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联合绳带捆绑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的影响

2022-01-27满慧静孙明君梁雪琴刘亚静赵殿兰段亚男王利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肌张力患肢痉挛

满慧静,孙明君,杨 静,张 颖,梁雪琴,刘亚静,赵殿兰,刘 宵,段亚男,王利勇

脑卒中发病率高,具有较高致残率及病死率,15%~30%病人治疗后可遗留永久性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神经功能缺损,主要是因脑组织缺氧缺血性病变坏死所致[1-3]。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为脑卒中后最常见后遗症类型,病人因痉挛而难以维持稳定状态,极易发展为严重痉挛,引发关节挛缩、疼痛及肢体功能受限[4-5]。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肢体痉挛,对恢复其运动能力极为重要。绳带捆绑技术为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常用的干预措施,可增加对肌肉及肌腱牵拉的神经反应,改善异常步行模式[6]。此外,针刺也是偏瘫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中温针灸可经针刺镇痛、温效应、光辐射效应作用于患肢神经血管,增强局部组织代谢,调节血液循环,降低患肢周围神经兴奋,促使功能康复[7-8]。基于此,本研究观察温针灸联合绳带捆绑技术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1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9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偏瘫侧、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9]中脑卒中诊断标准;②单侧偏瘫,经外力辅助可行走;③年龄<80岁;④首次发病;⑤知晓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⑥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配合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下肢畸形及存在手术史;②存在类风湿关节炎、肢体创伤;③小脑功能障碍;④晕针或惧怕针刺;⑤合并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⑥既往有肩手综合征、癫痫史;⑦存在言语沟通障碍。

1.4 方法

1.4.1 常规干预 两组均采取常规功能康复训练。①桥式运动:取仰卧位,屈曲两腿,臀部抬高后维持10 s,休息5 s重复上述动作,共练习5 min;②下肢被动练习:被动运动下肢髋关节进行内收、外展、后伸、前屈等动作,踝关节进行背曲及跖屈动作;③重心转移练习:取站立位,首先把重心放于健侧下肢,上抬患肢后维持10 s,随后将重心转移至患肢,健肢上抬后维持10 s,练习期间由医务人员从旁保护或辅助;④站立位平衡练习:取站立位,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患肢向左右、前后迈步后回至原点,站立位两上肢平举向左右、前后转动,维持机体稳定,由医务人员在不同方向向病人抛接球;⑤迈步练习:取站立位,重心转移至健肢,患肢迈步,随后转移至患肢,健肢迈步,练习期间步长应适宜;⑥上下楼梯练习:重心转移至健肢,上抬患肢,稳定后将重心转移至患肢,上抬健肢,逐渐进行上下台阶练习,每次30 min,每日2次,共训练2个月。

1.4.2 绳带捆绑技术 对照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应用绳带捆绑技术,取宽5 cm、长2 m左右的弹力带,病人取坐位,屈髋屈膝,弹力带一段在患肢足跖趾外侧缠绕一圈后绑一个小结,病人改取站立位,拉紧弹力绳于病人小腿后方绕行,膝关节部位缠绕一圈后沿股骨外侧走行,在腰部缠绕两圈后于胸部拉至健侧肩部,下行至患侧腰部予以固定,在此状态下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1.4.3 温针灸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针灸治疗,选用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25 mm或40 mm),穴位选取:主穴包括昆仑、解溪、足三里、阳陵泉、环跳、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配穴包括:头晕配天柱、凤池穴,便秘配支沟、丰隆、天枢穴,语言謇涩配通里、廉泉穴,吞咽困难配玉液、金津穴;指导病人取侧卧位,痉挛侧在上,皮肤处消毒,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于主穴针柄上放置2 cm艾柱,点燃,待艾柱燃尽后清理灰烬,配穴仅进行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 min。

1.5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痉挛程度变化,运动耐力依据6 min步行距离(6MWT)评估;痉挛程度依据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估,分值为0~16分,分值越低越好[10]。②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运动能力依据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评估,共66分,分值越高肢体运动功能越好;平衡功能依据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共56分,分值越高平衡功能越好[1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依据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IM)测评,包括认知功能(共35分)与运动功能(共91分),分值越高越好[12]。③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分级变化,无肌张力增高为0级;肌张力轻度增高,屈伸肢体时存在一过性停顿为Ⅰ级;Ⅰ级与0级间为Ⅰ-级;肌张力较明显增高,但肢体可轻易屈伸为Ⅱ级;肌张力明显增高,肢体被动活动困难为Ⅲ级;肢体屈伸受限为Ⅳ级[13]。④观察两组干预前后步速、步宽、步长变化,在黑色地面上均匀撒白色粉末,指导病人赤足行走,测量步宽及步长,均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采取10 m最快步行速度测定步速,记录下肢跨进3 m标记线至跨出3 m标记线所用时间,计算步速。⑤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起立-行走(TUGT)测试结果,待病人听到开始指令后,自椅子上站起来,站稳后尽快前行3 m,随后转身走至椅子前,转身坐下,测量所用时长,共测量3次,计算平均值。⑥统计两组干预满意度,采用自拟评估量表评定,包括干预态度(30分)、干预质量(30分)、康复效果(40分),经预试验,本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为0.88,各维度分别为0.68~0.86;效度系数为0.78,各维度分别为0.64~0.77,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不足70分为不满意,干预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6MWT、CSI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6MWT、CSI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6MWT长于对照组(P<0.05),C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6MWT、CSI量表评分比较(±s)

2.2 两组干预前后FMA、BBS、FIM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FMA、BBS、FI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MA、BBS、FIM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MA、BBS、FIM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分级比较 干预前,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05,P>0.05),干预后,研究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Z=4.195,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肌张力分级比较 单位:例(%)

2.4 两组干预前后步速、步宽、步长比较 干预前,两组步速、步宽、步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速、步宽、步长大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干预前后步速、步宽、步长比较(±s)

2.5 两组干预前后TUGT比较 干预前,两组TU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TUGT较干预前缩短,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6。

表6 两组干预前后TUGT比较(±s) 单位:s

2.6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干预满意度(94.79%)高于对照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7。

表7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绳带捆绑技术在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将弹性绷带缠绕于不通过部位,促进肢体感觉输入,以此对前庭功能产生作用,增强机体空间定向力,改善肢体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但整体效果与临床预期仍存在一定差距[14-16]。因此,如何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仍是研究热点。根据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功能受限等),将其归于中医学“痹症”“偏风”等范畴[17]。针灸为中医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的重要手段,中医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温针灸可通过热传导把热量传递至针尖部位,通过针刺及温热作用,缓解痉挛、扩张血管,并促进针刺局部组织中血液与淋巴循环,达到治疗目的[18]。

本研究采用绳带捆绑技术联合温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CSI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联合干预方案利于降低病人肌张力,缓解痉挛程度。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绳带捆绑技术可固定肢体位置,以此支持、稳定较弱的肌群与肌肉,提供动态及静脉姿势矫正,减少异常病理反射[19];辅以针刺则能平衡阴阳、调节气血,而温针灸具有散结止痛、温通经络的作用,灸法温热效应经穴位传输,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肢痉挛程度。同时,温针灸可改善机体各个组织血液供给,以此缓解肌肉痉挛。痉挛状态为影响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肢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痉挛得到有效改善后,病人肢体功能均大幅提升,且研究组6MWT长于对照组,FMA、BBS、FIM评分高于对照组,且TUGT及步速等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原因:①大脑的可塑性及功能重建理论为脑卒中后开展康复干预的理论基础,通过被动及主动的特定康复干预均可诱导脑激活模式转变,绳带捆绑技术可通过弹力作用稳定、支持踝关节,利于诱发踝足关节主动运动,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确保病人能良好进行步行练习,并控制异常步态;②温针灸不仅能发挥针刺直接作用,且可发挥艾灸局部与深层温通经脉的效果,经艾条熏烤穴位,可促进表皮毛细血管血液循环,艾条经针体向穴位传导热量,其能激发经气,增强功效。同时,本研究所选穴位昆仑、解溪、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均为手足三阳经穴,以阳明经为主。阳明经为多血多气之经,取上下肢阳明经穴位,能调理气血、疏通经络;阳陵泉则为筋之会穴,针刺之可调理诸筋;外关、环跳分属手足少阳经,昆仑为足太阳经穴,可辅助阳明经通行血气,诸穴相配,可通调经脉、补益气血[20]。胡彩虹等[21]研究证实,针刺上肢合谷、曲池、外关穴,可抑制上肢内收肌张力,针刺下肢梁丘、太溪、阴陵泉,能平衡内外侧肌群肌力,降低肢体肌张力,以此消除肌肉痉挛及关节僵直、畸形状态。此外,温针灸可通过针刺及艾灸的温通经脉作用而温经祛风通络,鼓动血行,振奋阳气,阳气复盛,则摄血功能恢复,血行脉内,可实现肢体筋脉阴血濡养,阳气温煦,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病人对上述联合康复干预方案认可度较高,主要是因绳带捆绑技术及温针灸可更有效减轻肢体痉挛,恢复肢体功能及运动情况,减少肢体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故病人满意度更高。

综上所述,采取绳带捆绑技术及温针灸对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病人实施干预,可缓解其痉挛状态,恢复肢体功能,增强运动耐力,且病人对干预满意度较高。

猜你喜欢

肌张力患肢痉挛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乳腺癌术后护理干预对患肢功能锻炼康复的影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作业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脑梗死偏瘫患者患肢与健肢体温、血压差异的研究
通络熄风汤治疗面肌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