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冬更要注意防治韭菜灰霉病

2022-01-18李明远

蔬菜 2022年1期
关键词:菌核分生孢子灰霉病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数据科学与农业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韭菜灰霉病是一种低温性病害,多发生在冬、春两季。笔者最早于1981年2月在北京四季青镇(原名为四季青公社)发现。由于该镇种植韭菜(Rottler)66.7 hm(1 000亩),面积较大,病害流行得十分严重。此后,在国内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

韭菜灰霉病主要由葱鳞葡萄孢引起,除为害韭菜外,还为害小葱、大葱(L.)、葱头(L.)及藠头(G.Don)等,是我国保护地韭菜产区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更应注意防治韭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首次由美国的Walker发现于葱头(L.)上,并于1925年以葱头腐败病进行了报道。之后在日本有过报道,主要为害葱头、藠头、葱和韭菜。在我国主要为害韭菜和小葱 。该病在我国自发现以来扩展较快,已扩展至长江流域(包括云南、安徽省)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黑龙江等)。以3—4月份最为猖獗,如据西安市郊的韭菜灰霉病调查,一般年份病叶率在15%~20%,严重年份在80%以上,1993年成灾,病叶率在81%以上,减产50%~70%,40%的田块绝收;甘肃省武山县在1995—2001年对1 067 hm塑料大棚韭菜进行调查,发病率高达76.3%,普遍在10%~46%,损失率为25%,严重时甚至毁田。

危害症状

韭菜灰霉病在韭菜的生长、软化栽培、贮藏与运输期都能发生危害,引起的症状一般可分为3种类型:(1)白点型:即在叶面上产生灰白色斑点,椭圆或近圆形,直径1~3 mm;多由叶尖向下发展,散落成片,故又被称为“白点病”(封三图1)。随着病斑的扩大,病斑互相融合,形成大的坏死斑,使叶片卷曲、枯死(封三图2)。湿度大时,在枯叶上生出大量灰色霉层(封三图3)。(2)干尖型:即从葱、蒜、韭菜的叶尖向下干枯。多发生在收获后的韭菜上,病菌从切口侵入,先是出现“V”字形的水浸斑向下侵染,干枯后病斑变成灰白色。在潮湿的条件下,病部产生很多灰霉(封三图4)。干尖型的韭菜灰霉病有时和干旱引起的生理枯叶很相似,不同的是韭菜灰霉引起的干尖有比较规则的轮纹和明显霉层。此外,在潮湿的条件下,干旱会引起叶尖部组织衰弱,也较易被灰霉病菌感染,形成干尖型的症状。(3)湿腐型:这种症状是由植株抵抗力低下、环境条件十分适合病菌发育所引起的。一般在韭菜的贮藏期最常见,即:收获时将灰霉病菌扩散开来,收后韭菜的抗病性降低,贮运时形成了封闭的高湿条件,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灰霉病的发展。被感染的叶片往往迅速腐烂,呈湿腐状(封三图5)。湿腐型病叶伴有明显的腥臭味,会使被污染的韭菜完全丧失食用价值。

病原特征

引起韭菜灰霉病的病原菌以葱鳞葡萄孢(,Walker)为主。

鉴于葱鳞葡萄孢已发现有性世代,在有的文献上使用其有性世代的名字,将其称为葱鳞核盘菌的无性阶段[(Viennot,Bourgin)Dennis]。

葱鳞葡萄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无色透明,平均直径5 µm左右,具有分隔,在分枝的基部不缢缩。分生孢子梗在寄主上由叶组织内伸出,但在培养基上有时由菌核上长出,孢梗密集、丛生、直立,初生梗淡灰色、透明,后变为暗褐色,衰老后梗渐消失。梗分隔0~7个,基部稍膨大,表面有时有疣状突起,分枝处正常或缢缩,孢子梗顶部形成孢子前,多分枝,孢子着生在膨大的枝梗顶端,小梗短而透明。在孢子脱落后,侧枝干缩,形成波状皱褶(有材料将其形容为“手风琴状”),最后往往由基部分隔处折倒、脱落,在主枝上留下清晰的疤痕。孢子梗全长(208~1 216)µm×(9.6~19.2)µm。分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光滑,透明,初浅灰,后渐变成褐色,一般不残留小梗,大小(12.5~25.0)µm×(8.75~18.5)µm(封三图6)。在PDA培养基上可以形成大量的菌核(封三图7),但在田间未发现。菌核为圆形至不整齐形,黑褐色至黑色,片状,鲜时厚0.5~1.5 mm,大小(1~9)mm×(1.5~5.0)mm。

灰葡萄孢(,Pere.)有时也会为害韭菜,其有性世代发现后又被称为福克兰核盘菌的无性阶段[(de Bary)Fuckel]。

灰葡萄孢孢子梗数根丛生,有隔,褐色,上端有1~2次分枝,梗顶稍膨大,呈棒头状,顶端密生小柄且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大小为(1 429.3~3 207.8)µm×(12.4~24.8)µm。分生孢子圆形、椭圆形、雨滴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为(6.25~13.75)µm×(6.25~10.00)µm。在PDA培养基上产生的菌核一般大小为(3.0~4.5)mm×(1.8~3.0)mm,最小的为1 mm×1 mm。

侵染循环

葱鳞葡萄孢和灰葡萄孢引起的灰霉病一般都在秋、冬、春3季发生,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以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夏。除随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外,也有人认为种子亦能携菌传播。在遇到适合的条件时,在菌核上产生出孢子梗,继而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传播。在适合的条件下,病菌可以直接侵染植株,经过较短时间的潜伏,叶组织便出现病变。在潮湿的条件下,在病组织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梗以及分生孢子,再进行下一轮的侵染(封三图8)。

流行规律

葱鳞葡萄孢发育的温度范围为2~31 ℃,最适温度为18~23 ℃。一般在相对湿度70%以上的条件下,即适合病菌的生长,相对湿度90%以上,特别是叶片表面有水膜时,蔓延迅速。该病多在比较衰弱的组织上落脚,经过一段营养的积蓄,才有能力侵染活力较强的组织。植株密度过大、放风不及时、缺肥,特别缺磷、钾肥或氮肥施用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环境温度较低时更容易发病。强烈低温引起的冻害、高温引起的灼伤以及收获时造成的刀伤等,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与扩展。此外,采用大水漫灌,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病害易流行。还有人认为,韭菜灰霉病的病原菌怕阳光,在晴好的天气下,生活能力较差,往往不易发病。

韭菜灰霉病是一种爆发性病害,韭菜灰霉病一般从收割前7 d开始发病,从初见侵染点到点片发病,只需要一夜,从点片发病到整棚爆发流行,只需要2~3 d,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还有人认为,病害的流行和初侵染源的多少关系不大,只要条件合适,病害的流行就会非常迅速。

韭菜灰霉病的发生和地域、季节、保护地的形式以及连作的期限有关。韭菜灰霉病主要发生在保护地内,但在深秋露地也会有少量的发生,只是随着冬季的到来,韭菜开始越冬,给产量带来的损失比保护地小。在保护地里,不同的地区发生的情况也会不同,如在河南驻马店地区,韭菜灰霉病可跨越秋、冬、春3个季节,危害期为5~6个月;西安地区保护地发生期为3个月:即在2月下旬有零星的病株出现,发病的盛期在3月下旬—4月中旬,以后病害就轻了下来,仅在较重的年份韭菜灰霉病可以持续到5月下旬。此外,不同地区的韭菜,发生的生育期有所不同。在河北东部地区,春季小棚韭菜的第2刀最重,到第3刀时,气温较高,病情减轻。而在甘肃的武山县,从第2刀到第3刀,灰霉病不断地加重。到第4刀,病情才轻下来。有人调查认为,覆盖的空间越小病害越重。高宽为0.6 m×1.0 m的小拱棚要比高宽是1.2 m×1.5 m中型棚的韭菜灰霉病要重。一般连作3年以上的保护地病情加重。也有的文献认为,保护地韭菜第2年比第1年发病轻,这是因为第2年植株积累的养分充足,对灰霉病的抗病性增强。

防治技术

葱、蒜、韭菜类灰霉病应采用栽培与药剂相结合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 农业防治

(1)种植抗病品种。不同的韭菜品种,对灰霉病的抗性不同。栽种时应优先考虑较抗病的品种。目前各地都选出了一些适应性、商品性好的抗病品种,包括寒青韭霸、寒绿王F、天津黄苗、天津津南青、中韭二号、平韭1号、平韭4号、雪韭、平丰8号、平丰6号、独根红、克霉一号、嘉兴白根、竹竿青、多抗富韭6号、791、金钩、寒冻、大马蔺等。此外,留种田的病情会对下茬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无病田留种可较病田留种病情轻10%。

(2)每茬韭菜定植后的收获年限以2~3年为宜,年限过长植株除长势弱、抗病力下降外,病原积累的也比较多,病情容易加重。建议病重地与十字花科及伞形科的蔬菜轮作。

(3)定植时,要根据品种的特点合理密植。过密田间通透性差,有利于发病,一般以600万~900万株/hm为宜。此外,在韭菜行间铺草,降低环境湿度、预防冻害、阻隔病原,有利于减轻病害。

(4)多雨地区要实行高畦栽培,防止田间积水。适时对越冬韭菜进行扣棚。扣棚应当在地上部分全部干枯、充分休眠后进行,如在河南平顶山市一带,一般在12月中下旬进行。在棚膜的选择上,以采用防灰雾的无滴膜为宜。

(5)增施有机肥,适时追肥、浇水、除草,促使苗壮,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有的地区在定植前每667 m施有机肥5 000~7 000 kg、磷酸二铵15 kg、硫酸钾12 kg(或草木灰50 kg),浇1次透水后定植。在定植后除浇一水外,扣棚前还要追2次尿素(间隔15 d),每次667 m施15 kg,追肥后及时浇水,保证植株健壮。

(6)棚室栽培的韭菜,要注意通风换气,降低环境湿度。以白天18~28 ℃、夜间8~12 ℃较适合韭菜的生长。当棚温上升到24 ℃以上时,要将棚顶的膜打开,进行通风散湿,使棚室的湿度下降。但一般不要通过棚室的底部通风,以免韭菜受冻而加重病害。通风时要注意韭菜的长势和天气,一般在刚刚收割后,或天气偏冷时,减小风量或延迟通风,保证温度适宜。

(7)在管理措施的实施方面,要做到及时,包括及时清除草害,及时抽取韭薹;同时,在操作时要比较轻,以免增加伤口,增加侵染途径。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韭菜一般会连续收割多次,每次收割都会在田间遗留许多病残。应当做到随时收割,随时对病残进行清除,更不能重复使用含有病残的土壤来覆盖韭菜田。

(8)采用科学的收获和贮运方式,也有利于控制收获后韭菜灰霉病的发展。一般当韭菜长到25 cm时即可收获,但具体收获时要考虑市场的价格和病情发展。发生过灰霉病的韭菜要适当早收。收获时要避开有露水、雨水的阶段。收后不要长时间的存放。有灰霉病的韭菜在洗后不能久存,以免引起更大的损失。

◎ 化学防治

首先,在扣棚后要进行棚室消毒,消毒时可用45%百菌清烟剂(667 m用250 g)熏1次,减少定植棚中残存的病菌。植株开始发病时,应及时对植株进行喷药。常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福·异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甲硫·霉威(甲霉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40%嘧霉胺(施佳乐)悬浮剂1 200倍液、10%咯菌腈(适乐时)种衣剂1 000倍液;50%啶酰菌胺(凯泽)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1 800倍液。每隔7~10 d施用1次,共防治2~3次。在喷药时要把重点放在心叶、割口和周围的地面上。每次收割都要做到边收割、边喷药,以封住伤口,防止灰霉菌的传播和侵染。

保护地可使用烟剂和粉尘进行防治。在小棚中,一般在割第1刀后当韭菜长到3~4 cm时用1次药。在第2茬长到5 cm时及其之后7 d各用1次。在操作时,2.0~2.5 m宽的小棚,每13~15 m放1枚烟剂,每667 m放10个。施放烟雾剂一般应在傍晚进行。点燃后立即闭棚,次日早晨开棚换气。防治韭菜灰霉病常用的粉尘类药剂有百菌清粉尘及灭克粉尘,每次667 m用量为1 kg,每10 d用1次,共2~3次;且可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有利于发挥药效、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收获时,要注意安全间隔期,避免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

在播种时,按种子质量的0.3%~0.5%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防治苗期灰霉病有效。笔者认为,如果是在高温季节、露地育苗,不用这一方法一般也不会出问题。

关于病菌的抗药性问题,目前对灰葡萄孢的研究较多。对多数地区来说该菌对腐霉利(速克灵)、乙霉威产生抗药性的菌株都有明显增加,但对韭菜灰霉病抗药性的系统研究尚少。有些文献认为还可用。鉴于各地病原菌的抗药性存在差异,并不是越贵、越新的杀菌剂就越有效。在选择用药品种时,应综合其性价比,科学选用。

猜你喜欢

菌核分生孢子灰霉病
棚栽芹菜菌核病咋防治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小斑病抗病鉴定接种培养基的产孢技术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适合于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猪苓菌核及菌丝体总RNA提取方法比较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
如何防治番茄灰霉病
蔬菜灰霉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棘孢木霉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