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开写作过程,共绘家乡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

2022-01-22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卓汉雄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孔明灯风俗思路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 卓汉雄

【设计说明】

过程写作法是一种高效的习作方法。对于阅读单元来说,有些单元的习作话题和要求是很难按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便是如此。因为本单元习作,一是要求介绍一种风俗或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就是要学生深入了解风俗;二是要求学生搜查资料,习作时抓住风俗的特点进行重点介绍;三是建议学生把作品结集成册。这三个要求,在两节课内完成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借鉴“过程写作法”,将写作过程展开为预定、起草、修改、校订和发布五个阶段,并按照这一基本流程拆除课内与课外的樊篱,融通阅读与习作的边界,让学生在每一阶段都深入展开活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目标】

1.充分展开每个习作过程,完成一篇介绍民俗或参加民俗活动的作文。

2.整理运用资料,融入自己体验,把握风俗特点把习作写具体。

3.修改、交流和分享作品,通过编写作品集,增强学生的发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展开习作活动的过程,整理运用资料,融入自身体验,把风俗活动写出特点。

【教学过程】

布置写作任务

同学们,这一单元老师将引领着你们去品味老北京的年味,去“品尝”那美味的“腊八粥”,还会穿越悠长的时光去领略古代的寒食节、中秋节和七夕节的习俗。同学们一定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我们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也希望你们积极去访问、调查和请教父母或长辈,收集、记录家乡的民风民俗,然后按要求把它写成作文。老师准备把全班同学的作文结集成册,编成一本风俗作品集。

【教学意图: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前布置习作任务,提醒学生要在单元学习中和平时生活中去积累写作方法和写作素材。同时,提出把作文结集成册的任务,能让学生带着作品感去创新语言、结构和内容,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的意义建构。】

第一阶段——预写

1.阅读教材的习作要求,师生共同整理并得出以下方面的要求:

(1)介绍一种风俗,或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选择介绍风俗的同学,搜集资料,重点介绍民俗特点。

(3)选择参加风俗活动的同学,重点描写活动和自身感受。

(4)修改习作,结集成册。

2.学生根据上面的习作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介绍一种风俗”和“参加一次风俗活动”中任选一题。

3.根据习作要求,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思考以下问题:

(1)选择“介绍风俗”的同学,注意提炼《北京的春节》介绍民俗的思路和详略安排。

(2)选择“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同学,注意提炼《腊八粥》在叙事方面的思路和详略安排。

4.分发家乡风俗调查表,学生按要求完成表格。

家乡风俗调查表

注:(1)在表中写好资料的题目,具体内容打印或抄写。

(2)查找方式写明白是上网搜索、查找书籍还是访问长辈。

(3)呈现方式填写文字、图画等。

【设计意图:预写就是预备好写作的意思。一般来说,预写需要选择好话题,然后根据话题去收集各种资料,做好习作的前期工作,为下面的习作活动做铺垫。如这次的习作,明确习作要求,选择习作方向,做好前期调查,这些都属于预写的内容。】

第二阶段——起草

(一)确定习作思路

1.同学们,老师在之前要求你们在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时,选择介绍风俗的同学要注意学习《北京的春节》中介绍风俗的思路和详略;选择写参加风俗活动的同学要注意学习《腊八粥》的叙事思路和详略。现在请小组交流各自的成果。

2.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内容整合成下面两图。

3.同学们,仿照上面的例子,填写你的习作思路和详略安排。

(二)整理调查资料

1.同学们,现在我们按照习作思路来整理资料。在五年级写《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介绍一种事物》时,我们都学习过整理资料的方法,现在一起来回想一下整理资料的三步法。(师生合作整理出下图)

2.学生按照三步法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有问题时可求助同伴或老师。

3.整理好资料后,全班分“介绍一种风俗”和“参加一次风俗活动”两个组交流,根据同伴的介绍再做适当的删除和补充。

(三)试写重点片段

1.学生选择写作思路中确定详写的一个点,尝试片段描写。

2.学生写作,老师巡视。

学情预设:不论是介绍一种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学生都可能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直接运用资料,显得文风不符、生硬突兀;另一个是只写风俗,没有把自己的感受渗透到风俗活动中去。

3.写完后,老师出示一段预设好的片段描写,学生读后思考如何修改。

我们这里有中秋节放孔明灯的风俗。据相关资料记载,“孔明灯”又称天灯,相传是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之为孔明灯。我们这里每到中秋节,总是有人自己做孔明灯,在中秋节的晚上放上天空。

4.全班交流,老师总结学生建议形成下面三个修改意见。

(1)引出孔明灯的资料时要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话。

(2)要把自己家乡做孔明灯不同于别处的内容写具体。

(3)加入放孔明灯时自己的感受。

5.师生共同修改后出示以下文段,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到了月亮升上半空后,村里总是有人放孔明灯。别的地方在元宵节时放孔明灯,但在我的家乡,很早就有在中秋节放孔明灯的风俗。相传,孔明灯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发明的。一次诸葛亮被敌人围困,没有办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一个会漂浮的纸灯笼,并在灯笼上系上求救的纸条,结果脱险了。因为诸葛亮字孔明,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转化语言)我们这里放的孔明灯,不同于别处,它是我们家乡人自己做的。它用薄薄的白纸做灯罩,用细韧的竹皮做支架,下面放的燃烧物是我们山上采的树脂。(写出特点)每次我看着那慢慢远去的孔明灯,心也仿佛也跟着它一起上升,在那虚无缥缈的天空悠悠荡荡,飘向那不可知的地方……(加入体验)我总是被小伙伴的呼叫,才从遐想中惊醒过来。

6.学生检查自己的片段有没有做到“转化语言”“写出特点”“加入体验”三点,然后做适当修改。

7.同桌交流,存在问题的再次修改。

(四)完成整篇习作

1.学生利用所学方法,按照前面所确定的写作思路,把整篇习作写下来。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共性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在预写阶段的铺垫下,这个阶段利用支架确定写作思路,整理调查资料,由段到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之所以选取一个重要片段来尝试写作和修改后再写其他部分,是因为立即就动笔完成整篇习作,会增大修改阶段的压力,导致修改时“伤筋动骨”的可能性增大。先写段再到篇,这样就分散了难点,有利于各个阶段的任务难度得到更好的平衡。】

第三阶段——修改

1.学生完成草稿后,老师出示范文,学生读后说说范文可供借鉴的地方。

家乡的中秋节

我的家乡在广东梅州,那里是客家人的聚居地,虽然我现在跟随父母来到中山生活,但我总能记起小时候家乡过中秋的风俗。

在我家乡,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节。那天学校照例是放假的,全村的大人小孩都一样兴奋,盼望着太阳快点落山。当月亮升上天空时,村上的大人会把花生、月饼和我们特有的梅县沙田柚等作供品,摆放在庭院中的小桌子上,开始隆重的仪式拜月。

完成了拜月后,我们就可以吃那些拜月用过的供品。然后大人小孩都会在月光的照耀下,来到村里的晒谷场。大人们边聊着家长里短,边欣赏无边的月色。我们小孩子一边吃着平时不容易吃到的美食,一边玩乐打闹。

2.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好总结归纳,然后根据范文形成习作评价标准。依据标准,同桌互相评价习作。

评价标准:

1.有没有按设定的思路写得详略分明?

2.有没有写感受?

3.有没有写出家乡风俗的特点?

4.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3.学生参考同桌的意见再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按照过程写作法的理论,修改阶段是关注点最多的阶段,它不但要关注习作材料、组织结构,还要关注词句的运用和话语的流畅。所以制定一个评价标准来作为修改的辅导手段变得很有必要。当然,有提取评价标准的范文存在,对学生修改来说更具直观性和对照性。】

第四阶段——校订

1.学生把自己修改好的草稿输入电脑。

2.挑选作文素养好的十个学生成立一个校订小组,从下面三个方面校订全班的作文。

(1)检查有没有错字、漏字和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

(2)检查有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

(3)检查有没有明显的排版不合理的情况。

【设计意图:校订阶段,侧重修改文中存在的书写、语法、标点等细节性错误,电子版还需校正排版方面的明显错误。】

第五阶段——发布

1.起好书册的名字。老师提供几个备选题目,也可以另取他名。

(1)《同在风俗的天空下》

(2)《别是一乡不同俗》

(3)《风俗的味道》

(4)《盛开在六(3)班的风俗之花》

2.学生成立编辑小组,负责封面设计,文稿校订,还要给每篇习作配上一张或多张图片,做到图文并茂。

3.分批把学生的作品用班级公众号推送,接受同学、老师或其他人的评论、点赞和转发,让学生体会发表作品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发表意识。

【设计意图:现在的发表有两种,一种是纸质的,一种是网络的。这次习作给予两种方式的发表形式,是符合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但不管是何种发表形式,都能培养学生的发表意识。从最本质来说,就是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猜你喜欢

孔明灯风俗思路
太平风俗美
不同思路解答
孔明灯的来历
飞吧,孔明灯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新年愿望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跟踪导练(四)4
我的思路我做主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