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位制”背景下三线厂矿规划布局解析
——以一〇二机修厂为例

2022-01-12李登殿刘则栋谭刚毅

关键词:生产区生活区厂区

李登殿 刘则栋 谭刚毅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一、三线建设背景及案例介绍

(一)三线建设背景介绍

“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是国家在备战思想下进行的国防工业与经济建设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在此期间,国家共投入2 052.68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1]①。三线建设不仅影响了我国中西部的工业布局,也改变了中国工业生产力的布局(图1)。三线建设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我国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受多重影响因素的综合成果,其建成环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图1 三线建设布局图(来源:团队成果)

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建筑是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一大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在战备时期的规划设计思想[2]。通过解析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厂矿单位的规划布局,能够反映出我国早期建筑工业化的实践历程。其厂矿的规划思路则能够体现出我国工业化建设时期的建筑在集体主义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的复杂性。

(二)案例介绍

本文选取的案例是位于湖北省枣阳市、组建于1969年的一〇二机修厂②。建厂之初,一〇二机修厂主要生产制造中小型机械及其配件和现场修理大型机械,此时的一〇二机修厂是为“二汽”建设服务的一个军工厂。1980年,一〇二机修厂更名为湖北振动器厂,此时的湖北振动器厂是建设部生产建设机械产品的定点厂商。1993年,再次更名为湖北省工程机械厂,由制造中小型产品发展到可制造大型成套产品。2008年,公司再度更名为湖北众利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公司的经营范围再度扩大(图2)。

图2 一〇二机修厂发展简图(来源:自绘)

经过几十载变迁,一〇二机修厂的生产模式紧跟时代步伐,但建厂初期的厂区规划布局与建筑本体至今保存完好,其规划布局与工业建筑遗存是三线建设时期企业中的典范,对三线建设的工矿企业的系统化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着力于一〇二机修厂的宏观布局与微观组织两个部分。宏观层面主要对一〇二机修厂周边的交通、厂址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剖析;微观层面主要对一〇二机修厂的布局形态和功能模式进行深入剖析,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有着独特时空特点的单位空间布局。

二、一〇二机修厂厂区选址及布局

(一)选址问题

1. 交通方面的考虑

基于靠山、分散和隐蔽的原则,三线工厂大多分布于山区或者岗地等较为偏僻的地方。在国家备战的大背景下,这些偏僻地区的工厂的交通由铁路连接起来,襄渝铁路就是三线建设时期建设的一条将四川、陕西、湖北等地连接起来的铁路干线,在这条铁路沿线,分布有大量的如第二汽车制造厂等知名的三线企业。

一〇二机修厂选址于枣阳,最重要的是交通方面的考虑,一〇二机修厂修建之初的任务主要是负责维修建筑机械设备,协助第二汽车厂早日建成投产。在二汽建成后,该厂可能会继续服务河南、湖南等地的三线建设[3]。枣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往西经汉水或汉丹铁路、襄渝铁路可直达十堰,为二汽服务;往北经G234国道或汉丹铁路、焦柳铁路,可直达河南的唐河、平顶山等地。平顶山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产煤重地,可为工厂提供丰富的煤炭资源,服务于工厂的生产生活;向南通过G234国道或者焦柳铁路,经过钟祥、天门等地,可直达湖南的常德、娄底等三线建设地区(图3)。交通位置优沃,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一〇二建设指挥部的建设任务。枣阳所处的位置既远离了较为繁华的都市,避开敌人的视线,又能够拥有较为便捷的交通,方便厂区开展自己的工作。

图3 枣阳市区位图(来源:作者自绘)

2. 地形地貌等因素

在三线厂矿的选址问题上,除了要考虑大的交通问题、战略部署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是否适合建造工厂、周边的供水供电是否充足。枣阳的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这一地带三线建设时期被人称之为“乱坟岗”,整片山岗杂草丛生,没有农田,可以利用荒地拓荒为田。根据当时的建厂要求,要占荒不占田,多占荒地,少占农田,不占城关区土地(当时城关每人平均0.8-0.9亩),只占环城区土地(当时环城区每人平均4亩多)[4]。同时,青龙岗紧邻枣阳的母亲河——沙河,可解决厂区的生产生活用水。最后根据枣阳的地形地貌确定了一〇二机修厂方案,厂区占地面积4公顷,生活区占地面积4.1公顷,共计占地面积8.1公顷。一〇二机修厂选址于青龙岗不仅有利于拓荒为田、建立农副业生产基地、生产粮食蔬菜和满足职工的生存需求,也能够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据资料统计:当时的职工家属自发拓荒为田,建立农副业基地占地200亩,大大解决了厂区职工的饮食问题。

(二)厂区布局

一〇二机修厂的主要职能是生产制造中小型机械及其配件和现场修理大型机械。机械制造和修理单位各个车间之间工艺联系较紧密,各生产车间呈集中布局。同时出于战备考虑,生产区和生活区分别布置两个岗地之上,总体呈“两岗分立,有机联系”的分散布局形态。

早期建厂根据“工人宿舍设在厂区,家属宿舍靠近厂区”的指示,结合两块岗地的地形、地貌,选址在两块岗地上面,利用陡坡分离生产生活区,两岗之间有农田隔开两个区域。西岗整体较为平坦适合建厂,方便各个车间之间的联系,因此将厂区设在西岗,而东岗地形复杂,且多为条状,生活区设在东岗,可以顺应地势建设生活区家属宿舍楼。同时,西岗南端有一小丘,把生产区靠近小山丘修建,这样可以利用山丘来隐蔽工厂形态,这样有利于备战,分散隐蔽,缩小目标,降低工厂从空中被发现的可能性,保证厂区安全。同时,考虑到将来生活区拓展的问题也更宜将生活区设立在西岗,这样将生产区和生活区分设两岗,也有利于安全生产和工厂的保卫工作(图4、5、6)。

图4 一〇二机修厂竣工总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5 一〇二机修厂厂区功能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图6 一〇二机修厂厂区布局图(来源:作者自绘)

一〇二机修厂并没有像其他三线项目,将部分生产设备移入山洞进行隐蔽。而是通过丘陵、树木和自然村落等条件来消解工厂形态特征,以应对来自空中的侦查。比如生产区内部曾种植高大的树木,在厂区门口也有一片的杉树林,以掩盖厂区的道路和建筑[3]。由于厂区建在沙河旁边,夏季面临洪水的侵袭,为了保证工厂安全,厂区也进行了防洪设施的修筑。例如:该厂选点建设在两块岗地上面,中间挖有沟渠和荷花池等设施进行水路的疏浚。生产区对外出入均需通过门房或岗楼,整个生产区除大门外,厂区沿沟渠建立围墙,在防洪排水的同时,又保证了厂区的安全和保密(图7、8、9)。

图7 一〇二机修厂总体鸟瞰(来源:作者自摄)

图8 一〇二机修厂生产区鸟瞰(来源:作者自摄)

图9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鸟瞰(来源:作者自摄)

三、一〇二机修厂功能组团

(一)生产区组团

一〇二机修厂生产区整体规模较大,以生产为核心,功能分区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从生产区的布局形态上来看,基于备战的考虑,其选址时依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受到地形地貌影响,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多顺应地形布置厂区,整体布局灵活[4]。

1970年开始,一〇二机修厂生产区开始进行建设,在1972年12月底,生产区整体建设基本完成。竣工时,生产区内部共建成加工车间、机钳车间、机电车间、热处理车间、模型车间、锻造车间、夹板锤车间、炼钢车间、有色制造车间、冷作电焊车间、设备维修车间、油化车间、电镀车间等车间15座,这15座车间构成了生产区的核心,围绕着生产区内还建有成品库、半成品库、设备库、回火炉等作为配套车间进行协同补充。这些车间共同构成了一〇二机修厂生产区的功能布局和生产内容(图10)。

图10 一〇二机修厂生产区鸟瞰(来源:作者自摄)

在保证生产的同时,厂区职工日常的饮食也要保证,职工生活所需的米面等食物仅靠从外面运输是不够的,组织职工家属,从事农副业生产,在荒岗上开荒种地,设法生产粮食和蔬菜,在工厂掀起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农业生产运动的高潮。一〇二机修厂的这项开荒运动为国家和当地政府减轻了负担,变城市消费者为农业生产者,厂区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农耕区域。

(二)生活区组团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包含了职工除生产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居住、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生活内容,生活区组团又可以分为居住、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三个小的组团。

1. 居住组团

居住组团以居住建筑为主,类型单一,但数量极大。作为日常生活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当时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学习苏联多层住宅的建筑设计模式,采取相对集中的布局方式,往往连续建设几十栋住宅,联排或纵向阵列成为一个组团,几个住宅组团构建起生活区的边界,与公共活动区联系密切,居住组团往往与外界没有明确的围墙分隔,社会人群也可以进入。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受制于岗地的限制,居住部分采用集中方式布置了二十几栋家属住宅,居住组团内的住宅楼呈线性分布,住宅楼以适应局部地形为主,由数栋住宅楼沿同一条等高线或者沿着同一方向平行排列布置。这种布局方式形成了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三列主要的家属宿舍楼,其中一列在岗下,两列在岗上,居住组团内的道路体系也是利用岗地自然的地形走向形成的(图11)。对于单栋住宅楼来说,根据现场的场地进行微调,建筑单体尺寸或伸长或缩短,单体布置方向稍微扭动但整体排列方式不变。

图11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现状(来源:作者自摄、厂区提供)

一〇二机修厂的住宅区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属住宅楼,另一部分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单身宿舍,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属住宅楼占绝大多数,共28栋,而单身公寓只有3栋。根据以上数据可看出到一〇二机修厂进行三线建设的职工,在部分在枣阳定居了下来并组建了家庭。人数众多的职工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也推动了一〇二职工子弟学校的建立,一〇二机修厂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厂区为中心的小社会。

2. 公共服务组团

公共服务组团作为日常生活的保障,公共服务组团的建筑类型以公共建筑(俱乐部、食堂、招待所、澡堂、供销社等)和室外活动空间(篮球场、游泳池等)为主,建筑类型多样,建筑功能丰富,建筑风格简洁朴素[5]。这些建筑布局在一起形成一个组团,构建成为厂区内集商业、娱乐、休憩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区域。

一〇二机修厂公共服务空间的核心部分是商店、卫生所和东岗食堂等建筑。这三类建筑均布置在靠近生活区西侧,与生产区的东门相邻。这样的布局模式既能方便在厂里上班的职工,也能最大程度的服务于职工家属。

3. 文化教育组团

三线厂矿大多远离市区,分布在荒郊野外,一〇二机修厂也是如此,这就导致厂区职工的子女接受教育不方便,作为一个独立于岗地的三线厂矿,为满足众多厂区职工子女的受教育需求。一〇二机修厂在生活区配套建设了一座托儿所和一座子弟学校。托儿所靠近公共服务区的位置,能够方便女职工在休息时候哺育孩子,还能方便职工接送孩子,由于子弟学校需要的办学空间较大,选址于居住区的北侧,空间较大,面积较为充足。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各个组团内的建筑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每一个小组团内的建筑单体布置均从地形地貌、功能流线、安全便利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解决了快速建造、安全施工和减少土方等的问题。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的建筑承担了整个厂区职工生活的社会服务部分,是广大外来职工在此安心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三线厂矿规划模式成因探析

三线厂矿在规划布局时,不仅需要考虑交通、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要求,还要考虑厂区的靠山、分散、隐蔽等情况,作为单位制背景下的单位大院,在兼顾生产的同时,还要考虑职工的生活问题,才能保证职工在此安心工作,随着时间发展,厂区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兼顾生活和生产功能的“社会浓缩器”。

(一)自我需要:日常生活全能化

三线建设发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与苏联以及西方国家探索共产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生活方式类似,核心思想强调的是公平、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是逐步的、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元。”[6]

这个基本单元内学校、医院、俱乐部、食堂等功能一应俱全,组成了一个小的“社会浓缩器”,满足职工日常生活的全部需求[7]。对于三线厂矿来说,每一个三线厂矿均是“小而全”的一体化模式,每一个企业都是一个独立的单位,通过这些独立单位来组织生产生活,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

(二)企业职能:“企业办社会”模式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有企业承担了集工业生产、共同生活和党的支配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态(图12)。除了生产功能外,单位对职工而言又是获取社会保障、医疗和各种服务的组织。单位也能够传达和实施中央指示,实现社会支配和管理的功能。单位大院由相对独立封闭的特征,使得职工的工作、家庭及社会交往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生活的具体形式[8]。这些福利设施不仅保障企业的持续生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稳定性,还起到“企业办社会⑤”的功能,推动了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和城镇化事业的发展[9]。

图12 一〇二机修厂生活区建筑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三)集体形制:集体生活共同体

由于三线厂矿单位的选址远离城市、地处僻壤、相对隔绝的环境,本能地促使三线人去构建集体生存环境,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一个三线人赖以生存的内向型小社会。三线建设各个企业内集体生产生活的形成是国家对偏远三线地区实现基层治理的结果,也是在偏僻环境中抱团取暖的必然选择。

三线企业的生产生活多以集体主义为指导,集体生活是最基本生活模式(图13),为满足这些集体活动,往往需要满足这些集体生活的公共空间,其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公共建筑(俱乐部、食堂、招待所、澡堂、供销社等)和室外活动空间(篮球场、游泳池等),建筑类型相对较多,但往往都相对集中布置,形成一个组团布置,构建起厂区内唯一集商业、娱乐、休憩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活动区域[10]。这种模式和意识形态深刻地影响着三线建设企业内部的空间功能布局。

图13 三线建设时期集体活动照片(来源:厂区提供)

结语

三线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对城镇格局的演变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线建设作为新中国城乡建设历史的一种重要探索,反映了我国地域化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极高的社会、人文和艺术价值。三线厂矿所代表的生产实践是当时国内工业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三线厂矿的建成环境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产业特点,在“多快好省”的原则指导下,三线厂矿的空间模式、规划布局、建筑形式、材料技艺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典型表现。目前随着三线企业的调迁,大量的三线厂矿被废弃或者低效使用,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被遗忘的角落,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工业遗存,实现其经济、社会、文化等价值的活化利用;如何再利用这些遗存为三线建设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注释

① 三线建设是指1964-1980年间遍布内地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以战备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基础的大规模基本建设运动,共投入2 050余亿的财力和几百万的人力,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影响之深,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② 一0二工程指挥部五七机修厂(当地人称一〇二厂),是根据196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69)军建管后字196号《关于一0二工程指挥部新建工程机械修配厂问题》和1970年4月3日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红建(70)后字第67号文件《关于建筑机械修配厂总平面设计意见的报告》,以及武汉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文件(70)工办字20号文件的精神,在原湖北枣阳县袁庄公社孙庄大队位置,建立起的一个占地面积333亩,以工厂内生产制造中小型机械及其配件和现场修理大型机械为主,为“二汽”建设服务的军工厂。

③ 建筑工程部一零二指挥部革命委员会文件1970年5月14日:关于建工部一O二工程指挥部机械修配厂定点报告. 1970-01-21.

④ 武汉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文件工办(70)字194号批文:同意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关于一〇二工程指挥部建筑机械修配厂的总图布局方案. 1970-05-14.

⑤ 传统的国有企业建立和兴办了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设施,承担了生产前后的服务和职工生活、福利、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猜你喜欢

生产区生活区厂区
旧厂区在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思考——论团山钢厂土地盘活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2018年中国荔枝上市时间分析
沧州市各县区增粮潜力分析
厂区保护中的适应性消防对策
小班生活区活动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
浅谈自升式钻井平台生活区设计要点
建筑施工生活区节电设计探索
探讨医院生活区推行物业化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