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美”理论看《静夜思》的三种英译文

2022-02-06□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美音美原诗

□郑 懋

一、引言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1]。翻译还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它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在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几千年的中国诗歌史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文学形式大放异彩。然而,成就最高的非唐诗莫属。唐诗体裁完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意味深长。它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对西方文学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何让中国诗歌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外诗友了解中国诗歌的艺术魅力,这是从事文学翻译的学者们不断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许渊冲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大师,他一直致力于古代诗歌的翻译,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标准,即“音美、形美、意美”。具体说来,“音美”有悦耳的功效,指译诗要在节奏和韵律上与原诗尽量对应,给读者带来美妙的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采用译语读者喜闻乐见的格律和韵律再现原诗的音美。“形美”则有悦目的功效,如原歌行数长短一致、句子结构工整对仗,译诗应再现原诗在行数和句子结构方面的特征,尽可能与原诗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意美”的功效是悦心。译诗要像原诗一样,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的意境,让译诗读者和原诗读者有同样的感受。“三美”皆具备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要做到“三美”皆备实属不易。许渊冲也指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意美是译者最需要把握的部分,处于音美和形美之上[2]。许教授认为,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意美”,要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和情感,其次要做到“音美”,节奏和韵律上尽可能与原诗一致,最后做到“形美”,与原诗的形式尽量保持一致。本文以唐代诗仙李白的《静夜思》的几个译文为例,用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探讨译文是否最大限度地传递了原诗所蕴含的美感。

二、解读《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是诗人李白最著名的五言绝句。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是流芳千古的佳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该诗短小精悍,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历史典故。语言简单、朗朗上口,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二是该诗之所以流传久远,与之所描绘的乡愁情结密切关联。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故乡就怀着深深的依恋,有着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思想。乡愁情怀,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把浓浓的乡愁赋予了月光,用短短二十字洒尽万千思绪。试想一下,在一个宁静的秋夜,月光甚好。仰望明月,令人遐想无边。想到同一轮月亮之下的家乡,感到只身在外的孤寂,不免心生感叹。这是引起无数游子共鸣的主题,多少游子身在他乡,举头望月,低头思乡,不觉泪千行!正是这样一首短诗,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让人动容。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在唐代具有多种含义,有“榻”、“马扎”、“窗”、“井栏”之意。“床”的意思如此丰富,那么,诗中的“床”为何意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般说来,照进屋子的月光不会有霜的感觉,霜在户外才会有。所以,此处的“床”并无床榻之意。结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作者看到了井水想起了故乡水,顿生思乡之情。所以,“床”的意思应为井栏。此诗可以解读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李白在院子里井边上,看着大片的月光一泻无余地洒落在地上,仿佛生了一层霜,看着这些霜和水井不由想到自己的家乡,思绪万千。此诗简单、朴实,采用aaba的韵律结构,短短四行,作者把“月光”错当“秋霜”,并通过“疑”、“举头”、“望”、“低头”、“思”一系列的形体和心理动词来表现思乡之情的深沉和缠绵。“思故乡”,究竟是思念故乡的人?还是故乡的事?作者说明却不说尽的表述让此诗有了无穷的意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填补它,将它具体化,从而引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共鸣。

译者也是读者,译者是不一般的读者,是肩负使命的读者,译者需要在正确解读和充分感受该首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在译文中再现原诗中秋月的冰凉和作者思乡的情怀。下面,我们根据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来探讨《静夜思》的三个英译文是否传递了原诗的美。

三、《静夜思》几个英译文赏析

(一)翁显良版本。翁显良的译文从结构上看,它更像一篇散文。译文句子长短不一,没有原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因此,从“三美”原则上来看这首诗,它不具有原诗的“音美”和“形美”。从内容上来看,翁显良先生的翻译放弃了原诗的“静”和“夜”的内容,重点放在了“思”字上。综合李白的全诗来看,“思”字表达的意思是思乡,传递的是乡愁的情绪。翁先生抓住这个关键词,用英文中的“Nostalgia”(乡愁,怀旧之情)来命名,直接抒发了全诗的情感,一目了然地告诉译文读者这首诗要表达的“意”。第一二两句“A splash of white on my bedroom floor. Hoarfrost?”翁先生没有直接把原诗的“月光”翻译出来,他舍掉了原诗当中的某些内容,但读起来内容和情感皆具有完整性和连贯性(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床”不应是bed之外)。第三句“I raise my eyes to the moon,the same moon.”中的“the same moon”是翁先生增加的词,表现出一种“千里共婵娟”的意味,“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一句表现出诗人与故乡人望着同一轮明月,往事涌上心头,最后看着地上的“the splash of white”,“my heart aches for home”。这一句将月夜的寒冷及诗人的思乡之苦跃然纸上,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翁先生的翻译抛弃了语言层面的对等,追求了深层次的或情感上的对等,虽算不上是“音美、形美、意美”三美齐具的最佳翻译,也算是上乘之作,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是许多学者认为译文失去了诗歌原有的形式,有悖于忠实原文的原则。

(二)W.J.B Fletcher版本。与翁显良的版本不同,Fletcher采取了以诗译诗的方式,从形式上看与原诗对等,译诗和原诗一样为四行,每行有十个音节,译诗的韵脚为aabb,读起来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具备了“形美”和“音美”。从内容上看,该版本将《静夜思》这一标题翻译为“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月光照亮每个地方)。原诗表达的是在静谧的夜晚下诗人孤独的心绪,孤寂引发诗人的思乡之愁。此译文用“shine”一词,不但没有孤独静谧之意,反而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好这首诗“凄清”的基调。第一句中用“couch”(长沙发)来翻译“床”(井栏),这是误译。第二句“疑是地上霜”中的“疑”翻译成“thought”,太过直白,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缺乏意境。第三句“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意为“我抬眼凝视她明亮的脸庞,”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比喻成一个美人,联系最后一句所指的“年轻的甜美的回忆”,此处似乎将思乡之情变成了对儿时爱情的怀念,范围一下缩小了,译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诗的内容,李白诗歌中让读者充满无尽遐想的朦胧之美也丧失了。因此,Fletcher的翻译在形式上可以算作佳译,但是在意境上与原诗相去甚远,远远达不到“意美”的境界。

(三)许渊冲版本。许渊冲提出应按照意美、音美、形美的顺序来翻译作品,力求三者和谐统一。许渊冲对《静夜思》标题的翻译是“A Tranquil Night”,意为宁静之夜。他没有将“思”用“homesickness”直接译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静谧夜晚之中的情愫,反而更加突出了原诗的意境之美。第一句,“Abed,I see a silver light”。跟绝大多数的译者一样,许渊冲把诗句中的“床”等同于现代汉语当中的床。撇开此处,许渊冲用“a silver light”去翻译明月光,没有点明是月亮的光,反而使译文增加了一丝神秘感,“silver”一词有一种冷清的意境。第二句中的“疑是地上霜”中的“疑”翻译成“wonder if”,意义对等。第三和第四句中的“举头、低头”,许渊冲用“Looking up,Bowing”去对应,两个动词对仗,语言简洁明了,意思传达准确。最后“思故乡”译为“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drowned”的意思为“沉溺”,形容诗人沉溺在思乡之愁当中,情深意切,耐人寻味。意境上与原诗达到了高度的一致。除了“意美”之外,许渊冲也注重诗歌的“音美”和“形美”,此译诗的韵式是英语格律体常用的“abab”韵式,“aground”和“drowned”和中文中的“霜”、“乡”韵母相似。此外,此译诗结构简洁,工整对仗,与原诗风格接近,读起来有节奏感。许渊冲的翻译体现了对诗歌翻译“音美、形美、意美”的追求,是目前译本中最接近原诗的翻译。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再现原诗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并不容易。翁显良译本感情热烈、意境深刻,他在形式上有所创新,但在音韵上失去了原诗的美感;Fletcher的译本注重了表面的格式和韵律,虽有利于外国读者阅读,但在忠实度上有所欠缺,没有传达出原诗的意境。许渊冲译本相对突出,展示了音美、形美、意美,值得借鉴。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译者对诗歌的解读和表达具有差异性,但不能脱离诗歌的本意不加限制地进行主观创造。无论如何,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应以正确理解诗歌为基础,尽力保留原诗的内容和风格,并运用有效的翻译方法体现出原诗的音韵和形式,努力做到“三美”兼备。这样,在向世界译介中国诗歌时,才能把优秀的中华文化生动形象地传递给读者。

猜你喜欢

意美音美原诗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