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科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兼论与三线精神的关系

2022-01-12张碧家史玉民

关键词:科学精神

张碧家 史玉民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哲学系 安徽合肥 230026;2.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大科学项目在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实施,并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20世纪50-80年代,我国成功组织实施了一批大科学项目,包括导弹、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核动力潜艇、人造地球卫星、疟疾防治药物研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在这些大科学项目实践中孕育和产生了内涵丰富的大科学精神。大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为基础,成为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活动的灵魂,是最具革命性的精神武器[1]19。以“两弹一星一艇”为代表的大科学项目和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代表的三线建设项目相互支撑,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核心内涵的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科学精神的结构与内涵

科学精神是伴随近代科学而诞生的。进入20世纪后,科学研究发生了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变化,大科学项目被广泛组织实施,孕育了不同于科学精神的大科学精神。大科学精神超越大科学项目精神,具有更加一般的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大科学精神的结构

大科学是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由国家组织实施的科学技术活动。每一个大科学项目因其自身地位不同、所处时代不同、肩负使命不同、组织方式差异以及涉及科学技术领域不同,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也不一样。大科学项目精神是在特殊任务、特定环境、特别群体、特有历程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大科学项目实践孕育出不同的大科学项目精神。大科学精神源于大科学项目精神。

1. 大科学精神组成的四个维度

根据对大科学项目精神(见下表”)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明确,不论是哪一个大科学项目精神,都蕴含共同的元素,那就是忠贞使命、坚韧实践、矢志创新和无私协作。四个方面的元素共同构成大科学精神的主体内容,也是大科学精神组成的四个维度。

大科学项目精神列表

四个维度是就大科学精神的组成内容而言,分别解决大科学中的不同重要问题。“忠贞使命”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使得参与者对大科学项目实施的意义和作用高度认同,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对大科学的认同,将参与者的思想统一到为大科学项目无私奉献上。“坚韧实践”解决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大科学自身的技术尖端性和排他性特点决定科技创新没有现成的科学技术知识可学,必须重视实践,在科学的逻辑指导下反复试验,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在实践中获得对大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认识,实现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矢志创新”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坚持解放思想,不迷信权威,不囿于条条框框,坚持利用一切先进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坚持尖端是常规的综合,找到节省投入、节约时间和效果优良的技术路径。“无私协作”解决所需人力财力物力和环境资源条件问题,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以大科学大局为重,以举国体制聚焦于实施大科学所需集聚全国优势资源,产生协同效应。

2. 大科学精神主体的三个层面

三个层面是就大科学精神的创建和践行主体而言的。大科学的参与者包括个人、集体和国家三个层面。在国家的统筹下,将个人、集体和国家在大科学项目中肩负的职责和使命统一起来,将大科学精神各个维度的内容落实到个人和集体。每个人、每个集体都尽自己所有和所能为大科学出成果出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不计名利,形成全国上下为了国家目标而共同努力的磅礴精神力量,克服研制能力和物质资源的不足。个人层面的大科学精神包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和个体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成为塑造大科学精神力量的基石。集体层面的大科学精神是大科学精神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学科和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将大科学项目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技术单元,每一个技术单元就是一个集体,或者若干个技术单元构建成一个集体,每一个集体都被赋予不同使命和任务。集体成为组织大科学精神力量的堡垒;也成为若干个集体精神力量连接的纽带。国家层面的大科学精神是大科学精神的最高层面,从大科学项目整体和全局角度、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将若干个集体或者各个系统的精神力量融汇贯通,融入到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集体和国家都为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实施和大科学精神的塑造创造条件。

(二)大科学精神的内涵

大科学精神是在组织实施大科学项目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共同优良传统、认知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由大科学参与者,尤其是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共同创建和践行。在我国,大科学精神产生和发展于特定的中国社会主义土壤,源泉包括民族精神、集体主义、时代精神,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精神等。

1. 大科学精神的基础是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

大科学的一切活动均以大科学项目出成果出人才为目标,基础是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坚持和践行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是科技人员在长期的科学技术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是整个大科学精神的基础和主体,是科学技术实现其社会化职能的重要形式[2]78。科学精神包括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四个方面[3]8,核心是求真;技术精神包括崇尚创造、注重实效、鼓励多元、坚韧顽强、精益求精和团结协作[4]40,核心是求效。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追求理性与自然的逻辑相统一,相互影响和渗透,为整个大科学过程提供基础的精神力量。

2. 大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肩负国家责任与担当成为中国人特有的品质,满足和服务国家需要成为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价值目标。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国内外中华儿女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为爱国主义实践创立了基础,搭建了平台。为了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中国人主动放弃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回国。他们将所掌握的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运用到国家的建设中。一些科技人员为了大科学研制的需要,放弃原来的专业,学习大科学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本来在自己多年积累的基本粒子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但他为了国家的原子能事业建设需要而主动放弃了原先的专业方向,选择隐姓埋名,全身心投入到核武器的研制中。正如钱学森所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我将尽我所能帮助中国人民建立一个幸福而有尊严的国度”[5]624。在爱国主义感召下,广大科技人员以身许科技,以科技报国,成为支撑大科学项目研制的主体力量。

3. 大科学精神的精髓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中国自古以来秉持家国情怀、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强调家国一体,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强调把个人融入集体,融入国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毛泽东将集体主义内涵丰富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6]84。王德禄等人认为,我国大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大科学共同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且只有抓住这一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总结我国大科学的历史经验[7]。大科学的参与者把个人的利益和事业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统一起来,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实施;坚持一切以大科学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符合大科学整体推进为评价要求和标准,并落实到大科学具体工作任务中,无私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杨振宁认为中国大科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集体主义价值追求的结果,这从根本上有别于美国倡导的个人主义。

4. 大科学精神的特色是时代精神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时代造就了大科学成就和大科学精神。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赋予参与大科学的科技人员、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特殊使命和任务。大科学项目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前酝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组织实施的,充分体现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赶超先进;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社会主义大科学时代精神的主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导弹、原子弹是饿着肚子研制出来的。唯独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8]。从整体上看,我国大科学项目没有获得西方现代科技设备、仪器和技术,而且在“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时代精神指引和鼓舞下,逐一攻克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大科学精神的重要价值

大科学精神是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软实力。新时代,面对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不足、技术精神和技术素养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凝练和弘扬大科学精神更加重要,更加具有时代意义。吴国盛认为,科学的世界图景根植于更深层的哲学诉求,科学的目标不仅是带来财富,更是优化人类精神、创造高尚的人文的有效途径,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相应的人文环境[9]。大科学项目成功是大科学组织模式及其背后的大科学精神和大科学文化的成功。

(一)大科学精神集中体现民族的精气神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本身成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高度融合。大科学项目成为承载国家战略部署、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从实践看,真正搞成功具有国际影响的大科学项目的国家并不多。除了人力财力物力和环境资源等硬实力具备之外,与强大的民族精神文化支撑分不开。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美国来说,其大科学项目建立在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基础之上,以发达的小科学和工业文明为基础,吸收英国小科学传统,学习德国科学研究建制,重视科技和教育,获得了大科学成功。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拥有几千年的“和”文化、一百年救亡图存的奋斗文化、在学习前苏联基础上自主探索实践的社会主义文化,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大科学体制和组织实施的大科学项目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科学精神、技术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统一于一体,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统一于一体,成为大科学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思想文化保障。大科学项目成为思想文化汇聚的大熔炉,各种思想文化之长在大科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孕育出新的精神内容,产生新的精神力量,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

(二)大科学精神具有战略文化价值

事实表明,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竞争的重要方面,这种竞争表面看是某些具体的“卡脖子”的科学技术竞争,本质是组织实施科学技术模式的竞争,是大科学精神和大科学文化的竞争。大科学精神是大科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度影响着大科学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大科学文化是科学文化进化的高级阶段,包括以往各种文化的优良性状,因而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10],是成就国家使命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形势下,大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大科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建设科技强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有利于面向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国际同行认可的战略科学家和战略管理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团队和管理团队;有利于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促进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领域广泛拓展。对于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与进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整合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协同发力,凝聚和培养国家的软实力。

三、大科学精神与三线精神

大科学项目和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我国组织实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立足积极防御,加强工业基础建设,为国防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内在统一,双向互动。

(一)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确定的在三线地区开展的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11]95。三线建设从酝酿到完成是一个不断将战略思想具体化的过程。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70%的工业在沿海,30%的工业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12]4。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三五”计划要突出“一个屁股”(基础工业)和“两个拳头”(国防和农业)[13]2063。从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中,三线建设在既有的苏联援建的工业基础上,开启了符合国际形势和国内实际的工业布局和工业建设。经历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资金2 052亿元、人力400多万,建成1945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14]。三线建设显著改变了全国的工业布局,提升了工业生产能力[15];增强了应对严峻国际形势的底气和信心,为经济改革与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这种工业基础之上,组织实施了大科学项目。我国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实施大致经历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前期的导弹和原子弹研制成功,1960年代中后期至1970年代中期的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核动力潜艇,以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研制成功,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中期的促进大科学成果具有广泛时空适应性三个阶段。当三线建设战略构想付诸实施后,本已在三线的以“两弹一星一艇”为代表的大科学项目成为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比如,在青海金银滩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搬迁绵阳,在四川省夹江建设核潜艇动力研究设计基地,在西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基地等。此外,1967组织实施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是作为国家战备任务立项的,1960年代中后期掀起的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热潮也是作为“两个拳头”之一组织实施的。

逐渐严峻的国际形势是部署和组织实施大科学项目和三线建设的直接原因[16]8。以“两弹一星一艇”为代表的大科学项目实施的国际背景是美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以及经济和科技封锁;三线建设实施的国际背景是中苏交恶和美国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威胁。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代,我国奉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强化工业基础建设,为国防和农业提供支撑,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内发展。以“两弹一星一艇”为标志的大科学项目和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标志的三线建设项目,均基于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战略纵深,在西部构筑备战基地,使之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天然后方,外加平衡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部经济发展。这就是大科学项目和三线建设共同的思想源头和基础。从组织实施看,大科学项目和三线建设都是基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公有制、薄弱的科技和经济基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通过举国体制实现全国先进的研制能力和优势资源向大科学项目和三线聚集,形成合力,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防体系、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这个实践过程孕育并产生了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

(二)大科学精神引领三线精神

大科学项目成果在科学技术价值、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和国际影响等方面都产生了突出效果,极大提高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具有极高的显示度和影响力。将大科学成果和组织管理经验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带动和提升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大科学组织实施的又一重要目的。1970年代初,周恩来多次提出要全面、系统总结我国大科学组织实施的经验和教训,以推广到国家的其他重大工程和行业中[17]92。事实上,这一工作贯穿到大科学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一方面,大科学项目先于三线建设组织实施,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率先被组织起来,成为引领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科学项目的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创建了完备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在组织物质资源条件和精神力量保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大科学精神随着这些大科学成果融入三线建设之中,巩固了三线精神的硬核,丰富和发展了三线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以工业为基础的大科学项目成果,如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1965年9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功,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均及时向世界公布,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形象和精神气质,引领了时代潮流,增强了三线建设者的信心,鼓舞了斗志,激励了建设者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将“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创业精神引向更高层面,为三线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三线精神深化大科学精神

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实施离不开工业基础,三线建设为大科学项目创造了前提。到1950年代末,以苏联援建的重工业项目为基础,中国建成了包括兵器工业、航空工业、船舶工业和电子工业在内的一大批军工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三线建设是在此基础上的延续和重点突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工业基础,建立了强大的能源、交通、钢铁、机械、电子、军工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基础为大科学项目的组织实施提供稳定、安全的基础保障。三线建设中倡导的“好人好马上三线”“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进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等口号得到全国军民积极响应,充分体现了“三线人”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酝酿了以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三线精神,成为大科学项目组织实施的动力源泉。1993年4月,江泽民视察四川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后题词“让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艰苦创业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18]1。2012年10月,三线精神被概括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19]1,得到广泛认可和传承。三线精神深化和拓展了大科学精神,丰富了大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大科学精神新的使命。

伟大的事业塑造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孕育伟大的事业。大科学精神源自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安全和民生发展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侧重科学技术的实现,基础是自力更生实现科技创新的精神。三线精神源自集中力量解决工业基础和经济合理布局问题,侧重于打基础,基础是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精神。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都是围绕实现积极防御的国防发展战略,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孕育出来的行为规范、价值标准和理想信念,具有共同的“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不同侧面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了国防事业发展、科技和经济建设进步。

在新的大科学时代和新的创业时代,宣传大科学项目和三线建设的成就,弘扬大科学精神和三线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向深入,具有重要战略文化价值,可以极大增强民族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科学大爆炸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