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生物师范生的就业焦虑问题

2022-01-08张亚蓝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焦虑

摘要: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就业焦虑成为生物师范生群体中普遍的心理现象。导致生物师范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原因主要是自我效能感低、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家庭干预和不切实际的社会宣传等。针对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帮助生物师范生缓解就业焦虑。

关键词  生物师范生;焦虑;就业焦虑;角色适应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对于生物师范生而言,就业方向比于其他综合类专业的毕业生更加明确,但是也意味着就业选择面窄。即便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是最具竞争力的群体,但是每年依旧有很多应届毕业生未能找到如意的工作,而当年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势必会参与第二年就业竞争,这就导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样激烈的就业竞争下,焦虑成为生物师范生群体中的一种常见心理状态。

一、就业焦虑的概念界定

焦虑实质上就是由外在的、模糊的、危险的刺激(包括人或事)所引起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

施皮尔伯格把焦虑分成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是相对稳定的、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且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倾向。状态焦虑多由于某个固定的情境所引起,是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应激,反映了某一特定时间的焦虑,其焦虑程度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又称情境焦虑。

就业焦虑是由就业情境引起的,是正常人面临就业时产生的对现实的不适,担忧就业结果和他人的反应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行为或生理上的反应,焦虑的程度因人而异[1]。

二、生物师范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大部分生物师范生会选择从事中学生物学教师工作,除此之外,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还有考公务员、参军、任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老师等。疫情爆发,制约了毕业生群体线下参与心仪单位的招聘会;毕业生人数增多,往届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生物师范生应对就业这个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与相关心理学调查研究结论不同的是,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发现,部分毕业生(非特质焦虑型毕业生)在成功签约了心仪的就业单位之后,焦虑情绪依旧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笔者认为导致生物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原因分析

1、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有:个人成败经验,榜样作用,情境条件。

在择业、投简历、参加面试的一系列场景中,生物师范生自我效能感低是导致就业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表现为不自信,对自己参与的面试过度在意,在面试中表现得极其拘谨、唯唯诺诺,生怕说错一句话,做错一个动作导致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降低,从而导致面试结果不佳。而一旦连续几场面试都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会使其产生自我怀疑,习得性无助,焦虑情绪越加严重。

榜樣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果生物师范生的上一届师兄师姐在毕业季找到理想的工作,那么成功的案例会激励这一届的师范生争取达到同样的目标。而如果一个公认优秀的师兄(或师姐)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其失败的案例会使得后来者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这么优秀的师兄(或师姐)都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可以么?”由此产生焦虑情绪。

情境条件指的是在熟悉的环境中使人放松,在陌生的环境中使人紧张,甚至焦虑不安。

如果生物师范生参加面试的地方对其而言是完全陌生的,所遇到的人员也是陌生的,那么个体出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甚至排斥,就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2、角色转变导致的不适应

生物师范生的就业焦虑一般随着择业面试日期的临近而逐渐加重,在面试结束取得良好的结果后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或消失[2]。但是,笔者了解发现,即便在面试中取得理想的结果,成功签约,部分毕业生(非特质性焦虑)的焦虑情绪依旧得不到缓解。笔者认为这是角色转变造成的心理不适。在正式工作之前,生物师范生可以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按照“学生”这一社会角色的一般行为模式去塑造自己的言行举止。但是工作开始后,意味着自己将以“社会人”的角色去塑造自己,不同的角色也就意味着不同的言行模式,这样角色转变会给生物师范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不适,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3、家庭因素

使生物师范生产生就业焦虑的家庭因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择业方向干预,尽管学生攻读的是生物师范专业,但是父辈会对子女的职业方向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比如部分生物师范生对自己的职业期待是成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而父辈则期望子女成为一名公务员或者参军。其二为工作地点限制,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父辈往往不希望子女的工作离家太远,由此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对生物师范生而言存在限制。父辈对子女择业方向的干预和工作地点的期望,使得生物师范生在择业时不得不考虑父辈的期望,从而在择业过程中错过很多自己心仪的岗位,由此产生焦虑情绪。

4、社会因素

导致生物师范生就业焦虑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媒体时代无规范下的社会舆论宣传,夸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基于调查数据报道当前国内就业环境后,很多自媒体平台往往跟风宣传,甚至为了博人眼球骗取点击量虚造数据,从而给信息受众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制造出群体性焦虑情绪,生物师范生在这样一个信息环境中,难免受到干扰,感染消极悲观的焦虑情绪。

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普遍存在的学历歧视及性别歧视等现象,用人单位在为普通岗位招聘员工时,设置一定的学历门槛,要求应聘者至少是硕士乃至博士,甚至需要求职者提供第一学历证明,本科非重点高校出身的求职者被拒之门外。这就导致普通高校出身的生物师范毕业生失去了平等就业的权利,在与重点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加剧了生物师范生的就业焦虑。

三、应对生物师范生就业焦虑的建议

1、自我培养

第一、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积累面试经验。生物师范生要主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对待课堂,在试讲磨课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课余闲暇之余,可以向私立学校投递简历,主动争取面试机会,积累面试经验。这样可以有效的减轻毕业季面试求职时正式的面试情境导致的心理压力。

第二、养成正确的成败归因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通过提升自身能力素养,使得自己更加积极乐观。在经历现实中的成败事例时,通过反思复盘养成合适的成败归因方式,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第三、去陌生环境面试可求助好友的陪同。如果面试地点对自己是陌生的,可以寻求好友帮助,让好友陪同自己,以缓解应对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应甚至是心理焦虑。

第四、角色适应。为应对角色转换带来的心理不适,生物师范生可以通过参加高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在实习期间了解作为“职场人”的言行模式,熟悉相关工作流程,并做好相应的心理建设。也可以在不耽误自己课业的情况下去中学代课,积累一定的职场工作经验。熟悉职场角色与学生角色的差异,为进入职场提前做好准备。

2、学校

为促进生物师范生就业,缓解就业焦虑症状,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开设,为生物师范生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同时也可以为生物师范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其心理压力,幫助毕业生从就业焦虑中走出来。

3、家庭

父母应当尊重子女的选择,在择业期间,作为子女决策的建议者,去帮助其分析各个备选项的优劣,而不是作为控制者,为子女的就业选择提出强势要求。同时不要给予子女过高的就业期望,施加心理压力,也不要将子女跟其他人进行比较[3]。

4、社会

社会对就业形势的的宣传应当基于数据事实,以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导向,不盲目夸大,也不要为博人眼球而进行虚假宣传,进而造成群体性焦虑。同时,呼吁社会各界转变“学历歧视和性别歧视”的观念,给普通高校的生物师范毕业生以公平竞争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张晓琴.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预测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05.

[2]余国娟,胡瑞琴.初涉职场大学生的角色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S1):63-65.

[3]马文娟,鲁如双.独立学院大学生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培育研究[J].亚太教育,2015(17):158.

作者简介:

张亚蓝(1994——),男,彝,四川泸州,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课程与教学论,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南充市,单位邮编:637002

猜你喜欢

焦虑
求助者中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焦虑的护理分析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