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新闻节目制作视频博客新闻的不足和路径

2022-02-08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5期
关键词:受众

刘 冰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

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主流媒体新闻节目坚守自身特色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向新媒体靠拢,取长补短进行探索发展,视频博客(Vlog)新闻即为其探索方向之一。从2018年的博鳌论坛到2019年全国“两会”和阅兵式,再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东京奥运会等,Vlog新闻的运用实践总是和时政要点、社会热点密切相关,成为主流媒体报道新闻的新路径和广大受众了解新闻的新方式,未来发展前景较好。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作为我国规模大、级别高、影响力大、内容权威、受众广泛的主流媒体,其Vlog新闻尝试和运用也走在国内媒体前列。本文以2021年1—7月央视网上发布的21条“时政Vlog”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时长、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简要分析,并对其视听内容和传播特点进行归纳,以期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1 21条“时政Vlog”基本情况

(1)时长。21条Vlog时长各不相同,最短仅有1分21秒,最长的达8分56秒,4~5分钟的有6条,占比29%,3~4分钟的有4条,占比19%。从实际观看效果来看,这两类时长的Vlog能够在内容输出和观看体验上保持平衡。

(2)题材。21条Vlog中,重大产业项目有7条,人文历史有4条,时事政治有3条,生态文明、扶贫攻坚各2条,体育、科技、百姓生活各1条。

(3)风格。21条Vlog整体风格偏向生动性和趣味性,用幽默的语言、有趣的讲述、轻松的语气、轻快的背景音乐来为受众提供新闻内容。标题风格偏向口语化,能够有效嵌入网络热词和流行用语,擅长设置悬念,视频中动画转场、标题花字、生活化场景和花絮式题材等屡见不鲜。

(4)展现形式。21条Vlog共同的展现形式为“主持人介绍+实地采访画面+已有新闻影像”三段式结构(下文简称“三段式”),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为主持人开场(其中又分为单人口述介绍和采访场景介绍),围绕主题开展采访和实际拍摄,最后以已有新闻画面作主题升华结尾;第二种为新闻人物开场(其中又分为采访对话场景开场和新闻人物影像同期声开场),是将已有新闻画面进行串联,最后再用新闻人物采访场景升华主题。两种形式并非完全固定,穿插结合较多。

2 21条“时政Vlog”的优点和不足

2.1 优点

2.1.1 政治性和主题性强

作为央视出品的“时政Vlog”,政治性和主题性是要放在首位的。21条Vlog中的主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系列主题,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为框架,挖掘考察过程中的新闻点来制作发布Vlog,如央视频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期间发布的螺蛳粉主题Vlog,在福建考察期间发布的福州三坊七巷主题Vlog,在青海考察期间发布的青海藏毯主题Vlog,在贵州考察时发布的贵阳超市主题Vlog等;第二类是社会热点主题,主要以全年热点话题来制作发布Vlog,如政协提案Vlog,脱贫攻坚Vlog,生态文明Vlog等。主题性与政治性是息息相关的,这些Vlog主题的选取也恰恰反映了央视极强的政治性。

2.1.2 真实性和代入感强

Vlog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的重要一点,就是记者的主观视角和第一人称讲述成为视频内容的串联者和节拍器。如同麦克卢汉“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中所言,记者以Vlog新闻这一形式,将摄像机和手机这一媒介延伸至受众面前,让受众具有身临其境般的新闻接收感,如“亲历FAST重要一刻”Vlog新闻中,央视记者沈忱为了向受众展示中国天眼FAST的周长,没有采用单纯的数字或者参照物,而是使用手持摄像设备“围绕FAST圈梁跑一圈”,在跑步过程中同步介绍FAST特点及个人跑步体验,最终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实时显示距离长度。受众观看Vlog时如同通过手机这一媒介延伸至FSAT新闻现场,与记者同步进行,这种表现方式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场感。

2.1.3 补充性和解读性强

Vlog新闻受到时长和表现形式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和传统电视新闻采取同样的新闻事件表现方式。实际上,纵观这21条Vlog,其表现出的对新闻热点的补充性和解读性非常强。如“‘探店’总书记来过的超市价格不一般!”Vlog新闻中,记者将新闻点放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贵阳考察时到过的一家超市上,超市环境、物品价格、菜品质量等画面内容在传统时政新闻报道中一带而过,但在Vlog新闻中却能有效展现。再比如,针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制作的Vlog新闻“政协提案去哪了?时政小姐姐带你探访!”中,记者对政协提案的收集、分类、分办等流程进行了介绍,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解读方式。

2.1.4 交流性和互动性强

Vlog新闻的主要节奏由记者把控,那么在内容选择、播报形式上必然带有个人色彩。比如,许多记者在Vlog新闻开场时都会以“打招呼”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交流,介绍本次新闻的目的和背景,还会使用“走!咱们看看去”等口语化表达,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Vlog新闻结束时,部分记者还会用家常语气对新闻报道的主题意义进行升华。此外,大多数Vlog新闻均是单人出镜,但在“‘Tony老师’剪刀长 青海藏毯不一样”这个Vlog新闻中,却有两位记者出镜,其在节目开场用互相聊天的方式为新闻内容做好铺垫。节目中,两位记者间的互动也并非严肃念稿,而是用较为欢乐的语言来营造轻松的气氛,这就为Vlog新闻的可看性打好了基础。

2.2 不足

2.2.1 新闻属性和新闻边际模糊

传统意义上来看,一条电视新闻无论时长多少,必要的新闻要素如谁(Who)、什么(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等一定要完整,编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填充关键新闻要素,否则新闻报道就容易内容缺失。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要素被重新定义,尤其是在受众理念的影响下,新闻要素开始挖掘并重点展现受众最关心的新闻点,其他新闻要素作用则被有选择性弱化。21条Vlog新闻中均存在这样的不足,如“‘探店’总书记来过的超市价格不一般!”Vlog新闻中,记者将关注点放在了超市价格如何便宜,商品质量品相如何好,但超市为何能做到这一点(5W中的Why)、超市何时做到的这一点(5W中的When)等内容,没有得到有效展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

2.2.2 模式固定化和同质化

纵观21条Vlog新闻,其展现模式较为固定化,内容较为同质化。具体来说,在标题制定方面,虽然Vlog新闻已经尽量生活化、口语化,但与其他新媒体和网络新闻标题的结尾类似,未体现出新意[1]。在内容选取上,往往是围绕一个已有的新闻点和热门社会事件来做表面影像化展示,并未深层探究其来龙去脉,受众感觉更像是在“看热闹”。在内容组成上,“三段式”展现形式被广泛运用,区别仅仅在于何时进行场景转换或插入影像。在篇末的升华主题环节,或采用采访对象的采访画面,或采用已有的新闻影像画面,形式单一,尤其是插入已有的时政新闻画面,会让受众有“出戏”的感觉。

2.2.3 题材选取过于倾向个人

21条Vlog新闻中,女性记者拍摄制作17条,男性记者拍摄制作3条,男女双人记者拍摄制作1条。男性记者的拍摄制作偏向个人讲述或进行采访交流,主要突显新闻事件的逻辑性,对于新闻场景的展现不多。如“打卡国家跳台滑雪中心”Vlog新闻中,Vlog内容侧重于滑雪中心的设施设备、训练数据,滑雪中心全貌场景的展现并不多。女记者的拍摄制作偏向拍摄现场场景和体验式场景,注重画面美感和搭配丰富的配乐,对于新闻事件本身及深度思考表现得并不多。如“原来你是这样的三坊七巷,我差点就看不到你了”Vlog新闻中,主持人用近2分钟的时长介绍福州三坊七巷的日常街景和俯拍场景,还借助流行歌曲配乐展现三坊七巷的文物近景,但对于三坊七巷的文物保护过程,仅用采访对象的几句话来带过,并未深入展现为什么要保护、怎么保护等关键信息点。

2.2.4 系列报道的新闻点较为单一

如果一个新闻主题有多个新闻点,那么记者在报道这些新闻点的时候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衔接性和联系性,所组成的系列报道要体现一定的内外逻辑性。但在21条Vlog中,能够做成系列报道的Vlog并没有体现出系列性,只是对各个新闻点进行单一报道。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曾视察多个地方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21条Vlog中有3条涉及此新闻事件,但所表现的新闻内容均为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广西民俗博物馆和螺蛳粉。且虽然3条Vlog分别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但相互之间并没有深层次联系,只是单一新闻点的描述,这无疑削弱了整体Vlog新闻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效果,也难以对受众Vlog新闻观看习惯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

3 主流媒体新闻节目制作Vlog新闻的路径

3.1 明确Vlog新闻属性定位,围绕新闻点展开新闻叙述

目前,主流媒体对于Vlog新闻的定位倾向于对传统新闻报道的补充说明,如涉及“两会”报道时,关键性新闻内容出现在传统报道中,补充性花絮性新闻出现在Vlog新闻中。可以说,这种倾向兼顾了传统新闻与Vlog新闻的长处,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也必须看到Vlog新闻的主要使用载体——智能手机的用户数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而这些用户是新媒体新闻的主要接受人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占网民整体的93.7%[2]。庞大的受众基数要求主流媒体必须加强对Vlog新闻发展前景的重视。Vlog新闻将来会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重新认识Vlog的新闻属性,不能仅将其作为传统新闻的补充,而应将其作为主要新闻点的发起者。基于Vlog新闻的特点,记者在制作时必须紧紧仅抓住受众关注的某一新闻点,由小见大,由点到面,围绕新闻点选择某一方面详细论述[3]。

3.2 丰富Vlog制作模式,将受众需求与新闻事件完美契合

新媒体环境更强调受众的参与性,但21条Vlog新闻均由主持人掌控节奏,内容按照主持人意愿展现,鲜有受众参与,因此未来的Vlog新闻在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受众因素。这里的参与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受众要参与到新闻事件的创作过程中;二是受众与记者(拍摄者)要形成良性有效互动;三是受众要能够主动转发、评论。

未来,Vlog新闻可着重从3个方面进行制作:一是将受众与新闻事件相结合,以受众身边的小人物、小故事来展现宏大主题[4],受众可在Vlog中出镜,也可与主持人一起串联新闻事件,必要时受众可承担主要角色。二是增强主持人与受众的互动。比如,主持人康辉针对受众提出的“Vlog”一词的正确发音问题,专门进行论文回应,互动性较强,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三是在合理范围内,对受众的转发、评论等操作给予奖励,如可邀请其在Vlog中出镜,以其身边事件为Vlog新闻由头等,在提升受众参与度的基础上,提升Vlog新闻的传播度和接受度。

3.3 加强Vlog新闻逻辑联系,“矩阵式”升华新闻主题

以新闻事件为策划主题,可分离出若干新闻点制作Vlog新闻,新闻点之间应依照紧密程度、紧急程度、时间流转等逻辑关系排列,从而形成Vlog新闻矩阵,这是提升Vlog新闻受众可看度和主题丰富度的重要方向。

这样的新闻矩阵,在“康辉的Vlog”和“‘两会’Vlog”中有所体现,但优秀范例较少,较多Vlog新闻依然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如针对上文中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的事例,Vlog新闻可以按照总书记考察的时间顺序,深挖各个考察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可结合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与其中的深刻意义,深挖总书记考察前后的新闻点。如针对第一站湘江战役纪念馆,可以制作湘江战役的来龙去脉、陈树湘的英雄事例等Vlog,其中可用革命先辈献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引入第二个考察点桂北山村,之后可用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使这里成了金山银山引入第三个考察点漓江,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等。这样一个个新闻点就得到有机串联,新闻主题也能够得到有效升华。

3.4 拓展Vlog新闻的时空外延,打通新闻上下游链条

Vlog新闻的灵活运用,还表现在其可以不受具体新闻事件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合理拓展时空外延,这是因为Vlog新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允许在合理的范畴内进行主观性思维的延伸。具体来看,主要分为时间维度的上下游延伸和空间维度的广泛性延伸。时间上的延伸是指Vlog新闻突破某时存在的限制,向上延伸和向下延伸。如对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可以在开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探访场馆设施、了解筹备情况、感受环境氛围等多种内容的Vlog新闻制作,在冬奥会结束的后一个月还可以进行运动员返程、场馆后续维护等内容的Vlog新闻制作,这都是能够满足受众好奇心的优质素材。空间上的延伸是指Vlog新闻突破某地存在的限制,综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相关类似情况。比如,记者可以通过Vlog新闻来反映各地的防疫政策、确诊病人的诊治等情况,并将其制作成综合性Vlog新闻专题,在此基础上,受众可以比较不同地方的不同方式,同时也有助于出现病例的省市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打通新闻上下游链条。

4 结语

Vlog新闻作为新闻节目的新表现形式,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为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指出了新的思路,主流媒体新闻节目必须充分发挥Vlog新闻短平快的优势,充分体现新媒体受众参与性强的特点,充分借鉴自身新闻传播的经验,做好Vlog新闻,为新闻节目的传播和发展贡献新力量。

猜你喜欢

受众
3D打印技术与玩具制造:受众个性化与产业战略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窄众化视角下直接受众与间接受众的划分及意义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