)你的知识范围。因为知识范围一广,你就不致陷于孤陋寡闻,不致为某一种学说所蒙蔽。在“博览”这一时期中,读者更宜旁及许多与其所学习的学科有联系的科目[16]。“因为人类的整个活动是不能分为经济的、政治的……但是在科学上为了研究便利起见,却可分成许多类的科目名称。而且,研究学术有许多工具科目,如文字、统计学之类都是的。所以我们为要使所习的科目精深,其他辅助的和有相关性的科目是不可不兼读的”[16]。但博览群书并不是泛滥而读,为了避免读者在初学时迷失方向,“读书问答”提醒他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书籍的选择务须严格,因为读了歪曲事实的书反不如不读书之为愈,这点在作“准备”和“精读”工作时尤宜注意。第二,读书须经济,现在的书籍真是汗牛充栋,凭一个人的能力是万不能读完一切书的。不过读者却也不要愤恨,因为有许多书实在是无读之必要的。所以读者在读某种书时,务必考虑一下,读了它是否较读旁的书更有益处,而时间及精力方面是否经济。第三,“博览”和“习其他辅助科目”时,应当比较其轻重,在心中应当想:这是“博览”要(紧)耶,还是“习其他辅助科目”要紧。第四,不可为了“手段”的学习而妨害了“目的”的学习,譬如学“统计学”若是为了研究“经济学”的原(缘)故,那万不可因为学习“统计学”费了无穷时间,而把“经济学”反搁置不问了[16]。

(2)治学方法论。如果读者对于基础知识已是粗具,那接着做的读书工作,“读书问答”建议他们不是去读许多专门著作,不是去研究各种学说,不是去研究学科的发展史,不是去做某种小问题的研究……而是去研究“治学方法论”。因为学说的分歧,大都是由于观点的不同,“所采取的方法论”不同所致。对于反对找“读书方法论”的说法,“读书问答”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许多人是反对读书要先找什么方法论的。譬如林语堂先生就主张漫读,不必规律太严。自然林先生的高论是为对付现在流行中国的美国式的教学方法的流弊而发的,我们也相对赞成,不过林先生的意见,总不免还是‘天才’的读书论,一般平凡的人是不能适用的。其他的学者,大致各人都有各人的方法,譬如禅宗门徒的行脚,一个人访问了许多名山大川后,虽然在师父前并未得着什么,可是,自己的经历实在不少,融汇(会)贯通,也自悟了佛法。这虽然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不经济的, 也不能求之于一般辛勤的人们。如果按照时代说,它是不甚科学的。那末(么),所谓科学的方法论,我们可以采用的到底又是些什么东西呢?”[18]。“读书问答”通过对比和类比既回答了读者的疑问,又将不同的观点表述出来,并用生活中的现象启发读者进行思辨,由此形成了读者与读者之间、读者与编者之间观点的互相促动与提高,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这些具体深入的讨论,对于我们现在的学术研究也很有启发。例如,在基础知识获得之后,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地去乱读,而是以某一实践的问题作为中心去研究。“书籍不过是些材料和可供参考的意见。这里所关涉到的问题是首先你应握住研究的中心。以实践需要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在玩弄虚玄的理论,而是一面运用已发现的原理原则于实际,一面在实际中去充实,孕育生长,展开这些理论。理论与实践是在这般不能分开的被结合着, 统一在一个整体内。譬如,一个研究货币或财政问题的人,固然,抽象一点的基本理论自然应该首先学习,但是,一个较高级的研究者则不可仅在许多论货币或财政问题的书中去寻探为满足,一定要从当前摆着的问题,如目前白银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而去涉猎关于这类的书籍。这样,你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不独是很合于实用,而且也自然更近于真理。研究的兴趣,也比空读抽象的书强多了”[18]。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后,“读书问答”既就上例接着提醒读者还得注意一种研究上必不可忽视的“关联”作用,“研究白银问题不能仅限于铸成银币的货币,或生产银矿的生银某一方面;也不能仅注意某一国的财政政策,某一国际协定;也不能仅就过去货币制度,白银史的方面去求解决……一个研究者,要读的书就不仅限于货币以内,以外有要精读的书,或仅供浏览的书,或看看目录,抄点统计数字就够了的,真是多而又多。而它们偏偏又是那么紧相关联,离了这种关联,你就会走到狭隘的离开了真象(相)很远的方面去。所以,这一项虽系跟着前项而来,却仍是非常重要的”[18]。但在“关联”过程中 脑中应排除不需要的东西,专心于某种研究,除开与它有关联的关系外,不需要的东西,应全部抛弃。柯南·道尔说过,他除对于与侦探有关的知识外,别的都不把它摆在脑内。这是它的小说成功的要点,也是一切学问成功的要点[18]。“读书问答”运用典型案例展开循循善诱的耐心解读,清晰明了地为读者指明了研究路径。

然而,面对汗牛充栋的出版界,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选择和汲取知识呢?这也是我们目前在阅读和学术研究中面临的困境,“读书问答”当时给读者的复信也为我们指点了迷津:对一种研究不要野心太大,因为知识的进展是有一定的进程的,读书最要注意的是读书的过程,要有一定的学力才可能完成某一种研究,一定不能取巧。譬如著一本货币史,在著成前,研究原论,搜集材料,读书,看报,听无线电,听演讲,参观古物陈列,拜访考古家,到各地去旅行等等行为都是过程中的一部分工作,不仅展开精低的撰作的片断时间是(使)这一著作(顺利)的完成。这一点对于学历较浅的人,尤应注意,既不应草率从事,弄出不成熟的东西遗害于人,同时也知道一点学问上的艰难,而这艰难是过程中必有的,所以也尽可不灰心做去。在读书的方面,艰难总是一步一步被克服的,只要按着一定的道路,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19]。同时,在收集材料时“应将这许多材料,作正确的估价,冷静的观察各种立场不同的言论,互相比较,将这庞复的书报,做精读、浏览、抄存、剪贴、画线等等分类。这样就不怕材料过多,只须处理得法,才可用最经济的时间,去接近各种学问,不独不会被书本迷住,这些材料反印心合手了”[18]。

(3)读书效率的提高。读书第一固然要讲求方法论,有了方法论之后,才不致使思想散漫,而能得到系统的知识。那么在读一本书时,怎样可以使所读的书不等于没读,怎样从书中可以得到启发,怎样就可以把该书的重要内容,或作者所说的几句精彩的话和你认为错误的地方记住,或者用什么方法,可便于异日检查,这种提高“读书效率”的方法,也是应当讲求的[19]。现在我们一些读者在读过一本书后,该书的内容当时或许记得,但隔不久这种模糊的印象是会很快地遗忘的。而且,在读某学科的“概论”或“纲要”之类的入门书时,这种书的纲领,基础原则尤应全部熟记在心中,单是零零碎碎记住某原则的意义,即使记得很详细,也是没有用的。这种书应当把它的重要内容均匀地记住, 却无须乎背熟它的某一部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他能“记得”很多的术语、专门名词,并“懂得” 它们的意义,主要的是他能“找得”它们的出处和它们的意义。因为读书并非专重记忆,能理解才是要着[20]。为了加深理解,提高效率,“读书问答”还详细推广了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一是加线——在读书时,一边读,一边在书上将其纲领处或重要的文句,用红蓝铅笔在旁边画线。普通读西洋书者的画线法,最好的处所是底线,其次是圈,再其次是页旁的直线。二是眉批——凡一章或一节的主要思想,简单的用一两句话或十几个字 写在书上端或书之两旁的余白上。三是札记——这是学者所最常用的方法,是效率很高的方法,但亦是很笨的方法。因为做札记是要花很多时间的。不过这种方法若行之得当,并不是得不偿失,对于多么忙的人来说,仍是有益的。总之,做札记为预备日后翻阅倒是次要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做札记时,可使你把书上所述的东西在脑经(筋)中多盘旋一次,使你可以对于作者所说的话,多加一番考虑。关于这三种方法的优劣,“读书问答”也展开了进一步的比较,指出这三种方法中要算第一法最不经济,做这种工作,所浪费的精力颇为不少,所以这种方法,对于著作家固大有用处 (因为著作时便于引证),但对于不想做学者、著作家,为着实(有)益读书的人,却是得不偿失。然而,这种拔萃的方法虽笨,益处究有,所以我们把它的方法稍加修改,仍旧是可用的。四是重读——有些人喜多读书,却不肯将一本好书精读或多读几遍,这是很大的毛病。这样读书为什么不对呢?其原因是这样的:读者在初读书时, 他实“茫无头绪”,以为学问“浩如烟海”,书籍是“汗牛充栋”诚然这是不错的。但是他因此想尽量去读各种书,却是大大的毛病。一个人的精力固然有限,不能读尽天下书,同时有许多书也是无须读的。一种学科的概论书,坊间就有几十种。有些人以为应当都读一遍,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这些书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你只要择一本较精深的书熟读几遍,把内容大致记得, 较之滥读各书,结果反弄得模模糊糊,对于该学科的一般性质,一无所知, 其利害真是不可以道里计。所以好书多读几遍,不但不会耗费时间,反而是非常经济的。因而你初读一本书时,印象一定很浅,及至再读时,你决计可发现许多前次所忽略的地方,对于作者的意见也能更深刻了解些。但这当然是指权威之作,或应当精读的书而言,一班(般)仅堪浏览的书当然是无须这样下功夫的[19]。

同时,为了提高读书效率,“读书问答”对于读书计划的拟定也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第一,要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不能徒凭一己的空想。第二不是写在纸上的空谈,要能实行。第三,这“计划”要顾到所学的全体,不能偏于某一部分;这“计划”要是整个做人的全计划中的一部分,即它要有前途。这部分计划完全后,一定是完成了某一阶段,使你的认识更为(有利地)开展。因此,树立一个计划,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得根据你的经验,认识的程度,同时也有提出大家来讨论的必要[21]。

合而观之,《申报》“读书问答”栏目指引读者如果要提高读书效率在读书前就应当先考虑个人在现今社会上所处的地位,应当做些什么事,以及为他人及全社会着想,等等,即弄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然后才能决定读书计划,选择学习科目。实际上,亦惟(唯)有如此,读书的意志才会坚决,读书的效率才会增进[17]。

3 结语

一个民族在某一历史时期的阅读活动通常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反过来,人们某一时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倾向也反映了该时期的思想探索轨迹和发展历程。在《申报》“读书问答”栏目中,读者与编辑之间讨论的话题,既是双方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同时也是现实的政治、社会的反映,与读者的生活、思想密切相关。有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我非常高兴在中国图书馆中居然会有“读书指导”的创设,这确是一件很有教育意义的事,你们的成功一定可以超过学校教育。因为聚集在一间学校里的并不见得都是对于读书有兴趣的人,可是,涌到你们周围的则不然, 是为了自己的兴趣与需要,一点不要强迫的一大群知识荒的、嗷嗷待哺的灾民[22]。“读书问答”栏目不仅打破了图书馆只能被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惯例,解决了读者在图书的海洋里无所适从的困境,同时也纠正了读者不正确的读书方法。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园地,又为编辑(馆员)了解读者关心的问题、答复读者的疑问和反复阐发本人的主张、观点,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我是贵图书馆的一个读者,因了贵馆的赐与,养成了我的读书习惯”[16];“我的知识浅薄,同时我又是一个求知欲没有消失的人,近来看《申报》 上有了‘读书顾问’,使我好像在黑暗中摸索到了一线的光明”[23]。可见,读者们从“读书问答”栏目中,找到了自己关心的信息,并作为其开展自身独特思考的活动历程的起点。同时,该栏目围绕的主题不仅仅是读书指导,也关照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国际政治、经济、文艺、生物等,在当时引起了读者的热切关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实质上,它是思想自由言说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是流通图书馆传播知识、改造国民素养、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重要功能的反映,对中国近代历史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都产生了持久而长远的影响。入手之方无穷,着眼之道无限,端赖知识生产者自身的巧思妙想[24],《申报》“读书问答”栏目所开辟出的“方”与“道”,所架设的编者(馆员)联系读者、读书联系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阅读引导与思想传播的大众化桥梁,其价值与作用对于今天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推进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申报栏目读书
“少年工程院活动校”暨“航天未来人才培养校”共同申报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国际收支间接申报问答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