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2022-02-06□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证书应用型中职

□姚 成 王 军 宋 敏

随着国家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育类型进行整体改革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立了未来高等教育向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教育只有将教育目标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与企业的就业机制相结合,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将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职业培训体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能体现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各种职业技能水平证书相结合,即“1+X”证书制度。在此背景下,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都要向内涵,向产业聚拢和对标,由此研究基于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在1+X证书背景下的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

一、“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和研究

在职普融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自20世纪中叶英国制造系统的涉及普通本科学历各个专业、大多数专业都有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统一培训课程的需求,在中等和高等职业学院确定专业测试和学分制,应用型本科学分和中职、高职阶段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同,确保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各阶段需要完成的课程。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双元制”即实行的是螺旋上升式教育体系,在此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有一个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模式,且其培训方案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技能发展的过程,在将来的就业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获得学士学位的机会。日本一直长期坚持基于终生教育的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综合人才培训方案,将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结合起来,专注于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综合人才培养专业方案,加强职业技能测试,这是对高等教育学生的重要培养体系。

在国内,目前我国职普贯通有两种类型:“3+2”即三年中专两年专科、“3+4”即3年中专四年本科两种一体化培养模式。此政策实施多年以来,目前我国发展一体化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省份所指定的转段升学标准太低,毕业后虽然得到本科证书但与统招本科证书并不相同。这就是我国的具体情况。

二、我国原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定位内涵不够清晰。在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体制仍处于发展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培训方案中对培训目标的“应用型”内涵定义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以传统的知识性结构为主,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生产、管理、维护等技能的人才需求具有各种不同的差异。多元化交叉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院校融为一体的知识结构、熟练的专业技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富于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和创新探索意识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定位的真正内涵。基于“1+x”证书的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方式更能够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定位内涵。

(二)校政行企缺乏协同动力。目前,学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势头在实施1+X证书的过程中,尚未得到加强。有很多院校根本就没有“合作”的实质,企业需要的人才并没有相应的“1+x”证书与之对应。学校作为展开证书培训的主题,面对纷繁复杂种类的证书,还没有从校政行企的多角度,选择适应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合证书,政府无法替代学校选择,企业对于各种证书的认可还存在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协同办学局面。

(三)课程内容存在重复造成浪费、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衔接错位。目前,“1+X”证书试点实施第四年,从各方面整体来看,现有的中职高职和本科课程系统和X证书未能有效融合,例如存在证书知识点和企业要求不相符、证书融入现有课程相距太远,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由浅入深的层次化,难度不分层,更有知识点重复设置、知识点不衔接等问题严重存在,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时间,据统计,许多中等和高等教育机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同率占30%以上,更甚至在某些产业医学教育重复率为70%以上。

三、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在“1+X证书”系统中,“1”和“X”证书的相容度对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严重的考验,首先是对专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这应该为“两级”教师的基本要求。从事“1+X证书”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教师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有相关的职业技能、会指导学生从事实践。如此重新定义了“双师”的内涵,且在1+X证书系统中,为了让学生获得X证书,需要展开相关相应的教学和培训,就要求教师成为“企业培训师”才能成为真正“双师型”教师,才可能成为支撑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师资力量。

(二)将“1+X”证书考试内容融入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1.重新设计课程系统和制定课程标准。一方面是打破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专业知识迁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结合实际构造更加多元化课程模块,突出综合实践训练课程、学生社团的作用,形成公共基础课、理论基础课、专业课三位一体互通互融的课程新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制定严格的课程培训标准,依照“1+X”证书的多方需求,必须明确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实践课时间,理性安排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两者的关系,要求真正做到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际系统培训、将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必须在专业工业标准下进行更新,以便将“X”技能背景与专业培训方案相结合。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联合组织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形成团队,借鉴国外著名企业培训材料和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专业技能和扩展技能,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的多样性需求,从中职阶段就培训和开发一批拥有“1+X”证书的优秀学生,可以开发比如微课、慕课等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信息化教学资源、网络化教材资源。

3.改革教学方法。“1+X”证书制度下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理论教学的方法,它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往单纯的教室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部分专业的课堂教学直接放到在企业和工厂由相关工程师完成教学,提倡运用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将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分阶段融入理论教学环节中,通过设置项目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建构产教融合解决学生理论课程过于枯燥的现状。

(三)充分发挥企业在应用型本科、中高一体化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一是构建学校企业实训综合体,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在企业或生产园区建立实训基地。将产业/企业相关技能需求贯穿于应用型本科、中高职一体化培训方案的相关理论、实训课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同投资建立生产综合体,企业和制造车间设有房间,企业参与教学管理,企业参与设施管理,相当于学生员工化。企业组织定期安排学生到培训基地进行定期性培训,以确保学生技能与工作能力相匹配,并确保实习条件与工作环境相匹配。二是同一生产企业可以进入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构,企业可以进入并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学校可以为他们提供税收优惠。企业安排专业的管理者组织培训中心的各项工作,帮助学生和教师完成培训项目,并在学校建立实践培训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培训,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以丰富企业的生产队伍,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中获得双赢。

(四)构建新型技能人才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在当下处处强调学分的教学模式下要正确处理好“学分银行”和“1+X”证书的关系,不能否定学分也不能仅凭学分来完成机械的教学。学分与证书是相互关联的。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型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来推进学分与证书的有机衔接,扩大学生的就业通道。另外一些学校有更广泛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案、评价机制,甚至有些学校已经走向前列已经开始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工厂建立了新型的人才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一个真正的人才评估系统?本文认为应当遵循中职、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统一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原则,力行推广网络化方式测试。为了减少考试学校对测试内容的干预,建立基于网络的试题库,学员在考试的过程中随机抽取试题,当场给出分数使其更加公平和科学。在职普融通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证书与相关课程学分置换的机制。对于往届毕业已经取得学历的学生可以直接允许其考取职业技能登记证书,对于那些被选入国家职业技能竞赛和世界职业技能竞赛的人,可以直接参加应用型本科学校学习,或者面试专升本。

四、结语

“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重视课程优化,深化校企合作,确保和市场对接,不仅可以培养出优质师资,而且还能促进实践育人质量的不断提升。“1+X”证书制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统一协调,以“1+X”证书为主线将三者串联在一起,通过优化制度管理,达到改革创新的目的。要想探索新职业教育背景下的职普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在实践中不畏困难不断探索、努力发展一种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

猜你喜欢

证书应用型中职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收录证书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收录证书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