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武汉市血吸虫病疫情监测与风险评估

2022-01-12左玉婷罗华堂熊月琳王帅王浩李洋徐明星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监测点阳性

左玉婷,罗华堂,熊月琳,王帅,王浩,李洋,徐明星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00

武汉市历史上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目前15个行政区有12个为血吸虫病流行区。数十年来,通过在不同疫情阶段下实施钉螺控制、综合治理、传染源管控等针对性措施[1],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近两年,因长江新城建设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工程建设,对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了大面积环境改造。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变化,武汉市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2],并结合《湖北省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5版)》(以下简称方案)及武汉市疫情实际对设立的28个监测点和90个风险监测村开展监测,现将2019年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常规监测 按照乙类传染病管理,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开展常规监测。

1.2监测点监测 根据方案要求,结合疫情与环境分型,分层整群抽取覆盖全市12个疫区的28个市级监测点,其中传播控制村14个、传播阻断村12个、消除村2个;洲滩亚型14个、垸内亚型14个。

1.2.1人群病情监测 对监测点6岁以上常住居民采用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进行血吸虫感染血清学筛查,以抗体滴度≥1∶10为阳性;阳性者采用集卵孵化结合沉渣镜检法(12个国家级监测点样本平行应用Kato-Katz法,一粪三检)进行血吸虫病原学检查。有外来人群的监测点以区为单位开展外来流动人群病情监测,方法同上。

1.2.2家畜病情监测 对监测点敞放的牛、羊等家畜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血吸虫感染情况。

1.2.3钉螺监测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方法开展钉螺调查。压碎镜检法鉴别钉螺死活和血吸虫感染情况,部分有螺区同时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体内血吸虫核酸。

1.2.4野粪监测 对家畜或人群经常活动的野外环境,以及钉螺监测的区域进行野粪监测,捡获的野粪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一粪三检)检测血吸虫毛蚴。

1.3风险监测 根据方案要求,开展钉螺、野粪(方法同监测点)与水体感染监测。

1.3.1风险监测村的选择 对武汉市全部疫区村(576个)采用概率比例抽样(probability proportionate of size sampling,PPS),抽取90个村为风险监测村[3],4—10月,对风险监测村开展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监测工作,全年对辖区风险监测村至少全覆盖1次。

1.3.2水体感染监测 在流行区的可疑高危水域投放小白鼠(哨鼠),回收哨鼠饲喂30 d后进行解剖,检查哨鼠血吸虫感染情况。

1.3.3风险评估标准 查出感染性钉螺、野粪、哨鼠至少一种阳性的环境为Ⅰ级(高)风险;活螺平均密度≥1只/0.1 m2,且以上指标均阴性为Ⅱ级(中)风险;查出活螺平均密度<1只/0.1 m2,且以上指标均阴性为Ⅲ级(低)风险。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Excel 2007录入数据,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常规监测 2019年全市无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及突发疫情。

2.2监测点监测 28个监测点总人口47 607人,常住人口22 904人,其中5个监测点已全部城镇化,无耕地,其余23个监测点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小部分居民从事水产、捕捞、外出务工。所有监测点全部淘汰耕牛推行机耕。

2.2.1人群病情监测 本地人群血清学检查15 102人,阳性人数为97人,血检阳性率0.64%;除97名血检阳性者外,纳入粪检的重点人群扩大至479人,未发现粪检阳性;监测点本地人群感染率从2016年起连续4年为0。流动人群血清学检查2 655人,未检出阳性。

2.2.1.1不同流行类型与疫情类别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清学结果 2019年垸内亚型地区人群血检阳性率(0.87%)高于洲滩亚型(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9,P<0.001);传播控制村人群血检阳性率(0.97%)高于传播阻断村(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3,P<0.001)。见表1。

表1 2019年武汉市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监测点查病结果

2.2.1.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血检结果 本地人群中,男、女血检人数分别为7 606、7 496人,男性血检阳性率(0.87%)高于女性(0.41%)(χ2=65.67,P<0.001)。见表2。

表2 2019年本地人群血检阳性分布特征

在7个年龄组中,6~9岁、10~19岁组共血检520人,未发现血检阳性者;随年龄的增长,血检阳性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75.58,P<0.001)。见表2。

在职业人群中,血阳率前四位为工人、离退人员、渔船民、农民,阳性率分别为1.93%(8/414)、1.70%(12/704)、0.66%(3/458)、0.63%(69/10 927),各类职业人群血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2.2.2家畜病情 全市28个监测点中,24个监测点无家畜,4个监测点中存栏家畜197头,8头牛已宰杀,粪检189头,未发现阳性。

2.2.3钉螺调查 监测点钉螺环境面积3 497.71 hm2,调查面积1 875.33 hm2,有螺面积731.21 hm2,未发现新发有螺面积。螺情调查共查螺63 837框,其中有螺框806框,有螺框出现率1.26%;捡获钉螺1 773只,其中活螺数1 147只,活螺平均密度为0.018只/0.1 m2,LAMP检测与钉螺解剖均未检出阳性,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垸内亚型有螺面积与活螺密度均高于垸外洲滩亚型,传播控制村有螺面积与活螺密度高于传播阻断村。见表3。

表3 2019年武汉市不同流行类型与疫情类别监测点钉螺调查结果

2.2.4野粪监测 28个监测点共调查野粪环境7个,采集野粪11份,其中羊粪5份、犬粪4份、人粪2份,未发现牛粪与猪粪,所有野粪均未检出阳性。

2.3风险监测

2.3.1水体感染监测 在可疑高危水域沿岸的7个区设12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投放哨鼠20只,共回收240只,回收率100%,解剖哨鼠结果均为阴性。

2.3.2野粪监测 区级血防机构共采集野粪14份,包括牛粪5份,羊粪9份,分别在黄陂区、汉南区检获,市级血防机构复核未采集到野粪。所有粪便均为阴性。

2.3.3螺情监测 区级血防机构在90个风险监测村共查螺187 987框,捕获钉螺2 318只,其中活螺1 214只,活螺平均密度0.006 5只/0.1 m2,未检出阳性钉螺。市级血防机构复核9区累计46处有螺环境,共查螺13 877框,捕获活螺53只,活螺平均密度0.003 8只/0.1 m2。

2.3.4风险评估 经市、区两级血防机构对90个风险监测村全覆盖的监测,活螺平均密度均<1只/0.1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未发现阳性野粪污染有螺水体,哨鼠预警监测未发现感染水域,风险评估全年均为Ⅲ级(低)风险。

3 讨 论

2019年武汉市28个监测点的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首次降至1%以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首次降至0,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有螺框出现率均较往年下降[4],全市整体通过血吸虫病传播阻断验收,完成《“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既定目标。

鉴于武汉市人群粪检阳性率从2016年起一直为零,暂以血检阳性情况作为评估监测点人群感染风险指标[5]。从血检阳性人群流行病学特征看,性别、年龄特征与其他省份以及本市近十年相比并无太大改变,男性、50岁以上的渔船民和农民在其中占较大比例[1]。2010年起连续10年未发现学生血检阳性,且2019年血检阳性率呈现随年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表明血防健康干预在学生青少年群体效果明显[6-7]。但从职业分布来看,2019年工人、离退人员血阳率最高。可能因近年城建、文旅活动,导致人迹罕至的环境被重新开发,其中很多区域是钉螺孳生环境,大量人员聚集施工、野泳、露营等,涉水机会增多。虽然武汉市近年未检出阳性钉螺,但人群聚集在上述监测空白区域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应予警惕,20世纪80年代“杨园急感”事件就是大量人群在武昌江滩游玩感染所致[8]。因此,需要通过大力强化易感环境监测、工地与娱乐人群血防健康教育、设置警示牌和巡查岗劝阻下水等,进一步防范新群体血吸虫病疫情。

环境监测结果表明,伴随城市景观建设,以洲滩大面积改造为主配合药物灭螺,钉螺面积快速压缩。而垸内环境沟渠纵横交错并间杂农渔业用地,自然与社会环境复杂[9],虽开展大力灭螺,钉螺面积压缩仍然缓慢,甚至在洪灾后出现反弹。针对2019年垸内有螺面积上升,活螺密度高于洲滩型的情况,一是建议强化垸内钉螺环境灭螺效果评价[10];二是建议血防部门强化与政府的沟通,将血防灭螺工程纳入城建规划,彻底改造钉螺孳生环境。

2019年风险监测显示,哨鼠监测为阴性,检出野粪环境与份数较往年大幅下降[4],活螺平均密度较低;风险评估为低(Ⅲ级)风险。这表明,武汉近年“以机代牛、洲滩禁牧”等政策和措施卓有成效。有螺环境野粪污染是血吸虫病传播的直接危险因素[11],部分区长江干堤偶有羊群与肉牛散放现象存在,野粪以羊粪为主。虽然相较耕牛,羊作为传染源的作用相对较弱[12-13],但滩地垂钓、野营休闲人群较多,禁牧工作仍不能松懈。

综上,2019年是武汉市传播阻断收官之年和迈向消除的初期阶段,疫情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钉螺依然广泛存在且孳生环境复杂[14],高危人群血防意识薄弱、垸内钉螺压缩困难甚至扩散、有螺地带家畜野粪污染等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另外,现有传统监测手段难以满足当前精准防控的需求,且面临血吸虫病患者、钉螺、易感人群一直存在,但可供评价疫情的适宜标准变少的情况[5,15]。在关口前移、持续强化监测体系的同时,兼顾开发更敏感有效的监测方式,是早期控制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因素以促进顺利消除的关键[16]。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监测点阳性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基于FCM聚类和漏失模拟的给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设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基于社区网络的大气污染源定位算法
二期翻修术治疗微生物培养阳性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疗效分析
《送瘟神记》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