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多元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2022-01-19李成生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戏剧考核课程

李成生

(1.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1;2.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是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考核仍以闭卷为主,单向灌输,这造成了学生能力的弱化,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借鉴国外多元考试考核评价标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的多元考核模式。

一、多元考核下《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纲领性“目的”,是指导课程教学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3个方面,可概括为:①通过对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历史,了解近代戏剧剧种、剧本文学、表演机制、舞台美术、戏剧教育和剧团班社等基础知识,掌握中国近代戏剧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②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多读中国近代戏剧的经典剧本和戏剧原始资料,了解有关中国近代戏剧的学术动态和相关理论,通过引导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通过教学,采用专题讲授、角色扮演、情景体验、仿写剧本等方法,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二)教学方式

《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内容丰富,头绪纷繁。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笔者对一些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进行了合并调整,适度增加了专题讲解、近代戏剧史料导读、历史再现(视频资料)和学术动态介绍等内容[1]61。在教师讲授的同时,与课堂“小老师”、专题讨论、读书成果分享和田野作业与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融入到这一教学过程中。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使“戏剧”与“社会”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二、多元考核在课内教学中的实施

(一)绪论课和最后一周课

《中国近代戏剧史》绪论课,教师主要讲解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所授课程的课程地位、教学任务与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料等。这些内容教师要清楚地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大致可视的“全景”。第二,所授课程的多元考核。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授课程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即多元考核。教师要认真详细地介绍《中国近代戏剧史》多元考核情况,特别要向学生说明多元考核的目的和意义,并公布实施细则和相关要求。教师要按教学进度和多元考核的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学生也必须按此安排自己的学习。

最后一周课,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中国近代戏剧史》多元考核成果展示、学期小结和教师教学评价。多元考核成果展示部分,以学习小组为主,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学期成果与收获,其他小组点评。学期小结由教师和各学习小组组长完成,教师对本学期的课程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各学习小组组长从课程作业、学习收获和课程期望等方面进行总结。教师教学评价由班长负责实施,教师先离开教室,然后班长分发教学评价表,每位学生根据评分标准给教师赋分,并写出相关教学建议,最后由班长装袋密封上交。

(二)多元考核的具体进程

第1-2周:教师任务:①《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多元考核情况介绍;②向学生开列阅读书目和学习网站,阅读书目主要有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贾志刚《中国近代戏曲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和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等;③男女混合搭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平时的学习情况,科学划分学习小组(许多环节由小组完成);④适当介绍所授课程《中国近代戏剧史》的学术动态;⑤按教学进度表授课。学生任务:①具体了解《中国近代戏剧史》多元考核情况;②按照相关要求,科学划分学习小组;③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下一阶段的讲课和专题讨论。

第3-6周:教师任务:①教师作为评委听“小老师”讲课,并做出相应的讲解和点评;②指导各学习小组的专题讨论并做出评价;③相关章节内容的戏剧史料导读;④召开读书成果分享交流会;⑤按教学进度表授课。学生任务:①各学习小组在课后进行试讲,然后推选一名学生讲授相应的课程内容,其他小组点评,课后各学习小组完成课程教案(第6周学生讲授环节全部完成);②每个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按教学进度表的要求进行专题讨论;③课后阅读戏剧经典书目,提炼核心内容和主要论点,准备读书成果分享;④田野作业与考察(一)(第5周课外进行)。

第7-10周:教师任务:①《中国近代戏剧史》专题讲授。这几周主要讲授以下四个专题:《地方戏的繁荣与京剧的成熟》《近代戏剧观念的变化与戏剧文学》《晋绥革命根据地的戏剧运动》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专业剧团》。②指导各学习小组撰写读书心得;③指导各学习小组的专题讨论并做出评价;④对上一阶段的田野作业与考察(一)进行总结;⑤按教学进度表授课。学生任务:①反思上一阶段的教学,撰写教学后记;②各学习小组撰写读书心得;③各学习小组讨论专题;④田野作业与考察(二)(第9周课外进行)。

第11-15周:教师任务:①按教学进度表授课;②相关章节内容的戏剧史料导读;③对上一阶段的田野作业与考察(二)进行总结;④对各环节教学进行总结、评阅(第15周);⑤解惑答疑。学生任务:①各学习小组讨论专题(第14周专题讨论全部结束);②读书心得撰写完成;③准备期末考试。

(三)综合成绩的评定

根据多元考核评价的要求,课程考核应注重平时成绩和“教学过程”,加大阶段性考核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的占分比例,运用多种成绩评定方式。同时规定,课程平时成绩为零分者,不得参加课程成绩综合评定,该课程成绩总分以零分记。

因此,《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的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①课堂表现占10%;②学生讲课和课程教案占20%(以小组为单位完成);③学生讨论和经典书目阅读占20%,要求每个学习小组至少阅读三本有代表性的近代戏剧成果或著作,撰写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读书心得3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④课程小论文占10%。平时成绩的评定和评分标准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和评分标准

三、多元考核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应长期坚持实地教学、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近代戏剧文化资源的调研、实地考察。

(一)田野作业与考察

《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应注重利用当地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开展各类实践或考察活动,以形象性的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山西被称为戏曲大省,可资利用的戏曲文化资源很多,如各县市的古戏台建筑,四大梆子及各地小戏的博物馆、展览馆,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红色戏剧,等等。这些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都应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参观调研活动。在教师的实地教学指导下,增强学生对中国近代戏剧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深化课堂所学内容,并且要求每位学生撰写一份调研报告,由学校精选优秀作品,汇集成册。以对晋绥革命根据地红色戏剧的考察为例。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以吕梁山、大青山为依托创建了晋绥革命根据地。晋绥革命根据地由晋西北、晋西南、大青山三块革命根据地组成,是陕甘宁边区的天然屏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文艺工作,在苏区时期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红色戏剧运动。戏剧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与战斗作用。在晋绥根据地戏剧运动中,根据地的剧团建设、戏剧改革、戏剧创作和戏剧教育等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晋绥根据地的戏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剧团剧社。随着各地戏剧团体的普遍建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地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这些戏剧紧密结合“革命”与“生产”,反映新人新事,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感染力,赢得了边区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极大地推动了根据地的革命动员与社会改造。

学生赴吕梁市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对晋绥红色戏剧产生的背景、叙事方法、演出形式等有了直观的感受,对红色戏剧的重要剧本《张初元》《劳动英雄回家》《王德锁减租》《甄家庄战斗》《杨满仓办喜事》《刘胡兰》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教师的现场教学和实地感受,学生对红色戏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通过田野考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水平。在考察完晋绥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戏剧后,有的学生在考察心得中这样写道:“学习戏剧的确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只有这样,戏剧才是真实的、鲜活的。”“学习戏剧一定要到现场,只有触摸历史,学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

(二)开展课外经典阅读工程

教师在开学第1周提供《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的经典阅读书目,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读书成果交流会。这一方式深受学生欢迎,原来学生很少读书或只是读一些野史、秘史之类的书,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读,学生的读书兴趣大大提高。

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写读书札记,要求学生就所感兴趣的问题写成课程心得。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学生已学得的知识,实践证明效果不错。如不少学生在读完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1899—1949)》后,写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并围绕此主题开了几次讨论会,效果很好。

同时在校、系办的刊物上开辟专栏把学生的学习成果等发表,为学生提供进一步交流的平台。这种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又为他们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打下了基础。

(三)口述史方面的指导

口述史是当代史学中正在兴起和迅速发展的一个新分支,它是依据口述史料进行的历史研究活动。口述史学方法包括采访、记录、整理和校勘等技术性方法,也包括众多的理论和导向原则。

我们在教学和田野调查中注重戏剧人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口述史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各学习小组在调研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或采访或记录,收集了一大批已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晋绥红色戏剧资料,如戏剧碑刻、戏剧剧本、戏剧人回忆等。这些抢救性的红色戏剧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总结与反思

(一)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仍是传统式教学,学生的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师生之间是一种上下级关系。久而久之,学生们都成了听话的孩子,“温顺的羔羊”,不敢求新求异,不愿独立思考。

当前教育最重要的是更换教学理念。教育是“人”成为人的过程。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是立体的、多样的,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2]101。因此,教学理念也应该是立体的和多维的,师生间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合作的关系。教学是师生双方思想交流、相互理解和意义生成的过程。因此,学校应该回归教育本质,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教师教学亦应从学生出发,抓住本质,解决问题,注重其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总而言之,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真正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安排公开透明,教学方式多样

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和多元考核评分细则是教师授课和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课程安排依此设计,事先准备,公开透明。教学目标、每节课的知识点、作业要求、课程教案和成绩评定等,每个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效果会更好。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最重要的是老师要确定学生的知识起点水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走向戏剧现场”。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全程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证明,主动的知识建构比单纯的信息接受更能促进学习。情景模拟、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反转教学和角色扮演等方式都是《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较好的教学方法。

(三)成绩评定应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实行多元考核

前述,目前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偏重于书本内容、课堂笔记,对学生能力的考核要求不高,甚至没有。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认为,一所学校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了你为考试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3]86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过程性学习评价为主的考核方式,实行多元考核。在成绩评定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某些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甚至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评分。成绩评定与知识结合、与实践结合,这样的综合成绩某种意义上才是学生的真正成绩。

总之,《中国近代戏剧史》课程通过多元考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今后,在教学中我们仍要不断探索,积极总结经验,在“走向戏剧现场”中下功夫。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戏剧考核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有趣的戏剧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内部考核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