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推动常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本地就业的对策研究

2022-02-06武丽雅刘东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应用型

□武丽雅 刘东皇 顾 洋 刘 凡

中共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工作汇报指出常州将继续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有效经济总量,完善市场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转型升级方式,与此同时依靠常州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解决常州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难的问题。面临一线与沿海城市对人才吸引政策进一步加码的外部挑战和本地企业招聘毕业生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存在的内部矛盾,如何把本地院校毕业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成为常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命题。长久以来,人力资源服务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这就需要有更大的突破,创新人力资源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同时,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新举措,促使在常高校毕业生这一新就业群体应留尽留于常州就业,这将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带来无穷的后劲。

一、常州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基本情况

对在常州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毕业生本地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一)选择何种单位就业的相关问题。就业单位的选择:42.75%的同学觉得个人发展机会很重要,31.13%的同学看重就业单位的工资报酬,14.38%的同学看重工作所在地的城市,10%的同学看重单位性质,1.74%考虑家庭期望。

就业地区的选择:8.52%选择上海,1.26%选择北京,1.53%选择广州、深圳,43.25%的同学选择长三角地区就业;16.46%的同学会向中部大中城市发展;只有6.28%同学会向西部大中城市发展,其他类型占24.7%。

期望工作单位的性质:19.52%的同学理想的是在政府机关,25.82%的同学选择的是国有企业,13.48%的同学选择事业单位工作,18.25%希望自己能在外资企业工作,只有10.25%的同学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其他类型占比12.68%。

预期薪酬:1.22%的同学预测能有3,000元不到的月收入;23.17%的同学预测能有3,000~5,000元的月收入;预期薪酬在5,000~8,000元为42.56%,预期薪酬在8,000~10,000元为17.58%;10,000元以上的同学占到了15.47%[1]。

由上可知,同学们选择就业单位时大多考虑到个人发展机会;在选择工作地点时也都偏向于长三角地区,但选择常州本地就业的比例不高;对于单位性质的选择更青睐于国有企业等性质稳定的单位;对于薪酬的理性预期大多数在5,000~8,000元。

(二)就业的难易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找工作的难易程度:39.15%的同学认为一般,54.25%的同学认为困难,只有6.6%的同学认为容易。

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58.13%的同学认为求职者多,竞争压力大,22.56%的同学认为适合的职位少,12.37%的同学认为工资待遇不合适,5.27%的同学认为缺乏应聘渠道,还有1.67%的同学存在其他原因。

由上可知,当前学生的就业情况大体仍较为困难,从社会因素出发大多数学生把就业所遇到困难归结为供大于求,缺乏应聘渠道也是其重要原因。

二、常州企业对聘用本地毕业生的相关要求及做法

2020年9月至10月间,对常州地区5家大、中型企业及10家小型企业进行了走访或电话调查,了解这些企业对本地毕业生的招聘意愿和实际聘用效果。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企业对聘用本地毕业生的意愿普遍较强,个别大企业人才选择观念较为不同。相对专业能力来说,企业对本地毕业生的基本素养更为看重。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常州地区的教育基础实力颇强,重视对学生的应用型技能培养,教育培养水准较高。从常州本地毕业生中选聘应用型技能人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外,相比较外地学校,本地企业对本地学校更熟知,沟通方便。

但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大企业人才选择观念有所偏差,他们过分重视毕业生的学历,经常强调某某岗位只要诸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之类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不要普通院校的大学生,认为“本地区高校层次都较低”等等。

(二)小企业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普遍不够。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小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人才引进的力度不够。调查发现一些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有些小企业甚至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此外,一些小企业对于本地学校的毕业生招聘较为敷衍且预期过于理想,导致总是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

(三)部分企业对校园招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本地企业去本地学校开展校园招聘本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企业和学校都会感觉很便利,沟通和运作成本较低。但调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造成不愿意开展校园招聘或认为校园招聘的成功率、留存率较低。一是认为很多岗位不适合应届生,要求求职者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二是应届生的留存率较低,耗费培训成本,所以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而一些外企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这方面就做得较好,因为这些企业除了以实现利润目标为主要目的之外,还兼具了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义务。他们具有成熟的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社会承担人才再教育的职能。

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能只看中眼前利益,只招聘具有成熟技能的社会人才,而忽视了具有强大的自身企业文化和企业认同感的校园招聘人才的培养。实际情况是社招一般只能招聘到解决问题的人,校招却可以招聘到今后可塑性很强的、对企业忠诚度很高的优秀应届毕业生。

三、常州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仍不够到位。政府人才政策着重于海归、领军人物、千人英才计划等,忽视企业亟需的管理、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常州全市正在努力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吸引一大批中等层次应用型管理、技术人才,充实到各类企业尤其是技术性较强的企业中去。仅凭“龙城英才计划”“拔尖人才选拔计划”这类吸引少数精英人才的计划项目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辅之以一套能吸引应用型“大众人才”的计划项目,双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增创“转型升级新优势”和“人才集聚新优势”。梳理常州市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后,发现常州市的相关人才政策中政策均没有明确针对在常院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条款。

(二)信息不够对称。用人单位、院校人才信息不够通畅。从目前情况来看,常州地区用人单位(主要是各类企业)和本地各院校之间的信息脱节还是较严重的,大部分企业单位不清楚本地院校较为具体的人才培养信息,而本地院校一批相关专业学生却总会在毕业前后的一段时间中得不到较充分的企业招聘信息,无法落实实习或就业单位。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信息传达不畅,缺乏一个有效的媒介将真实清晰的招聘与实习、就业信息及时传达到供需双方的手里。

(三)经济下行,导致就业难度加剧。经济增长有利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加上新冠疫情的影响,常州经济呈现发展放缓,增速减慢的趋势,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能力也因此有所减弱。

(四)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强。相比而言,常州地区无论是在工资水平、发展潜力等方面,都不如上述地区。因此,上述地区更加符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常州地区吸引和引进人才的难度。

四、促进常州高校毕业生高质量本地就业的建议

(一)应针对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快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措施。为贯彻落实《中共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龙城英才计划”改革创新的意见》(常发〔2017〕24号)精神,进一步加大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可以出台《关于加快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从资助对象、条件及资助政策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规定。

(二)应着力构建常州市人才供需数据库。

1.建立常州市高校、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数据库。常州市各高校、高职、大专院校具有各自的大学生就业系统,在依托大数据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常州市统一的毕业生数据库。

2.建立常州市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在常州市每年对人才需求统计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建立常州市以现代服务业相关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数据库。

3.强化“互联网+政校企信息共享服务”建设。加强信息库建设,不断更新政策信息库、高校资源库、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库、就业岗位信息库、大学生创业项目库、就业实习基地信息库等,利用互联网平台共享共用。

(三)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大学生就业。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拉动大学生就业的积极作用。根据2013年经济形势报告显示,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拉动100万人就业[2]。由此可见,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因此,常州地区必须尽一切力量坚持发展经济,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四)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常州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应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通过税收优惠、项目扶持、降低创业门槛等手段,减轻大学生创业成本和压力,在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的同时,缓解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个人就业,还能帮助创造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常州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宣传成功的大学生创业经验,发挥其榜样作用,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3]。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应用型
教师作品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