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预习形式的实践

2022-01-08梁惠娟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

梁惠娟

摘要:在双减政策的形势下,预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合理的提升。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需要通过预习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学习。教师要想有生命力,必须注重改进预习计划,具体分析预习现状,确保新的预习方法能有效融入语文预习课堂提高预习水平激发自我。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如何让学生活在预习实践中,并阐述预习中的相关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对策;预习质量;双减政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构建优质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战场效应,确保学生在校园内学足、学好。""全面减少作业时间与总量,减轻学生繁重的作业量。"坚持,从严整改,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因此,"双减'的关键是义务教育学校,而"双减"的基本含义是"从根本上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一、审视当前小学生语文预习的学习现状

1.预习形式单一

阅读课文和临摹词句,大部分学生把预习理解为对课文内容的细读和访谈,但不会动脑筋,也不会分析。收集数据和提取记录,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老师规定学生预习的方法单一死板,学生预习的心态就会逐渐从新鲜变成无奈和疲倦。

2.预习规则模糊

每天的预习任务是“为明天要讲的新课做准备”。这份看似简洁的作业包含哪些信息,学生应该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比如预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预习的方法是什么?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能捕捉到信息的同学会做相应的准备工作;相反,不能捕捉信息的学生就不容易采取行动。

3、预习反馈效率低

老师检查预习的时候,随机性很大。如果想到了,就检查一下,如果不记得就算了。学习情况不是很清楚,老师不知道学生是否在预习,促使这项任务存留于表面形式。

4.预习独立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以预习和脱教为题的预习作业最为常见。学生们用尽全力寻找材料,但老师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机会;学生提出的明确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处理。

二、建立预习学习体系标准

1.建立良好的预习习惯标准

预习应该是语文学习生活的“第一餐”。少了这一餐,很可能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然而,对于学生的可持续阅读来说,却是终生“缺乏营养”。习惯的培养和实施成为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在生活中,大家都将预习习惯的系统化,即“指定预习时间表-预习具体内容文字化-预习检查说明-预习即时反馈”,从预习时间分配到预习单的分发、预习清单的检查等具体内容,创建了详细的培养规范。

2.建构有效的预习体系标准

从词汇文本内容的“单一预习”走向“发展预习”,需要有可操作的实践系统来支撑。阅读的预习,不同于数学理科知识点的“一元破解”预习方式。相反,它是一个“开放闪点”的预习过程,其功能基本上取决于学生预习,在梳理学习内容、完成预习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再利用课堂教学,利用教与学实现反馈预习行为,完成预习与学习的整体统一。

大家紧紧围绕自己开发的预习清单,基本构建了校本学生阅读文章预习管理体系。关键的做法是:围绕文本内容模块建立一个预备列表。筹备清单包括筹备态度、具体内容和预告。考虑很多部分,其中预习态度是检验学生预习习惯和态度的关键。预习具体内容的开发重点是“生词语调、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读、书空笔顺、知识拓展”,旨在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初步思考旨在改善技能的结构,让学生将问题带入课堂教学,特别是在前期准备中明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上面提到的所有预习列表中,家长将使用数量作为定量分析和评论,以便达到一定的标准获得一定的奖励。

三、语文预习中可以采取的做法

1.精心布置预习任务,形成自学模式

不同时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预习中任务的布局应该是有目的的,并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低年级的预习要以掌握为目标,让学生在“读”、“找”、“画”的环节中认清学习内容,为教学课堂预热;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础上,语文课预习应该逐渐与依靠教科书相结合,理解字、词、句、段……

例如,预习任务的布置分为四个步骤: (1) 读好课文,总结课文的具体内容。 (2)在原文中画出并独立认识生词,依靠教科书理解和掌握单词和多义词的意思。 (3)教师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预设试题,要求学生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并寻求问题的参考答案。到了五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语文课具体内容的个人目标和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把握,预习的任务也在逐步调整。 (4)教师不再提前预设问题。学生阅读课文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进行閱读和评论,结合课后习题,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并记录疑问。

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交流,查缺补漏

以五年级课堂教学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课前预习结果,并根据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同时也把有问题的部分分享出来,尽量在小组内处理。这一步要由学习能力强的组长来组织。为了更好的提高学习效果,团组规模不宜过大,四人即可。

3.质疑拓展,引课内延课外

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进而探索一些学生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在教学课结束时,学生仍有不明白的问题,将其作为延伸放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以“我的感悟”的形式写在预习本上,由学生小组进行探索,教师可选择自习时间征求意见和反馈。一个好的教师必须懂得点燃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冲动,激发他们不断勤奋学习和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结束时,教师要对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延伸,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出发点和学习培养的要求,以“学”定“教”。因此,提前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才能完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结束语

一般来说,在小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分析小学生语文新课教学能否落地,积极开展教师设置的活动内容,研究难点问题。语文课抓住了基础知识学习重点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为后续的语文课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思考当前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注重预习计划的改进和完善,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崔莹.浅谈低年级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家长(中、下旬刊).2020,(5).161,163.

[2]殷朝珍.农村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有效预习策略和方法[J].学周刊.2016,(32).32-33.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小学语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