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检测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对非小细胞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2022-01-25赵建明商莉莉程小红通讯作者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标志物肺部肺癌

赵建明,军 舰,商莉莉,程小红(通讯作者)

(1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2东营区史口中心卫生院检验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3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山东 东营 257000)

近年来肺癌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常在过度抽烟、环境污染后出现,主要在支气管位置出现肿瘤细胞。该病类型多样,约有80%的患者被鉴别为非小细胞肺癌,经对症治疗后约有70%的患者能生存五年,早期的鉴别诊治很关键[1]。CT可观察到肺部病变组织,能初步掌握病变形态、体积,判断肺部病变性质,但很难鉴别出肺部病变的具体类型。为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准确率,临床常增加肿瘤标志物检验,该检查操作简单,可重复操作,能作为辅助手段,提升肺部病变鉴别效果。现阶段联合方案已得到重视,能明确肺部病灶性质,掌握病变良恶性,可把握肺癌治疗时机[2]。对此,研究根据内容随机筛选非小细胞肺癌及良性肺部病变患者各61例,旨在探究CT+多种肿瘤标志物的鉴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设为肺癌组;后随机筛选同期61例良性肺部病变者,设置为良性组。肺癌组:患者肺部病变出现时间为2~11周,平均(6.65±1.40)周;包括女性26例,男性35例;年龄35~77岁,平均(58.49±3.04)岁。良性组:患者肺部病变出现时间为3~12周,平均(7.16±1.55)周;包括女性27例,男性34例;年龄36~78岁,平均(59.14±3.61)岁。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非小细胞肺癌鉴别标准,或符合良性肺部病变鉴别标准;②患者均知晓同意研究;③为单一性肺部病变者;④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研究。

排除标准:①对各项检查不配合者;②对造影剂过敏者;③资料缺失者;④哺乳妊娠者。

1.2 方法

CT检查:确保患者对造影剂不过敏后,禁食8 h,平卧,抬高手臂至头部,在CT语音提示下调整呼吸,经肺尖位置扫描至各患者的肋膈角,扫描过程中参数设置:电压120 kV,电流自动毫安,层厚、扫描准直根据检查需求进行调整。扫描后注射碘海醇,注射速率控制在3.5 mL/s,注射后行增强扫描,分别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图像。

肿瘤标志物检查:嘱患者禁食8 h,于晨间在静脉位置抽取各患者的血液标本3 mL,准备试管,在其中放置抗凝剂,后在该试管中放置血液标本,在3 000 r/min的速度下离心处理血液标本,准备不同的试剂盒,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患者的CEA(癌胚抗原)、CA125(糖类抗原125),测定完成后,还需检测各患者的CYFA21-1,即细胞角质蛋白21-1片段。

1.3 观察指标

观察肿瘤标志物检查情况,其中CEA在检查后,若指标超过5 ng/mL,提示存在癌变情况;CA125检查后,若指标超过35 U/mL,提示存在癌变情况;CYFA21-1检查后,若指标超过4 ng/mL,提示存在癌变情况。

判断各方式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鉴别价值,主要对肺癌组患者进行检查,在判断CT、肿瘤标志物单独鉴别的价值后,需联合两种检查方式,统计非小细胞肺癌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²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肿瘤标志物各指标结果比较

检测三项肿瘤标志物指标,肺癌组各指标值均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见表1。

表1 肿瘤标志物各指标比较( ± s)

表1 肿瘤标志物各指标比较( ± s)

2.2 非小细胞肺癌检出情况

CT+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的检出率为100.00%(61/61),高于单纯CT诊断的90.16%(55/61)及单纯肿瘤标志物检查的91.80%(56/6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CT和单纯肿瘤标志物诊断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非小细胞肺癌检出情况[n(%)]

3 讨论

肺癌预后较差,在早期检出肺癌后,明确肺癌具体类型,可抓住肺癌治疗时机,能降低肺癌患者的病死率。各类型病变中,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率高,相比其他病变,该类癌症癌细胞生长速度较慢,癌细胞需在较长时间内方能完成扩散转移。早期检出后,行肺癌根治术治疗,可阻止癌细胞扩散,维持肺部功能。但该类肺癌早期基本无症状,到中晚期后有咯血、呼吸困难等情况,仅行常规体检很难提高肺癌检出率,可能耽误肺癌的治疗,加重肺部损伤[3]。CT在临床被重视,CT图像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情况,以及病变与支气管、血管、胸膜的关系,增强扫描可显示病变的血供情况。研究证实,肺癌性质不同,所造成的图像也有差异。检查期间,CT耗时短,有较强的图像后处理能力,在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检查时,可观察到肺门肿块的情况。部分患者有分叶征、空泡征等表现,依据此类图像可大体推断鉴别肺癌性质[4]。但CT会受到多重干扰,在伪影影响下会降低肺部图像质量,很难鉴别出体积较小的肺部肿瘤,针对肿瘤性质的评估可能存在偏差,无法独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依据。

在肺部肿瘤细胞生长期间,机体会伴随其生长增加肿瘤标志物含量。一般情况下,肿瘤标志物水平较低,但此类物质有高敏感性,在癌症细胞出现后会迅速变化,且变化幅度较大,能辨别肿瘤性质。CA125存在位置较广泛,有宫颈、肺部黏膜上皮等,在正常宫颈及肺部功能状态下,并不会对机体CA125含量产生影响。但非小细胞肺癌出现后会造成肺部功能障碍,增加CA125的释放量,因此可作为肺癌的鉴别指标。CEA属于常见标志物,若增长幅度超过50%,则提示存在肺部癌症病变,需行深入检查[5]。CYFRA21-1在近年被提出并被重视,在鳞癌检测鉴别中可表现出高敏感性,当指标增加幅度过大时,提示存在鳞癌,能对非小细胞肺癌做出准确鉴别。但单纯肿瘤标志物检测也有缺陷,很难明确肺部病灶形态及体积等,无法制定肺癌治疗计划,可能会耽误肺癌治疗,增高病死率。现阶段联合检查方案被重视,能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判断肺部功能,能对肺部病变性质做出判断,还能初步明确肿瘤类型。在此基础上增加CT,能通过图像观察到肺部肿瘤的体积和形态,利于提升非小细胞肺癌鉴别准确性[6]。两种检测方式实施后,能掌握肺癌类型,判断肺部病变具体情况,可调整治疗措施,经早期手术治疗后能抑制肺部癌变组织的扩散,可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CT或单纯肿瘤标志物的检验价值有限,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联合检验后,可提高阳性检出率,便于把握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时机。

猜你喜欢

标志物肺部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结缔组织疾病肺部表现》已出版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PFTK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