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殖大黄鱼寄生虫病的研究进展

2022-01-26唐嘉嘉李志成李诗钰李安兴

水产科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黄鱼虫体体表

唐嘉嘉,江 飚,李志成,李诗钰,李安兴

( 1.中山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275; 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动物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是我国产量第一的海水养殖鱼类[1-3]。近年来,随着养殖量的攀升、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的恶化,大黄鱼的病害日趋严重[4-5],其中以寄生虫病的危害尤为突出[6]。寄生虫的感染不仅造成大黄鱼生长减缓、组织损伤,损伤处还会发生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加速病鱼死亡。大黄鱼感染的寄生虫多数具有简单生活史,加之大黄鱼属于易应激鱼类,而且主要采取网箱养殖模式,所以对大多数寄生虫病的防治至今仍是一个难题[7]。深入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及危害,可以在生产上预判疾病的发展规律,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减少损失。为此,笔者就目前大黄鱼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病(表1)的病原学、生活史、危害、流行性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供养殖业者参考与借鉴。

表1 大黄鱼常见寄生虫病Tab.1 Common parasitic diseases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L. crocea

1 刺激隐核虫病

1.1 病原及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病是由刺激隐核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类体表引起的体外寄生虫病[17]。该病病原为刺激隐核虫,属前口纲、前管目、隐核虫科、隐核虫属[18]。刺激隐核虫无需中间宿主,整个生活史包括滋养体、包囊前体、包囊和幼虫4个阶段(图1)。滋养体50~460 μm,呈圆形、椭圆形或梨形,寄生于鱼体,且能在寄生部位进行缓慢的旋转运动[19]。3~7 d后,滋养体成熟后脱离宿主进入水环境中形成包囊前体。包囊前体沉于水底并缓慢游动,在2 h内会缓慢分泌一些物质在其表面形成囊壁,最后形成包囊,在形成囊壁过程中会使包囊黏附于一些附着物上[20]。包囊大小与成熟滋养体相近,包囊内部经过3~7 d的一系列不对称二分裂后形成幼虫,成熟的幼虫会自包囊内逸出,一个包囊可分裂约292个幼虫[8,21]。幼虫体长24~48 μm,呈梨形,体表布满均匀的纤毛,在水中自由运动,能够迅速寻找并感染宿主,从而进入下一个生活周期[22]。

图1 刺激隐核虫生活史[23]Fig.1 Life cycle of parasite C. irritans

1.2 危害

刺激隐核虫对宿主种类和个体大小的选择没有明显的专一性,主要寄生在鱼体的皮肤、鳍、鳃等处[24]。滋养体摄食鱼体细胞和组织及幼虫入侵造成体表破损均会引起宿主强烈的应激反应并造成相关器官生理功能的失调[25]。病鱼体表和鳃上会形成大量肉眼可见的白点,严重时鱼体表像覆盖有一层白色薄膜[26]。刺激隐核虫的寄生会引起鱼体表损伤发炎、出血或溃疡,可引发潜在的继发性细菌感染,这也是大黄鱼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9,27]。

1.3 流行性

由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是大黄鱼室内人工育苗及工厂化或海上网箱养殖过程中的一大病害,给养殖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刺激隐核虫适宜水温为23~27 ℃,主要流行季节为6—7月和9—11月[9]。室内育苗池若换水量不足,可引起20日龄以上鱼苗在1~2 d全部死亡[28]。水流不畅、水质差或有机物含量高的网箱也极易暴发此病,一旦暴发,死亡率高达80%[29]。通过鱼摄食减少、游动缓慢、体表有白点(图2a)可初步判断为刺激隐核虫病;但确诊需刮取体表黏液或剪下少量鳃丝做成湿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若可见圆形、椭圆形或梨形的滋养体(显微镜下为黑色,图2b),并缓慢旋转运动,可确诊为刺激隐核虫病。

图2 刺激隐核虫感染引起大黄鱼体表出现白点(a)和显微镜下鳃上滋养体(b)Fig.2 Skin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L. crocea showing white-spot post C. irritans infection (a) and microscopic trophonts over the gills (b)

1.4 防治

刺激隐核虫在适宜条件下,繁殖效率高,生活周期短,如不能及时控制,短时间内可造成鱼的严重感染进而大量死亡。目前,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有较好控制此病暴发的措施,如采用福尔马林(125~200 mg/L)全池浸泡2 h,每隔3 d处理1次,共3次[30];硫酸铜(0.3~0.4 mg/L)全池泼洒,每日1次,连续4~6 d[31];硫酸铜对刺激隐核虫具有一定杀灭效果,但大黄鱼对硫酸铜较敏感,需慎用[28]。网箱养殖情况下此病的治疗较困难,所以需在流行季节勤换洗养殖网箱并保持水流畅通。当感染程度较低时,可在网箱内对角采用以硫酸铜和漂白粉为主要成分的蓝片(杀虫1号)和白片(农康宝1号)进行挂袋防治。具体做法是在养殖网箱选1对角,将蓝片和白片各一片捣碎后用60目筛绢网包扎吊挂于网箱对角的水下0.3~0.5 m处,此法可杀灭部分幼虫,减少寄生数量[31]。当相邻网箱或整个海域病情严重时,有条件可将鱼排移至海水流速较急、养殖网箱较少的海域,数日可自愈[32]。另外,发病期间可适当减少投饵和添加少量的抗生素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2 盾纤毛虫病

2.1 病原

盾纤毛虫病是由盾纤毛虫寄生于鱼体表或体内引起的疾病。病原属纤毛虫门、寡膜纲、盾纤亚纲、盾纤毛目、嗜污亚目[33]。该病病原在不同种鱼中不尽相同,种属较多。目前已报道的病原体有:暗尾丝虫(Uronemanigricans)、海洋尾丝虫(U.marinum)、舌齿鲈嗜污虫(Philasteridesdicentrarchi)、高盐拟康纤虫(Pseudocohnilembuspersalinus)、水滴伪康纤虫(P.persalinus)、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avidu)、指状拟舟虫(Paralembusdigitiformis)、喙突拟梭虫(P.rostratus)、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carcini)等,它们对全球的褐牙鲆(Paralichthysor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真鲷(Pagrusmajor)、花鲈(Lateolabraxmaculatus)、金枪鱼(Thunn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等海水鱼类造成严重的危害[34-35]。关于大黄鱼寄生盾纤毛虫的报道极少,张善霹[10]首次从以体表溃烂为特征而大批死亡的发病大黄鱼体表和内脏中检出大量盾纤毛虫,但该纤毛虫的种属地位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盾纤毛虫虫体呈纺锤形,前端稍尖,后端钝圆(图3)。体中部有一个球状的大核(Ma)和一个紧连的小核(Mi)(图3a);体表被有均匀一致的纤毛,体末端有一根较长的尾端纤毛(c)(图3c);口器右侧分布的口旁膜(PM)包括PM1和PM2两部分,被一个狭窄的间隙和3个复动胞器(OPK)隔开(图3d);胞口后方具有若干对毛基粒组成的盾基片(Sc)(图3b)。虫体大小为(28~39) μm×(18~26) μm,采用横二分裂法进行繁殖[10,36]。

图3 盾纤毛虫(P. dicentrarchi)的形态特征[37]Fig.3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liate P. dicentrarchia.大核(Ma)、小核(Mi); b.盾基片(Sc); c.尾纤毛(c); d.2个口侧膜(PM1、PM2)及3个复动胞器(OPK1、OPK2 、OPK3);比例尺=10 μm.a.macronucleus and micronucleus; b.scutellum; c.caudal cilium; d.a paroral membrane composed of 2 parts (PM1 and PM2), and the 3 oral polykinetids (OPK1, OPK2 and OPK3), scale bar=10 μm.

2.2 危害

该病原体对鱼体组织和内脏器官有高度侵染性,虫体可寄生在皮肤、肌肉、鳃、鳍、腹腔、肾脏、肝脏、胰腺、膀胱甚至大脑中[38]。其主要以鱼体的组织细胞为食并在组织内生长和繁殖。如感染较轻,大黄鱼体表完好,未见明显损伤;严重感染的病鱼表现出皮肤溃疡、体色变黑、眼球突出和眼睛白浊[39]。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病鱼呈现严重的脑炎和脑膜炎(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软化或液化)、肝实质坏死、肌肉纤维变性、鳃上皮增生、血管及血管周围炎症[40]。

2.3 流行性

盾纤毛虫病是室内苗种生产和海上网箱养殖鱼类常见的体内寄生纤毛虫疾病,但大黄鱼养殖中较少暴发。该病主要发生于春季,水温17~22 ℃,2~3 cm鱼苗及海上网箱养殖的成鱼均能被感染,日死亡率1%~2%[10]。对此病的诊断可通过将病鱼体表黏液、鳃片和溃疡部位周边组织制成水浸片进行镜检,若发现大量虫体,并且虫体能在寄生部分或水中呈旋转式快速游动,可初步诊断为盾纤毛虫病。而确诊的最好办法是对虫体进行银染,具有盾纤毛虫特征形态结构,即可确诊。

2.4 防治

由于该病原主要寄生在鱼体内脏组织器官,体外治疗药物很难进入到鱼体内,所以尚无有效治愈方法。目前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是采用福尔马林和过氧化氢对病鱼进行浴疗,然而这两种药物均不能到达体内器官,疗效有限[41]。在大黄鱼的网箱养殖中,只能依靠保持良好的水质抑制盾纤毛虫增殖和预防细菌感染,另外可考虑用中药拌饵口服以增强鱼体体质及自身抗虫能力,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大剂量药物刺激,以减少应激死亡。

3 淀粉卵涡鞭虫病

3.1 病原及生活史

大黄鱼淀粉卵涡鞭虫病的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属肉鞭动物门、鞭毛亚门、植鞭纲、腰鞭目、胚乳科[42]。其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和涡孢子3个阶段(图4)。滋养体呈圆形(60~120 μm),其表面具有假根状凸起的附着器,附着于宿主体表营寄生生活,是寄生于鱼体摄取营养的阶段[43];滋养体成熟之后脱离鱼体并在表面分泌一层纤维质形成包囊(70~100 μm);包囊以二分裂法进行多次分裂[11],48~66 h后孵化出感染性涡孢子;涡孢子(24~48 μm)呈梨形,体表有一根鞭毛,在水中快速移动寻找并感染宿主,从而进入下一个生活周期[44]。环境条件适宜时,3~6 d内即可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11,45]。

图4 淀粉卵涡鞭虫的生活史(修改自文献[46])Fig.4 Life cycle of parasite A. ocellatum

3.2 危害

眼点淀粉卵涡鞭虫主要寄生于鱼的鳃、鳍条和皮肤上。滋养体通过根状体穿透上皮细胞,导致上皮细胞逐渐变性,周围的细胞混浊肿胀增生,组织发炎、出血,甚至坏死崩落[47]。受感染的鱼表现出呼吸加快、食量减少或停止摄食及呈不规则状游动等行为特征;严重感染的病鱼体表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似一层白膜。鳃组织严重受损,黏液分泌过多和呼吸窘迫而导致鱼体死亡[48]。组织病理学上,鳃丝增生,板层囊肿,并出现原发性和继发性上皮增生、片层融合,滋养体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49]。诊断此病的常规方法为镜检法,从体表或鳃上刮取黏液,制成水封片,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大量呈卵圆形、黑点状的虫体时即可确诊(图5)。

图5 鳃的淀粉卵涡鞭虫滋养体(a)和从皮肤上分离的滋养体(b)Fig.5 Trophonts in the gills (a) and separated from the skin (b) of A. ocellatum

3.3 流行性

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水温、pH和盐度等环境因子与淀粉卵涡鞭虫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溶解氧、水温和pH与鱼鳃中淀粉卵涡鞭虫滋养体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盐度与鱼鳃中淀粉卵涡鞭虫滋养体呈显著正相关[50]。该寄生虫适宜水温为23~27 ℃,流行季节一般在3—6月或9—10月[12]。此寄生虫繁殖效率高,生活史短,水质不好或换水量少时易暴发,主要危害鱼苗、鱼种、成鱼。其中尤以1.0~2.6 cm苗种,活水塘、土池、垦区网箱养殖鱼种、成鱼最为严重,海上网箱养殖因换水量大而不易大规模暴发[48]。从发现症状到鱼出现大量死亡仅需2~3 d,若不及时处理,鱼苗死亡率高达75%~100%,成鱼死亡率达50%~70%[12]。

3.4 防治

在自由游动的涡孢子附着到鱼类寄主之前杀灭或移除滋养体,打破该病原的生命周期,可达到防虫抗虫的目的。过氧化氢、淡水浸泡、硫酸铜对淀粉卵涡鞭虫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Mitchell[51]研究表明,在流动海水系统中,用25 mg/L过氧化氢处理发病鱼30 min,连续3 d,可显著降低病鱼死亡率。采用淡水浸泡患病鱼2~3 min可使大部分滋养体脱落。但残留在鱼体内的滋养体有可能在低盐度处理后仍然存活下来,需要在淡水中每隔3~4 d反复浸泡才能有助于减少重新感染鱼类的寄生虫涡孢子数量[48]。此外,硫酸铜也是一种有效的抗虫化学物质。病鱼可用0.15~0.20 mg/L的硫酸铜浸浴10~15 min,以控制该病的暴发[52]。但其对大黄鱼毒性较大,特别是鱼苗,需谨慎使用。

4 布鲁克林虫病

4.1 病原

大黄鱼布鲁克林虫病的病原为布鲁克林虫,属管口目、偏体亚目、哈特曼科、布鲁克林虫属[53]。布鲁克林虫属原只包括1个寄生种——寄宿布鲁克林虫,是Lom等[54]首次于海水鱼类的鳃上发现的寄生纤毛虫。此后,研究者用扫描电镜对其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55]。在中国,布鲁克林虫曾被命名为瓣体虫(Petalosomaepinephelis)[56],该种在活体及纤毛图式上与寄宿布鲁克林虫完全一致,两者实为同种异名。

布鲁克林虫活体大小为(20~30) μm×(40~50) μm,体肾形或卵圆形,腹面平而背部隆起,前较薄、后较厚(图6a)[57]。腹面纤毛图式见图6b,右区动基列(rk)6~7条,部分伸于体前并向左侧弯曲;恒定5条口后动基列(pk)几乎等长;左区动基列(lk)4~5条,后端自右向左逐渐缩短。体前有1个圆形胞口,连接1个细长口管(ct)。体中部略靠后处有1个椭圆形大核(ma)和1个紧贴大核前的椭圆形小核(mi)。2个伸缩泡(cv)呈对角位置排列,腺状黏着器(g)位于体纵轴后部[54]。虫子体表有丛生纤毛,借助纤毛的摆动在水中快速寻找宿主。

图6 布鲁克林虫的活体形态(a)[57]和腹面纤毛图(b)[54]Fig.6 Live cells (a)[57] and ventral view of the ciliates (b)[54] from B. hostilisrk.右区的动基列; lk.左区的动基列; pk.口后的动基列; ct.口管; ma.大核; mi.小核; cv.伸缩泡; g.腺状黏着器.rk.right band of kineties; pk.postoral kineties; lk.left band of kineties; ct.cytopharyngeal tube; ma.macronucleus; mi.micronucleus; cv.contractile vacuole; g.glandular adhesive organelle.

4.2 危害及流行性

布鲁克林虫病是大黄鱼苗阶段危害较大的1种疾病,主要危害2~5 cm的鱼苗,尤其是晚春初夏培育出的小苗更为严重。流行季节为4—6月,水温25~30 ℃[13]。虫体寄生于大黄鱼的鳃上,可导致鳃部呈灰白色并粘有较多的污物,造成鳃盖闭合困难,导致病鱼呼吸困难且很快死亡而沉底[58]。该病发生具有隐蔽性,病情发展迅速,患病鱼死亡率极高,2~3 d内死亡率达30%~50%,严重时可超过90%[59]。对此病的诊断主要通过镜检,将患病大黄鱼的鳃剪下镜检,若发现大量虫体存在即可确诊。

4.3 防治

大黄鱼布鲁克林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该病流行季节,勤换洗网箱,降低养殖密度,阶段性泼洒吡喹酮、盐酸土霉素,日常注重观察养殖鱼的生态习性,发现问题及时检查[60]。室内养殖池鱼苗感染病发时,可参照防治斜管虫病的方法,用0.35~0.40 mg/L的硫酸铜溶液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20~30 min,可达到除虫效果[61];也可用福尔马林0.20~0.25 mg/L的海水浸浴患病鱼20 min,但操作时应尽量减少应激,时刻观察鱼苗承受度[13,62]。另外还可在饵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素(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等)防止细菌病的暴发[63]。

5 本尼登虫病

5.1 病原及生活史

鱼类本尼登虫病是由本尼登虫的寄生引起的。病原属单殖吸虫目、分室科、本尼登亚科。其中危害大黄鱼的多为新本尼登虫属的虫体[64]。本尼登虫的生活史可以分为4个阶段:卵、钩毛幼、幼虫和成虫。卵在其适宜水温25~30 ℃,一般5~6 d可孵化出钩毛幼,钩毛幼具有纤毛,能在水中快速游动,寻找和感染宿主,约14~16 d发育为成虫[14]。新本尼登虫成虫多呈椭圆形(图7a),背腹扁平,大小通常为(5.4~6.6) mm×(3.1 ~3.9) mm。身体前端具1对并列的前吸器,后端有1个盘状的后吸盘。后吸盘具有3对大的几丁质结构(附甲片、前钩和后钩)和7对边缘小钩。口在前吸盘的后缘,下接平滑或锯齿状咽,肠于咽后分叉,具众多侧分支,后端不汇合。雌雄同体,睾丸1对,位于体中部;卵巢1个,紧邻睾丸前,卵黄腺致密[15,65]。本尼登虫用虫体前端的附着盘与后端的固着器相互配合使身体作“尺蠖式”运动[66]。

5.2 危害

虫体主要寄生于大黄鱼的体表、眼晴、鳍和鳃腔等部位,寄生后以大黄鱼的体表黏液和表皮组织细胞为食,造成鱼体表机械损伤、发炎及分泌大量的黏液[67]。鱼轻微感染后食欲下降,体色变暗,皮肤粗糙;严重感染时可导致大面积的皮肤侵蚀和溃烂,进而引起继发性细菌和纤毛虫感染,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会造成严重损失,死亡率高达80%~100%[68]。对此病的诊断为,如发现鱼皮肤粗糙、眼球发白可怀疑为本尼登虫病,确诊可用淡水对病鱼浸浴2~3 min,若发现有大量白色虫体从病鱼体表脱落(图7b),可确诊为本尼登虫病。

图7 新本尼登虫成虫显微镜下形态(a)和淡水浸泡脱落的虫体(b)Fig.7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and body of the exfoliated insect soaked in fresh water(b) of adult Neobenedenia sp.

5.3 流行性

本尼登虫是我国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业危害较为严重的寄生虫之一,可感染鱼种、成鱼,流行于夏、秋季(7—11月)。本尼登虫种群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水温有关,最适流行温度为25~30 ℃,高温(超过30 ℃)和低温(低于16 ℃)均会抑制本尼登虫种群的增长[15]。

5.4 防治

本尼登虫病是大黄鱼海水网箱养殖常见寄生虫性疾病。养殖者采用短时间(5~10 min)淡水浸泡病鱼的方式对本尼登虫进行防治,这也是目前防治本尼登虫病最为安全且有效的方法,但在网箱养殖中对大黄鱼进行此操作对鱼应激较大,操作时应谨慎[68]。研究表明,大蒜和海藻提取物等天然产物,对防治本尼登虫病有一定的效果[69];长时间饲喂含低剂量吡喹酮、甲苯咪唑、丙硫苯咪唑等抗蠕虫药的饲料,可一定程度驱除体表寄生的本尼登虫,降低宿主的感染强度[70]。病疾高发季节适当降低养殖密度和勤换网衣,可相应降低感染强度;适当混养多种鱼类也有利于本尼登虫病的防治[71]。

6 涡虫病

6.1 病原

大黄鱼涡虫病的病原为拟格拉夫涡虫,属扁形动物门、涡虫纲、德力目、格拉夫科、拟格拉夫属。虫体在显微镜下观察为背腹扁平、两侧对称状,收缩时呈椭圆形,舒张时呈长条形,大小为(0.247~0.598) mm× (0.124~0.278) mm(图8)[72]。虫体遍布纤毛,可做弧形运动或向前作直线运动,游动较快。体前端有一对显著的眼点,口孔位于体腹面亚前端,后接1个咽囊;咽的后端接单一的肠管,肠管呈袋状[72]。

图8 寄生于大黄鱼胸鳍涡虫(a)和成熟虫体形态(b)Fig.8 Turbellarian parasitize (a) on the pectoral fins of large yellow croacker L. crocea and morphology of turbellarian adult (b)

6.2 危害及流行性

大黄鱼涡虫病流行季节主要为秋季(8—11月),水温22~26 ℃,在流行季节,病原可对海水网箱养殖区的大黄鱼造成较高的感染率,死亡率可达20%~60%[16]。鱼体上发现的虫体绝大多数是成虫。虫体或游离于鳃丝之间,或被宿主分泌的黏液包裹,甚至被宿主组织包裹(图8a)。寄生虫在寄生时产生的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会使宿主分泌大量黏液,使得水中的脏物容易黏附在鳃丝上,损伤鳃的正常功能,引起呼吸困难而死亡。同时,虫体的附着和摄食造成寄生部位的严重损伤,进而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而造成大量死亡[16]。诊断此病可通过将病鱼体表黏液、鳃片和鳍条进行镜检,若发现大量虫体存在即可确诊。

6.3 防治

研究发现在低盐(8)和低温(20 ℃)条件下浸浴数天对防治涡虫病具有良好效果[73],但此方法在网箱养殖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在网箱养殖中,可于网箱内对角采用铜剂片进行挂袋防治,同时给鱼内服多种维生素、葡萄糖等,增强鱼体免疫和缓解应激,促进病鱼的康复[16]。近年来,寄生性涡虫已成为福建海水养殖大黄鱼主要流行病之一,用常规药物对其进行防治,只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有必要从涡虫的生活史、致病机理、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74]。

7 展 望

大黄鱼作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最主要品种,其养殖规模逐年扩大,而且养殖方式也在不断优化,将向深水网箱、大网箱等方向发展,这些养殖方式将不可避免寄生虫的感染,而且会越来越严重。同时,寄生虫的种类也会更加复杂和多样,过去经常发生的寄生虫病在不断加重、频发的同时,有些新的寄生虫病可能将出现。如以前不常发生的盾纤毛虫、涡虫感染,近年来也时有出现。原本这些寄生虫都是自由生活而非寄生生活的虫体,在大黄鱼的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养殖环境不断变差的情况下,这些虫体也可由自由生活转变为寄生生活,给大黄鱼养殖业造成危害。由此可见,新的寄生虫病还可能不断地在大黄鱼养殖中出现,造成新的病害和危害。以下几种寄生虫病可能成为以后的新病原:

(1)血居吸虫:血居吸虫属复殖吸虫纲、血居科、拟德氏吸虫属(Paradeontacylix)。该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鱼的心脏和血管,产生的虫卵可随血液循环而流入各组织器官,沉积于血管和器官中,引起血管梗塞,进而导致血管破裂和器官病变坏死。鱼类感染血居吸虫会出现竖鳞、腹部水肿、突眼等症状。血居吸虫对宿主有较严格的专一性,该病流行于春、夏季,有研究报道,该寄生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和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可造成高死亡率[75-76]。

(2)其他单殖吸虫:单殖吸虫属扁形动物门、单殖吸虫纲。病原主要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上,吮吸宿主鱼的血液和黏液。寄生虫的附着和摄食刺激宿主产生大量分泌物并破坏寄生部位的完整性,导致其抵抗细菌及病毒的能力下降,进而有可能引发潜在的继发性感染[74]。对大黄鱼具有潜在危害的单殖吸虫有:指环虫、锚首虫和三代虫。

(3)鱼虱:鱼虱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鱼虱科。该寄生虫是鲑鳟鱼类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每年由海虱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产业产值的4%~10%。海虱以寄主的黏液、表皮组织和血液为食,造成体表机械损伤[77]。海虱流行季节为5—10月,水温对海虱病的流行影响较大,水温越高,生活史越短,繁殖效率越高[78]。

关于大黄鱼寄生虫病的防控,近年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尚无十分精准的防控措施。目前大黄鱼寄生虫病的防控主要依靠综合防控措施,所谓综合防控,即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特征,制定切实的措施,最终阻断其生活史的循环过程。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在养殖设施方面进行研究。如对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必须在设计养殖设施时,就要加入这种病害防控的理念,使新的养殖设施能够有效地阻断刺激隐核虫幼虫的感染或者减少其感染的机会,方能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刺激隐核虫的包囊主要在网衣或海底附着,如果能使网衣少附着虫体,或者在发生病害时网箱能够方便移动,将大大减少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所以将来无论设计多么先进的养殖设施,都应重点考虑寄生虫病的防控。

猜你喜欢

大黄鱼虫体体表
大黄鱼的前世今生
基于CNKI数据库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宁德大黄鱼产业升级之路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羊莫尼茨绦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防治措施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纳米银敷料在体表慢性难愈合伤口中的应用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