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基于学情分析的线上教学效果研究
——以“配送管理实务”课程为例

2022-01-13许静艳

物流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帖考试成绩指标

许静艳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0)

0 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原先的教学工作安排,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定义为“全球大流行”[1],各高校为了保障2020年春季“停课不停学”,采用了基于移动云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突破了线下教学的时空限制。采用线上教学,需要从教学情景和资源等多方面考察,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曾骊[2]对比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特点,论证了线上教学“三变两诉求”的演进逻辑,提出要依据“教学观念更新——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角色转换——教学服务支撑——市场供给选择”的演进要素,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教学之路。刘云鹏[3]运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发现在移动云教学环境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比较复杂的交互关系,经验值与学习成绩没有直接关系。管恩京,等[4]采用分层聚类法,将68门课程分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课程、资源共享课程三类。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是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何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将课程内容有效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5]。本文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分析AHGS学院学生线上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学习轨迹,从多维度评价教学与学习效果,并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职教云平台提供了9个指标,分别为学习进度、学习时长、发帖数量、考勤、参与、测验、课堂教学表现、教学评价和作业指标。管理学院“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线上教学主要分为课前自学、课中线上指导与互动、课后巩固三个环节,根据指标属性,将学习进度X1、学习时长X2、发帖数量X3归为课前考核维度,用于测度线上自学状况;将考勤X4、参与互动X5、测验X6、课堂教学表现X7列为课中考核维度,用于测度线上互动过程;将教学评价X8和作业X9归为课后考核维度,用于测度线上教学效果。

研究对象选取的是AHGS学院管理学院2019级物流管理专业的两个班级,每班约40人左右。数据来源于职教云平台“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两个教学班1班与2班,通过对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2 成绩分析

根据管理学院“配送管理实务”课程的实际教学和评价方案,对云平台学习能力的9项指标分配考核权重:学习进度16%,学习时长16%,发贴数量4%,考勤20%,参与互动8%,课堂教学表现8%,测验4%,教学评价4%,作业20%。AHGS学院2019物流1、2班成绩分布见表1,1班学生分数集中在70-90分之间,2班学生分数集中在80-100分之间,1班60分以下人数比2班多6人。

表1 2019物流1、2班成绩分布表

为找到影响考试成绩的潜在因素,将云平台学习能力各指标综合得分与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化后做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研究发现1班和2班样本的R方均小于0.6,模型拟合优度低、效果差,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引入聚类法,深度分析学生数据,尽可能挖掘典型性问题,本文选取技术成熟、从多层面多尺度分析数据的K-means聚类分析法,将两个班84名学生的云平台学习数据,依据9项评价指标分为3类,见表3。

表2 1、2班回归模型

表3 1、2班云平台学习能力聚类表

3 云平台学习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

3.1 云平台学习能力测度

根据表3聚类结果,运用SPSS22.0分别对每类学生的云平台学习能力的全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1至3类的KMO值都大于0.6,显著水平都为0.000,选取特征值大于1.0的主成分,结果见表4。旋转后的成分载荷见表5。

表4 云平台学习能力主成分分析表

表5 旋转后的成分载荷

将表5中旋转后的成分载荷除以表4对应的特征值,得出主成分对应指标的系数,则1类(a)、2类(b)、3类(c)学生每个主成分的学习能力如下:

将云平台学习能力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Fij(i=a,b,c;j=1,2,3,4),则1、2、3类学生云平台学习能力分别为:Fa=(F1a×33.650%+F2a×20.706%)/54.356%,Fb=(F1b×24.733%+F2b×17.933%+F3b×14.752%+F4b×13.276%)/70.695%,Fc=(F1c×23.782%+F2c×23.034%+F3c×20.682%+F4c×17.215%)/84.714%。

3.2 云平台学习能力与教学效果关系分析

研究发现,第一类有18个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得均比其他两类学生积极,得分均比其他两类学生高,尤其是课件自学环节中的发帖数量数值为0.796,高出第二类学生0.793,高出第三类学生0.778;线上课堂互动环节数值为0.758,比比第二类学生高0.183,比第三类学生高0.487;课后教学评价环节数值高达0.912,比第二类学生高0.778,第三类学生高0.859;表明这部分学生不仅能够在线下按时按量地完成课件的学习,而且在自学的同时勤于思考,对疑惑之处勇于提问、敢于探索,课堂线上互动环节对有针对性的、重点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后对教师教学和本身学习效果作出了准确评价,体现了学生明确的学习动机。

以云平台学习能力为X轴,考试成绩为Y轴的散点图可以看出这一类学生的云平台学习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集中在1.3-2.0之间,考试成绩集中在80-90分之间,表明这部分学生的成绩与平时的积极主动学习息息相关,而有一位学生比较特殊,学习力只有0.48,但考试成绩为80,分析各项指标得分发现,这位学生学习力低下主要受不完成课堂测验与课后作业、学习时间短的影响,而他的课前发帖数量、线上课堂互动、教学评价环节非常积极,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名学生对课堂测验和课后作业不感兴趣,没有把它们当任务完成,如果能进一步和这名学生沟通,让他理解作业和测验的重要性,他的成绩应该还有上升的空间。

图1 第1类学生云平台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散点图

第2类学生人数最多,样本数有49人。与第1类学生相比,除了课前发帖数量、课后教学评价有明显差距外,其它指标略有降低,意味着这些学生在云平台教学中基本能按时完成线上、线下的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互动参与数值为0.575,只比1类学生低了0.183,说明本部分学生参与线上教学互动的主动性,能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经过思考而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本类学生的学习力集中在0.4-0.8之间,成绩主要集中在80分上下,如图2所示,根据分类指标数值分析,发帖数量为0.003、教学评价为0.134,严重低于第1类学生,由此可见这类学生的成绩受这两项指标的影响可能性非常大,表明课前主动获取知识,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学习,课后反思教学重点、审视学习内容,对形成的能力进行价值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

图2 第2类学生云平台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散点图

第3类有17位学生,这类学生除了课前发帖数量指标外,其它指标都比第1类和第2类得分低,这类学生综合课堂表现不积极,云平台学习能力集中在0.3-0.6之间,成绩大多集中在70分左右,如图3所示,而课前提问指标比较特殊,比第2类学生高,通过仔细查看学生的问项与个案研究,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随意性,并不是有效提问。由此可见,课前发帖在学生线上自学的评比过程中不一定客观,教师应当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分机制。此外,有三位学生的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评价指标显示,他们的作业得分都在90分以上,但其他活动参与并不积极,表明这三位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但内化所学知识的技能比较强,对成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图3 第3类学生云平台学习能力与考试成绩散点图

4 结论与建议

疫情期间在职教云APP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云平台学习能力并不与考试成绩直接相关,是由于学习能力有较多的获取来源,且某些指标具有主观随意性。总体来看,课前自学提出问题,可以使教学难点淡化,在线上互动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向和重点的学习内容。不能忽视的是所提问题的随意性,由于缺乏监控,某些学生这项指标的得分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学习状态。此外线上互动有利于学生消化知识,反思教学重点和学习内容,并对自身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现在全球已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后疫情时代基于移动云教学平台的教学方式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4.1 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需要重视学生的体验,线上教学便利化、碎片化以及随意化的特点考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疫情期间采用线上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线下被动接受转为线上主动思考,如在完成课前课件学习后,以发帖的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之处;师生共建在线课堂时,可以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与研究,使线上课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2 培养学生的课程评判能力

一方面,学生通过线上课前自学与在线讲解、互动,对获得的知识体系做出及时评价,使学生重视学习体验,提升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课程结束后可以对教师在授课中的表现、情感和方式等做出评价,提高学生诊断性评价能力,提升教学合理性判断能力,通过反馈,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4.3 合理设计课程评价指标和机制

研究发现,部分学生在课程评价时存在随意性,需要从多维度、多方面设计合理的指标和机制来达到监控评价的效果,并且将评价指标量化。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一是学生自评指标,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度学习、自我研修情况的评价;二是伙伴互评指标,主要考查是否有协同研究和共同学习的能力,包括自查不足、交流探讨、合作学习等方面;三是学习期望指标,可以反馈教师在线上教学中的观念革新、教学思维、教学习惯等教学效果,以便形成教学诊断改进教学策略。

猜你喜欢

发帖考试成绩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英议会掏钱让议员学如何发帖
跳过去
斯诗私塾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发帖与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