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西徂东》看花之安笔下的中国形象

2022-01-15姜雨辰

大众文艺 2021年24期
关键词:腐败

姜雨辰 曹 杉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

一、花之安与《自西徂东》

花之安是德国新教传教团礼贤会成员,1864年被派往中国从事传教活动,1899年在青岛逝世。由于患有慢性黏膜炎,花之安主要采用“文字宣教”方式,潜心撰文著书。与其他传教士相比,花之安“用笔确立了自己在华传教士中的一席地位”,因此被誉为“19世纪最高深的汉学家”,是近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使者。《自西徂东》是花之安影响力最大的汉语著作,全书20余万字,最初于1879年至1883年连载于《万国公报》,1884年以五卷本形式在香港正式出版。全书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卷,共七十二章,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描绘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现状,对晚清中国存在的问题加以批评,并提出改良建议。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对书中涉及较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自西徂东》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一)吏治腐败、君主专制的政治形象

据《自西徂东》书中记载,清朝官场“诡诈成风,上下相蒙”,在位官员百计肥私,或贪污公款,“亏空国库,侵蚀公项,甚或浮开兵饷”,或欺压百姓,“滥索茶食之资”,“横取诸民,以充囊橐”。内政腐败致使在朝官员结党营私,“徇情面以汲引”,为保官位而行贿,“只知迎合上意,交结权绅”,以致不能秉公办案。因此,“吏治腐败”是晚清时期中国政治的最大特点。

花之安认为,造成吏治腐败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政府管理不力、官员能力不济,这一点与积弊已久的科举制度有关;另一方面则在于部分官员个人道德低下,“此等人徒知有利,不知有义”。晚清时期,因腐败横行,科举制度已无法满足选人纳贤的需要,因钱财或情面通过捐班保举选出的官吏“既无经济之才,复鲜措施之具”,科甲人员也多是“胸中实无一策”。其实,在乾隆时期就已出现对科举制度的异议,当时的兵部侍郎舒赫德在奏章中曾说道:“古人询事考言,其所言者,即其居官所当为之职事也。今之时文,徒空言而不实于用。”由此可见,花之安对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描述并非虚言。

此外,花之安还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参照,抨击清政府封建君主专制的官僚政治。“中国之君,其权最重,操生杀黜陟之柄,主荣辱富贵之阶……甚至生杀予夺,颠倒悖谬”。为扭转腐败专制的政治现状,他宣传西方民主议会制度,提倡设置上、下议堂,“上堂则皇朝所立,朝臣恒膺其职。下堂则庶民公举,数年轮转更换。”。

晚清时期,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西方的议会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时,张之洞等人就对此表明了反对立场,他们认为“中国民智未开”,断不可在晚清中国设立议院。在《劝学篇》中他再次指出,晚清中国民众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一旦掌握权力,国家将陷入一片混乱。另外,西方议会制度本质上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反叛,是西方人要求个体自由的政治诉求,然而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并没有自由和人民主权的价值理念。因此,在封建势力依然强盛的晚清中国设立民主议会制度是不切实际的。

(二)日就贫弱、贫富悬殊的经济形象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到19世纪,官场腐败、百姓困苦已积重难返,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入侵,更是加速了清朝的衰败与没落。晚清时期经济的“贫穷落后”程度,在花之安的记叙中可见一斑:“观中国,其穷之流为乞丐者,或则引类呼群,或则扶老携幼,或则匍匐街边、频呼施舍,或则号泣路上、屡唤救饥。”对此,花之安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国政不善。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经济体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专制统治,因此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然而这种经济政策却阻碍了商业经济的发展。至晚清时期,“为商者每受阻滞”“弊端甚多”,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国家。

为解决晚清中国的贫弱现状,花之安就慎理国财提出建议。在生财方面,要结合“天地自然”“人工器物”和“人事权衡”之利。花之安提出了开矿挖煤、种棉种茶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介绍了机器使用对农耕、开矿、架桥的便利之处。在取财方面,花之安批判晚清中国贻害商人的厘金制度,主张向民间殷富者借贷。在用财方面,花之安指出西国用财之道在于公款公用,不独君主一人奢侈滥用,“君臣用度,大小既有定额,库项所存,人君亦不能轻用”。

(三)治安不良、陋习严重的社会形象

社会治安问题自清朝初期就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乾隆时期,盗贼被称为“闾阎四大恶之首”,乾隆帝批示刑部继续实行严厉的缉盗措施。虽然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盗贼活动,但无法护及各省各乡,正如花之安在书中所记:“内河村落之间,离官稍远,则劫掠频闻。”到晚清时期,社会治安问题依旧严峻,不少饥民因生存所迫变成贼寇,“小盗之鼠窃狗偷,四时倶有”,“盗贼之猖獗,以中国为最,水陆皆有,而岁暮尤多”。此外,“中国拐匪又最为地方之害……无论城市乡镇,四处往来”。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人们甚至为防被抢不愿耕种劳作,以致经济更加贫困。

对于晚清中国盗贼猖獗的社会问题,花之安认为一方面在于“人无恒业”,没有稳定收入,人民为谋生只能行盗窃之事;另一方面在于巡视力度不够,他介绍了西方的缉盗措施:“水路则有轮船巡缉,陆路则有火车往来,军兵易集,早有以戢盗贼之鸱张,虽鼠窃狗偷,有司亦无不严拿惩办,则劫杀械斗,不至贻患于闾阎可知矣。”然而,花之安认为,“徒持法以禁民为非,则盗贼必不能尽绝”,只有人心向善,才能自觉摒弃偷盗行为,因此他倡导地方官员“正己以正人,实心行实证”,并以“圣道教民”。

除社会治安问题外,花之安还批判了晚清中国的种种社会陋习,如吸食鸦片、溺死女婴、浪费赀财等,尤其是赌博盛行的问题。他在书中写道:“世风日下,赌风之盛,甲于天下”,其风靡程度“几乎无地无之”。虽然这种说法有夸大之嫌,但赌博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大社会问题,从先秦开始到明清时期屡禁不止。晚清时期,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扑克、奖券、轮盘赌等新的“娱乐”形式进入中国,进一步助长了不良赌风。赌博甚至成为宫廷交际的手段,“当其盛时,上自宫廷阀阅,下至肩舆负贩之流,罔不乐从,凡舟车狭巷,辄闻铮铮然声相答也。”为填补赌博带来的巨大开支,官员贪污受贿敛财,进一步加剧了官场腐败。

对于赌博盛行的问题,花之安认为其原因并非缺乏律例,而在于执法不严,所以必须“先清赌博之源”,令官员“清正以率属”、严格执法,使“赌匪无人包庇,自然收敛”。此外,他还指出,西国不若中国赌博之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耶稣道理,治法贵在治人,人心乃根本所在,“真心从耶稣之教者,心怀圣道……清心寡欲,万虑全消”,没有贪财之心,自然不会溺于赌博之事。

三、结语

《自西徂东》一书中,晚清时期的中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社会动荡,总体呈现出负面消极的形象。为解决晚清中国的种种问题,花之安以西方社会为参照,就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改良建议。其中,他就促进经济发展提出的治理国财之法,尤其是对商业发展和机器生产的提倡,顺应了晚清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有益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然而,他欲以民主议会制改良晚清中国政治制度的想法,并不适用于当时的中国,这一点在历史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此外,他对晚清中国社会问题的改良建议,虽具一定实践意义,但究其根本是为了传扬福音,带有明显的传教目的。

总的来说,花之安对晚清中国的描绘和解读与其传教士身份紧密相关。作为新教传教士,其研究中国文化、撰文著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传扬福音,撰写《自西徂东》一书也不例外,这一点从该书的英文译名(Civilization,China and Christian)就可见一斑。花之安在该书自序中明确写道:“中国欲求西国之美好者,须知其从根本而出”,而“根本”就在于“耶稣道理”。花之安认为,晚清时期的中国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人心没有信仰,丧失了仁义礼智信。他试图通过对比描写当时落后的中国和先进的西方证明该论点,因此,《自西徂东》一书更多地呈现出负面消极的中国形象。然而,尽管花之安对晚清中国的描述带有传教的主观目的性,欲以基督教改变中国的方法也不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但他对晚清中国的记述和解读以不同于中国学者的视角,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同参照。本文仅以对《自西徂东》一书中晚清时期中国形象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外交流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丰富些许语料。

猜你喜欢

腐败
最后的晚餐
陕西亮剑高校腐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把脉“腐败亚文化”
意大利:反腐课程走进中小学
腐败存量
目睹之现状
正确处理反腐败与防腐败的关系
腐败至死怎么死
祖马再次面临腐败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