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与增强CT诊断3 cm以内肾肿瘤的效果比较分析

2022-01-25周吉任冯英恒黄鉴洲陈懿荣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磁共振灵敏度肾脏

周吉任,冯英恒,黄鉴洲,陈懿荣

(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1470)

肾肿瘤是一种临床常见泌尿系统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之分,恶性占比相对较高[1]。肾肿瘤根治术是目前临床治疗肾肿瘤的主要手段,虽然可通过切除病灶改善患者病情,延缓疾病进展[2-3],但大部分患者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忽视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发展为恶性肿瘤,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4]。故及早对肾肿瘤患者良恶性作出准确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CT以及MRI是目前临床诊断肾脏肿瘤的常用影像学技术,对于两种影像学技术在3 cm以内肾肿瘤诊断中的诊断效能,目前报道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定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肾肿瘤患者,分别予以磁共振、增强CT检查,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疑似肾肿瘤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患者年龄26~80岁,平均(53.62±6.04)岁;病程5~31个月,平均(18.62±3.41)个月;肿瘤直径1.25~2.94 cm,平均(2.06±0.34)cm;体质量42~96 kg,平均(69.62±5.11)kg。

纳入标准:①患者肿瘤直径≤3.0 cm,均存在不同程度血尿、腹内肿块、腹部疼痛等症状;②性别、民族不限;③患者年龄在18~85周岁;④病历资料完整、齐全者;⑤意识清醒、对答切题者;⑥患者均知情且同意本试验。

排除标准:①入组前1月服用过肾脏肿瘤药物者;②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③既往存在肾脏手术史者;④肾囊肿、脂肪瘤者;⑤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⑥重大脏器功能障碍、衰竭者;⑦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者;⑧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⑨入组前6月存在病理检查史者。

1.2 方法

增强CT检查:采用东芝排螺旋CT,层厚5 mm,层距5 mm,电压120 kV,管电流190~225 mA,先平扫,而后增强双期扫描,采用优维显作为本次检查的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4 mL/s,注射剂量1 mL/kg,注射时间为20 s,对腹部扫描,注射完成之后立刻进行皮质期扫描,实质期扫描为注射后的30~40 s,延迟期扫描为注射后的150~180 s,扫描完成后将获得的图像传输至工作站。

磁共振检查:采用Achiera-3.0T-TX磁共振机,检查前4~8 h告知患者禁食水,对双侧的肾脏先进行常规MR扫描,而后进行冠状面成像,屏气完成T1WI扫描,呼吸门控监测下进行T2WI扫描,2~3 min成像时间。冠状位T2WI扫描参数:层厚4 mm,TR 12 000 ms,TE 206.1 ms,FOV 40 cm×40 cm,层距1 mm,NEX为320×192/2.00。T1WI同相位扫描:层厚6 mm,FOV 38 cm×38 cm,TR 205 ms,TE 2.4 ms,层距1 mm,NEX 272×192/0.75。T1WI轴位扫描:层厚6 mm,FOV 38 cm×28.5 cm,TR 6 667 ms,TE 105.5 ms,层距1 mm,NEX 228×224/2.00。T1WI反相位扫描:层厚6 mm,FOV 38 cm×38 cm,TR 205 ms,TE 3.2 ms,层距1 mm,NEX 228×192/0.75。冠状位成像扫描:层厚4 mm,FOV 35 cm×28 cm,TR 100 ms,TE 3.4 ms,层距0 mm,NEX 256×192/1.00。

1.3 观察指标

将病理活检穿刺结果作为本次研究的金标准,比较磁共振、增强CT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比较良、恶性肾肿瘤MRI融合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分析磁共振、增强CT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磁共振、增强CT诊断效能

60例患者经病理活检穿刺确诊57例为肾肿瘤,增强CT确诊42例,磁共振确诊55例。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91.67%、灵敏度92.98%均高于增强CT的70.00%、71.9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高于增强CT诊断但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2、3。

表1 增强CT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2 磁共振诊断结果 单位:例

表3 增强CT与磁共振诊断结果比较[%(n/m)]

2.2 比较良、恶性肾肿瘤MRI融合成像ADC值

恶性肾肿瘤皮质、髓质ADC值均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比较良、恶性肾肿瘤MRI融合成像ADC值( ± s,mm2/s)

表4 比较良、恶性肾肿瘤MRI融合成像ADC值( ± s,mm2/s)

2.3 磁共振、增强CT影像学特征

磁共振:恶性肿瘤患者T1WI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良性肿瘤患者T1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增强CT: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中度强化或重度强化,密度是等密度或低密度,存在不均匀强化。良性肿瘤患者为轻度强化,密度为高密度,存在均匀强化。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将近95%的肾肿瘤为恶性,良性较为少见[5]。肾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包括急性腹痛、休克、腹腔内大出血、发热、贫血、高血糖、高血压、腹部肿块、血尿、腰痛等,大部分临床症状与普通肾病较为相似,极易被患者忽视,导致其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6]。恶性肾肿瘤以肾细胞癌为主,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病死率较高[7]。良性肾肿瘤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为常见,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在检查或查体时发现,早期难以对患者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8]。据调查显示:将近20%的肾肿瘤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的进展,到后期患者才会出现肿块、疼痛、血尿等[9]。及早对肾肿瘤患者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故寻求一种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较高的诊断技术是目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手术病理活检是目前临床确诊肾肿瘤的金标准,但该方法存在创伤性大、疼痛明显、费用昂贵、操作复杂等不足,患者接受度较低,并未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开来。本研究显示: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91.67%、灵敏度92.98%均高于增强CT的70.00%、70.69%,恶性肾肿瘤皮质、髓质ADC值均低于良性肿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诊断特异度高于增强CT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磁共振在肾肿瘤诊断中灵敏度、准确率均较高。分析如下:①CT是临床诊断肾肿瘤的常用技术,通过注入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对肾肿瘤病灶进行定性诊断,同时评价肾静脉癌栓、下腔静脉等情况,有少数肿块会出现不规则形态钙化灶以及点状钙化灶[10]。但对于直径在3 cm以内的肾肿瘤,由于病灶较小,CT的漏诊率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②磁共振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以清楚地显示出病灶内部的小结构,例如出血、坏死、囊变等,通过多序列检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磁共振诊断中的ADC值可用于体内生物分子的弥散量,对于肾肿瘤患者而言,ADC值是微循环血流灌注以及水分子随机运动,包括肾小球滤过、小管内液体流量、肾脏的含水量等,为评价肾脏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肾脏组织发生恶变时,肾小球的滤过率会降低,肾间质出现纤维化,肾血管以及肾小管均在髓质区中,改变了肾脏水的转运功能,进而降低了ADC值,ADC值降低意味着肾脏组织恶变,可将其作为良恶性病灶鉴别的观察点之一。

综上所述,肾肿瘤患者采纳磁共振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通过检测磁共振融合成像ADC值,可对良恶性病灶作出准确的鉴别,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磁共振灵敏度肾脏
保护肾脏从体检开始
3种冠状病毒感染后的肾脏损伤研究概述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哪些药最伤肾脏
导磁环对LVDT线性度和灵敏度的影响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凭什么要捐出我的肾脏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地下水非稳定流的灵敏度分析
穿甲爆破弹引信对薄弱目标的灵敏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